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
你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
复旦大学教授发出“大学精神沉沦”的感慨。
你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
楼主王伟曦
1.创新
2.众人迷茫时我不迷茫;众声喧哗时我寻清静
3.任何时代,诚心向学,集中精力
4.在多元化的声音里,找到自己的底线和依归,做一个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
一楼万旭寅“治学!”
二楼曹润寰
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为时代发展担当责任。
三楼吴志强
大学精神就是一种社会担当。
大学精神是一种对民族发展方向和历史的思考回味,并为名族的前进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模式和有实践意义的改良措施。
大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起源地,大学精神便是这样一种对民族、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与责任担当。
四楼何永兴
和民族一样,每座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
因此,独立和自由是每座大学应有的精神基石。
五楼翟羽婷
大学精神是自由多元开放的,最重要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不是排除异己,会商偏激。
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锋,而不是滋生学术造假腐败的温床。
六楼储备
诚然,大学需要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东西。
中国的大学应像牛津一样,有一份无论世态如何也决不改变的豪气和底气。
所以大学精神应让大学向其初始去觅求,大学精神的核心应是大学当初的创办理念,而非后世的附加值。
地下室秦健飞
1.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奠基者。
蔡元培领导之下的北大傅斯年领导之下的台大,无不充满光辉。
校长应当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而非幽灵
2.大学精神也由地域和历史共同决定,历史的积淀更让大学充满光辉。
3.中国大陆的大学,更是在经济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理念” 源于希腊文 idea和 eidos
德文和英文里分别用 die 和 idea 表示
编辑ppt
16
一、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
义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时期 理性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
编辑ppt
25
(一)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 所起作用的历史考察
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智慧的花朵”“象牙塔”
编辑ppt
26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文艺复兴后“黄金时代”结束 大学成了僵
化保守落后的机构 洪堡 纽曼
编辑ppt
27
3.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编辑ppt
7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 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 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路等冷冰冰的建筑 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聚地,而是人、思想、 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 代表。
编辑ppt
8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 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 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 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之所在,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 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编辑ppt
1
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 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编辑ppt
2
一、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也。”何为“业”,“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 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保留。但是每活动 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就像一个 宜兴茶壶,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 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起来什么也 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 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叶更好。茶之随泡随倒随 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 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 在这种不灭的业力里头,有一部分我们叫做‘文化’。”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论当代的大学精神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一)独立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
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
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
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精神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明的发展,精神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与不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校训 大学精神
校训大学精神我校大学精神是: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校训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自此,“八字”大学精神和校训,将引领和激励全体西南大学人“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建成高水平综合大学而不懈奋斗。
大学精神的内涵是: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
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
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
用为我校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
“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
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
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我校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大学精神
王莉的大学精神
1.务实精神:不被浮躁气所缠绕,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做事。
夸口口号之风要不
得,骄傲浮躁之气也要不得
2.团结精神:作为大学生学会团结合作,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大集体中
发挥自己独特的个人价值。
3.自由精神:学习生活懂得自学自律自觉,在开放的环境也能很好克制自己。
也
利用大学开放环境做更多事情。
把握好这段自由。
4.爱国精神:以祖国荣辱为自己荣辱。
5.不放弃精神:有耐力,对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有持之以恒的努力。
遇到挫折也不
轻易放弃。
坚持除了一下来的困难还有长时间的无聊,无动力。
6.精益求精精神:学的知识和做的事情对自己有更高要求。
不局限于书本上老师
讲的内容,在课外对于自己本专业或非专业的东西进一步的探索,做
到精益求精。
7.仁爱和平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不因为和同学的小矛盾就走向极端。
小矛盾能
过则过,平时要乐于帮助别人,以诚善待人。
8.创新精神:培养思维,能力,素质。
在自己的领域发掘新的东西
9.诚信精神:待人接物诚信为本。
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面对同学家长老
师做到不欺骗,也不在考试中进行作弊行为
10.公平精神:在公平前提下竞争,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面对快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心力量,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以期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一、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工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是指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开拓和改进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拥有锐意进取的态度,敢于冒险尝试,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满足于现状而不断超越自我。
二、实践精神实践是知识的最好验证和应用的途径。
大学生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实践精神要求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责任精神责任是大学生的核心素质之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应该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责。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社会的发展负责。
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各种学习和实践任务。
团队精神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团队活动,达到共同进步和共同成功的目标。
五、刻苦精神刻苦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石。
面对紧张的学业压力和各种竞争,大学生需要拥有坚定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
刻苦精神是指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于付出,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乐观精神乐观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秘诀。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层出不穷,需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乐观精神是指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信心十足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并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它们。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首先,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
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培养自己的才华。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钻研各门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大学精神体现在对人生的热爱上。
在大学,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我们要珍惜年华,不负韶华,勇敢地去追寻梦想,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念,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对知识、人生、社会的热爱和
责任感。
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的理解
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这些历史的背后就是一切中国过去的伟大思想,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
而其中最重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自中国古代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诞生的,是一种精神的的思想,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崇尚虚心,练达智慧,积极创新,勤俭节约,长达为人正直,遵纪守法,恪守诺言,恭敬孝顺,细心谨慎,吸取教训,勇于担当,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服务于全社会福祉。
这是对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源因性的总结,也是一种追求
高尚精神生活和仁爱意识的信念、心态和行为准则,深深扎根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
“大学精神”首先就是传授人们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增加反思的能力,由此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自我。
此外,“大学精神”还崇尚向上学习,真正努力去学习、掌握社会科学,了解客观规律和追求理想目标,以此求得真正的智慧。
而“大学精神”还支持廉洁、奉献、保持良好的性格,以此把握住人的美德,把握住当下的机遇和发展。
同时,“大学精神”还有另一个关键内涵:就是坚持法制,做到诚实坦率,对自己的行为拥有诚信的态度,认真负责有序地完成每件事,如此才能够真正得到良好的社会信誉、实现健康有建设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代表了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有助于深入探索生命的价值,让社会充满爱,并且推动学习和生活正能量,从而达到人际、知识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大学精神,也是一种文明、理性、公正、包容的精神,应该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留有一份空间,其基本精神一定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什么是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你能想象没有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交大、同济、浙大和中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吗?如果把哥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莱比锡音乐学院、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等的历史都抹掉,德国科学、艺术和哲学的伟大传统还会剩多少?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了教授和大学生。
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应当去思考什么。
世界一流大学应成为人类大脑的精华;应成为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应成为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
也许,大学精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一流大学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是左脑和右脑最成功的协调或联合。
(我指的是文理科相通)一流大学应成为时代脉搏,从中有浩气喷薄。
它应有这样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这不仅是指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同样应如此。
“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
”——一流大学精神应是这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
“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
”——“船”,即新世纪、新时代的航船,“成群飞起的野鸭”应是一流大学精神。
一流大学应成为在许多领域的拂曙能先百鸟啼的报春鸟。
——这便是我所说的它“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的涵义。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
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人物。
比如牛顿便是从剑桥大学走出来的,康德则是哥尼斯堡大学的灵魂。
牛顿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力学基础,因为工业文明的精髓只一个汉字:“力”。
歌德、席勒和贝多芬都受到过康德哲学的熏陶。
贝多芬音乐在本质上是康德哲学的旋律化或音响化。
爱因斯坦从13岁便开始读康德的书。
他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就读的数学物理系,有门必修课:“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
进入青年时期,爱因斯坦则反复研读了康德的《任何能作为科学而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绪论》,即《绪论》。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需要具备六种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他们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服务社会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勇于担当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负责。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敢于质疑和挑战自己。
第四,开放包容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精神,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接纳不同的人和思想。
他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冲击。
第五,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他们应该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发挥团队的优势和潜力。
第六,诚实守信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精神,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他们应该具备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不欺骗他人、不抄袭作弊、不弄虚作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自我约束和自律自省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大学》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大学》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大学》是孔子的文章,其对现今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
大学的精神内涵就是
只要学习,总有一种可能性,无论环境变化多么激烈,我们都可以突破困境,走向成功。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精神是解决方案的贡献者。
大学的意义在于智慧的传承及交流,为不同
学科的研究提供支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在大学里,学生们可以广泛接触学术,了解当代的学术进展,提升学习能力。
他们可以从中受到交流、学习以及涵养的启发,习得创新精神,把知识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使学术思想不断融入生活,为推进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也是学术之城,在学术交流的界线上与世界各国接轨,为世界開放学术研
讨的空间,为学术兴趣提供各大面积的话语权。
国家也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学术领域也不断受到振奋,学科跨越及交流技术的突破,都使学术得到伟大的发展。
《大学》精神对当今中国教育也发挥了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和质量的发展等方面,使得高校能够立足基础教育,同步重视技能培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和引领力。
《大学》的精神让学者们从研究深处拨离出来,站在社会生活中央,承担社会
责任,以新思想去改变旧模式新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使教育成为学科卓越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校园精神大全
校园精神个人参考:1、尽责尽力尽美2、立人立学立业3、思考者行动者成功者4、认识自己认识世界5、目标明确方法科学习惯养成能力提升6、学有所依业有所成7、德为学先人为校本附一:大学校训1. 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2.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 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4.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 中国科技大学:又红又专。
6. 华中科技大学:团结、求实、严谨、进取。
7.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8.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9. 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10.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11.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13. 浙江大学:求是。
14.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实、拓新。
15. 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16.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7.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8. 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19.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20.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21. 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22.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23. 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24.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25.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至于至善。
26.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27.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8. 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29. 华东理工大学:求实、勤奋、30.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31.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
3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33. 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35.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36.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发扬什么样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要发扬什么样的精神
XXXX
01
爱国精神
05
拼搏精神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02
创新精神
06
奉献精神
03
实践精神
07
科学精神
04
团结协作精 神
08
开放包容 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发扬什么样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 学生,我们要发 扬以下几种精神
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
03
开放包容精神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 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具备开 放包容的精神。我们要关 注世界各地的发展动态和 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 习惯。同时,我们也要以 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新事 物、新思想和新观念,不 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 文化修养
开放包容精神
拼搏精神
拼搏精神
1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拼搏、敢于挑战
2
我们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畏困难和挫折,
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积极进取, 努力拼搏,争取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奉献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奉献精 神和服务意识
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用自己的 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热爱我们 的祖国,时刻牢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承者,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积极投身 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 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它不仅以一种无形的渗透力量对群体内部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周围人群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什么是大学呢?中国古人说得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虽非彼大学,但却讲出了求学的真义,实乃诛心之论。
在我眼中,大学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而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和外界的关系,大学本身必须有足够大的力量,足够多的自己的事自己处理的自由,它有能力开辟一种氛围,使得随便外面社会上如何风吹草动,这里仍能保有一方净土,不被世俗的东西所沾染。
二是内部的人际,里面的人能有足够大的自我独立的空间,在物质上,为人行事能不为外物、外务所困;在思想上,各种思潮不论如何争执辩论,在互相对待的态度上,能兼容并包,能宽容异己,在大环境中,能平等共存,能共同发展。
总之,不论如何,唯有超脱了物欲、权力和名利,才有真学者,真学问,也才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大学不是兜售文凭的卖场,不是吃住四年的饭店,不是上纲上线的政团,不是你争我抢、追求剩余价值的角兽场,这里应该是一片纯洁的求学天堂。
那么什么又是大学的精神呢?“精神”一词,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它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是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对于大学精神的内涵,学界众多贤达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而“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1)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
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2)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
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
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
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
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
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
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3)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
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
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
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
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正因为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所大学都应塑造或发扬符合本身实际的、满足时代及未来需要的精神,从而保持大学的生命之树常青。
虽然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但在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方面,却有着许多共性的条件,表现为:
1、选择校长至关重要。
治校要有校训,校训乃一校精神风貌的体现,且与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关系甚密。
校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克拉克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大学校长必须具备三种品质:决断、勇敢、坚韧。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
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
而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样的校长,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前承后继的使命感,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
因此,一所好大学,必须要有好校长。
2、建设校园文化义不容辞。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就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中。
身居其中的大学人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而且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质文化(校园环境建设)更为重要。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传统、讲座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
因此,塑造或发扬大学精神也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建设。
3、师生关系有待改造。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
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
“传道、授业、解惑”本应成为教师的光荣职责,每一个学生也都应具有尊师重道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理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万物的真理。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大学围墙里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上完课后,教师夹起
讲义就走,平时几乎不和学生交流,上了一学期的课,认不得几个学生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
大学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淡漠,既制约了大学精神之花的盛开,又加速了大学精神之花的枯萎、凋谢。
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改造师生关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十分迫切。
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维护。
作为大学主人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充满人情味而又不违背原则的亲密关系,成为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
这种师生关系的确立、巩固与代代相传,不仅是大学精神酝酿与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