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附答案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chóng 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崇祯..(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毳.衣(cuì) 雾凇沆砀...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强.饮(qiǎng) 喃.喃(ná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词)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13《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有答案)
13《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崇祯五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B.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C.“相公”是旧时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D.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人。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茫茫的景象。
B.“上下一白”的“一”字营造了白茫茫浑然难辨的纯净境界,使人唯觉其大,给人一种天地之大、宇宙之广的感慨。
C.“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描绘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让人顿生一种依稀恍惚、人生之微的感慨。
D.写“湖上影子”的“痕”“点”“芥”“粒”,创造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
3.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D.拉余同饮/一箪食,一瓢饮5.下列对“独”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字可看出张岱对西湖雪景情有独钟,赏雪是他诗意人生的表现,表现了他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生活态度。
B.“独”字暗示了张岱不同凡响的“痴”,这种孤独令他在这冷寂的天地宇宙之间体验到高雅的情趣和生命的依归。
C.“独”字写出了张岱虽有舟子为伴,但不愿与之为伍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文人雅士清高自赏和目中无人的孤傲。
D.“独”字与“舟中人两三粒”并不矛盾,只有张岱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而舟子确实不会有此雅兴。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2课时视频导入。
记住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
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知识链接认识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答案】B【解析】B.“《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有误,古时,一夜分为五更: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更定(gēng)沆砀(hàng dàng)B.一芥(jiè)铺毡(zhān)C.雾凇(sōng)强饮(qiáng)D.毳衣(cuì)喃喃(nán)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A.上下一白/余孥一小舟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下船/及郡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二、句子默写6.古人写雪,手法不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沆砀..()雾sōng()一jiè()qiǎng()饮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独.往湖心亭看雪()(4)上下一.白()(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及.下船()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号、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朝代)的一位文学家、。
其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
二、自主学习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答:.。
三、课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湖心亭看雪》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湖心亭看雪》师生共用导学案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画线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7)雾凇沆砀()(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5、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 )拏.(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 )砀.( )铺毡.(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拏.一小舟( )(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及.下船( )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九年(3)班的同学准备开展一次以“徜徉山水间,感受自然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环节一:赏山水之词】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南峰之巅,云雾缥缈,绕林缠木,陡壁峭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岛。
群山朦胧,劲松朦胧,天地朦胧。
这飘逸轻灵的朦胧美,散发着摄人心魂的诱惑力,令人心驰神往。
云海翻腾,变幻莫测,一会儿似一条腾飞着的巨龙,一会儿似一头呼啸着的猛虎,一会儿似一只翱翔着的苍鹰,一会儿又化身为位翩然起舞的少女……我们的心随着云雾而百般变幻,涌动起伏,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绚丽之中。
(2)〖环节二:诵山水之诗】请从你的积累中,分别写出两句完整的写山水的古诗句。
山:水: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习题 附加答案
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②余拏一小舟:③上下一白:④焉得更有此人: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了这些写“知己”的诗,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写作你在外出旅游时看见过雪景或雨景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色。
参考答案:一、1.①gēng ②cuì③sōng ④jiè2.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全白④哪能 3.张岱4.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略,言之有理即可。
二、运用描写及修辞,语言流畅即可。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衣( ) 雾凇( ) ( )( ) 打更( ) 铺(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
统编版九年级上《湖心亭看雪》 同步训练(含解析)
《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一、填空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拏一小舟( )③雾凇沆砀(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⑤是金陵人,客此( )⑥及下船(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淞(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余拏一小舟[撑(船)]B.是日更定矣(更多)上下一白(全)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D.大雪三日(雪花)拥毳衣炉火(裹、围)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7.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⒈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⒉欣赏西湖奇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⒊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欣赏西湖奇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知识拓展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崇祯..()..()拏.()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更.()定更.()有此人强.( )饮喃喃..()2.一词多义⑴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⑵更:①是日更定()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⑶白: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⑸余:①余住西湖()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3.古今异义:⑴余住西湖余:古义:今义:剩下。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今义:白色。
⑶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4.词类活用:⑴大雪三日大雪:⑵是金陵人,客此。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13 湖心亭看雪一、基础题1.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湖心亭一点2.按照课文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解释句中加横线词含义(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9)莫说相公痴()(1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4.按照课文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舟子的话与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画在书上)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8、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9、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0、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11、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拓展延伸】
关于西湖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至少一首。
【达标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采
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
“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3、王勃的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本文
“”有异曲同工之妙。
【板书设
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景”----痴迷自然
“痴遇”----思恋故国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gèng nán dī
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5)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6)全,都(7)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作探究】
1、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2、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而已。
..,湖心亭一点
..,湖中人两三粒
..,与余舟一芥
4、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5、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8、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9、“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0、怀念故国的深情。
11、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2、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达标检测】
1、(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
引申指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4)罢了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