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 的主张强加于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
1.个体心理特征的内容 气质: 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能力: 是人们是否能够做某件事 人格: 是指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行为
2.个体心理特征的特点 1) 相对稳定性 2)差异性 3)社会性 3个体心理特征在组织中的作用 1)行为理解和预测 2)工作匹配 4、影响个体心理特征的因素 1)遗传 2)教育 3)环境
谢谢大家!
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 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你具有成功智力吗?
3)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沙洛维和梅耶提出情绪智力概念 高尔曼(D.Goleman) 发展完善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社会意识 (4)社会技能
智商使你获得工作,情商使你获得提升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 020年1 1月下 午4时49 分20.1 1.1516:49November 15,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 年11月1 5日星 期日4时 49分39 秒16:4 9:3915 Nov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下午4 时49分 39秒下 午4时4 9分16:49:3920 .11.15
成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所 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工作中的能力因素 1)职业能力倾向
能力倾 向 言语理 解 数量关 系 逻辑推 理
知觉速 度
空间知 觉 综合分 析
动作协 调 手指灵 巧性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和思考的能 力
对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出分析,理解和 判断的能力,对数字的敏感性
根据已有的信息发现和理解事物之间的 关系,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表示: Mn=( Bn-1 ,GO ) Bn=ƒ(P ,Mn) M——刺激变量,B——反映变量, GO ——组织目标; ƒ——行为函数;m——激励机制 思考(重点问题): 从激励机制的公式来看,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强调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 所看重或追求的东西。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脱离不了历 史和传统。恰恰相反,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 现。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贯性 (consistency)
一致性 (consensus)
区别性 (distinctiveness)
二、归因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二)归因的主要理论
4.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等在20世纪70年代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研究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倾向。该
理论认为,影响归因的因素总体上可归为以下三个维度: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维度
原因源(内因-外因)维度
可控性(可控-不可控)维度
影响归因 的因素
维纳进一步提出,个体对自己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会对今后的行为方式产生重 大的影响。
三、决策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一)决策的含义
什么是决策?
采购经理决 定向哪个供 应商采购?
财务经理决 定是否支付 一笔款项?
研发经理决 定开发什么 新产品 ?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等 心理状态的认识。
角色知觉: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应该做出的行为 模式的期待。
一、知觉的含义与过程
(二)知觉的过程
根据达夫特等的观点,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强度属性
• 表明这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 程度。
• 例如,甲偶尔会偏袒自己的亲信,而 乙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公平的原则。 此时,我们可以说公平这种价值观的 强度属性对乙而言更大。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质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需要和动机有密切的联系
需要和动机都是人们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行为的原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 动机。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的愿望。 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因此,某种需要不一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 种动机不一定引发某种行为。
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
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 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 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 。
激励机制
☺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 社会制约性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 行为 行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 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 活动。
感知过程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或 事 物
行 为
相似性



知觉效应
感觉与知觉
☺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
对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反应。
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 公式表示:
Mn=( Bn-1 ,GO ) Bn=ƒ(P ,Mn) M——刺激变量,B——反映变量, GO ——组织目标;
ƒ——行为函数;m——激励机制
思考(重点问题): 从激励机制的公式来看,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 知觉的概念:什么是知觉?它与感觉有什么联系与区 别? ☺ 对人认知:什么是社会知觉? ☺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重点) ☺ 知觉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重点) ☺ 归因理论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重点)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S→R ☺ 新华生主义 S→O → R ☺ 勒温的观点 B=ƒ(P · E)
需要与行动
人的积极性与需要相联系,由动机推动。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工作压力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的原因
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两种观点:个体的心理学解释, 个体的结构化解释。
个体的心理学解释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态度、个性 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它是研究组 织行为学的基础。因此,研究组织行为,必须先从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开始。
(1)概念不同: 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 大量感觉信息进行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 带有主观意识性并受其影响。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 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饿、渴、倦、 反胃、心跳
外部 刺激物
内、外感觉 器官刺激
神经 冲动
大脑 感觉
☺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
体属性或各个部分的反映。
外部刺激物
感觉——通过人的内、 外感觉器官对外部刺
激的直接反映
认知——对感觉的信息 进行翻译、判断、抽象
的过程
知觉和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 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两者的区别是: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目标导向和目标行为阶段,动机强度的变化是不同 的: 目标导向行为会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增强,直到目 标达成或者遭到挫折而停止。 目标行为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强度减弱。
综上: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引起目标的实现,
消除紧张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新的需要。 这就是需要、目标、动机和行为的一般规律。
行动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性,相应具有三种机能: 始发机能:是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 导向、选择机能:指导人作出响应的选择,使行为朝着特 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前进。 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反作用于动机。
行动与动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行为。 ☺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 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动所掩盖。
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 事物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