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陈历强一,求弦长在有关解析几何的高考题型中不乏弦长问题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
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截得的弦长,可以联立它们的方程,解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求出,但计算比较麻烦。
能否另擗捷径呢?能!仔细观察弦长公式:∣AB ∣=∣x 1-x 2∣21k +⋅=)1](4)[(221221k x x x x +-+或∣AB ∣=∣y 1-y 2∣211k +⋅ =)11](4)[(221221ky y y y +-+ , 立刻发现里面藏着韦达定理(其中x 1、x 2分别表示弦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y 1、y 2分别表示弦的两个端点的纵坐标)。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求直线 L 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解:易知直线的方程为y=2(x-2p ). 联立方程组y 2=2px 和y=2(x-2p ) 消去x 得y 2-py-p 2=0.∵△=5p 2>0,∴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由韦达定理得y 1+y 2=p,y 1y 2=-p 2.故弦长d=25p 例2,直线y=kx-2交椭圆x 2+4y 2=80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PQ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PQ ∣等于___________.分析:联立方程组y=kx-2和x 2+4y 2=80消去y 得(4k 2+1)x 2-16kx-64=0设P(x 1,y 1),Q(x 2,y 2). 由韦达定理得x 1+x 2=14162+k k = 4得k=21.x 1x 2= -32∣PQ ∣=6 . 练习1:过抛物线 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A(x 1,y 1),B(x 2,y 2)两点,如果x 1+x 2=6, 那么|AB|=( ) (A)10 (B)8 (C)6 (D)4 (文尾有提示.下同) 二,判定曲线交点的个数例3,曲线 y = ax 2(a>0)与曲线 y 2+3= x 2+4y 交点的个数应是___________个. 分析:联立方程组y=ax 2(a>0)与y 2+3=x 2+4y.消去x 得y 2-(1/a+4)y+3=0(a>0) 因为 ⎪⎩⎪⎨⎧>=>+=+>>-+=∆030/14)0(012)4/1(21212y y a y y a a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等正实根。
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摘要】韦达定理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定理,它在解方程、证明、几何、概率以及数学竞赛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韦达定理,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题的效率。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深入理解韦达定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韦达定理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定理。
通过对韦达定理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
了解和掌握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对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韦达定理、高中数学学习、方程、证明、几何、概率、数学竞赛、实际意义、综合应用、进一步拓展。
1. 引言1.1 韦达定理的定义韦达定理,又称韦达方程或韦达公式,是解代数方程组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6世纪提出,是一种利用多项式系数的关系,将代数方程组的解和系数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方法。
韦达定理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如果有一个n次多项式f(x)=a_nx^n +a_{n-1}x^{n-1} + \ldots + a_1x + a_0,其中a_n \neq 0,那么f(x)的所有复根x_1, x_2, \ldots, x_n满足以下关系式:\begin{aligned}x_1 + x_2 + \ldots + x_n & = -\frac{a_{n-1}}{a_n} \\x_1x_2 + x_1x_3 + \ldots + x_{n-1}x_n & = \frac{a_{n-2}}{a_n} \\& \vdots \\x_1x_2\ldots x_{n-1} + x_1x_2\ldots x_{n-2}x_n + \ldots +x_2x_3\ldots x_n & = (-1)^n\frac{a_0}{a_n}\end{aligned}韦达定理的本质是利用多项式的系数与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未知数的组合取值进行消元,从而求解未知数的值。
韦达定理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叫叫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韦达定理步骤 1、 设直线0Ax By C ++=与曲线交于两点1122(,),(,)A x y B x y ,既设而不求。
2、 直线与曲线方程联立方程组。
3、 消去x, 得到关于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4、结合具体问题与韦达定理建立联系, 如求弦长等。
韦达定理注意与向量的联系一,求弦长.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计算:(1)连结圆锥曲线上两点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2)易求出弦端点坐标时用距离公式求弦长;(3)一般情况下,解由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组的解与端点坐标的关系,结合韦达定理得到弦长公式∣AB ∣=∣x 1-x 2∣21k +⋅=)1](4)[(221221k x x x x +-+ 或∣AB ∣=∣y 1-y 2∣211k +⋅ =)11](4)[(221221ky y y y +-+ , 1.设直线21y x =-交曲线C 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
(1)若12||x x -=||AB = (2)12||y y -=||AB =2.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则||AB =3、抛物线 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A(x 1,y 1),B(x 2,y 2)两点,如果x 1+x 2=6, 那么|AB|=( ) (A)10 (B)8 (C)6 (D)44、y=kx-2交椭圆x 2+4y 2=80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PQ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PQ ∣等于___________.例1,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求直线 L 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已知向量()()()()m x n m x n y 1122201101====,,,,,,,(其中x ,y 是实数),又设向量1221m m n m ==u r u u r u r r u u r r,,且m n ∥,点()P x y ,的轨迹为曲线C 。
韦达定理在三角与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n+1 1 2n+1 2 2n+1 3 −(C3 C1 + C5 C1 + C7 C1 2n+1 n 2(n−1) + · · · + C2 x n+1 C1 ) cos
2n+1 2 2n+1 3 +(C5 C2 + C7 C2 + · · · 2n+1 n 2(n−2) +C 2 n+1 C2 ) cos
2π 3π · cos 2n · cos 2n ··· (ii) cos 2nπ +1 +1 +1 nπ cos 2n = 21 n. +1
證: (i) 考察方程 sin(2n + 1)x = 0, 顯然, xi =
iπ (i 2n+1
(1)
= 1, 2, . . . , n) 是方程
(ai (i = 0, 1, 2, . . . , n) 為複數, 且 a0 = 0)
2n+1 n 2(n−3) + · · · + C2 x+··· n+1 C3 ) cos 2n+1 +(−1)n C2 n+1 ].
x−
2n+1 3 (C 7 C3
為直角, 求這一
令 y = cos2 x, 則方程
2n+1 2n+1 2n+1 2n+1 (C 1 + C3 + C5 + C7 2n+1 n 2n+1 1 + · · · + C2 C1 n+1 )y − (C3 2n+1 2 +C 5 C1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韦达定理步骤1、设直线0Ax By C ++=与曲线交于两点1122(,),(,)A x y B x y ,既设而不求。
2、直线与曲线方程联立方程组。
3、消去x, 得到关于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 4、 结合具体问题与韦达定理建立联系, 如求弦长等。
韦达定理注意与向量的联系一,求弦长.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计算:(1)连结圆锥曲线上两点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2)易求出弦端点坐标时用距离公式求弦长;(3)一般情况下,解由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组的解与端点坐标的关系,结合韦达定理得到弦长公式∣AB ∣=∣x 1-x 2∣21k +⋅=)1](4)[(221221k x x x x +-+或∣AB ∣=∣y 1-y 2∣211k +⋅ =)11](4)[(221221ky y y y +-+ , 1.设直线21y x =-交曲线C 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
(1)若12||x x -=||AB(2)12||y y -=||AB = 2.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则||AB = 8 例1,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求直线 L 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已知向量()()()()m x n m x n y 1122201101====,,,,,,,(其中x ,y 是实数),又设向量1221m m n m ==u r u u r u r r u u r r ,,且m n ∥,点()P x y ,的轨迹为曲线C 。
(I )求曲线C 的方程;(II )设曲线C 与y 轴的正半轴的交点为M ,过点M 作一条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另一点N ,当MN =423时,求直线l 的方程。
例2,直线y=kx-2交椭圆x 2+4y 2=80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PQ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PQ ∣等于___________.练习1:过抛物线 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A(x 1,y 1),B(x 2,y 2)两点,如果x 1+x 2=6,那么|AB|=( ) (A)10 (B)8 (C)6 (D)4二,求弦中点坐标例4,已知直线 x-y=2与抛物线 y 2= 4x 交于A 、B 两点,那么线段AB 的中点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7. 经过椭圆2212x y +=的一个焦点作倾斜角为45︒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 设O 为坐标原点,则OA OB u u u r u u u r g等于( ) A. 3- B. 13- C. 13-或3- D. 13±练习2:求直线y=2521-x 和圆x 2+y 2=16相交所成的弦的中点坐标。
韦达定理的应用 讲义及练习
韦达定理的应用-教师版一.综述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是解析几何综合题中最典型问题,主要考查二次方程韦达定理的应用.一般地解题的框架为:1、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判别式保证有两解,准备好韦达定理; 2、主要目标分析,合理转化;3、韦达定理代入,整理求解. 二.例题精讲 破解规律例 1. 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为 ,过点 的直线 与 交于 , 两点,设 ,证明:, ;分析:设直线 的方程为:,与抛物线联立得 ,利用韦达定理即可证得; 答案:见解析解析:设直线 的方程为:,联立方程化简得: ,易知 所以 ,而.点评:当直线恒过x 轴上的点时,可以考虑设直线方程为 这样联立方程消去x 比较容易.规律总结: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来解决问题.要注意联立后的二次方程判别式是否为正.现学现用1: 椭圆离心率为, , 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和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的交点在椭圆 上. (1)求椭圆 的方程;(2)设椭圆 的下顶点为 ,直线与椭圆 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是否存在实数使得以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由题知,解得,故,椭圆的方程为(2)由题意知 ,联立方程,整理得 ,(化简可得),①设,则,,设 中点为 ,>0∆(),0n由,知,所以点 的坐标为,因为 ,所以 , 又直线 斜率均存在,所以 . 于是解得,即,将代入①,满足 .故存在 使得以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是菱形,值为.例2. 已知双曲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相同,且经过点.(1)求双曲线的方程;(2)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直线经过,倾斜角为, 与双曲线交于两点,求的面积.分析:第二问, 将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化简后写出韦达定理,利用弦长公式求出弦长,点到直线距离求出高,进而得到面积.答案:(1)(2) 解析:(1)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代入点得,即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即. (2).直线的方程为.设 联立得 满足 由弦长公式得点到直线的距离()2222:10,0x y C a b a b -=>>22162y x -=()2,3C C 12F F 、l 2F 34πl C ,A B 1F AB ∆2213y x -=1F AB S ∆=C 2262y x λ-=()2,3223262λ-=12λ=-C 221622y x -=-2213y x -=()()1220,20F F -,,AB ()2y x =--()()1122,,,A x y B x y ()222 13y x y x =---=⎧⎪⎨⎪⎩22470x x +-=0.∆>AB =6==()120F -,:20AB x y +-=d ==所以 点评:三角形面积问题,常转化为求弦长和点到直线距离.有些题目也可借助坐标轴将三角形分割.规律总结: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面积等问题,常将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的联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来处理.现学现用2: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为 , , , ,且长轴长为8. Ⅰ 求椭圆的方程;Ⅱ 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 , 两点,求弦长 .解析: Ⅰ 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为 , , , , 且长轴长为 故要求的椭圆的方程为Ⅱ 把直线 代入椭圆的方程化简可得 ,,,弦长例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两个顶点是,,曲线上的动点关于轴对称,直线与交于点, (1)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2)点,轨迹上的点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分析:(1)借助题设条件运用两个等式相乘建立等式;(2)依据题设条件运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建立二次方程,运用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范围答案:(1);(2) . 解析:(1)由已知 ,设 则直线 ,直线, 两式相乘得,化简得,即动点的轨迹的方程为;(2)过的直线若斜率不存在则或3,设直线斜率存在,111622F AB S AB d ∆=⋅=⋅⋅=22:14x C y -=1A 2A C ,P Q x 1A P 2A Q M M D ()0,2E D ,A B EA EB λ=λ2214x y +=1,33⎡⎤⎢⎥⎣⎦()()122,0,2,0A A-.,P t Q t ⎛⎛ ⎝⎭⎝⎭)1:2A P y x =+)2:2A Q y x =-()22144y x -=-2214xy +=M D 2214x y +=()0,2E 13λ=k ()()1122,,,A x y B x y, 则 由(2)(4)解得代入(3)式得 , 化简得,由(1)解得代入上式右端得,,解得,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规律总结:牵涉到共线线段的长度比,或三角形面积比问题,可以转化为坐标的比值,结合韦达定理消去坐标参数.也可以直接利用求根公式,结合坐标比值求解,现学现用3: 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右顶点为.(1)求双曲线的方程; (2)设直线与轴交于点,与双曲线的左、右支分别交于点,且,求的值.解析:(1)∵,∴ (2)设点横坐标为, 点横坐标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联立: 得: ,()222221416120440y kx k x kx x y ⎧⎨⎩=+⇒+++=+-=()()()()122122120116214123144k x x k x x k x x λ∆≥+=-+=⎧⎪⎪⎨+=⎪⎪⎪⎪⎩12,x x ()2222161214141k k k λλ-⎛⎫⋅= ⎪++⎝⎭+()22314641k λλ⎛⎫=+ ⎪⎝⎭+0∆≥234k ≥()2311641λλ<≤+133λ<<1,33⎡⎤⎢⎥⎣⎦2222:1(0,0)x y C a b a b-=>>()1,0C y x m =-+y P C ,Q R 2PQ PR=m 2,1,2,e a c b ====22:13y C x -=Q Q x P P x 2Q Px PQ PRx ==22{33y x m x y =-+-=222230x mx m +--=,则或(舍)与实际情况不符故三.课堂练习 强化技巧1.已知椭圆过,且离心率为. (1)求椭圆的方程;(2)过右焦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点坐标为,求直线的斜率之和.【答案】(1);(2)的斜率之和为2. 解析(Ⅰ)解:由已知得解之得,a =2,b,c =1.所以椭圆方程为:(Ⅱ)设,由(1)得,设直线的方程为与椭圆联立得 消去x 得, 所以①所以 ② 将①带入②,化简得: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A (1, -),B (1, ),,P Qx =2QP x x ===21,1m m ==1m =-1m =2222:1(0)x y C a b a b +=>>31,2E ⎛⎫ ⎪⎝⎭12e =C F l ,A B D ()4,3,DA DB 22143x y +=,DA DB 222221911,,42c a b c a b a +===+22143x y +=()()1122,,,Ax y B x y ()1,0F l ()1y k x =-221{ 43x y y kx k+==-()222223484120k x k x k +-+-=221212228412,4343k k x x x x k k -+==++121212121233333333=2444444DA DB y y kx k kx k k k k k k x x x x x x --------+=+=+++------()()()1212121281=233=2334+1+14+6x x k k k k x x x x x x ⎛⎫-+-++- ⎪---⎝⎭2DA DB k k +=l 32322DA DB k k +=所以的斜率之和为2.2. 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且|F 1F 2|=2,点(1,)在椭圆C 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2)过F 1的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且△AF 2B 的面积为,求以F 2为圆心且与直线l 相切的圆的方程。
平面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
,
,
9
k
4S 20
+ __ l
2
5
例 1 知 直 线x v 2 抛 物 线 v= xE于 A、 两 点 , . 已 —= 与 4 S B 试求 线 段 A 的 中点 坐 标 。 B 解 : 直 线Y x 2 t 抛 物 线 V 4 , 将 =一4入 。 x 消去 v 方 程 x一 x 4 = 得 8+ = O 。设 A( Y ) B( , , 南韦 达 定理 知 x+ , 8 从 而线 段 AB x , , x v ) 则 ,x= , 小点 横 坐 标 为4, 代 入 商 线 y x 2 纵 坐 标 为 2 故 线 段 A 巾 再 =一得 , B
2用 于 求 参 数 的 范 围 .
说明 : 围问题 一般 是将两 曲线联 立方 程消 去其 中的一 个变 范 量得 出关于 另一个 变量 的一 元二 次方程 ,然 后或 保证 根 的存在 , 再结合 图形 的实 际情况 确保 有交 点 .最后 才能运 用 韦达 定理 , 建 立出符 合条 件的关 系式 , 此关 系式并 检验 后得正 确结 论。 解
一
a 一3
当 点 P Q 定 点 A的 同侧 时 , 、 点 对 应 的 参 数 t t 号 , 、在 P Q两 2 ,同 因 此 有 iIhIh+ ; P Q 顶 点 A的 异 侧 时 , Q 应 的 参 t + = t 当 、 在 I P、 对
(lt) (】t ‘4l= 2 所 以IP+A = lt= 2 t 2‘ t 2 一 t21 , - = +) t 1 A IIQIh+2 1 。 1 ( ) Q= t 4 /7。 2 I Ih一2 、 P 1 =
说 明 :此 题是 利用 直 线 参 数 方 程 中 t 几 何 意 义 求 解 的 , 的
韦达定理在平面在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平面在几何中的应用姓名:莫……学号:201040432018班级:10数学本科(2)班院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1 引言韦达(Viete,Francois,seigneurdeLa Bigot iere) 是法国十六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韦达是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使用字母的人,他把符号系统引入代数学对数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类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代数学上的功绩,称他为“代数学之父”.他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 因此, 人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韦达定理(Viete’s Theorem).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且中,设两个根为和,则:,.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知识脉络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对韦达定理(Viete’s Theorem)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国内外很多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有大量研究成果,范围涉及方程、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多方面.摘要韦达定理揭示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它在中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根据这个定理欲证U+V=Q或U.V=Q,只需证U和V是方程20++=(a≠0)的两个根。
在平面几何中,常常会遇到求证两个几何量ax bx c的和或积等某值的问题,运用韦达定理可以给求解这类问题打开一条思路,解题的关键是建立所考察的两个几何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建立这样的方程可借助余弦定理等工具来实现。
下面列举说明韦达定理在求解这类问题中的应用。
韦达定:韦达定理平面几何一元二次方程。
AbstractWada theorem reveals a yuan quadratic equation root and coefficient of relationship, it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m to U + V=Qor U.V = Q, just U and V is equation (indicates a 0) the two root. In plane geometry, often will encounter two geometric verification and/or the amount of product such as a value problem, using the wada theorem can open an idea for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 the problem solving is the key to establish examined two geometric quantity for a yuan quadratic equation root, and such an equa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aid of tools such as cosine theorem to. Below list illustrates ouida theorem application in solving such problems.Keywords:wada theorem plane geometry a yuan quadratic equation1、韦达定理概述根据记载,在韦达那个年代,有一个角落们的比例是数学家提出了一个45次方程各国数学家挑战各国数学家挑战。
韦达定理法
韦达定理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即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韦达定理法,它是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一个主要技巧.(一)关于弦中点问题例1 已知点M(2,2)是椭圆x2+4y2-2x-12y+6=0内部一点,过M作直线l 交此椭圆于两点A、B,使M为弦AB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解法1】先考察过M点斜率不存在的直线x=2.由于点M不再考察过M点斜率存在的直线.设直线l的方程为y-2=k(x-2),即y=kx-2k +2,把它代入椭圆方程中,整理,得(1+4k2)x2-2(8k2-2k+1)x+2(8k2-4k-1)=0.设A、B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则由韦达定理,得又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即 x+2y-6=0.把它代入椭圆的方程中,整理,得(cos2α+4sin2α)t2+2(cosα+2sinα)t-2=0.∵M是弦AB的中点,∴由韦达定理,得即 x+2y-6=0.【解说】已知圆锥曲线内一点,求以该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用韦达定理法去解,一般有上述两种方法.B1、B2,且A为B1B2的中点?这样的直线m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m 不存在,说明理由.【解】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k(x-1)+1,代入双曲线方程中,整理,可得(2-k2)x2+2(k2-k)x-(k2-2k+3)=0.设B1(x1,y1)、B2(x2,y2),则A为B1B2中点的充要条件为解②,得k=2.代入①中,不适合.故满足题中条件的直线m不存在.【解说】由本例可知,应用韦达定理法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时,要注意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条件,即判别式不小于零是应用韦达定理的先决条件.(二)弦长问题例3 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被直线y=2x+1截得【解】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把y=2x+1代入抛物线方程中,整理,得4x2+2(2-p)x+1=0.∵Δ=[2(2-p)]2-4×4×1>0,∴p<0或p>4.设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x1,y1)、B(x2,y2),则解之,得p1=-2,p2=6.故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y2=-4x或y2=12x.【解说】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截得弦长,一般可用公式|AB|=、x2分别是点A、B的横坐标.(三)线段关系式例4 已知抛物线C:y2=4x和定点R(0,-2),是否存在过定点R的直线l,交抛物线C于P、Q两点,使|PQ|2=|RP|·|RQ|,若存在,求其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如图2-10,设所求的直线为y=kx-2,把它代入y2=4x中,整理,得k2x2-4(k+1)x+4=0.当Δ=[-4(k+1)]2-16k2>0,分别过P、Q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A、B,则由|PQ|2=|RP|·|RQ|,得|AB|2=|OA|·|OB|,∴|x Q-x P|2=x P·x Q,即(x P+x Q)2 -5x P x Q=0.故符合题意的直线l存在,其方程为例5 已知点M(x1,y1)在第一象限内,过M的两个圆与两坐标都相切,且它们的半径分别为r1、r2(r1≠r2),求证:【证明】设过点M的两个圆为⊙O1、⊙O2.∵它们都与x轴、y轴都相切,∴它们的方程分别为∵点M在这两个圆上,由以上两式可知,r1、r2是关于r的方程于是由韦达定理,得。
活用韦达定理,解决几何难题
求切 线方程会 复杂 ,过4、B两点 的斜率计算 量太大 ,而 第② 种则较 为简单 ,可 以大 大提高解题 效率 ,第③种方 法实 际上并不可行.所 以综合 比较之后 采用第②种方法 求解 最为合理 ,即 由脯 出发 ,设 出切 线 的斜率 ,再利用 韦达定理找 到直线斜率 与尸点坐标之 间的关 系 ,继 而求 出P,4的坐标 ,求 出 的坐标之后 ,直线f的方程 自然容 易解 出.
(2)已知点P是抛 物线 C。上 异 于原点 的一 点 ,过 点P
作圆C 的两条切 线 ,并 且使切线交抛物 线c 于点A和日,
如果经过点 和点P两点的直线z垂 直于AB,求直线f的方
程 .
二 、试 题 点 评
本题 主要 考查 圆锥 曲线 问题 的应用 ,通过将 抛物线 与 圆相 结 合 ,综 合 考查 了解 析 几 何 的相 关 知 识 .对 于 第 (1)问 的解 答 ,并不存 在 太大 的 问题 ,只要 先 求 出抛 物 线准 线 的方 程 ,再 利用 圆心 的坐 标M(0,4),可 以轻 松得 到圆心 到抛 物线准线 之 间的距 离.而对于第 (2)问 , 解决 问题 的途 径有 许多 ,主要 有三 种方 法 :① 的坐标 已 知 ,设 直 线 f的斜 率 为k,利 用 斜率 求方 程 ;② 利 用 两 点式 ,设 P的坐标 然 后求 解 ;③ 确定AB的斜 率 ,然 后确 定要求 的斜率 ,分 析后再求解.综合 分析这 三种方法 ,经 过对 比之 后可 以发现第 ①种方 法需 要求 出P的坐标 ,再
时 间以及 精力 ,为 了能够巩 固知识 ,笔 者接着 再介 绍一 斜率 为_= 1_,所 1)Ak ̄=k 故 向量PQ与 向量AC平 行 , 道 运用韦达定理解决 圆锥 曲线 问题 的例子.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概念及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应用实例解析。
3. “非对称”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灵活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兴趣。
2. 讲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5. 总结:“非对称”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强调灵活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课件资料:1. “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实际问题案例及解答。
3. 小组讨论题目及参考答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非对称”韦达定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非对称”韦达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巩固“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学目标:1. 理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概念及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韦达定理的回顾1.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 回顾普通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二、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引入1. 介绍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应用。
三、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1. 分析非对称韦达定理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非对称韦达定理问题的方法。
四、案例分析1. 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五、实践练习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评价,了解其对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课件资料:包括韦达定理的回顾、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引入、案例分析等内容。
2. 练习题: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供学生实践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出普通韦达定理,为学生学习非对称韦达定理打下基础。
2. 讲解:介绍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其应用。
3. 探讨:分析非对称韦达定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非对称韦达定理问题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并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一点P到一条线段AB上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它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其他各点的距离的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平面区域与其他曲面区域交界处,在此区域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2。
已知函数g(x) = 3(2x - 3) + 6(4x-5),其图像是单调递增的,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证明:因为它是递增的,所以是严格增函数。
当且仅当a=0时,在[-3,+3]上是减函数,且,有两个端点,在这两个端点的距离都相等,得出结论。
解析:设函数的定义域为C:(0, 1)(1, 4),则在区间[0, 1]内, x属于区间[0, 1],从而有显然,所以,所以,即所以,对任意,由分析可得证毕(1)(2)可见,上述命题是假命题。
对此,可设点P在点( 2, -2)处,由知,而解之。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 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韦达定理与解析几何(升级)
韦达定理与解析几何一韦达定理内容二基本应用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关的弦长、弦的中点、垂直等问题例1、椭圆122=+by ax 与直线01=-+y x 相交于A 、B ,点C 是AB 的中点, 若22=AB ,OC 的斜率为22,求椭圆的方程。
(. 答案:3222=+y x )例2、已知椭圆E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23=e ;直线l :01=++y x 与椭圆E 交于Q P ,两点,且OQ OP ⊥,求椭圆E 的方程。
(答案:1585222=+y x )例3.已知直角OAB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A 、B 在抛物线()022>=p px y 上。
(1)分别求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积,纵坐标之积;(2)求证:直线AB 经过一个定点,求出该定点的坐标;(3)过定点(,0)M p 任作抛物线的一弦PQ ,求证:2211MP MQ +为定值。
[例3变式训练]求O 点在线段AB 上的射影M 的轨迹方程答案:(1)2214p y y -=; 2214p x x = ;(2)直线AB 过定点()2,0p ;(3)21p。
设直线:PQ x my p =+,由22x my p y px=+⎧⎨=⎩消去x 有:22220y pmy p --=,所以 1221222y y pm y y p+=⎧⎨=-⎩,MP=1y ,MQ=2y , 2212222222222121211111(1)(1)1y y m y m y m y y MP MQ ++=+=⋅+++ 222121222222212()211(2)2(2)11()1(2)y y y y pm p m y y m p p +---=⋅=⋅=++-。
解析几何专题:方法篇之韦达定理
解析几何专题之韦达定理一、 基本应用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关的弦长、弦的中点、垂直等问题 例1、椭圆122=+byax 与直线01=-+y x 相交于A 、B ,点C 是AB 的中点,若22=AB ,OC 的斜率为22,求椭圆的方程。
例2、已知椭圆E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23=e ;直线l :01=++y x 与椭圆E 交于Q P ,两点,且OQ OP ⊥,求椭圆E 的方程。
例3.已知直角OAB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A 、B 在抛物线()022>=p px y 上。
(1)分别求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积,纵坐标之积; (2)求证:直线AB 经过一个定点,求出该定点的坐标;(3)过定点(,0)M p 任作抛物线的一弦PQ ,求证:2211M P M Q+为定值。
二、综合应用 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之比问题、三角形及四边形面积问题、三点共线、定值定直线等问题4.如图,已知点(1,0)F ,直线:1l x =-,P 为平 面上的动点,过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Q ,且Q P Q F F P F Q ⋅=⋅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Ⅱ)过点F 的直线交轨迹C 于,A B 两点,交直线l 于点M ,已知1M A AF λ= ,2M B BF λ=, 求12λλ+的值。
例5.如图,已知椭圆22221(0)xy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A 、B 、C 是椭圆上的三个动点,且111222,AF F B AF F C λλ==,若已知椭圆的离心率2e =。
(1)求12λλ+的值;(2)求△ABC 与△12AF F 的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例6.如图,设抛物线214C y mx =:(0)m >的准线与x 轴交于1F ,焦点为2F ;以12F F 、为 焦点,离心率12e =的椭圆2C 与抛物线1C 在x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P 。
浅谈韦达定理法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法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作者:黄织卿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22期韦达定理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知识脉络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解题的方法叫韦达定理法。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法是解决其习题的主要技巧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教学体会,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韦达定法理解决解析几何习题中的有关问题。
一、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中点的问题在处理圆锥曲线中特殊点的轨迹方程时,若能灵活利用韦达定理法来求解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例1.过椭圆+=1内一定点(1,0)引弦,求该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过点(1,0)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1),弦的中点坐标为P(x0,y0),则得方程组:y=k(x-1)+=1消去y,并整理后得:(9k2+4)x2-18k2x+9k2-36=0。
根据韦达定理可得x1+x2=因此中点P的坐标为x0==,y0=k(x0-1)=所以=-k,由此可得k=-。
将k=-代入y0=k(x0-1)中得y0=-(x0-1),整理后得4x02+9y02-4x0=0将x0、y0分别换成x、y,故所求轨迹方程为4x2+9y2-4x=0。
二、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长的问题弦长问题在解析几何中是一个典型常见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韦达定理法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2.顶点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抛物线,被直线y=2x+1截得弦长为,求该抛物线的方程。
解: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将y=2x+1代入上抛物线方程中得(2x+1)2=2px,整理后得4x2+2(2-p)x+1=0。
∵△=[2(2-p)]2-4×4×1>0∴p4。
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交点分别为A(x1,y1)、B(x2,y2),根据韦达定理有x1+x2=(p-2),x1x2=∵│AB│====。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设 A(x1,y1),B(x2,y2),直线 L 的方程为 y=kx-1. 联立方程组 y=kx-1 和 y=x2 2
消去 y 得
x2+2kx-2=0. 因 4k 2 8 0 ,所以直线与曲线有两不同交点 由韦达定理得 x1+x2=-2k, x1x2= -2.
y1 y2 kx1 1 kx2 1 x1 x2 2 k k 1 又x x x x2 x1 x2 1 2 1
所以: (3 2 y1 )(3 2 y2 ) y1 y2 0 ,整理得: 5 y1 y2 6( y1 y2 ) 9 0 又由 x2+y2+x-6y+m=0 与 x+2y-3=0 联立消去 x 得: 6m 2 y y 5 y 20 y 6 m 0 ,由韦达定理得: y1 y2 4 , 1 2 5 6m 5 6 4 9 0 所以: ,解得 m 9 5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 中的应用
p 2
一.求弦长
2 y 例1.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 2 px
的焦点,求直线L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p 解:易知直线 L 的方程为 y=2(x- 2 ). 联立方程组 p y2=2px 和 y=2(x- 2 ) 消去 x 得 y2-py-p2=0.∵△=5p2>0,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x-1.
作业 3:求 m 的值,使圆 x2+y2+x-6y+m=0 与直线 x+2y-3=0 的两个交点 A、B 满足 OA⊥OB.
解析:设 A( x1 , y1 ), B( x2 , y2 ) 因为 OA
y y OB ,所以: x 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证明:将直线 l 的方程 y kx 1代入圆 C : (x 2)2 ( y 3)2 1 ,
得 (1 k 2 )x2 4(1 k)x 7 0 ,设 M (x1 , y1) 、 N (x2 , y2 ) ,则
x1
x2
4(1 k 1 k2
)
,
x1
x2
3 x1x2 2(x1 x2 ) 4
1点 2k 3睛
4k 2 12 4k2 3
3k
8k 2 4k2
3
4k 2 4k 2
12 3
2
8k 2 4k2
3
4k 4
1 k
所以 k·k 为定值 1.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k2 1
3
3
点 所睛以实数
k
取值范围为
(
4
7 , 4
7)
3
3
2.涉及向量的数量积的问题
【例 2】已知:过点 A(0 , 1)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与圆 C : (x 2)2 ( y 3)2 1
相交于 M , N 两点(1)求实数 k 取值范围;(2)求证: AM AN 为定值
,则
x1
x2
8m 5
线点段 睛
AB
的中点为
P(4 5
,
1) , 5
x1
x2
8 5
,
8m 5
8 5
,即 m
1,满足(**)式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y x 1,即 x y 1 0
2.涉及向量的数量积的问题
【例 2】已知:过点 A(0 ,1)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与圆C : (x 2)2 (y 3)2 1
7 1 k2
AM AN x1x2 (y1 1)( y2 1) x1x2 kx1 kx2
点 睛
(1 k 2 )x1x2
(1
k
2
)
1
7 k
2
7
为定值
3.涉及到线段垂直时 【例 3】是否存在直线 y x m ,使直线与椭圆 x2 y2 1交于 A , B
2
【解析】①当直线 AB 的斜率不存在时,设 A(1 t2 , t) , B(1 t2 , t) .
4
4
kOA kOB
1 2
t 1 t2
t 1 t2
1 ,化简得 t2 2
32 .
44
所以 A(8 ,t) , B(8 , t) ,此时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8 .
6. 涉及到定值的问题
【例
6】已知 F1
, F2 为椭圆
x2 4
y2 3
1
的左、右焦点,过椭圆右焦点 F2 且斜率为 k(k
0)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相交于 E ,F 两点, A 为椭圆的右顶点,直线 AE , AF 分别交直线 x 4
于点 M , N ,线段 MN 的中点为 P ,记直线 PF2 的斜率为 k ,求证: k·k 为定值.
3 x1 2 x2 2 3 x1x2 2(x1 x2 ) 4
1 x1(kx2 k) x2 (kx1 k) 2(kx1 k kx2 k) 1 2kx1x2 3k(x1 x2 ) 4k
3
x1x2 2(x1 x2 ) 4
所点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x y 1 0 或 x y 2 0
睛
5. 涉到定点的问题
【例 5】已知抛物线 C:y4 4x( p 0) ,O 为坐标原点, A , B 是抛物线 C 上异于
O 的两点,直线 OA , OB 的斜率之积为 1 ,求证:直线 AB 过 x 轴上一定点.
(8m)2 4 5(4m2 4) 0 ,解得 5 m 5
设点 睛A( x1,
y1), B( x2 ,
y2 )
,则
x1
x2
8m 5
x1x2
4m2 4 5
(**)
y1 y2 (m x1)(m x2 ) m2 m(x1 x2 ) x1x2
②点当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时,设其方程为 y kx b ,
睛
由
y2
4x
消去 x,得 ky2 4 y 4b 0
y kx b
设
A( x1
,
y1) ,
A( x2
,
y2 )
,则
y1
y2
4b k
,
因为直线 OA , OB 的斜率之积为 1 ,所以 y1 y2 1 ,
m2 8 m2 4m2 4 m2 4
5
5
5
由 OA OB OAOB 0 ,得
(x1, y1) (x2, y2 ) 0 , x1x2 y1 y2 0
4m2 4 m2 4 0 , 解得 m 2 10
5
5
5
由于它满足(**),所在存直线 y x 2 10 满足题意
相交于 M , N 两点(1)求实数 k 取值范围;(2)求证: AM AN 为定值
【解析】(1)直线 l 的方程为 y kx 1,即 kx y 1 0 .
又圆心到直线距离d | 2k 3 1| | 2k 2 |
k2 1
k2 1
∴ | 2k 2 | 1 解得 4 7 k 4 7
2
x1 x2
2
即
x1x2 +2 y1 y2
0,
y1 4
y2 4
+2 y1 y2
0,
解得
y1 y2
32 或
y1 y2
0 (舍去)
4b k
32,b 8k ,
所以直线 AB 方程为 y kx 8k ,即 y k(x 8)
综点 睛上所述,直线 AB 过定点 8 , 0 .
设 E(x1 , y1 ) , F (x2 ,y2 ) ,则
点 睛 x1
x2
8k 2 4k 2
3
x1 x2
4k 2 12 4k 2 3
直线 AE 的方程为 y y1 (x 2) ,令 x 4 ,得点 M (4 , 2 y1 ) ,
x1 2
x1 2
直线 AF 的方程为 y y2 (x 2) ,令 x 4 ,得点 N (4 , 2 y2 ) ,
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东莞市常平中学 陈洪波
1. 涉及到线段中点的问题 【例 1】已知斜率为1的直线与椭圆 x2 y2 1交于 A , B 两点,
4
若线段 AB 的中点为 P( 4 , 1) ,求直线的方程 55
【解析】设直线方程为 y x m ,则
由
x2 4
y2
4
两点,满足 OA OB ?若存在求此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假设存在存在直线 y x m ,满足题意
x2
由
4
y2
1 消去
y
,得
5x2 8mx 4m2 4 0
y x m
(*)
若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则方程(*)要有两个不等实根,
1
消去 y ,得
5x2 8mx 4m2 4 0
(*),
y x m
若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则方程(*)要有两个不等实根,
(8m)2 4 5(4m2 4) 0 ,解得 5 m 5
(**)
设
A( x1,
y1), B( x2 ,
y2 )
【解析】由题意知过点 F2 1,0 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y k(x 1) ,
代入椭圆 C 的方程 x2 y2 1 整理,得
43
(4k 2 3)x2 8k 2x 4k 2 12 0
64k 4 4(4k 2 3)(4k 2 12) 0 恒成立,
x2 2
x2 2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 P(4 , y1 y2 ) . y1 y2 0 x1 2 x2 2
k x1 2 x2 2 1 ( y1 y2
所以直线 PF2 的斜率为
) 1 x1 y2 x2 y1 2( y1 y2 )
4 1
点
5
睛
4.涉及到线段长度的问题
【例 4】已知椭圆 C : x2 y2 1 与直线 l : x y m 0 有两个
2
不同的交点 A 与 B ,若 AOB 的面积为 2 ,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析】由
x
2
y2 2
1
3
,得 3x2 2mx m2 2 0
2[( 2m)2 4 m2 2] 4 3 m2
3
33
原点 O 到直线 x y m 0 的距离为 d | m |
2
AOB 的面积为 2 , 1 4 3 m2 | m | 2
3 23
23
即 m4 3m2 +2 0 ,解得 m 1或 m 2 ,满足(*)
x y m 0
椭圆 C 与直线 l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m)2 4 3(m2 2) 0 解得 3 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