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案例预设的几个问题
浅谈法律案例预设的几个问题——“财产留给谁”引发的思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浅 谈 法 律 案 例 预 设 的 几 个 问 题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财产 留给谁” 引发 的思考
浙江余姚 市子 陵中学(140 杨立群 350 )
、
问题 是思 维的启 发 , 它能使学生 的求知 欲 由潜伏状 态转入 活跃状 态 , 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 和主动 性 , 开启 学生思维器官 的钥匙 。法律课堂上从 案例 中 是
提出问题 ,教 师通过帮助学生寻找解决 问题 的线索 , 指 导学生查 阅学习有关 资料 , 助学生探 究 , 学生 在这 帮 使 些问题 面前 自求 自得 , 探索思悟 。整个教学 过程都是 围 绕着 问题的解 决进行 的, 学生在解答 问题 的过程 中获取 了知识 , 培养了技能 , 激发 了不断学 习的兴趣 。在“ 财产 属于谁 ” 的案例讲解 的过程 中 , 吴小 波老 师通过 阐述 和 分析一 系列精心设计 的问题 , 将学生 的思维 与课 程 内容 紧紧结合 , 紧扣知识 点 , 梯度 性强 , 层深入 , 大提高 层 大 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比如设计 问题 “ 请 你猜测 一下谁会是今年 的全球首 富和中国首富” 作为导 人,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 , 激情 , 以趣 立刻将 课 堂气 氛调动起来 了, 学生更是充满 了对法 律课 学 习的 兴趣 。随后 在课堂 中叉设计 了“ 谁是最后 的赢 家” 为什 “ 么要等到父 亲过世后来 争房产 ” 为什 么 叫遗 产 ” 谁应 “ “ 该得 到遗 产呢” 等问题 , 对遗产 、 继承人等概念 进行 了清 晰的阐述 。 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 中逐 步加深 了对 知识 的掌握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些探究性 的问题 , 比如在
法律案件的争议点(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与李某某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张某某将位于某市的房屋出租给李某某,租赁期限为3年。
合同中约定租金为每月5000元,李某某需在每月5日前支付租金。
合同签订后,李某某按照约定支付了前6个月的租金。
然而,在第七个月,李某某以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租金。
张某某遂将李某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某支付租金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1. 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张某某认为,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包括墙面开裂、漏水等问题,导致李某某无法正常居住。
李某某则认为,房屋不存在质量问题,只是因装修年限较长,出现了一些正常损耗。
2. 李某某是否构成违约?张某某主张,李某某拒绝支付租金的行为已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李某某则认为,其拒绝支付租金是基于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不属于违约行为。
3. 违约金是否应予以支持?张某某要求法院判决李某某支付违约金。
李某某认为,根据合同约定,违约金过高,应予以降低。
4. 李某某是否应赔偿张某某的损失?张某某主张,因李某某拒绝支付租金,导致其无法收回房屋,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李某某认为,其拒绝支付租金是基于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三、争议分析1. 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某主张房屋存在质量问题,李某某则认为只是装修年限较长,出现了一些正常损耗。
对此,法院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鉴定机构对房屋进行鉴定,以确定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2. 李某某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某以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租金,是否构成违约,关键在于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若房屋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则李某某拒绝支付租金的行为不构成违约;若房屋不存在质量问题,则李某某的行为构成违约。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确保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二、明确案例分析的目的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
一般来说,法律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理解法律条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了解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2. 掌握法律实践技能:通过分析案例,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丰富法律知识体系: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
三、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1. 收集案例资料:在分析案例之前,首先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法律条文、案例背景、相关法律法规等。
2. 分析案例资料:对收集到的案例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四、确定案例分析框架1. 确定分析角度:根据案例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的角度,如法律条文解读、案件事实分析、法律适用等。
2. 构建分析框架:根据分析角度,构建案例分析框架,明确分析步骤和重点。
五、法律条文解读1. 逐条解读:对涉及的法律条文进行逐条解读,分析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2. 结合案例:将法律条文与案例事实相结合,分析条文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
六、案件事实分析1. 描述案件事实:对案例中的事实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案件背景、争议焦点、相关证据等。
2. 评价案件事实:对案件事实进行评价,分析其是否合法、合理。
七、法律适用1. 确定法律关系: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2. 适用法律条文:根据法律关系,选择合适的法律条文进行适用。
3. 判断法律效果:根据法律条文和案件事实,判断案件的法律效果。
法律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3篇)
第1篇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往往占据重要比例,因此掌握正确的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履行了交付货物的义务,但乙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
甲公司多次催收无果,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分析步骤:1. 事实梳理:首先,梳理案件的基本事实,包括合同签订、履行情况、违约行为等。
2. 法律关系分析:分析甲乙双方在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如甲公司的交付义务、乙公司的付款义务等。
3. 法律适用:根据案件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4. 争议焦点:找出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违约责任如何承担等。
5. 论证分析: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题技巧1.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如“违约”、“赔偿”等。
2. 梳理事实:将案件事实梳理清晰,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3. 分析法律关系:明确甲乙双方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
4. 确定法律依据:根据案件事实,查找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 论证分析: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6. 注意格式:答题时注意格式规范,如标题、段落、标点等。
7.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举例【案例】丙与丁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丙将房屋出租给丁,租金为每月5000元,租赁期限为两年。
合同签订后,丁按期支付了租金。
但在租赁期间,房屋被丙的亲戚借用,导致丁无法正常使用房屋。
丁要求丙赔偿损失,但丙拒绝赔偿。
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法律原理、掌握法律技能、提高法律思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法律案例分析。
二、法律案例分析思路1. 问题识别首先,要明确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即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
在分析案例之前,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确保分析方向正确。
2. 法律规范针对识别出的法律问题,查找相关法律规范,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适用范围、效力等级等。
同时,关注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了解法律规范的变迁。
3. 案例事实分析案例中的事实情况,包括当事人、事件、时间、地点、证据等。
通过梳理事实,为后续的法律适用提供依据。
4. 法律关系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分析法律问题的解决路径。
5. 法律适用根据法律规范和案例事实,分析法律问题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关注法律规范的解释、适用原则、法律漏洞等问题。
6. 案例评析对案例进行综合评析,包括案例的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等方面。
同时,探讨案例对法律实践的影响,以及对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三、法律案例分析步骤1. 阅读案例首先,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例背景、当事人、事件、时间、地点、证据等基本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案例中的关键信息,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 问题识别根据阅读案例的结果,明确案例中的核心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找出案例中的关键词汇,如“合同”、“侵权”、“犯罪”等,结合法律知识,判断涉及的法律问题;(2)关注案例中的争议焦点,如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的承担等;(3)思考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 查找法律规范针对识别出的法律问题,查找相关法律规范。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查阅法律法规全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2)参考法律解释、案例指导、司法解释等辅助材料;(3)关注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了解法律规范的变迁。
法律案例分析注意事项(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然而,在法律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律案例分析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二、案例选择与解读1. 案例选择(1)关注典型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全面认识。
(2)关注最新案例:关注最新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发展的动态,掌握最新法律法规。
(3)关注疑难案例:选择具有争议性、复杂性、创新性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解读(1)准确理解案情:对案例中的事实、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进行准确解读,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分析法律依据:结合法律法规,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文。
(3)注意案例的特殊性:分析案例的特殊性,如地域、行业、政策等,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案例。
三、案例分析步骤1. 确定争议焦点:根据案例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分析法律依据:结合法律法规,分析争议焦点涉及的法律问题。
3. 比较案例:找出与案例类似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案例的处理结果。
4. 提出观点: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 总结归纳: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案例分析技巧1. 善于归纳:对案例中的事实、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分析效率。
2. 注重逻辑:在分析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使观点有理有据。
3. 善于运用法律条文:结合案例,准确运用法律法规,提高分析准确性。
4. 关注案例的特殊性:针对案例的特殊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点。
5. 拓展思维: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法律问题,还要关注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等。
五、案例分析误区及应对1. 误区一:只关注案例事实,忽视法律适用应对:在分析案例时,既要关注事实,又要关注法律适用,确保分析全面。
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基本思路出发,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二、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1. 确定案件性质首先,要对案件进行初步了解,确定其性质。
这包括案件所属的法律领域、案件类型等。
例如,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
明确案件性质有助于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
2. 收集案件资料收集案件资料是法律案例分析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案件事实: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争议焦点等。
(2)相关法律规范: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政策等。
(3)相关证据: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
3. 分析案件事实分析案件事实是法律分析的核心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梳理案件事实:将案件事实进行梳理,明确案件的基本情况。
(2)分析争议焦点:找出案件中的争议焦点,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判断案件事实是否成立:根据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判断案件事实是否成立。
4. 适用的法律规范根据案件性质和事实,查找适用的法律规范。
这包括:(1)法律条文:直接适用于案件的法律规定。
(2)司法解释: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
(3)政策:与案件相关的政策规定。
5. 法律适用根据适用的法律规范,对案件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法律关系:明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2)判断法律关系是否成立:根据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规范,判断法律关系是否成立。
(3)确定法律责任:根据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规范,确定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6. 总结与评价在分析完案件后,对案件进行总结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案件的处理结果:根据法律适用,确定案件的处理结果。
(2)案件的启示:总结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3)案件的社会影响:分析案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案例分析示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示例:案件性质:民事案件案件事实:甲乙两人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乙租赁甲的房屋,租赁期限为一年。
分析法律案例的方法与技巧
分析法律案例的方法与技巧法律案例的分析是法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运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分析法律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案例分析的技巧。
一、案情梳理在分析法律案例之前,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案情并进行梳理。
了解案件的基本概况、当事人的诉求及法律争议点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把握案件的核心问题和争议焦点。
二、法律问题确定针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需要明确确定。
法律问题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也是找出案例解决方案的基础。
通过仔细分析案情、查阅相关法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三、适用法律法规在确定法律问题后,需要查找并分析适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解决法律问题的准则和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
通过仔细分析适用的法律法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案件的解决路径。
四、类比法律先例类比法律先例是分析法律案例的常用方法之一。
先例是指在类似事实和问题上已经有过判决的案例,通过借鉴和分析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和理由,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下案件提供启示或依据。
五、分析当事人观点和证据在案例分析中,了解当事人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分析当事人的主张,并对其提供的证据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当事人观点和证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当事人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结论。
六、权衡利益与公平正义在分析法律案例时,需要权衡各方的利益与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
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寻求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需要考虑案例可能对其他类似案件的影响,以创造具有指导意义的判例。
七、结论与建议最后,在分析法律案例的基础上,需要做出明确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应紧密围绕案件的法律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可从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出发,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总结:分析法律案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深入剖析案件的各个方面,以求得合理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法律思路及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法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锻炼法律思维,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思路及方法,旨在为法学学习和法律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2019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批货物,乙公司支付货款。
合同约定,若甲公司不能按时提供货物,应向乙公司支付违约金。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未能按时提供货物,导致乙公司遭受损失。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三、法律思路1. 确定案件性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案的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
因此,本案属于民事案件。
2. 确定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以及违约金的支付问题。
3. 分析法律依据(1)关于违约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关于违约金的支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四、案例分析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向乙公司提供货物。
然而,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乙公司遭受损失。
因此,甲公司构成违约。
2. 违约金的支付根据合同约定,若甲公司违约,应向乙公司支付违约金。
由于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乙公司遭受损失,故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五、法律方法1. 文书审查法在分析案件时,首先应审查合同、证据等法律文书,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法律案例分析题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原理、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法律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旨在为法学学子提供参考。
二、阅读案例,提取关键信息1. 阅读案例,了解案情背景。
首先要对案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争议焦点等。
2. 关注案件中的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包括: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依据、争议焦点等。
3. 分析案件中的法律关系。
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
三、梳理法律关系,确定法律依据1. 根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如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2. 分析法律依据,确定法律适用范围。
判断法律法规是否适用于该案件,以及适用的具体条款。
3. 分析法律依据的效力。
了解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四、分析争议焦点,提出观点1. 明确争议焦点。
在案例分析中,找出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或事实认定存在分歧的问题。
2. 针对争议焦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事实,结合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
3. 论证观点。
运用法律法规、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争议焦点进行充分论证,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五、总结案例,提炼经验教训1. 总结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依据等,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问题。
2. 提炼经验教训。
从案例中总结出在类似情况下如何处理法律问题的经验教训。
3. 提高法律素养。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为今后的法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题思路示例:【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定向乙公司支付了50万元货款。
然而,乙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甲公司遂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乙公司辩称,甲公司支付的50万元货款中,有10万元为预付款,不应计入违约责任承担的范围。
分析一个法律案件的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件分析是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从而为法律适用、司法判决和法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一个法律案件分析方法,从案件背景、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在分析一个法律案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背景,包括案件类型、涉及的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
以下是一个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案件类型:民事纠纷涉及法律关系:合同纠纷当事人基本情况:原告:张三,男,30岁,某公司员工被告:李四,男,35岁,某公司总经理案件事实:张三因工作原因离职,与李四签订了一份离职协议,约定李四支付张三离职补偿金。
后李四未按照协议支付补偿金,张三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事实认定1. 证据收集在分析案件时,首先要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而证据收集是认定事实的基础。
以下是证据收集的步骤:(1)查阅案件卷宗,了解案件基本情况。
(2)审查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3)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2. 事实认定根据证据收集结果,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以下是事实认定的步骤:(1)分析证据之间的关系,确定证据链条的完整性。
(2)判断证据是否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3)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本案中,根据证据收集结果,认定以下事实:(1)张三与李四签订了一份离职协议。
(2)离职协议中约定李四支付张三离职补偿金。
(3)李四未按照协议支付补偿金。
四、法律适用1. 确定法律关系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
在本案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为合同关系。
2. 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本案提供法律依据。
以下是查找法律法规的步骤:(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对法律案例课程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课程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原理、法律适用以及法律实践。
然而,在当前的法学教育中,法律案例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法律案例课程的建议,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1. 增加案例类型:目前,法律案例课程多以民事、刑事案例为主,建议增加行政、经济、国际法等领域的案例,以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2. 丰富案例来源:除了传统的法律文书、判决书等,可以引入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多元化案例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案例选择标准:在选取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确保案例具有教育意义。
4. 课程结构优化:将案例分析与理论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创新1. 案例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通过辩论、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模拟法:组织学生模拟法官、律师等角色,进行案例分析、辩论、庭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
3. 案例对比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写作法: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法律文书撰写技巧。
四、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法律素养:鼓励教师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学术研讨,提升自身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2. 引进实践型教师:聘请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律师、法官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
3. 加强教师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案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五、课程考核改革1. 改革考核方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法律素养。
2. 考核内容多样化:除了考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案例分析争议焦点(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由A公司向B公司提供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货物交付后,B公司应向A公司支付货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后,B公司以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A公司遂将B公司诉至法院,要求B公司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1. 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2. 质量问题是否构成B公司拒绝支付货款的合理理由?3.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三、争议焦点分析1. 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1)A公司观点:货物不存在质量问题,B公司以无理理由拒绝支付货款。
(2)B公司观点:货物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合同约定,故有权拒绝支付货款。
分析:根据合同约定,货物交付后,B公司应向A公司支付货款。
关于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需要根据以下证据进行判断:(1)货物交付时的验收报告;(2)货物质量检验报告;(3)当事人陈述及相关证人证言。
若货物交付时的验收报告、货物质量检验报告均显示货物符合合同约定,则可以认定货物不存在质量问题。
若B公司提供的证据证明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则应认定货物存在质量问题。
2. 质量问题是否构成B公司拒绝支付货款的合理理由?(1)A公司观点: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但质量问题不影响货物的使用,B公司无权拒绝支付货款。
(2)B公司观点: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影响货物的使用,故有权拒绝支付货款。
分析:若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但质量问题不影响货物的使用,则B公司无权以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若货物存在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则B公司有权拒绝支付货款。
关于货物质量是否影响使用,需要根据以下证据进行判断:(1)货物质量检验报告;(2)当事人陈述及相关证人证言。
若货物质量检验报告显示货物存在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则可以认定货物质量影响使用。
若B公司提供的证据证明货物质量不影响使用,则应认定货物质量不影响使用。
3. A公司是否可以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1)A公司观点:B公司以无理理由拒绝支付货款,构成违约,A公司有权要求B公司支付违约金。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时,考生需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思路,以确保答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二、分析案例背景1. 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
2. 确定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3. 分析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4. 总结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
三、明确法律关系1. 确定案件中的法律关系主体,如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
2. 分析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 明确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四、寻找法律依据1. 根据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2. 分析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如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案例等。
3. 对比案例与法律规定的异同,找出法律依据。
五、分析案例争议焦点1. 确定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案件性质、法律适用、责任认定等。
2. 分析争议焦点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3. 对比争议焦点的不同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论证观点1. 结合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
2. 分析案件涉及的法理、伦理道德和现实意义。
3.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七、总结1. 总结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和自己的观点。
2. 强调自己的观点在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上的合理性。
3. 提出对案件处理和法治建设的启示。
八、注意事项1. 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 突出重点,避免冗长。
3. 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4. 严谨论述,避免主观臆断。
5. 注意时间分配,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考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生还需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答题技巧,以提高答题质量。
第2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为法学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的意义1. 增强法律实践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法学学习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2. 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案例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提高法学素养。
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4. 提高法学研究水平:案例分析是法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法学研究水平。
三、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1. 确定案例类型:首先,要明确案例的类型,如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
2. 梳理案件事实:详细梳理案件事实,包括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当事人关系等。
3. 分析法律关系: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等。
4. 查阅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规定。
5. 对比分析:将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案件争议点。
6.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案件争议点,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法律依据和具体措施。
7. 总结与反思: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身在分析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类似案例的分析提供借鉴。
四、案例分析的具体思路1.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分析目的,针对案例中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
2. 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运用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
3. 全面分析:对案件事实、法律关系、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分析,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4.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对案件事实进行推断,得出合理结论。
5. 批判性思维:对案件进行分析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法律规定、案例事实等进行质疑,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6. 比较分析:对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借鉴他人经验,提高分析水平。
法律案件可行性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法律案件日益增多。
法律案件可行性分析是对案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的过程,旨在判断案件是否具有胜诉的可能性和实际操作性。
本文将针对一起具体的法律案件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案件背景、法律依据、证据收集、诉讼策略等方面。
二、案件背景某甲与某乙系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某甲在自家的房屋基础上加盖一层,导致某乙的房屋采光和通风受到严重影响。
某乙多次与某甲协商,要求某甲拆除加盖的楼层,但某甲以各种理由拒绝。
某乙无奈之下,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某甲拆除加盖的楼层,恢复采光和通风。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条规定:“业主对其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不得占用他人合法权益。
”四、证据收集1. 某乙提供的证据:照片、视频等,证明某甲加盖楼层导致其房屋采光和通风受到严重影响。
2. 当地规划部门出具的证明,证明某甲加盖楼层未取得规划许可。
3. 邻居出具的证言,证明某甲加盖楼层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4. 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证明某甲加盖楼层对某乙的房屋采光和通风造成严重影响。
五、诉讼策略1.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某乙应着重强调某甲加盖楼层对其合法权益的侵害,以及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2. 某乙可以申请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某甲加盖楼层对某乙房屋采光和通风的影响进行鉴定。
3. 某乙可以请求法院依法判决某甲拆除加盖的楼层,恢复采光和通风。
4. 在诉讼过程中,某乙应充分准备证据,确保案件胜诉。
六、可行性分析1. 案件胜诉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某甲加盖楼层未取得规划许可,侵犯了某乙的相邻权。
法律案例评析题答题技巧(3篇)
第1篇一、理解题目要求1.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即要求我们评析某个法律案例。
通常情况下,题目会给出一个案例背景,然后要求我们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判决依据以及判决结果。
2. 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案件性质:是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2)了解案件背景:案件发生在何时、何地?涉及哪些当事人?(3)关注法律问题: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如何规定的?(4)分析判决依据:法院是如何依据法律条文进行判决的?二、分析法律问题1. 仔细阅读案例,找出案件中的关键信息,如当事人、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
2. 分析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法律条文:找出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分析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2)法律关系:分析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如债权债务关系、侵权关系等。
(3)法律事实:分析案件中的事实情况,如侵权行为、违约行为等。
三、判断判决依据1. 分析法院判决的依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法律条文:法院判决是否依据了相关法律条文?判决依据的法律条文是否与案件事实相符?(2)法律解释:法院在判决过程中是否对法律条文进行了合理解释?(3)法律原则:法院判决是否遵循了法律原则,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四、评析判决结果1. 分析判决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判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判决结果是否与法律条文相符?是否违反了法律原则?(2)判决是否公正:判决结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判决是否合理:判决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案件事实和当事人意愿?五、撰写答案1. 按照以下结构撰写答案:(1)引言:简要介绍案例背景,说明评析的目的和意义。
(2)法律问题分析:针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3)判决依据评析:分析法院判决的依据,判断其是否合理。
(4)判决结果评析:对判决结果进行评析,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公正、是否合理。
法律分析报告的案件争议焦点(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与李某于2019年6月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位于某市某区的房屋出售给张某,成交价为200万元。
合同约定,李某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将房屋过户给张某。
然而,合同签订后,李某未按约定将房屋过户,张某多次催促李某履行合同,但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
张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履行合同,将房屋过户给张某。
二、争议焦点1. 李某是否构成违约2. 张某要求李某履行合同过户房屋的请求是否合理3. 李某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4.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一)李某是否构成违约1.1 法定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未在合同约定的30日内将房屋过户给张某,已构成法定违约。
1.2 实际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履行合同义务,已构成实际违约。
(二)张某要求李某履行合同过户房屋的请求是否合理2.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依法成立,且双方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合法有效。
2.2 张某的请求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
”在本案中,张某要求李某履行合同过户房屋的请求合理,符合法律规定。
(三)李某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3.1 违约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在本案中,李某已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对于法律案件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件是法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法律案件,我们不仅要关注案件本身的事实和证据,还要思考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实现公正、效率与人性关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律案件进行思考。
二、公正1. 法律的公正性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公正性至关重要。
一个公正的法律体系,能够确保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2. 案件的公正处理在法律案件中,公正处理案件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关键。
法官应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公正、客观地审理案件,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作出公正判决。
3. 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在追求公正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效率。
公正与效率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提高案件处理效率,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三、效率1. 法律案件的效率法律案件的效率是指案件从立案、审理到执行等各个环节的效率。
提高法律案件效率,有助于减轻当事人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2. 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公正。
过高的效率可能导致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忽视,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因此,在提高案件处理效率的过程中,要确保公正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3. 提高案件处理效率的措施(1)优化案件流程,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法官素质;(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诉讼、远程庭审等,提高案件处理效率。
四、人性关怀1. 法律案件中的人性化处理在法律案件中,法官应关注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采取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如调解、和解等,缓解当事人的矛盾,化解社会矛盾。
2. 人性关怀与法律原则的关系人性化处理案件与法律原则并不矛盾。
在遵循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人性化处理。
3. 提高人性化处理的措施(1)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法官的人文素养;(2)建立健全案件心理疏导机制,关注当事人心理状态;(3)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
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法律工作者深入理解法律条文、掌握法律适用原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思路及方法。
二、法律案例分析的意义1. 提高法律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
2. 培养法律思维:案例分析有助于培养法律工作者严谨、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
3.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促进法学研究:案例分析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
三、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1. 事实梳理:首先,对案例中的事实进行梳理,明确案件的基本情况。
2. 法律适用: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判断案件是否适用相关法律。
3. 法律解释: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明确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4. 案例论证:结合事实和法律,对案件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5. 案例启示: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四、法律案例分析的方法1. 案例分析法(1)归纳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归纳,总结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律。
(2)演绎法:从一般性法律规则出发,推导出具体案件的解决方案。
2. 比较分析法(1)横向比较:对同一法律问题在不同案例中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
(2)纵向比较:对同一案例在不同时期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
3. 逻辑分析法(1)归纳推理:从具体案例中归纳出一般性法律规则。
(2)演绎推理:从一般性法律规则推导出具体案件的解决方案。
4. 价值分析法(1)法律价值: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效率等。
(2)社会价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案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五、案例分析的具体步骤1. 阅读案例: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2. 事实梳理:梳理案件事实,明确案件的关键信息。
3. 法律适用:分析案件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判断案件是否适用相关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法律案例预设的几个问题“注重实践和体验”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预设。
课堂预设作为课堂生成的前提,可以说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的生成需要良好的预设,良好的预设能对生成起到导向的作用。
所以,如何科学而艺术性地处理好课堂预设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它直接关系到“实践和体验”的生成,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而初中法律课的预设主要就体现在对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宁波市初中思想品德“法律教学疑难问题解决专项培训”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吴小波老师上的一节“财产留给谁”让我对法律课课堂预设的科学处理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法律案例预设的展现上应体现探究价值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法律课堂上从案例中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指导学生查阅学习有关资料,帮助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进行的,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技能,激发了不断学习的兴趣。
在“财产属于谁”的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吴小波老师通过阐述和分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与课程内容紧紧结合,紧扣知识点,梯度性强,层层深入,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设计问题“请你猜测一下谁会是今年的全球首富和中国首富”作为导入,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以趣激情,立刻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更是充满了对法律课学习的兴趣。
随后在课堂中又设计了“谁是最后的赢家”“为什么要等到父亲过世后来争房产”“为什么叫遗产”“谁应该得到遗产呢”等问题,对遗产、继承人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中逐步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谁可以得到遗产”的问题上,教师设计了问题:父亲生前与二女儿签订的一个房屋转让协议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协议?这个协议是否有效?是不是要经过其他两个女儿的承认?还有在讲到“遗赠”的问题时问到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可以得到遗产。
这些问题显然都具有探索性,通过对遗嘱继承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经过思考与探索就可以得出这个房屋转让协议其实质是伍氏姐妹父亲的一份自书遗嘱,那就不需要两个女儿的承认。
可见,探究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案例中的“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问题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问题情景展开了热烈讨论。
遇到焦点问题时进行适当的辩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思维碰撞中达成理解与认识。
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且也内化为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法律课的课堂预设应充分体现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也充分谈到了这一点:人的认知发展是存在阶段性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出现都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发展又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每一个认知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作为初中生,其心智水平总体处在形式化运算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容易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考虑,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法律课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就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要遵循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设计活动,设计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到法律课“财产留给谁”这一课时,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平时上课时教师将精心选择和编辑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后,许多学生往往只会注意案例表面的、感性的东西,而不会主动结合课本知识去挖掘探索案例背后的实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设计提问、探究活动等来引导学生挖掘案例所要揭示的教学目标。
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出发,并且要带有一定的梯度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既要考虑到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法律知识,比如在“财产留给谁”这节课中吴老师就设计了“谁是最后的赢家”“为什么要等到父亲过世后来争房产”“为什么叫遗产”“谁可以得到遗产”等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认知能力的问题,同时又应该设计有适当的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要通过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才能得到。
在回答这类疑难问题的时候需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时间,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灵性,在互相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比如在“财产留给谁”这节课中就设计了“我为伍家分遗产”这个探究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通过讨论、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然在整个案例的呈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吴老师选用的案例“伍氏三姐妹”是选取了新近发生的《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一般都喜欢听和自己有关的周围的人和事,喜欢听最近发生的事。
选取近体性强的案例容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从而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成效的。
二、法律课的教学内容组织需具有吸引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势必导致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差异,包括内容的专题性、丰富性、动态性等,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听课,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有所斟酌,应考虑材料是否能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是否是典型案例,是否能够保证教学情境具有开放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等。
相比之下,专题性强、丰富程度高、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比较第一次教学设计和第三次教学设计,个人发现二者最显著的区别是第三次教学设计在例子的选择上和组织上更趋向于专题化与动态化,这样就等同于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学习,目的性比较强,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的结合模式也增强了课堂的动态性,有利于让学生发挥自我,针对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纵观设计:“伍氏三姐妹”这个材料其实不单单是在案例的开头就吸引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贯穿课堂的始末,使学生能清晰地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发展有所了解,以至于产生期待心理,引起深层次学习的欲望。
这样一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抛出概念就自然而然,同时满足了学生的期待需求,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另外,由于导入部分体现出材料的丰富性,“福布斯排行榜”的图表模块直观化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无疑要比几个遗产纠纷案的内容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法律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应尽量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教学应关注生活实际,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以案例为媒介沟通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将问题的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此种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此,个人认为这次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是课堂内容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避免了平时设计中的空洞说教,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以往,我们经常在法律课堂中用材料导入,比如本人曾用过“一个大家庭的遗产纠纷”材料作为本课的导入。
因为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距离”,加之教学内容的“平面化的文字”呈现,使得内容变得枯燥和死板,这在无形中就会让学生厌烦课堂,同时也会“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或者是“不敢说话”,直接拉开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教学效果比较差。
反观吴老师的设计就好很多,因为视频“伍氏三姐妹”在《今日说法》这个节目中出现过,有些学生可能看过。
即使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加之老师解说对材料直观的立体的了解,而视频的间断穿插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调查等活动也能顺利展开。
另外,引用“伍氏三姐妹”这个材料最大的好处是它比较贴近生活,虽说这个事件比较特殊,但是它和我们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相似度很高,学生可以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材料分析并谈出自己的看法,“距离”也就很容易被拉近。
再则,这个典型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展开。
当然因为贴近生活,学生的情感也更容易被激发,使得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比如在讲到假如这三姐妹还有一个幼小的妹妹,学生就觉得需要给她保留必要的份额;假如有一个残疾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哥哥,我们也要给他留下一份……案例来自于生活,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活。
我想如果学生带着生活中那种朴素的情感投入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再去指导生活实践,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一位思品老师上法律课的初衷吧。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