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外妇儿执业医师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外妇儿执业医师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外妇儿执业医师重点知识归纳中医外妇儿执业医师考试,那可是个大挑战!就像攀一座高山,得有扎实的准备和技巧。

咱先说说中医外科。

这部分的重点知识,就像是一个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宝藏,得仔细找。

比如疮疡,那可是个常见的毛病。

什么阳证、阴证,您得分得清清楚楚。

就像区分白天和黑夜一样,一目了然。

要是搞混了,那可就麻烦啦!痈、疽、疔、疖,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治法。

想象一下,这就像不同的小动物,有着独特的习性和需要。

再看看中医妇科。

这简直就是女性健康的宝库。

月经病,那可是重中之重。

月经先期、后期、不定期,原因多种多样。

这就好比天气,有时晴有时雨,得搞明白为啥会这样。

还有带下病,那也是个关键。

不同的带下表现,反映着身体内部的不同状况,就像透过窗户看到屋里的情况一样。

中医儿科也不能小瞧。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那可和大人不一样。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这就像是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特别的呵护。

儿科常见疾病,比如感冒、咳嗽、泄泻,治疗方法都有讲究。

不能像对待大人那样“猛药强攻”,得小心翼翼,温柔对待。

比如说,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用药就像调兵遣将,得用对了才能打胜仗。

要是用错了,那可不就“兵败如山倒”了嘛!妇科的调经,就像调整钟表的指针,得精准到位,才能让月经按时“报到”。

儿科用药的剂量,那更是要精细得像绣花一样,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中医外妇儿的知识,相互关联又各有特点。

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只有了解清楚,才能应对自如。

您说是不是?总之,要想在中医外妇儿执业医师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得把这些重点知识吃得透透的,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

加油吧,相信您一定能行!。

(整理)中药、方剂、针灸、中妇、中儿、中内复习笔记大全.

(整理)中药、方剂、针灸、中妇、中儿、中内复习笔记大全.

中医针灸精品文档学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 3第7颈椎至后发际 3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精品文档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外、妇、儿笔记】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削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蒸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就蕤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藩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骨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蛇粉。

五、肺痔: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艾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苇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内外妇儿速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内外妇儿速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一、感冒▶▶常人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阳虚感冒——再造散6.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二、咳嗽----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三、哮病----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缓解期6.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7.肺肾气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心▶▶实喘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加味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证——五磨饮子▶▶虚喘6.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不纳证——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8.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脓期——千金苇茎汤或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外寒里饮证——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4.痰蒙神窍证——涤痰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6.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萎1.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证——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心系病证一、心悸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二、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三、心衰1.气虚血瘀证——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3.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喘脱危证——参附龙骨牡蛎汤四、不寐----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脑系病证一、头痛----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9.气虚头痛——益气聪明汤二、眩晕----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风火痰瘀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浊上蒙证——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三、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风火痰瘀▶▶急性期中经络----发病至两周1.风痰瘀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急性期中脏腑----发病至一月4.阳闭证——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5.阴闭证——涤痰汤合苏合香丸6.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恢复期(急性期至半年),后遗症半年以上。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与脏腑器官联系: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S 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少泽通乳经验方。

1、少泽(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少泽小指尺甲角”[功能]增液通乳,清热利窍[主治]①疾患:乳痈,乳少,为“通乳经验效穴”;②高热、昏迷、中暑、癫狂等热病、神志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④小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对产后20天以内产妇针刺少泽,结合血液化验,发现血中生乳素升高,收乳素降低。

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时机的选择是满月内,越早越好。

2、后溪 (Hu某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后溪握拳节后取”[主治]①痛证:头项强痛、落枕、肘臂痛及手指挛急,腰脊痛,尤其急性腰扭伤。

②神志病:尤癔病。

癫狂痫、惊厥、痴呆。

③督脉病:“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④头面、五官病。

[操作] 直刺0。

5~1。

0寸。

3、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取法]“养老转手髁空藏”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按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壁,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① 耳聋眼花、目视不明;头痛,面痛等;② 肩背臂肘疼痛,项强,急、慢性腰痛。

内外妇儿-笔记总结资料

内外妇儿-笔记总结资料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0、5 寸,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八会穴: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手太阴肺经1尺泽合穴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直刺0.5-0.8寸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胸部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痈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肘部斜刺0.2-0.3寸咳嗽,气喘,咽喉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牙痛3少商井穴拇指桡侧甲角0.1寸向腕平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喉痹,咳嗽,气喘,重舌,鼻衄,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中暑呕吐,热病,小儿惊风,指腕挛急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支甲角0.1寸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咽喉肿痛,颐颔肿,下齿痛,耳聋,耳鸣,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喘咳,肩痛引缺盆 2合谷原穴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0.8寸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面肿,疔疮,咽喉肿痛,失喑,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指挛, 臂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瘾疹,疥疮,疟疾3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直刺0.5-0.8寸腹胀,吐泻,齿痛,失喑,颊肿,瘰疬,偏瘫,手臂麻痛,肘挛不伸,眼目诸疾 4曲池合穴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约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0.8-1.2寸热病,咽喉肿痛,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月经不调,瘰疬,疮,疥,瘾疹,丹毒,腹痛吐泻,痢疾,齿痛,目赤痛,目不明,高血压,胸中烦满,瘈疭,癫,狂,疟疾,善惊 5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5-0.8寸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中热,半身不遂,风热瘾疹,瘰疬诸瘿 6迎香手足阳明之会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足阳明胃经 1四白正坐,承泣直下3分,眶下孔处直刺0.2-0.3寸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头面疼痛,口眼歪斜,眩晕 2地仓跷脉手足阳明之会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约口角0.4寸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唇缓不收,眼睑瞤动,口角歪斜,齿痛颊肿,流涎 3下关足阳明,少阳之会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3-0.5寸齿痛,面疼,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眩晕4头维足少阳,阳明之会额角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0.5寸,距神庭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眼痛,头痛,目眩,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 5天枢大肠募脐旁2寸直刺0.8-1.2寸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癥瘕,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热甚狂言,疝气,水肿 6犊鼻屈膝,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膝关节痛,脚气 7足三里合穴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直刺0.5-1.5寸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疾,喘咳痰多,乳痈,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癫狂,妄笑,中风,脚气,水肿,膝胫酸痛,鼻疾,产妇血晕 8丰隆络穴犊鼻与解溪中点,条口穴后方1横指,胫骨前嵴外侧2横指直刺0.5-1.2寸痰多,哮喘,咳嗽,胸疼,头痛,头晕,咽喉肿痛,大便难,癫狂,善笑,痫证,下肢道歉痹,肿痛 9内庭荥穴第2/3趾缝间的纹头处直或斜刺0.3-0.5寸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足背肿痛,热病,鼻衄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直刺0.5-1寸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飨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癥瘕,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梦遗,遗精,阳萎,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睾丸缩腹,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高血压 2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直0.5-0.8寸腹胀,喘逆,水肿,黄疸,暴泄,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中医内外妇儿针灸骨科重点(修改版)

中医内外妇儿针灸骨科重点(修改版)

1.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1.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肺痈(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1.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哮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期1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热哮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石厚寒包热哮)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哮三风)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虛哮平喘固本汤)缓解期1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五、喘证(COPD、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1.实喘1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实喘痰热桑白皮)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婢: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虛喘肾阴七味生脉)3)正虚喘脱:配合蛤蚧粉肺胀(肺心病)1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4)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5)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七、肺痨(肺结核)1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2)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3)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4)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2.虚证1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四、厥证1.气厥1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参附,四味回阳饮2.血厥1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汤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丹栀逍遥散,左金丸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十六、癫狂1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3)痰火上扰:镇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4)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5)痰热瘀结:豁痰化痰,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十七、痫证(癫痫)12)痰火扰神: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淤阻脑络:活血化淤,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八、胃痛(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1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5)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血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胃-补气运脾汤二十、呕吐1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6)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二十一、呃逆1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胃阴不足:益气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二十二、泄泻(肠易激综合征)1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溃疡性结肠炎)1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莲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急性胰腺炎)1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4)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5)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6)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7)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二十六、胁痛1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泻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加减5)寒湿阻遏:健脾和胄、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6)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积聚1)聚气散2)食滞痰阻:导滞散结、理气化痰-六磨汤3)积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通络-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鼓胀(肝硬化)1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化水-调营饮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三十、头痛1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眩晕(高血压病、高血压危重症)1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湿中阻:健脾和胃,化痰祛湿-半夏天麻白术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三十二、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中经络12)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3)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2.中脏腑1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3.脱证:益气固脱,回阳救阴-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左归丸合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2)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五、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1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6)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活血化瘀化气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六、淋证(急慢性肾盂肾炎)1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癃闭(急性肾功能不全)1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附:、关格(慢性肾功能衰竭)1合吴茱萸汤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阴补肝,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汤3)肾气衰微、邪馅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三十九、消渴(糖尿病)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5)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6)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四十一、痿证1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健脾升清、补中益气-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内伤发热12)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6)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7)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合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虚劳1.气虚1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1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1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痞满1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合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痴呆1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四十六、瘿病(桥本甲状腺炎、甲亢)1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瘀-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糖和消瘿丸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合一贯--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妇儿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妇儿笔记

中医妇科学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月经病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清热养阴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养阴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除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清热解毒-止带方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髓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手术为主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痛者为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徵,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滑胎(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3)肾精亏损-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4)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5)血瘀-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脾虚-健脾利水-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自营清热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夺命散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活血化瘀,和营退热-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补血益气,和营退热-生化汤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2)血瘀-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除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 肾虚-补肾养血,强腰壮肾-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活血化瘀止血-保阴煎3)血瘀-养阴清热止血-生化汤六、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散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徵-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徵-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徵-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徵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清利湿热,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重若-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阴痒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五、阴疮1)热毒-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2)寒湿-温经散寒,除湿消痞-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2)肾虚-补肾固脱,益气提升-大补元煎+黄芪妇科方剂:中医外科学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一实证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一外感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一发作期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4.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1.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3.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 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4.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7.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 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 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4. 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 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一癫证:1. 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 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二狂证:1. 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 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3. 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痫病是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1. 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2.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3.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 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3. 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4.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一气厥:1. 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二血厥:1. 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 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一实证﹙寒热食气瘀﹚1. 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2.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3.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4.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5.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二虚证1.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2.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一实痞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二虚痞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一实证1. 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2. 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3. 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 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二虚证1.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 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3. 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1. 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2. 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 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4. 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实证1.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2. 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 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二虚症4.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 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一实证﹙寒热食气瘀1.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2. 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3.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4.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5.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二虚症6.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一暴泻1. 寒湿内感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2. 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3. 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二久泻4.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5. 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6.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实证1.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二虚证1.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2.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3.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置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一实秘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气、血、阴、阳1. 肺脾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2. 血液亏虚:养血润燥—润肠丸3. 阴津不足:滋阴通便—增液汤4. 阳虚寒凝:温阳通便—济川煎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1. 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 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 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4. 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一阳黄1. 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2.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 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4. 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二阴黄1.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2. 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三黄疽消退后的调治1. 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 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3. 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严;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一聚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2. 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 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 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1. 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2. 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3. 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 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5. 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6. 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所讨沦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一外感1. 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2.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 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2. 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3. 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4. 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5.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一中经络1. 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2. 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3.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二中腑脏1.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1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2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3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加减2. 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三恢复期1. 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2. 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3.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1. 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2.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3.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4. 瘴疟: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一阳水1.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2. 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 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3. 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1.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2.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3. 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4.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5.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6.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尿浊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1. 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2. 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3. 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加减4. 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加减5. 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6. 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2. 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3. 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4. 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5. 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6. 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7.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加减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一鼻衄1.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2.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3.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4.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二齿衄1. 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2.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三咳血1. 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2. 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3. 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四吐血1. 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 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3. 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2.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3.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六尿血1. 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2. 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3. 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4. 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七紫斑1.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2. 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3. 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1. 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 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1. 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2. 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3. 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4. 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1.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1. 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2. 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一上消1.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二中消1.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2.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三下消1.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2.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

针灸必备——内外妇儿急症常见病针灸治疗的主穴、配穴及操作

针灸必备——内外妇儿急症常见病针灸治疗的主穴、配穴及操作
本文总结了临床内外妇儿急症部分常见病针灸治疗的主穴配穴及操作专业性较强对中医中西医临床及针灸推拿专业在考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临床治疗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灸必备——内外妇儿急症常见病针灸治疗的主穴、配穴及操作
本文总结了临床内、外、妇、儿、急症部分常见病针灸治疗的主穴、配穴及操作,专业性较强,对中医、中西医临床及针灸推拿专业在考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临床治疗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想了解单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的归经、定位、临床主治及刺灸方法可参考下文:
针灸必备——针灸常用穴位的归经、定位、临床主治及刺灸方法

【执业医师】考前必看!中医内外妇儿易错点汇总

【执业医师】考前必看!中医内外妇儿易错点汇总

【执业医师】考前必看!中医内外妇儿易错点汇总考前一定要巩固一下重难点,加深记忆。

但内外妇儿知识点庞杂,该从何下手?小执医给大家整理了中医内外妇儿知识点,超重点、易错点都在这儿了!赶快学习一下吧~中医内科1.感冒的病位在——肺卫。

2.感冒病证多发季节——冬春。

3.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4.喘证的病变部位在——肺、肾。

5.喘证实喘的主要病位在——肺。

6.呕吐的病位在——胃、肝、脾。

7.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肺、脾、肾。

8.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9.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

10.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瘵虫。

11.肺痨的四大主症是——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12.“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13.“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14.肺胀病名首见于——《灵枢》。

15.“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16.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7.“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18.“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19.“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20.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21.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22.惊悸,临床上多见于——实证。

23.怔忡,临床上多见于——虚证。

24.悬饮是指饮邪留于——胁下。

25.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26.属内伤咳嗽主要病理因素的是——痰、火。

27.属于胸痹主症的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8.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

29.属淋证主要病理因素的是——湿热。

30.五痹之说——骨、筋、脉、肌、皮。

31.五痿学说——筋、脉、肉、皮、骨。

32.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33.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34.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35.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痰气搏结,气道被阻。

执业中医师考试诊断、内科、中外妇儿重点总结

执业中医师考试诊断、内科、中外妇儿重点总结

西医诊断学1、夜间咳嗽——左心衰,肺结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换气功能障碍);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1、嘶哑样咳嗽——声带炎症(急性喉炎),肿瘤压迫2、湿性咳嗽——慢支,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3、我国最常见咯血原因——肺结核4、哮喘一般不引起胸痛5、心绞痛多因情绪引发6、干性胸膜炎,呼吸加重7、中心性发绀,全身性,受累皮肤温暖;周围性发绀,肢体末端,皮肤凉8、吸气呼吸困难,气道阻塞,狭窄,肿瘤呼气性呼吸困难,copd,支气管哮喘混合型呼吸困难,气胸,肺不张,重症肺炎,肺结核9、代谢性酸中毒,库斯莫尔呼吸(深长规则伴鼾声)10、呕吐发生与头部位置改变密切,耳源性11、中枢性呕吐,高血压脑病,洋地黄中毒,脑炎,妊娠,尿毒症12、喷射呕吐,脑部疾患,脑炎,肿瘤,颅内压升高13、上消化道出血5-10ml/日,OB+。

大于50ml/日,黑便。

大于250呕血14、肝细胞黄疸,肝细损伤,无疟疾15、扑翼样震颤,肝性脑病。

静止性震颤,帕金森。

动作性震颤,小脑病变。

16、瞳孔缩小:川草乌,吗啡,巴比妥,有机磷,氯丙嗪17、第二心音固定分裂——房间隔缺损。

18、无尿指小于100ml/24h19、嗜睡:可以被唤醒意识大部分丧失——昏迷(浅昏迷,发射在。

深昏迷,反射消失)出现意识障碍,错觉,幻觉——谵妄20、co中毒,co血红蛋白增加21、呕吐粘液食物——1;酸臭食物——幽门梗阻;黄绿、粪臭味——低位小肠梗阻22、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

胃溃疡——进食痛23、弛张热(日搏动大于2):风湿,败血症、肺结核、脓性肺炎24、间歇热:疟疾,肾炎25、下垂性水肿——右心衰(回血障碍);眼睑颜面水肿——肾源性水肿(肾小球肾炎)26、转移右下腹痛,急性阑尾炎。

周期节律痛,消化性溃疡。

右上腹绞痛,胆绞痛。

持续,广泛,板状腹——米慢性腹膜炎。

27、粪白陶土——胆汁淤积28、瞳孔散大——阿托品,青光眼,可卡因29、腋测温度36-37;口测温度-36.2-37.2;肛测温度-36.5-37.730、剪刀步——脑瘫;醉酒步——小脑疾病,巴比妥中毒。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医执业医内外妇儿针.

中医执业医内外妇儿针.

中医执业笔试【中医内科学】【证型49种】一、感冒常人感冒:⑴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⑵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⑶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①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②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⑴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⑵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③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⑴发作期①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③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⑵缓解期:①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②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⑴实喘①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②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③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④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⑵虚喘①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②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③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⑴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⑵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⑶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⑷恢复期:清热养阴,益气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痨⑴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⑵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⑶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⑷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⑴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⑵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⑶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⑷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新版改为4个证型,取消【痰蒙神窍,开窍熄风,涤痰汤】)八、肺痿⑴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⑵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⑶上热下寒: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⑷肾虚血瘀: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九、心悸⑴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⑶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⑷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⑸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⑹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⑺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胸痹⑴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⑵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⑶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⑷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栝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⑸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⑹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⑺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一、真心痛(新版加上去的)⑴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⑵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⑶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十二、不寐⑴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⑵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⑶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⑷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三、头痛⑴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⑵内伤头痛①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②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③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④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四、眩晕⑴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⑵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⑶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⑷痰湿中阻:化痰袪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⑸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十五、中风(一)中经络⑴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⑵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⑶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⑴闭证①痰热腑实: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②痰火瘀闭: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4.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3.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 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4.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7.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 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 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4. 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 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一)癫证:1. 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 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二)狂证:1. 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 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3. 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痫病是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1. 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2.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3.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 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3. 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4.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一)气厥:1. 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二)血厥:1. 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 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1. 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2.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3.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4.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5.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二)虚证1.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2.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一)实痞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二)虚痞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一)实证1. 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2. 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3. 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 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二)虚证1.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 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3. 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1. 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2. 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 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4. 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实证1.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2. 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 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二)虚症4.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 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1.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2. 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3.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4.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5.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二)虚症6.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