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第13课教案

第13课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2、过程与方法:1)思考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

2)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的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课型:综合课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生产,提倡节俭,出现“文景之治”。

东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光武中兴”。

正是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哪些表现和成就?讲授新课: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两汉农业的表现:①水利方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水有时不但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主要有哪几次?a: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很多地方那个遭受洪灾。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自去视察监督,并且命令文武百官背柴草去堵塞决口。

小字,动脑筋:汉武帝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治理黄河?因为田蚡为了个人私利。

而武帝有迷信思想,认为是上天的意思。

后来看到水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下决心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农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包括治理黄河、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作物的主要分布。

知道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知道两汉商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国家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经济史的能力。

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逐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的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我国汉代经济发展的较高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在前一节课我们讲到汉初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于此同时,汉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鼎盛。

究竟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是怎样一派繁荣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板书: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预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大家分三组,这一组的同学负责农业方面的成就,第二组同学负责查找手工业的成就,第三组同学归纳商业的成就。

大家边预习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农业、手工业、商业,汉朝经济的三大领域,它们各自取得了哪些成就?2、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生:分别预习。

一、两汉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两汉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

生:黄河的治理。

农具的进步。

耕作技术提高。

师:好,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完整。

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兴修水利、也就是对黄河的治理上。

板书:发展表现:1 兴修水利师:请大家看看西汉和东汉都是哪两位皇帝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生:西汉汉武帝,东汉明帝。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有哪些特点?2. 教学内容与活动:(1)农业发展:讲解两汉时期的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原因;(2)手工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的纺织、冶金、陶瓷等行业,分析手工业发展的原因;(3)商业发展:阐述两汉时期的市场贸易、货币流通、商业都市等,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的原因;(4)经济政策:讲解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市场管理政策等,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五、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异同;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直观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3. 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两汉时期某一经济领域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等。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备课人:王建辉知识回顾: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课前预习,课内探究】: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东汉冶铁水排模型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东西二京是指:和。

由学生介绍“长安”和“洛阳”繁盛:探究与交流二(动脑筋):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精选3篇)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精选3篇)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精选3篇)《两汉经济的进展》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方面:通过同学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进展的作用使同学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同学观看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熬炼同学识图力量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力量方面:通过同学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进展简表”熟悉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育同学归纳力量。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育同学分析、归纳的力量。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进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进展,涌现出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当为之傲慢和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同学的爱好,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同学思索,使同学把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进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冲突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进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峻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察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沉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闻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退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阔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浇灌大片土地,为进展农业生产制造了条件。

此后8XX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削减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7、西、东二京:_______、_______。
(五)探究新课:
提问:“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或投影展示下列图示。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1、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2、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
4、“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
5、提出问题:“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师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小结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的社会调查,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教学设计6: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6: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启发学生回答)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导学生阅读“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A、汉武帝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

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春秋后期,那时要用三个人驾驭两头牛拉犁耕地。

)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已装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耧车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1.2 当时农作物品种怎样分布?(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广泛种桑麻。

)3、教师过渡讲解:随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欲知其究竟,请阅读67-68页“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组织学生结合“西汉锦袍”和“马王堆素纱衣”、“文献资料·后汉书摘录”以及“自由阅读卡·铁氏三兄弟”和“自由阅读卡·汉代炒钢法”,讨论回答问题:西汉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哪些行业?有哪些成就领先于世界?A、丝织业,使用提花机,产品精美,为外国人叹服。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3)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3)运用历史知识,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4)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以及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4.重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5.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导入新课: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

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一、农业的进步(板书)1.水利(板书)(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

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

教学设计5: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5: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学法指导:1、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

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四、教学过程: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2、这首歌是称赞哪个皇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多媒体出示史料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办???[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

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便于翻土碎土。

(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补充]课本第73页耧车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

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

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

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

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

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生:我还会冶铁。

[补充]:当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这节约了我们作坊的人力,而且用这种工具冶的铁质量非常好。

我们还在劳动中提炼了的钢材制作方法,这是我国发明的。

[师]:这种水排工具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由于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

铁质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

多媒体出示史料二:“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 杜诗传》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三、商业的兴盛[师]前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那么,谁能概括一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学生讨论)生:农业发展关系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师:的确如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师]:当时你们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生活环境怎么样?生:①规模宏大、繁荣。

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②环境好: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补充]:下面请同学们看75页的东汉市集画像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汉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

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

砖右端是市楼。

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

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门市。

楼下端坐两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

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讨价还价的。

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师]: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生:回答[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出示资料:1、“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2、“一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引导学生释义理解:(1)大街上人很多人不能回头车不能转头-----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2)以贫求富,务农不如作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文彩不如倚门做买卖[师]:城市如此繁华,那统治者应该很鼓励你们了?像现在咱们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呢?生:那个时候可不这样,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师]: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穿丝绸衣服,不允许上人的子女读书,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但仍然没能阻碍到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两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生:汉武帝经济大一统: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师]: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抑商。

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他们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

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自己依据提纲回首一下本课所学,将重点知识巩固好。

板书设计: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随堂训练: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A 、卫青B 王景C、张骞 D 、张角2、耧车是一种新型A、交通工具B、播种工具C、收割工具D、灌溉工具3、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取代青铜是在A、汉代B、秦代C、战国D、春秋4、汉朝时,我国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高梁5、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A、圆形方孔铜钱B、五铢钱C、铲形钱D、刀形钱6、下列汉代城市中有专门的商业区——“市”的是A、长安B、洛阳C、临淄D、南阳7、杜诗发明水排,主要用途是A、灌溉B、利用水利鼓风冶铁C、耕地D、利用水利生产丝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