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

(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3)引出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朋友。

(2)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1)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对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约1789字)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__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创设情境,学习新词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2、出示插图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相机出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四、适度拓展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了解《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情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黄鹤楼送别》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自己能理解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讨论。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诗中的重点和难点。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分析《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7.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别》文本。

(2)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古诗背诵角、创意写作区。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分享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诗歌的意境图。

3. 准备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运用方法,让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2)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译文】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三月的烟花中前往扬州。

孤船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只看见长江的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优美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友情观念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5. 巩固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提高创新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

3. 搜集其他送别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4.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是否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七、评价建议: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记忆能力。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2. 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别》的背景知识。

3. 分析并欣赏《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黄鹤楼送别》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黄鹤楼送别》全文及其注释。

2.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2. 了解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鹤楼有什么了解?接着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预习《黄鹤楼送别》的心得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结合孟浩然的生平,深入分析《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3.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4.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诗歌朗读:学生跟读诗歌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3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离别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5.5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并写一篇简短的诗歌解析。

六、教学拓展6.1 paritive Analysis:学生将《黄鹤楼送别》与其它离别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6.2 文化背景探讨: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包括送别的礼仪、习俗以及诗歌在送别场合的应用。

七、互动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诗中的情感。

7.2 提问与回答:学生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共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堂小测8.1 快速问答:教师提出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快速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8.2 填空练习: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九、家庭作业9.1 背诵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黄鹤楼送别》。

9.2 写作作业:十、教学反思10.1 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0.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学会生词和词组,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应用。

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生词和词组的解释和例句。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resources。

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文内容。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送别》。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解释生词和词组,并提供例句。

让学生进行词组练习,巩固记忆。

4.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古典诗词欣赏:引导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黄鹤楼送别》2. 教材:《唐诗三百首》3. 学科:语文4. 年级:五年级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回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李白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珍惜身边的朋友。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 运用诗中的关键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送别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2. 对比分析:将《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别董大》,让学生分析各自的情感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黄鹤楼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感受。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黄鹤楼。

b. 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诗句解析a.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解a. 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b.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黄鹤楼送别》。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课堂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鹤楼送别》中的情感表达。

b.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诗句解析a.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歌。

b. 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能力。

3. 学生创作诗歌的水平和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之美,珍惜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鉴赏。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欣赏法:品味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审美情趣。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5. 作业布置:请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2024年10月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诗歌表演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评价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有关友谊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友谊之美。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

3.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层次和抒情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3)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孤帆”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4.诗歌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离别、思念、孤独等。

(2)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层次,如从离别到思念,再到孤独。

(3)分享自己离别时的情感体验,与诗歌产生共鸣。

5.诗歌鉴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韵律、抒情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诗歌的优点和不足。

6.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对黄鹤楼的情感。

(2)分享其他诗人创作的黄鹤楼题材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等。

(3)讨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诗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歌、绘制黄鹤楼示意图等。

六、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难点:(1)领悟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向往和好奇心。

(2)简介黄鹤楼的背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体会友谊的可贵。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诗词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黄鹤楼题材诗词,鼓励创意和个性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黄鹤楼送别》及相关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

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

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二、学文悟情品味登楼赏景图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

品味酒别图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

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2、交流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敬仰他什么呢?(人品、才华)c.了解孟浩然生平(孟浩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

他有什么优点?)d.理解《赠孟浩然》(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曾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对照诗和译文,思考;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2)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再看这段文字,你除了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过渡:孟浩然有什么表示呢?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安慰王勃虽然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真是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并加进动作。

5、指名分角色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品味临江目视图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孟浩然要走了,学习单三(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1)作者写为什么要写杨柳和沙鸥?(2)“伫立”什么意思,友人走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那儿?(3)展开想象,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交流2、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问:(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为什么写景表达什么感情?(借景抒情。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2、出示图理解依依惜别之情。

(1)出示临别图问此时他们在说什么?(2)出示登船图,此时又在说什么?(3)出示出发图,李白在做什么?出示:船慢慢走远了,这就是“依依惜别”3、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1)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2)孟浩然走远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长江边?(孟浩然是从江上走的,想起孟浩然的话,希望借长江表达思念之情)看来写长江水也是为了借景抒情啊!学到这儿发现课文中的景色都表达一定感情,这叫感情渲染法。

(3)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

他会想些什么呢?(让一江春水捎去我对兄长的不尽的思念。

孟兄,你何日才能与我见面?我们的友情一定会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3)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

(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

配乐三、学诗解意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文中划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3、分别读诗文。

(读到这儿想想文中哪些是诗中没有的?)4、多么深厚的友谊齐读送别诗四、积累拓展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

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

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板书设计登楼赏景黄鹤楼送别对饮话别送别吟诗【篇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张贤伦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⒈人生自古伤离别。

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

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

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多媒体出示)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2、(多媒体出示)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