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_5_章_土壤遥感
遥感第5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BACK
BACK
花 都 3 千 比 例 尺 航 片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5.2.3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物理基础
❖ 电磁辐射规律、电磁波谱及常用的电磁波段(回顾) ❖ 几种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植被、土壤、水体、岩石 ❖ 常见的卫星平台上的传感器的波谱设置和光谱效应:
☆气象卫星系列:NOAA系列和中国FY系列 ☆陆地卫星系列:(重点)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5.2.6 微波影像的判读
☆ 雷达遥感的信息特征(看书p163~170) (1) 雷达影像的色调差异主要取决于回波的强弱 (2) 一般来说,距离近的物体回波强,距离远的物体回波较弱 (3) 金属物体往往都有较强的回波 (4) 平行于航向的物体回波较强 (5) 受地形起伏的影响,雷达波不能到达之处,形成雷达阴影 (6) 受天线角度影响,地面镜面目标无回波 (7) 在雷达影像上,线状地物一般比较清晰 (8) 雷达影像的立体感较强
❖ 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是相对的,有时一个解译标志对甲 物体是直接解译标志,对乙物体是间接解译标志。间接 解译标志因地域和专业而异。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5.2.2 目视解译方法
❖ 直接判读法: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如赛马场,水体 ❖ 对比分析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或与实地对比,或通过对遥感
§5.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5.2.5 遥感扫描影像的解译判读
卫星遥感以多波段为主,判读前先进行彩色增强处理, 提高目视判读的分辨率。
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彩色合成后,与航空像片的判 读方法类似。如IKONOS,QuickBird。
光谱特性:由于地物组成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 导致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存在着差异,并且致使 地物的热辐射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 谱段,其反射的电磁波与热辐射也有差异。反映在图像 上为:相同地物在不同波谱段图像上色调会不同。这叫 做地物的光谱效应。判读之前要熟悉地物的光谱特性。
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和制图
2、航空像片的种类
可见光黑白像片; 黑白红外像片 彩色像片 彩红外像片 多波段摄影像片
?为什么彩红外像片 比彩色像片应用更广
泛。
以彩红外像片居多。判读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像片 的成像特点,结合地物光谱进行判读。
3、主要判读标志
形状; 大小; 色调/颜色; 阴影; 组合图案/纹理结构。
4、主要地类判读
(2)对比分析法
多波段图像对比—某波段灰度相近,而另一波段灰度差别较大的物体 多时相图像对比—主要用于物体的变化情况监测; 多解译标志对比—一个或几个解译标志相近,通过多个解译标志对比进 行解译
(3)综合推理法
综合考虑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 标地物的方法。
如:铁道延伸至大山脚下突然中断,可推断出隧道的存在。 p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 热带雨林——砖红壤性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或黄壤 森林草原植被——黑钙土 荒漠草原——灰钙土
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如学校教室与操场、水田与沟渠、货运码头和货物存
储堆放区等。
2 、目标解译的认知过程
(1)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图像上存在颜色差异或色调差异,并且 这种差异能为判读者所感受.
遥感图像上颜色差异或者色调的差异达到一定程 度时,目标地物就容易与背景产生对比,形成形 状和纹埋等特征
一般应先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然后根据解译标志进行解译
§ 5.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1、 目视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的影像特征(1)色 (2)形 (3)位 解译标志: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影像特征。
常用的译标志有: 色调/颜色; 形状; 纹理; 图型; 位置; 阴影; 大小; 相关布局。
土地资源学53第五章 土地调查(备课2012),3S技术
(三)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解译分析相结合,提 高遥感影像解译质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在哪一层次上进行解译, 均不能脱离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和对有关图件、 资料的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可在解译之前进行, 这属预察性质;也可结合解译过程进行。在解 译结束之后,也需进行考察,以便对成果进行 验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从遥感数据中提取 的信息不是绝对准确的,在通常的土地利用分 类中,90%的分类精度就是相当客观的结果, 因而需要野外实际的考察验证。
对土地的光学特征研究,即分析太阳辐射与地 球表面不同地段的相互作用规律。地球表面不 同地段的光学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同一地段的 光学特征在不同时间(春、夏、秋、冬,上、下 午等)也是各不相同的。
土地的光学特征决定于构成该土地各成分的相 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其中特别决定于地貌起伏、 土被特征(腐殖质含量、湿度、矿物和机械组成、 外貌等)、植被特征(颜色组成、群丛构造等)、 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水文特征等的相互关 系。
GPS卫星的地面控制站系统包括位于美国科罗拉 多的主控站以及分布全球的3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 站组成,实现对GP5卫星运行的监控。
其他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有俄罗斯的GIONASS, 欧洲空间局的NAV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的 NMARSAT等等。
1.GPS系统组成
GPS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 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 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1)GPS卫星及其星座。 GPS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
匀分布在6个相互夹角为60度的轨道平面内,即每 个轨道上有四颗卫星。卫星高度离地面约 20000km,一天绕地球两周。GPS卫星向用户发 射导航定位信号,同时接收地面发射的导航电文 以及调度命令。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一、名词解释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可见光部分的太阳辐射。
简答1、植被遥感中NDVI应用最广泛?①NDVI是对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NDVI 与 LAI、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NDVI的时间变化曲线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变化;甚至整个生长期的NDVI对半干旱区降雨量、对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均敏感。
②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③NDVI介于-1和1之间,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
二、论述题1、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①物候期、农事历。
物候期指自然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外形、结构等的季节性变化,可通过遥感加以监测。
对于农作区,物候期表现为地方农事历,即耕作、播种、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休闲等季相循环周期。
它是由作物的生长特点、地方气候、地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等决定的。
可见,植被指数提取中遥感数据时相选择的重要性。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四十九)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四十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
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在4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本大题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该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由材料可知,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读图可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负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学历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在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具备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的学习,学生对以下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1.知识基础:学生对植被和土壤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c.结合实例,阐述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被类型或土壤类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特点。
2.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植被和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植被和土壤分布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植被和土壤分布规律。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植被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6.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植被和土壤特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1.植被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
a.教师讲解植被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植被的定义。
b.介绍不同类型的植被,如草原、荒漠、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并分析其地理分布规律。
c.结合我国植被分布图,讲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
2.土壤的概念、形成与分类
a.介绍土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b.讲解土壤的组成和分类,如黑土、黄土、红土等,并分析其主要分布区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单元测试定心卷(含答案)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基础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
如图为汉江上游2001-201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针叶林D.灌从2.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的变化,反映了A.耕地增加B.气候变暖C.植被种类增加D.降水增加【答案】1.B 2.B【解析】1.图中反应,汉江上游一年中不同季节植被覆盖度有明显的大小变化,且夏季覆盖度高,冬季覆盖度低,这证明该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茂盛和枯萎期,推测应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B正确;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四季常绿几乎不落叶,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覆盖度变化不大,故AC错误;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灌丛不是主要分布植被,D错误。
故选B。
2.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证明该地区整体的植被覆盖度有提高,植被更加茂密。
耕地增加会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度下降,A错误;气候变暖会使冬季植被落叶减少,夏季生长更茂密,进而增加NDVI指数,故B正确;植被种类增加对与覆盖度影响不大,C错误;降水增加对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B。
某科学考察队某年1—2月沿下图所示线路进行徒步考察。
据此回答3-4题。
3.考察途中,人们不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①亚寒带针叶林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温带草原④热带雨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图中盛行风及洋流的画法正确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乙丁【答案】3.D 4.D【解析】3.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
植被遥感_精品文档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导致以0.45μm和0.67μm为中心形成两 个强烈的吸收带。
不同生长状态的橡树叶子
不同橡树叶子的反射特性
2. 叶子的组织构造
绿色植物的叶子是由上表皮、叶绿素颗粒组成的栅 栏组织和多孔薄壁细胞组织(海绵组织)构成的。
遥感地学分析
Geograph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第5章 植被遥感
主要内容
一、植被遥感原理 二、植被分类 三、植被生态参数 四、植被指数与地表参数的关系 五、中国及中亚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一、植被遥感原理
植被遥感不仅依赖于对单张植物叶片的光谱特性的 认识,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植被冠层的光谱特性。
冬季多数植物凋零----长年常绿植被 同种植被在不同季节的波谱特征差异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不同,光谱特征也有差异
植物季节性规律
各种作物的生 长期和收获期 的差异
3. 根据植物的生态条件的不同来区分植被
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适宜生态条件,如温度、 水分、土壤、地貌等。 比如:(我国北方山坡的阴阳面差异性)
低植被覆盖度时(<15%),植被NDVI值高于裸土NDVI 值,植被可被检测出来,但因植被覆盖度很低(如干旱、 半干旱地区),其 NDVI很难指示区域生物量;
中植被覆盖度时(25—80%), NDVI值 随生物量的增 加呈线性迅速增加;
高植被覆盖度时(>80%), NDVI值 增加延缓而呈现 饱和状态,对植被检测灵敏度下降。
被指数饱和为代价来减少大气影响; (2)根据蓝光和红光对气溶胶散射存 在差异的原理。采用“抗大气植被 指数(ARVl)对残留气溶胶做进一步 的处理;(3)采用“土壤调节植;波 指数(SAVl)”减弱了树冠背景土壤变 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4)综合 ARVI和SAVI的理论基础。形成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它可以 同时减少来自大气和土壤噪音的影 响。
遥感技术与应用原理-第5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成像过程
成像方式、探测波段 投影方式、时空因素
目视解译
增强处理、信息提取 逻辑推理、对比分析
遥感图象
大小形状、色调灰阶 畸变失真、成图比例
地表景观
空间结构、时间特点 化学组分、物理属性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分 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象识别特征
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
• 色调/颜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 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
• 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有时需去除地形起伏引起的部分阴影
• 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 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
航片边缘)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 似记录。根据比例尺在影象上量算.指地物形状,面 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 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 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先易后难是指易识别的地物先确认, 然后根据客观规 律和影像特征不断地进行解译实践, 逐渐积累解译经 验, 取得解译标志,克服各种解译困难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先山区后平原 , 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 , 先宏观后微观, 先图形后线形”等步骤亦属先易后 难的组成部分。
例如, 由于山区基岩裸露, 影像清晰 , 而平原地区平 坦, 影像较为模糊 , 所以前者容易辨识, 后者就比较 困难,况且山区与平原在构造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牵 连,因此,一方面在解译上可以借鉴, 另一方面又可 用“延续性分析”不断扩展。至于圆形构造、线形 构造 , 在一般情况下, 两者都易于发现。
直接解译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纹理(Texture)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 位置(Site)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遥感导论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
5、水系类型 是指水系平面分布的形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图形,水
系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这些图形的形状来命名的。每种 水系类型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它们与岩性、构 造、岩层产状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树枝状水系 在一个比较平坦面上自由发展,因此无一定方向性,支流之间均
是锐角相交。一般发育在岩性均一、构造简单、地形坡度小的地区。 ② 钳状沟头树枝状水系 一般发育在块状岩石地区,原生裂隙发育、球形风化和剥蚀强烈。 ③ 羽毛状水系 一般发育在黄土地区。 ④ 似树枝状水系 一般发育在平缓倾斜的平原地区。 ⑤ 平行树枝状水系 受地形控制多出现在稳定倾斜的地区,如滨海斜坡、冲积锥、单
第三节 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原则
一、解译方法 目视解译方法就是研究如何利用遥感图像上的各种
影像特征与成像规律,来达到解译地物的目的。
1、直判法 指直接运用解译标志就能确定地物存在和属性的方法。一般
针对形状独特、色调特征明显的地物和自然现象。如道路、建筑 物、河流、树木、岩体、火山锥、褶皱、断层等均可用直判法辨 认。
二、可变性
即同一种地质体,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当其出露面积、 厚度、所处构造部位、岩层产状以及覆盖程度不同时,也能 表现出不同的色调、水系或地貌形态。
由于解译标志具有可变性和局限性,不能生搬硬套外地
的解译标志,也不能只使用一两项解译标志,而必须尽可能 运用一切直接、间接的解译标志,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进 行必要的实地验证。
一、局限性
在遥感图像上,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人们 根据这些特征,总结出识别判断物体性质的解译标志。因此 各种解译标志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有的解译标志往 往带有地区性,即局部性,主要表现为同一种地质体在不同 的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像特征,例如:灰岩,由于南北方 气候条件不同,在南方多形成岩溶地貌,而在北方却形成桌 状山地貌,同样是花岗岩,在广东是低缓丘陵,在安徽黄山 却是高大峰林。因此,有些解译标志,只局限于某种自然地 理条件或某个地区才适用。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5章 以遥感为基础的土壤调查制图
第五章以遥感为基础的土壤调查制图第一节遥感土壤调查制图评述一、遥感及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识别地物。
简单的说,就是遥远的感知。
通常把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使用传感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从飞机、高空气球,或从人造卫星、火箭、天空试验室,利用多种遥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再根据收到的上述信息进行分析判读,从而确定地表物体存在形式及变化状态。
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最常用的是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一般是指运用飞机或高空气球对地面情况进行探测,高度可达二万米。
航天遥感是指运用卫星进行工作,高度可达几百公里,如美国的地球资源卫星高度已达九百一十八公里,一张像片拍摄的范围是长、宽一百八十五公里(相当于一个海南岛)。
由于地表(也包括地下)不同景物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其反射、放射某种波长电磁辐射能的大小也不一样。
这样,在遥感图像上就会显示出不同的色调或色彩反差,或者在信息磁带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数据。
同时,不同几何形状的物体,反映在像片上的特征也不相同。
人们根据这些色调或色彩反差和影像的形状、大小、模型、纹理、阴影、位置及排列组合等特点,以及信息参数,就可以将不同的地物分辨开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定量的分析。
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地表自然资源调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的特性2.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性运用遥感技术从飞机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地面的航空像片、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要大的多,为人门宏观地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条件。
例如,航空像片可提供地面景物的像片并可供立体观察,图像清晰逼真、信息丰富。
第 5 章 植被生态遥感
叶子的组织结构 及光谱特征
叶绿素对紫外线和紫色光
的吸收率极高,对蓝色光
和红色光也强烈吸收,以 进行光合作用。
对绿色光部分则部分吸收,部分反射,所以叶子呈绿色,并形 成在0.55µm,附近的一个小反射峰值,而在0.33µm-0.45µm及 0.65µm附近有两个吸收谷。叶子的多孔薄壁细胞组织(海绵组 织)对0.8µm-1.3µm的近红外光强烈地反射,形成光谱曲线上 的最高峰区。其反射率可达40%,甚至高达60%,吸收率不到15
再如,可见光中绿光波段0.52µm-0.59 µm对区分植
物类别敏感;红光波段0.63µm-0.69µm对植被覆盖度、
植物生长状况敏感等。但是,对于复杂的植被遥感, 仅用个别波段或多个单波段数据分析对比来提取植 被信息是相当局限的。因而往往选用多光谱遥感数 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
变 化 信 息 提 取
统计数据
初始动态图
变化信息提取(续)
详 查 图 数 字 化 形 式 时相① 遥感影像 配 准 配 准 裁 剪 和高克投影配准 主成分分析法 迭 加 分析图像特征选择反映变化信息明显的分量 分 类 初始动态分类(有变化) 确定动态变化的具体内容(由什么变成什么) 初始动态变化图 时相② 遥感影像
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
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它用 一种简单有效的形式来实现对植物状态信息的表达, 以定性和定量地评价植被覆盖、生长活力及生物量 等。
植被指数:是由遥感图像的多光谱数据,经线 性和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 义的各种数值。 在植被指数中,通常选用对绿色植物强吸收的 可见光红波段和对绿色植物高反射和高透射 的近红外波段。
遥感复习要点
遥感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概念: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2、遥感技术的特点: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征)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1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2.2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2.3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遥感技术组成?3.1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3.2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记录地物电磁波能量的装置。
3.3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收信息的系统4、遥感过程:遥感实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5、遥感发展史:5.1初级阶段:完成了地面到空中获取像片的手段;对象片的几何特性、物理特性尚未深入研究。
5.2发展阶段:成像技术成熟(彩色、雷达、多光谱);平台多样(气球、飞机、火箭);出现判读仪器(放大、缩小等);对象片的几何特性、物理特性有一定的认识;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地形测图。
5.3飞跃阶段:成像覆盖面积大,基本全球成像,获取速度快,传感器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实现五个W,即:Whoever, Wherever, Whenever, Whomever, Whatever航天遥感技术成熟标志:1972年美国发射ERTS—1(Earth Remote Technology Satellite,后改为Landsat系列卫星);法国SPOT系列卫星;欧空局ERS系列卫星;印度IRS卫星;日本、巴西等6、遥感技术发展趋势?6.1进行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的多层次遥感试验,系统地获取地球表面不同比例尺,不同地面分辨力的影像数据。
第五章-遥感图像处理基础..学习资料
学习这两种方法,首先需要认识多光谱空间。
5.3 遥感图像增强与变换
多光谱图像变换
多光谱特征空间是一个n维坐标系,每一个坐标 轴代表多波段图像的一个波段,坐标值表示该波段 像元的灰度值,图像中的每个像元对应于坐标空间 中的一个点。
例如:以TM1和TM2建 立一个二维坐标系,即二维 的光谱空间。其中横轴代表 TM1,纵轴代表TM2。每 一个像元都可以在空间中找 到对应的点。当有n各波段 时便是n维空间。
5.3 遥感图像增强与变换
多光谱图像变换
特点:多光谱特征空间仅仅表示各波段光谱之间 的关系,而不包括任何该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信息, 没有空间意义,波段数就是光谱特征空间的维数。
像元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表示成一个n维向 量X:
5.3 遥感图像增强与变换
多光谱图像变换
1、主成分变换 (1)K-L变换 主成分变换也叫主分量分析,是在统计特征基础 上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其特征是不丢失信息。 对某一多光谱图像X,利用K-L变换矩阵A进行线 性组合,从而产生一组新的多光谱图像Y,表达式 为:
5.3 遥感图像增强与变换
图像运算
例如,同一层砂岩出露在山体的阴坡和阳坡,由 于阴坡处砂岩的反射率比阳坡低,因此虽然是同一 岩层,但在TM1和TM2两个波段上亮度值不同, 若不进行处理采用这样的图像直接分类,很可能将 同一岩层会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造成错误。但 若用TM1/TM2比值处理,比值图像上阴坡、阳坡 的砂岩亮度趋于一致,可消除地形的影响,从而提 高分类精度。
3、乘运算 乘运算可用来遮掉图像的某些部分。 例如使用一掩膜图像去乘图像,可保留、消弱或 抹去图像的某些部分。
遥感地学分析-第4章土壤遥感
第一节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2土壤反射光谱特征
– 土 壤是岩矿的风化产物,其主要物质组成与
岩矿一脉相承,因而土壤和岩矿的光谱反射 特性在整体上基本一致:即反射率从可见
光的短波段起随波长的增加而逐渐抬升。
– 但土壤是岩矿经历不同的风化过程,又是在
不同的生物气候因子和人类长期耕作活动的 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土壤类别是多种 多样的,其光谱反射特性也必然相应 地发生 许多变化。 遥感地学分析
– 都是土壤水分子振动的倍频或合频引
起的。
遥感地学分析
1.3.1土壤组分的影响
1)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 总体讲: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任意波长的反射率 均会降低,而且其差异随波长的增加而加大; 但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由于土 壤表面膜水层形成镜面反射,反而会提高反 射率。
第一节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3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因素
其中土壤有机质、氧化铁和水分含量、土壤质地、 土壤母质等性状均明显地随地理分布的差异而不 同。 因此,土壤光谱的反射特性也必然会随土壤地理 的分布规律和土壤剖面而发生变异。
遥感地学分析
1.3.1土壤组分的影响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
遥感地学分析
1.3.1土壤组分的影响
2)土壤矿物成分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 岩石、矿物在350-2500nm光谱范围内的吸
收和反射机理
可见光区的光谱主要由土壤成分中的Fe3+和 Fe2+引起。
– Fe2+吸收波长位于0.43、0.45、0.51、0.55和1.0— —1.1um – Fe3+吸收波长位于0.40、0.45、0.49、0.70、 0.87um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实践性教学:本案例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植被和土壤问题情境,如土壤侵蚀、荒漠化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评价:本案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强调植被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总结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植被和土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植被和土壤学习中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
3.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以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和土壤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自然状况的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说土质越细, 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此外土壤的肥力也 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土壤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其光谱反射特性也必然相应地发生许多变化但 就其光谱曲线在可见光至近红外区的整体形态与斜率变化情况看,均可 归纳为平直型、缓斜型、陡坎型和波浪型四大类 。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使用FTIR测定的大量土壤样品在2.5μm~14μm的反射光 谱曲线经过换算得出热红外区的比辐射率可以看出,不 同土壤类型有一些差异,但不大;另一方面,不同土壤 类型,特别是不同质地及不同有机质含量,因而具有不 同水分物理特性的土壤,其吸热增温、故热降温和热储 存、热传导过程都会有所不同,使得土壤的热特性复杂 多变。
5.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5.2.2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是基于统计特征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公式 如下: Y=TX 其中:Y 是新生成主成分矩阵;X 是原始变量矩阵,可 以是室内光谱,也可以是遥感影像; T 是由X 的协方差 矩阵S 的特征向量所组成的正交矩阵。PCA 利用降维的 思想,把相关的多个变量转变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 变量,实现了数据压缩。其缺点是难以确定每一主成分 的物理意义。
5.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1) 线性混合分解模型 该模型的基础是假定每一像素的反射率等于各端元组分 反射率权重的和,方程如下: Y=Ax 其中:Y 是给定像素反射率矢量;A 是一个矩阵,矩阵 列向量是n 个端元组分的反射率;x 是解向量,由像素中 每一端元组分所占的比例组成。该方法可以确定一个像 素内各端元组分所占的比例,或者确定像素内没有用作 端元组分的额外成分。其优点是简单易用,对于某些土 地覆盖类型,如沙漠灌木带效果很好。
5.3 土壤遥感分析
土壤类型的判别首先需要确定土类。土类是根据一 个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来决定的。因此,土壤解译时, 首先要确定研究区的水平地理地带作为基带。在此基础 上,再进一步考虑垂直带性和非带性因素对土壤类型的 影响。 其次是确定亚类。土壤的亚类是在成土过程中受局 部条件的影响使土类发生变化,形成的次一级类型。
5.3 土壤遥感分析
土属的划分主要以地区性条件为依据,如地貌、母 质等,在亚类的基础上再分出土属。如残积坡积棕壤性 土、黄土状褐土化潮土、河湖积潮棕壤等。 土种主要根据土壤剖面特征来划分,遥感影像较难 发现,但可根据地形部位、母质等特征推断土层厚薄, 作为土壤分类参考。
5.3 土壤遥感分析
5.3 土壤遥感分析
新疆南部的土壤遥感解译中,根据影像划分出山地、 山前洪积扇、冲积平原、荒漠平原、片状绿洲,线状绿 洲等地理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了沿河、湖滨等地区,在 此基础上进行土壤解译、制图。与常规方法制作的土壤 图比较,内容详细得多。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遥感分析
用常规方法编制的南疆土壤图
5.3 土壤遥感分析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1.1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土壤的波谱特性主要包括土壤反射光谱特性、土壤 热红外与微波的辐射散射特性等,但应用最多的是土壤 反射光谱特征 。总的来说,土壤的主要物质组成与岩矿 一脉相承,因而土壤和岩矿的光谱反射特性在整体上基 本一致,即反射率从可见光的短波段起随波长的增加而 逐渐抬升。
5.3 土壤遥感分析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遥感定量方法,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是通过遥感信息和非遥感信息的综合分析,确定侵 蚀类型;第二是根据不同侵蚀类型,按照各类侵蚀强度 模型的因子匹配关系,通过RS和GIS技术相结合提取侵 蚀量因子值。 侵蚀成因类型的解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 是通过对侵蚀类型区的解译确定侵蚀类型的分布区域, 另一方面是通过判别不同侵蚀类型过渡处图斑的侵蚀类 型确定不同侵蚀类型的界线。
5.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5.2.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遥感数据中“纯”土壤像素很少, 经常包含植被和 落叶信息。应用光谱混合分解模型一方面可把遥感数据 分解为土壤、植被以及非光合作用植被, 另一方面,对 于那些植被极度稀疏的地区,光谱混合分解模型还可以 模拟土壤地球化学属性(湿度、铁氧化物、有机质、矿 物光谱成分)。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5.3 土壤遥感分析
不同信息源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性能比较
5.3 土壤遥感分析
(3)3S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与GIS和GPS的结合集成,在水土流失、土壤 侵蚀等自动制图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将遥感图像与 DEM叠合后可以编制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应用GIS管 理的大量空间数据,可以随时查询、统计分析、或根据 需要进行相关空间分析,而GPS可对不同时期、大小面 积的滑坡、塌陷进行定位和面积测定,对沟堑切割深度 及深度进展速度进行测定,也可作为遥感图像进行土壤 侵蚀相关因子的地面补充测定,训练样地选择和地面检 验。
遥感地学分析
Geograph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第5章 土壤遥感
主要内容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1.1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5.1.2 土壤的热红外辐射特征 5.1.3 土壤的的微波辐射与散射特征 5.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5.2.1 多元统计分析 5.2.2 主成分分析 5.2.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5.3 土壤遥感分析 5.3.1 土壤类型的遥感分析 5.3.2 土壤侵蚀调查与监测 5.3.3 土壤水分监测与干旱灾害预测 5.3.4 土壤盐分监测
5.3 土壤遥感分析
(1)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及遥感数据处理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根据全国土壤侵蚀调查规程,按 下表进行分级。
5.3 土壤遥感分析
不同水力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参考指标
5.3 土壤遥感分析
(2)土壤侵蚀遥感技术调查监测的信息源选择 我国应用遥感技术编制了1:50万、1:20万、1:10万、 1:5万、在局部地区编制了1:2.5万至1:1万的各种比例尺 的土壤侵蚀图,其中早期应用了MSS、TM,后来也应用 了SPOT4以及各地区摄影的全色及彩红外航空像片(在山 西、宁夏大量应用了彩红外航片)、近期在有些地区开始 应用中巴资源1号星,SPOT5号星以及IKONOS等遥感 信息源进行土壤侵蚀调查和监测。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1.2 土壤的热红外辐射特征 土壤的热红外和微波辐射、散射特性与岩矿有许多 类似之处,但由于土壤是疏松的有机和无机复合体,固、 液、气三相共存,成分多样,且处于相互消长、快速多 变之中,故更为复杂。 其中土壤含水量是造成土壤表面温度差异,乃至热 红外辐射变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类型的确定还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特点来分析、确定。 如在南方许多低平的河谷平原地区,按自然土壤分类可能被 划入革甸类型,但经人工开发耕种而成为水稻土及其次一级 类型。而水稻田固有特殊的光谱特征、区位特征及形状特征, 较容易识别,尤其是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水稻出有明显 的光谱特征。 在确定基带的基础上,由于地形的变化产生地形地带的 垂直分异,尤其是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条件的重新 组合,成土因子随着变化,土壤也发生垂直方向的更替。可 以把遥感影像、地形图的判断及少量野外调查得出的自然规 律与遥感影像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土壤的类型。
y=A+B1V1+B2V2+·· iVi ·+B
其中Vi 是原始光谱反射率或其派生形式, y 是土壤 物化参数的回归值, A是常数项, Bi ( i= 1, 2, 3,…, n) 是Vi 对y 的偏回归系数。
5.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在采集的土壤样品中,一部分用来建立统计回归模型, 另一部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Leone 等对实验室测 量的光谱数据分两步做多元统计分析,研究AVIRIS在评 估地中海丘陵地区土壤发展和退化水平方面的性能。 Alici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研究了SantaMonica 山两 条峡谷中有机质、铁含量和结构对土壤光谱的影响。多 元统计分析也可用来选择诊断性波长范围,从而降低数 据维数,实现数据压缩。
5.3 土壤遥感分析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区域土壤侵蚀监测和 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遥感能够提供实时、同步、大 范围的地表信息,遥感图像可清楚地反映土壤侵蚀的环 境条件、侵蚀的程度和类型。GIS则能够在空间范围内 对多源、多时相的信息进行组合、集成、提取等拓扑分 析。利用遥感信息源,辅以其它相关的专题信息(包括专 题图件、统计资料)、野外实况调查以及样方测量方法, 即可有效地进行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判别和制图, 定量分析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和面积,从而为水土保持 规划与决策、生态建设等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5.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5.1.3 土壤的的微波辐射与散射特征 关于土壤的微波辐射特性,根据肖金凯的初步研究, 不论何种土壤类型,在105℃烘干状态下,其介电常数均 在5左右,加水之后,介电常数近线性上升,不同类型土 壤,上升幅度稍有差异,表明土壤的介电常数主要由土 壤含水量决定,与土壤成分和性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 大。
根据监督分类结果绘制的南疆土壤图
5.3 土壤遥感分析
5.3.2 土壤侵蚀调查与监测 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时,表土或土体在 外营力作用下被冲刷、剥蚀、迁移和堆积的现象。外营 力通常可分为水蚀(溶蚀、溅蚀、冲蚀);风蚀(滑动、 跳跃、吹扬〕;重力侵蚀(滑坍、崩坍、泻溜)等类型。 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层减薄,土壤退化、 沙化,肥力降低,甚至使地面破碎,沟壑纵横,土壤资 源质量严重下降。土壤侵蚀的发生虽有其自然原因但不 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如滥伐林木、过度放牧、陡坡开 垦则是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