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听评课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寨沟》听评课有感

借助“常青藤”教师校际联盟的机会,有幸听了张跃军老师的《九寨沟》一课后,发现值得我学的地方很多。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九寨沟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张老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学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有扶到放,学生不同形式的读,师生理解九寨沟的奇丽景色,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课堂上,运用了亲切的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整节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情绪,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课上孩子们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这样充满活力的学习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索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九寨沟》这篇课文是写景文章,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来看,本文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布局谋篇的;先概述后分述,先面后点;中间并列的分述部分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先交代泉的地理位置,再通过几个形象的动词来交代泉水的特点,如“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文本的总起部分是工笔细描铺成的,用“四个有的……”这样的整体描写让读者初步感受九寨沟的独特,这个文本跟其他文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中间部分采用的是大量白描手法勾勒的。

作者老舍先生从语言表达上来说更胜一筹,在四年级上册,学生需要形成的是有物、有序、有特点。这篇文章正好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九寨沟》的价值在于它的篇章结构更符合该年段的学生搭建写景类文章一般意义上的图式。

再从写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现在普遍的教学不足表现在“以读促

写太少了。”就是说的太多,写的太少。语文的路径就是通过写来带动对内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文本的言语形式,表达结构。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言语。不是学总分总,而是运用总分总的方式来写,实际上就是帮助建立学生写景类文章的一般意义上写作框架,即图式练写。

张老师在提炼用词的精准上下了很大功夫,设计非常完美。听完这堂课,收获很大。简要回顾一下上课流程以及在师生互动环节,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之一。所以,评课首先要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在查看了张老师教学目标制定的内容后,发现目标制定比较全面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九寨沟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

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

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当然张老师又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最突出的是张老师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整个教学过程里,一些课件的多样化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易于掌握。

三、学法指导

张老师指导的目的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整合课文内容,把容易讲解的第一、五段串联学习,发挥教材之间的灵活性,有利设计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又事半功倍。

总之,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为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而进行教学。我们把这篇文本当做写作的一个样品,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言语。帮助建立学生写景类文章的一般意义上写作图式。环境之间过渡的自然。在教学泉水特点这部分,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词语的理解,多层次的朗读,最后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很平常,也很常见,但不平常的是,教师在每一次读的过程中步步为营,扣学生心弦,天衣无缝地达到背诵的目的,但过程中并未看到有背的痕迹,可见教师的功底,设计也是匠心独运,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