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集落形成单位 (MK-CFC) 到成熟巨核细胞的分化宽度; TPO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诱导造血干细胞 向巨核细胞分化,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 增加巨核细胞的胞浆底物,最终形成碎片,并以功 能性循环血小板的形式释放,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的组成 ( 水、无机盐、血浆蛋白的功能) (二)血细胞
二、血量
人体重7%~8%,60Kg体重,4.2~4.8L
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全血 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红细胞 1.090-1.092
(二) 血液的粘度 来源: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 大小:水 1<血浆 1.6-2.4<血液4-5 决定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浆粘 度 血细胞比容 全血粘度
(三) 血浆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2、渗透压的分类 血浆晶体渗透压 形成:血浆中晶体物质 (80%来自Na+和Cl-)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大小:770kPa 血浆胶体渗透压 形成: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75%~80%来自 白蛋白) 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为什么?) 大小: 3.3kPa
2、 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O2和CO2
②缓冲作用:缓冲物质
(三)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1、 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 铁、蛋白 质、维生素B12、叶酸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a、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的增殖,并向 原红分化;b、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凋亡c、加速幼 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③性激素
(四)红细胞寿命与破坏 平均寿命: 120天 破坏部位:血管内、血管外
三、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数量:4.0~10.0x10 9/L 分类:
四、血小板生理 (一)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m2,受刺激 时伸出伪足。 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x109/L
四、纤溶系统
(一)纤溶的概念 纤维蛋白被溶解液化的过程。 (二)纤溶系统的组成 1、纤溶蛋白溶解酶原、 2、纤溶酶、 3、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t-P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前激肽释放酶) 4、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α 2 -抗纤溶酶) (三)纤溶过程:
vWF变构
与血小板上 GPIb糖蛋 白结合
2、聚集 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静息时 无聚集, 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
血小板连 在胶原上
(机制尚不清楚,凡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 提高游离 Ca2+ 浓的因素,均可使血小板聚集)
3、 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α-颗 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致密 体释放ADP、5-羟色胺、Ca2+ ;α-颗 粒释放PF4、PF5、纤维蛋白原等) 4、 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 5、收缩
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 血全过程。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三)血小板生成及其调节 1、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 巨核系祖细胞产生巨核细胞 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 裂解脱落为血小板 进入血流
2、调节 受血小板成素(TPO)的调节 TPO是一种糖蛋白。是原癌基因编码的产物。 ①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 ②促进巨核系祖细胞增值、分化 ③促进巨核细胞成熟 ④释放血小板
(二)Rh血型系统 1、 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 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
恒河猴的红细胞 家兔体内
用家兔的血清与 人红细胞混合
家兔体内产生抗体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称为Rh 阳性。缺乏D抗原称为Rh阴性。 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①特点: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 的天然 抗体。 ②意义:二次输血反应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的概念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凝集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 白质或糖脂,在凝血中起抗原作 用。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 ABO血型分型 2、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3、ABO血型的遗传
4、ABO血型的鉴定
3、生理性抗凝物质:①丝氨酸蛋白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与酶(凝血因子Ⅸa、Ⅺa、Ⅹa、 Ⅻa)活性中心 的丝氨酸残基结合,酶(凝血因 子)失活 ②蛋白质C: a、灭活凝血因子V 和VIII, b、限制因子Xa和 血小板结合 c、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③组织因子抑制物(TFPT) a、先与Ⅹa结合抑制Ⅹa的催化活性 b、在 Ca2+作用下与Ⅶa复合物结合,形成四合 体, 使Ⅶa复合物灭活。 ④肝素 a、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b、促进TFPT释放
4、血液凝固的途径
5、体内生理性凝血: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在
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
作用。 ②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
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控制(抗凝系统) 1、 血管内皮的抗凝系统 ①内皮光滑,屏障:防止凝血因子、血小 板与内皮成分接触②抗血小板功能:血管内 皮细胞可以合成、释放前列环素(PGI2)、 NO,抑制聚集③抗凝血功能:内皮细胞合 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Ⅲ结 合,灭活激活的凝血因子④分泌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 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 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 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必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 张溶液。1.9%尿素,0.85%NaCl)
(四)血浆的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最重要, Na2H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与蛋白质
(一)、血管收缩 1、意义:受损血管局部小血管收缩,使 局部血流量减少。 2、原因: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 缩 ②血管肌源形收缩 ③缩血管物质的释放
(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血浆中 vWF因子 与胶原结 合
第二节百度文库细胞生理
一、 血细胞生成部位 和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1、成年男性: 4.0-5.5X10 12 /L 成年女性: 3.5-5.0X10 12 /L 2、血红蛋白含量: 成年男性: 120~160g /L 成年女性:110~150g /L
红细胞的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1、生理学特性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
同 义 名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凝血酶原(prothrombin) 组织凝血激酶(tissue thromboplastin) Ca2+ 前加速素(proaccelerin) 前转变素(proconvertin) 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 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 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
(四)血小板的破坏
平均寿命:7-14天 破坏: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一、 概念: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 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 象称生理性止血。指标:出血时间 (凝血 时间) 二、基本过程 (一)、血管收缩 (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 (三)、血液凝固(加固止血)
输血的原则 输同型血
(二) 特点: 1、除Ⅳ外,都是蛋白质。 2、Ⅲ存在于血管外,其余都位于 血管 内。 3、活化 例:Ⅹa。
4、多数在肝脏中合成,Ⅱ、Ⅶ、 Ⅺ、 Ⅹ合成 需要维生素K。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4、凝血途径(coagulation pathway)
相同点:①都激活 Ⅹ②都有Ca2+参与
区别: ①启动因 子不同 ②步骤不 同:内繁外简③速 度不同:内慢外快
(三)血液凝固
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 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 。

A
B
2、本质: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一) 组成
编 号
因子I 因子II 因子III 因子IV 因子V 因子VII 因子VIII 因子IX 因子X 因子XI 因子XII 因子XI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