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人教B版选修

合集下载

选修4-5《数学归纳法》课件

选修4-5《数学归纳法》课件

05
练习与思考
练习题一
总结词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详细描述
通过解答练习题一,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掌握归纳法的应用步骤,并能够运用归 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练习题二
总结词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详细描述
练习题二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 明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解答这 道题,学生可以巩固数学归纳法的应 用技巧,提高数学证明能力。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同样需要验证基础步骤和递推关系,同时需要 注意不等式的性质和变换技巧。
详细描述
在证明不等式时,首先验证n=1时不等式是否成立。然后假设n=k时不等式成 立,再证明n=k+1时不等式也成立。在证明递推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等 式的性质和变换技巧,如放缩法、比较法等。
解决数列问题
总结词
数学归纳法在解决数列问题时,主要应用于证明数列的性质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详细描述
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有界性等。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来 推导。首先验证n=1时公式是否成立,然后假设n=k时公式成立,再推导n=k+1时公式的形式,最终得到数列的 通项公式。
举例:在证明一个组合数的性质时, 需要验证从第k项到第k+1项的递推关 系是否成立,以确保整个性质的正确 性。
避免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在数学归纳法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证明过程中,不要将待证明的结论或假设作为递推基 础或递推关系的依据,否则会导致逻辑上的循环。
举例:在证明一个不等式时,不能将待证明的不等式作为递推基础或递推关系的依据,而应该从已知的事实或公理出发进行 推导。

《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B版选修2-2精品

《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B版选修2-2精品

2.3 数学归纳法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预习交流
(1)思考:①在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归纳奠基”中,第一个值 n0 是否 一定为 1?
提示:不一定,n0 还可以取其他值,如证明“2n>n2”中,n0=5,而证明“凸 n 边形内角和为(n-2)·180°”中,n0=3.
式子左边增加的项是什么?共多少项? 提示:(k2+1)+(k2+2)+…+(k2+2k+1),共 2k+1 项. 2.若在证明 n=k+1 时没用到 n=k 时的结论,而是借助其他知识证明
了 n=k+1 时也成立,这样证可以吗? 提示:不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k+1 时必需用 n=k 时成立的结
2.3 数学归纳法
《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1
2.3 数学归纳法
2.3 数学归纳法
2.3 数学归纳法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特点,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 2.学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重点: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难点: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
答案:D
解析:f(n+1)=������+1 2
+
������+1 3+…+21������
+
1 2������+1

数学归纳法应用 课件人教B版选修.ppt

数学归纳法应用 课件人教B版选修.ppt
∴当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和②知,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B . 数学 . 选修2-2
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三个关键点: (1)验证是基础:
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 是1.
(2)递推是关键: 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到“k+1”的过 程中,要正确分析式子项数的变化.关键是弄清等式两边的构 成规律,弄清由n=k到n=k+1时,等式的两边会增加多少 项、增加怎样的项.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B . 数学 . 选修2-2
在本例(1)中,等式不变,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此等式成 立.
【证明】 (1)n=1时,左边=1+1=2,右边=21×(2×1 -1)=2,
∴等式成立. (2)假设n=k时,等式成立. 即(k+1)(k+2)…(k+k)=2k·1×3×…×(2k-1).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B . 数学 . 选修2-2
猜想 an=22n- n-11. 下面证明猜想正确: (1)当 n=1 时,由上面的计算可知猜想成立. (2)假设当 n=k 时猜想成立,则有 ak=22k-k-11,当 n =k+1 时,Sk+ak+1=2(k+1)-ak+1, ∴ak+1=12[2(k+1)-Sk]
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可以断定,这
个命题对n取第一个值后面的所有正整数成立.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B . 数学 . 选修2-2 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的框图展示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B . 数学 . 选修2-2

选修4-5数学归纳法PPT

选修4-5数学归纳法PPT

应用
双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一些与两个自然数集有 关的定理时非常有用,例如排列组合中的一 些问题。
反向数学归纳法
定义
反向数学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 ,它从给定的特殊情况出发,逐步推导出一般情况。
应用
反向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定理时非 常有用,例如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THANKS FOR WATCHING
05 数学归纳法的扩展与推广
超数学归纳法
定义
超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对自然数和集合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它不仅考虑自然数的性质, 还考虑集合的性质。
应用
超数学归纳法在证明集合论中的一些定理时非常有用,例如集合的基数、集合的运算性 质等。
双数学归纳法
定义
双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对两个自然数集进行归 纳推理的方法,它需要同时考虑两个自然数 集的性质。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推导出当$n=k+1$ 时命题与当$n=k$时命题之间的关系。
结论
通过初始状态和递推关系,得出对于所有正整 数$n$,命题都成立的结论。
0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实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要点一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_n = frac{n}{2} (2a_1 + (n-1)d)$,其中$a_1$是首项, $d$是公差,$n$是项数。
反向证明法
反证假设
首先假设数学命题不成立,即假设存在某个正整数 $n$使得命题不成立。
导出矛盾
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出与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相 矛盾的结论。
结论
通过反证假设和导出矛盾,得出原命题成立的结论。
递推证明法
初始状态
首先验证数学命题在初始状态下的成立情况 ,即当$n=1$时,命题成立。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课件 人教B版选修.ppt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课件 人教B版选修.ppt

n+1 1+n+1 2+…+3n1+1>2254.
(1)n=1 时,已证结论正确.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2)假设 n=k (k∈N*)时, k+1 1+k+1 2+…+3k+1 1>2254, 则当 n=k+1 时,有k+11+1+k+11+2+…+3k+1 1+ 3k+1 2+3k+1 3+3k+11+1 =k+1 1+k+1 2+…+3k+1 1+ 3k+1 2+3k+1 3+3k+1 4-k+1 1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 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 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 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 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课堂讲练互动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知识点2 探索问题
【例 2】若不等式n+1 1+n+1 2+n+1 3+…+3n1+1>2a4对一切
正整数 n 都成立,求正整数 a 的最大值,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 取 n=1,1+1 1+1+1 2+3×11+1=2264,
令2264>2a4⇒a<26,而 a∈N*,∴取 a=25.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知识点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
【例3】 平面上有n个圆,每两圆交于两点,每三圆不过同一 点,求证这n个圆分平面为n2-n+2个部分.
证明 (1)当n=1时,n2-n+2=1-1+2=2, 而一圆把平面分成两部分,所以n=1命题成立. (2)设n=k时,k个圆分平面为k2-k+2个部分, 则n=k+1时,第k+1个圆与前k个圆有2k个交点, 这2k个交点分第k+1个圆为2k段,

人教版选修2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说课稿PPT课件

人教版选修2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说课稿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方法手段 教学目标 学生学情 教材分析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知识准学 二备生项对式定等差理等(比知)识数有列较全、数面列的求把和握、
和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从特殊到一般的归 纳能力,但对归纳的概念是模糊的.
能力储学 有备生一经定的过中推理学五能年力的,数数学学学思习维,也已逐具步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知识与技能 了解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 质.掌握两个步骤;会证明简单的与自 然数有关的命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论证的能力, 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辨证 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 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提高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 数学思想.
=61,f(5)=71,f(6)=83,f(7)=97,f(8)=113,f(9)= 131,f(10)=151,… , f(39)=1 601. 但是 f(40)=1 681=
412,是合数.
第一阶段:输入阶段
借助数学史料, 促使学生思辨
地位作在 法用高 推一 导, 等学 差生 数已 列经 、学 等了 比用 数不列完的全通归项纳公
式,数学归纳法是数列知识的深入与扩展.纵观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是一个重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学会一种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 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2) 完全归纳法实例
证明圆周角定理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外部及 一边上三种情况.
设计意图:

人教B版选修2-2高中数学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ppt课件

人教B版选修2-2高中数学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ppt课件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f (k) k(k 3) , (k ≥ 4) 2
当n=k+1时,k+1边形比k边形多了一个顶点,
该顶点与原k边形中的(k-2)个顶点可连
成(k-2)条对角线,而原来的一条边也变成
对角线,故(k+1)边形比k边形增多了(k-1)
条对角线,
所以 f (k 1) k(k 3) (k 1)
在此基础上,为使区域最多,应使新增 加的圆与前k个圆都交于两点,于是新增2k 个交点,
这2k个交点将新圆分成2k段弧,这2k段弧 将所经过的区域一分为二,因此新增2k个区 域,这样k+1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
(k2-k+2) +2k=(k+1)2-(k+1)+2个区域,
这就是说,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 22 32 n2 n(n 1)(2n 1) 6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 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
12 22 32 k 2 k(k 1)(2k 1) 6
那么
12 22 32 k 2 (k 1)2 k(k 1)(2k 1) (k 1)2 6

高中数学 3.1 第2课时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22

高中数学 3.1 第2课时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22
第三十四页,共38页。
学法归纳总结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1.每一个复数,对应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唯一的一点(或 一个向量);反过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个点(或者一个向 量),也对应着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有 序实数对,建立复数z=a+bi(a,b∈R)和点Z(a,b)(或向量O→Z ) 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点Z(a,b)或向量 O→Z 是复数z的几何表 示.如图.
第十六页,共38页。
当实数m为何值时,复数(m2-8m+15)+(m2+3m-28)i 在复平面(píngmiàn)中的对应点
(1)位于第四象限; (2)位于x轴的负半轴上.
第十七页,共38页。
[解析] (1)由已知mm22+-38mm-+2185<>00
∴m-<7<3或mm<>4 5 ,∴-7<m<3.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说明] 对于复数的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jìnxíng) 理解:一是任何复数的模都表示一个非负的实数;二是复数的 模表示该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所以复数的模 是绝对值概念由实数的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一种推广.
第二十九页,共38页。
设z∈C,满足(mǎnzú)下列条件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4;(2)2<|z|<4.
第二十四页,共38页。
[说明(shuōmíng)]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将复数设成z=a+ bi(a,b∈R)的代数形式,然后根据复数相等,实现复数问题向 实数问题的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
第二十五页,共38页。
已知复数(fùshù)z1=x2+x-2+(x2-3x+2)i(x∈R)是复数
(fùshù)z2=4-20i的共轭复数(fùshù),求x的值.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第四讲《数学归纳法》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第四讲《数学归纳法》ppt课件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
特别提示:
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关键是“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在证题的过程中,归纳推 理一定要起到条件的作用,即证明n=k+1成立时必须用到归纳递推这一条件.
课堂练习:
C
B
B
C
B
D
B
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
特别提示:
用数学归纳法证几何问题,应特别注意语言叙述正确,清楚,一定要讲清从n=k 到n=k+1时,新增加量是多少.一般地,证明第二步常用的方法是加一法,即在 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也可以从k+1个中分出一个来,剩下的k个利用假 设.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不小于n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分两个步骤,两者缺一不可.
(1)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一步中,只需验证命题结论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验证命题 对几个正整数成立. (2)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推理的依据.仅有第二步而没有第一步,则失去了递推的 基础;而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第一步,我们 无法递推下去,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命题对n0+1,n0+2,…,是否正确. 在第二步中,n=k命题成立,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而n=k+1时的情况则有待利用 命题的已知条件,公理,定理,定义加以证明. 完成一,二步后,最后对命题做一个总的结论.
对于一些与无限多个正整数相关的命题,如果不易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什么是数学归纳法 ? 一般地,当要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不小于某正整数n0的所有正整数n立;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2-2.pptx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2-2.pptx
19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 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 们的大小,对第二类形式往往要先对n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 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n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常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时成立得n=k+1时也成 立,主要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
7
(2)数学归纳法的框图表示
8
题型探究
9
类型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例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2 3+3×22 5+…+2n-1n22n+1=2n2nn++11.
10 证明
反思与感悟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关键在于先“看项”,弄 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的两边各有多少项,项的多少与n的取值 是否有关,由n=k到n=k+1时,等式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再“两凑”, 将n=k+1时的式子转化成与归纳假设的结构相同的形式——凑假设, 然后利用归纳假设,经过恒等变形,得到结论所需的形式——凑结论.
12
跟踪训练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 n∈N+时,1-12+13-14+…+ 2n1-1-21n=n+1 1+n+1 2+…+21n.
13 证明
类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例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2+13+…+21n>n+2 1(n∈N+).
16 证明
反思与感悟
(1)验证第一个n值时,要注意n0不一定为1,若n>k(k为正整数),则n0 =k+1. (2)证明不等式的第二步中,从n=k到n=k+1的推导过程中,一定要 用到归纳假设,不应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因为缺少归 纳假设.

新人教B版学高中数学选修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讲义

新人教B版学高中数学选修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讲义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重点、易混点)2.掌握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难点)3.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难点)1.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2.通过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如果(1)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2)在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也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n取第一个值后面的所有正整数成立.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0的初始值一定为1.()(3)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答案] (1)×(2)×(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首项是a1,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 n=na1+错误!d时,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则S k=()A.a1+(k—1)dB.错误!C.ka1+错误!dD.(k+1)a1+错误!d[解析] 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只需把公式中的n换成k即可,即S k=ka1+错误!d.[答案] 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1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都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证明当n=k+1时命题成立用到归纳假设,即n=k(k≥n0,k∈N*)时命题成立;3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由n=k到n=k+1时,项数都增加了一项.[答案] 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验证n=1时,左边应取的项是()A.1B.1+2C.1+2+3D.1+2+3+4(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n×1×3×…×(2n—1)(n∈N+),“从k到k+1”左端增乘的代数式为__________.[解析] (1)当n=1时,左边应为1+2+3+4,故选D.(2)令f(n)=(n+1)(n+2)…(n+n),则f(k)=(k+1)·(k+2)…(k+k),f(k+1)=(k+2)(k+3)…(k+k)(2k+1)(2k+2),所以错误!=错误!=2(2k+1).[答案] (1)D (2)2(2k+1)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三个关键点1.验证是基础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是1.2.递推是关键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到“k+1”的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式子项数的变化.关键是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弄清由n=k到n=k+1时,等式的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增加怎样的项.3.利用假设是核心在第二步证明n=k+1成立时,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即必须把归纳假设“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来导出“n=k+1”,在书写f(k+1)时,一定要把包含f(k)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k)中的最后一项,这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不用归纳假设的证明就不是数学归纳法.1.下面四个判断中,正确的是()A.式子1+k+k2+…+k n(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B.式子1+k+k2+…+k n—1(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kC.式子1+错误!+错误!+…+错误!(n∈N+)中,当n=1时,式子的值为1+错误!+错误!D.设f(n)=错误!+错误!+…+错误!(n∈N+),则f(k+1)=f(k)+错误!+错误!+错误![解析] A中,n=1时,式子=1+k;B中,n=1时,式子=1;C中,n=1时,式子=1+错误!+错误!;D中,f(k+1)=f(k)+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故正确的是C.[答案] C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程中,由n=k推导n=k+1时,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__________.(2)证明:不等式1+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n∈N+).[思路探究] (1)写出当n=k时左边的式子,和当n=k+1时左边的式子,比较即可.(2)在由n=k到n=k+1推导过程中利用放缩法,在利用放缩时,注意放缩的度.[解析] (1)当n=k+1时左边的代数式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增加了两项错误!与错误!,但是少了一项错误!,故不等式的左边增加的式子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答案] 错误!(2)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2,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1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1+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则当n=k+1时,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当n=k+1时,不等式成立.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n∈N+都成立.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上例(1)中的不等式.[证明] 1当n=2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假设当n=k(k≥2且k∈N+)时不等式成立,即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那么当n=k+1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都成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应注意的2个问题1.当遇到与正整数n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应用其他办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成立,推证n=k+1时也成立,证明时运用归纳假设后,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作差(作商)比较法、放缩法等证明.运用放缩法时,要注意放缩的“度”.归纳——猜想——证明n n n1(1)求a2,a3;(2)猜想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思路探究] (1)令n=2,3可分别求a2,a3.(2)根据a1,a2,a3的值,找出规律,猜想a n,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 (1)a2=错误!=错误!,a1=错误!,则a2=错误!,类似地求得a3=错误!.(2)由a1=错误!,a2=错误!,a3=错误!,…,猜得:a n=错误!.证明:1当n=1时,由(1)可知等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猜想成立,即a k=错误!,那么,当n=k+1时,由题设a n=错误!,得a k=错误!,a k+1=错误!,所以S k=k(2k—1)a k=k(2k—1)错误!=错误!,S k+1=(k+1)(2k+1)a k+1,a k+1=S k+1—S k=(k+1)(2k+1)a k+1—错误!.因此,k(2k+3)a k+1=错误!,所以a k+1=错误!=错误!.这就证明了当n=k+1时命题成立.由12可知命题对任何n∈N+都成立.1.“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环节2.“归纳—猜想—证明”的主要题型(1)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或前n项和.(2)由一些恒等式、不等式改编的一些探究性问题,求使命题成立的参数值是否存在.(3)给出一些简单的命题(n=1,2,3,…),猜想并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的一般性命题.2.已知函数y=f(n)(n∈N+),设f(1)=2,且任意的n1,n2∈N+,有f(n1+n2)=f (n1)·f(n2).(1)求f(2),f(3),f(4)的值;(2)试猜想f(n)的解析式,并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解] (1)因为f(1)=2,f(n1+n2)=f(n1)·f(n2),所以f(2)=f(1+1)=f(1)·f(1)=22=4,f(3)=f(2+1)=f(2)·f(1)=22·2=23=8.f(4)=f(3+1)=f(3)·f(1)=23·2=24=16.(2)猜想:f(n)=2n(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1当n=1时,f(1)=21=2,所以猜想正确.2假设当n=k(k≥1,k∈N+)时猜想正确,即f(k)=2k,那么当n=k+1时,f(k+1)=f(k)·f(1)=2k·2=2k+1,所以,当n=k+1时,猜想正确.由12知,对任意的n∈N+,都有f(n)=2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探究问题]1.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的初始值是否一定为1?提示:不一定,如证明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时,第一个值为n0=3.2.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提示:第一步是验证命题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论证命题递推的依据,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只完成步骤(1)而缺少步骤(2)就作出判断,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步骤(1),无法递推下去,即n取n0以后的数列命题是否正确,我们无法判定,同样只有步骤(2)而缺少步骤(1)时,也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缺少步骤(1)这个基础,假设就失去了成立的前提,步骤(2)也就没有意义了.【例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n+1)3+(n+2)3能被9整除(n∈N+).[思路探究] 在第二步时注意根据归纳假设进行拼凑.[解] (1)当n=1时,13+23+33=36能被9整除,所以结论成立;(2)假设当n=k(k∈N+,k≥1)时结论成立,即k3+(k+1)3+(k+2)3能被9整除.则当n=k+1时,(k+1)3+(k+2)3+(k+3)3=[k3+(k+1)3+(k+2)3]+[(k+3)3—k3]=[k3+(k+1)3+(k+2)3]+9k2+27k+27=[k3+(k+1)3+(k+2)3]+9(k2+3k+3).因为k3+(k+1)3+(k+2)3能被9整除,9(k2+3k+3)也能被9整除,所以(k+1)3+(k+2)3+(k+3)3也能被9整除,即n=k+1时结论也成立.由(1)(2)知命题对一切n∈N+成立.与正整数有关的整除性问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的关键在于第二步中,根据归纳假设,将n=k+1时的式子进行增减项、倍数调整等变形,使之能与归纳假设联系起来.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5n能被6整除”的过程中,当n=k+1时,对式子(k+1)3+5(k+1)应变形为__________.[解析] 由n=k成立推证n=k+1成立时必须用上归纳假设,∴(k+1)3+5(k+1)=(k3+5k)+3k(k+1)+6.[答案] (k3+5k)+3k(k+1)+6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π”时,归纳奠基中n0的取值应为()A.1B.2C.3D.4[解析] 边数最少的凸n边形为三角形,故n0=3.[答案] C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a2+…+a n+1=错误!(n∈N+,a≠1),在验证n=1成立时,左边所得的项为()A.1B.1+a+a2C.1+aD.1+a+a2+a3[解析] 当n=1时,n+1=2,故左边所得的项为1+a+a2.[答案] B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关于n的恒等式时,当n=k时,表达式为1×4+2×7+…+k(3k+1)=k(k+1)2,则当n=k+1时,表达式为________.[解析] 当n=k+1时,应将表达式1×4+2×7+…+k(3k+1)=k(k+1)2中的k更换为k+1.[答案] 1×4+2×7+…+k(3k+1)+(k+1)(3k+4)=(k+1)(k+2)24.以下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N+时,2n>n2”的过程,证明:(1)当n=1时,21>12,不等式显然成立.(2)假设当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2k>k2.那么,当n=k+1时,2k+1=2×2k=2k+2k>k2+k2≥k2+2k+1=(k+1)2.即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对任何n∈N+不等式都成立.其中错误的步骤为________(填序号).[解析] 在2k+1=2×2k=2k+2k>k2+k2≥k2+2k+1中用了k2≥2k+1,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结论.如k=2时,k2<2k+1.[答案] (2)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n2—1)+2(n2—22)+…+n(n2—n2)=错误!.[证明] (1)当n=1时,左边=12—1=0,右边=错误!=0,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时等式成立,即(k2—1)+2(k2—22)+…+k(k2—k2)=错误!.那么当n=k+1时,有[(k+1)2—1]+2[(k+1)2—22]+…+k·[(k+1)2—k2]+(k +1)[(k+1)2—(k+1)2]=(k2—1)+2(k2—22)+…+k(k2—k2)+(2k+1)(1+2+…+k)=错误!+(2k+1)错误!=错误!k(k+1)[k(k—1)+2(2k+1)]=错误!k(k+1)(k2+3k+2)=错误!.所以当n=k+1时等式成立.由(1)(2)知,对任意n∈N+等式成立.。

数学归纳法PPT课件

数学归纳法PPT课件

归纳步骤的正确性
归纳步骤必须严谨、准确, 确保从$n=k$到 $n=k+1$的推理过程无误, 才能保证数学归纳法的正 确性。
03 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直接证明法
总结词
通过直接验证n=1和归纳假设验证n=k+1,逐步推导归纳步骤。
详细描述
在直接证明法中,首先验证基础步骤(n=1),然后提出归纳假设,即假设对 于某个自然数k,结论成立。接着利用归纳假设推导n=k+1时的结论,从而完成 归纳步骤。
归纳基础的作用
归纳基础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初始 的判断依据,为后续的归纳步骤 提供支撑和依据。
归纳步骤
01
02
03
归纳假设
归纳假设是数学归纳法的 核心,即在$n=k$时命题 成立的基础上,推导出 $n=k+1$时命题也成立。
归纳推理
在归纳假设的基础上,通 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推导 出$n=k+1$时命题成立的 过程称为归纳推理。
反向证明法
总结词
通过证明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证明原结论成立。
详细描述
在反向证明法中,首先提出结论的反面,然后试图证明这个反面不成立。如果反 面不成立,那么原结论必然成立。反向证明法常常用于解决一些不易直接证明的 问题,通过反证发现矛盾,从而得出原结论的正确性。
0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实例
数列求和
详细描述
数学归纳法的变种包括但不限于超数 学归纳法、双数学归纳法和反向数学 归纳法等。这些变种可以使得证明更 加简洁、直观和易于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二项式定理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数学归纳 法进行推导。通过归纳法的应用,我们可 以逐步推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各项展开式, 从而证明了二项式定理的正确性。

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课件人教新课标B版

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课件人教新课标B版

1
3
1
+…+
+…+
1
3
+
1−

3
1
1
利用 ③,得 11
1
3 1- 3
1
1-3
1
3
D典例透析 S随堂演练
IANLITOUXI
UITANGLIANXI
+1 +
3
= 1−
1
32
1
2
1
+1
3
1
1
1
+ 2+…+
3 3
3
1
1
1
· + 2+…+
3 3
3
1-
1
3+1
≥1−
.
3+1
1-
≥ 1-
3+1
1
即当 n=k+1 时,③式也成立.
故对一切 n∈N*,③式都成立.
=1 −
HONGNANJUJIAO
题型三
则当 n=k+1 时,
1-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 11-
1
3
1
3
≥1 −
=
1
1
+ 2
3 3
1 1 1
+
2 2 3
>
+…+
1
3
1
, 即②式成立.
2
故原不等式成立.
3.了解贝努利不等式的应用条件.
-2-
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贝努利不等式

人教B版高二数学选修2-2《数学归纳法》课件

人教B版高二数学选修2-2《数学归纳法》课件
1 2k1 2k1 1 1 2
你认为上面的证明正确吗?为什么? 11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6
03 巩 固 认 知
例题1.在数列{an}中,a1

1,an1

an ,(n 1 an

N
,)
先计算a2, a3, a4的值,再推测通项公式,最后证明
你的结论.
证明:(1)当n 1时,等式成立.
猜想:an

1 n
(2)假设当n=k时,等式1成立,即:ak

1. k
结论写明莫忘掉.
10
06 巩 固 延 伸
作业:(1)课本P72 练习A第1、2题;P73 习题A第2题; (2)课后思考: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2 22 23 2n1 2n 1(n N)时, 第二步采用这样的证法:设n k时等式成立, 即:1 2 22 23 2k1 2k 1, 则当n k 1时,1 2 22 23 2k1 2k
人教B版高二数学 选修2-2 §2.3.1
数学归纳法
01 问 题 情 境
情景一 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2
01 问 题 情 境
情景二 华罗庚讲故事《公鸡归纳法》
1
01 问 题 情 境
情景三
已知an (n2 5n 5)2,(n N ), 分别求 : a1, a2 , a3, a4.
a1 1, a2 1, a3 1, a4 1.
an a1qn1.
8
05 概 况 提 升
知识梳理
归纳法 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分类
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考察全体对象
考察部分对象

高二数学选修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ppt课件 新人教版

高二数学选修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ppt课件 新人教版
k 2 [(2(k 1) 1] k 2 2k 1 (k 1)2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知的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练习: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n(n+1)/2 (n∈N);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是成立的。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就是 1+2+3+…+k =k(k+1)/2 那么, 1+2+3+…+k+(k+1)= k(k+1)/2+ (k+1) =(k+1)[(k+1)+1]/2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因此,根据(1)和(2)可断定,等式对于任何n∈N都成立。
当n分别取值1、2、3….k、k+1时的命题是什么? n=1 命题:1=12
n=2 命题:1+3=2 2
n=3 命题:1+3+5=3 2 ……
n=k 命题:1+3+5+…..+(2k-1)=k 2 n=k十1 命题:1+3+5十….十(2k-1)十(2k+1)=(k+1)2
2.3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证明:
(1)当n=1时,左边=12=1,右边=1 23 1 6
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就是
12 22 32 k 2 k(k 1)(2k 1) 6
那么
12 22 32 k 2 (k 1) 2 k (k 1)(2k 1) (k 1)2
6 k (k 1)(2k 1) 6(k 1) 2

人教B版高中数学第三册_选修Ⅱ_第二章第一节数学归纳法课件数学归纳法

人教B版高中数学第三册_选修Ⅱ_第二章第一节数学归纳法课件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发现过程,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正确书写证明步骤.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归纳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经历数学思维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理解“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接受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难点有两个,一是学生初步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二是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教学过程1.从思考题中引入课题(1)、已知数列{}n a , ...)4,3,2,1(1,111=+==+n a a a a nn n (1)求出其前四项4321,,,a a a a ,(2)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猜想?猜想一定正确吗?(2)、某人看到树上乌鸦是黑的,深有感触地说全世界的乌鸦都是黑的【设计意图】逐一验证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应该思考“怎样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取所有正整数都成立”的问题.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直接证明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概念的形成数学归纳法: 对于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我们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1)(归纳奠基)证明当取第一个值(,例如=1或)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命题对于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12*∈=-+++N n n n (【设计意图】应用归纳推理,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这是数学归纳法的先行组织者;该思考题出现在本章第一节的合情推理中,是课标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具体体现,其思维模式就是“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练习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3+3×4+…+n(n +1) =1(1)(2)3n n n ++【设计意图】根据例1,学生完成练习1,体会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