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滨海三中隋庆敏
总体设计思路:
本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是
初中《空间与图形》学习板块中的入门课,其应用几乎贯穿于后面所有章节
的学习,并且性质的探究过程可以为后面类似章节的学习提供思路,从合情
推理到演绎推理,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的形成。所以本节的设计以学生
自主探究为主,遵循“345”优质高效课堂的要求设计而成。
(一)课前延伸
1、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动手剪一剪: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不用测量且只剪一刀,你能否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3、思考:还有快速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吗?
(二)课内探究
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会用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2)学会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作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突破:借助于折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完成对新知的发现和应用
教学过程:
环节1: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将你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分别标上字母A、B、C(AB=AC),将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折痕用AD表示),你有什么发现?请将你的结论写下来。(主要从它的对称性、边、角、三线等方面考虑)
(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已有等腰三角形在手可借助于直观操作,进行折叠,结合图形得到的结论直观,清晰,可以独立完成合情推理。)
环节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观察图形的发现
2、根据上述发现,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说理
3、用几何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1)∵AB=AC(已知)
∴∠ = ∠ ( )
(2) ①∵AB=AC ,AD⊥BC(已知)
∴
( )
②∵AB=AC ,BD=CD(已知)
∴
( )
③∵AB=AC ,∠BAD= ∠CAD(已知)
∴
( )
环节3精讲点拨
针对小组交流内容1、通过折叠,小组得到的结论
2、总结的性质包括语言叙述和几何语言叙述
3、对定理简单的说理证明
教师在此部分中进行下列点拨:
a:“等边对等角”,是指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而“三线合一”则可将其分解为三个结论来让学生理解。即: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且垂直底边。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且平分顶角。
b:同时还配以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特别是对于三线合一,既要演示沿对称轴折叠的情况,也要演示非对称轴即腰上的高,中线等情况。前后加以对照,强化定理。
环节4:巩固检测
1、有效训练
探究1:如图,在△ABC 中,AB=AC ,D 是BC 边上的中点, ∠B=30°,
求(1)∠ADC 的度数,(2)∠BAC 的度数
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做到落笔有据,渗透逻辑推理) 探究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30°,求其余各角的度数。
(设计说明:此题需要分类讨论,比1题难度有所增加,独立思考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可加以引深,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
探究3:如图,已知△ABC 中,AB=AC ,D 是BC 的中点,DE ⊥AB 于E ,DF ⊥AC 于F ,
试判断:∠DEF 与∠DFE 是否相等
(设计说明:本题的解决要利用“三线合一”,需要添加辅助线,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小组交流和合作完成。关键之处在D 是中点即可添作中线,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角相等,接着又利用角平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经常利用这些性质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2、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和练习,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总之,通过总结进一步加深印象,将所学知识模块化,要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
3、反馈检测,自主评价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四个题目,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A
C
D C D
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A:湖北夷陵长江大桥为三塔斜拉桥。如图,中塔左右两边所挂的最长钢索AB=AC,塔柱底端D与点B间的距离是228米,则BC的长是米。
B:等腰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那么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为。
C:如图,在△ABC中,AB=AC,BD⊥AC,垂足为D,∠
∠DBC= 。
D:如图所示: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试说明:
(三)课后延伸:
自主评价环节中,C:如图,在△ABC中,AB=AC,BD⊥AC,垂足为D,∠A=40°,
∠DBC=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将∠A=40°这一条件去掉,你能否说明∠A与
∠DBC的关系?
本题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求证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与顶角的
关系。
A
B C
D E
B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