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寒证——辛温解表 具体运用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热——证侯属性 ※ 热者寒之 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热证——辛凉解表
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 里热证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虚—— 证候属性 ※ 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 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 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 重。
总结: 治标与治本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方法: 针对虚证而设。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阴虚——滋阴(生地、熟地类) 阳虚——温阳(附子、肉桂类) 结合脏腑 补益气血——重在? 补益阴阳——重在? 脏腑虚损——调理脏腑
祛邪 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 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 病痊愈。 《内经》 “实则泻之” 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 方法: 针对实证而设。 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 展和变化。
方法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15防治原则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增强正气防治病邪侵害早起诊治,防止传变—咀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病求本
辨析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来治疗治
则治病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治法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措施,如八法
正治(逆治)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
以热治热,用热药治假热的病证。

适用千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察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以寒治察,用寒药治假寒的病证。

适用千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以补开塞,适用千“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以通治通,适用千“大实有嬴状"的真实假虚,如淤血崩漏、热结旁流、食积腹泻
急则治标霆二如大出血、喘证、二便不通的急证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阴阳并补
对疾病本质的治疗;直接治疗疾病的原发病、宿病
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两虚的清况_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关系、调理稍血津液的关系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根据年龄、体质等情况制定的治疗原则
扶正
祛邪适用千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适用千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扶正与祛邪同时,即攻补兼施,适用千虚实夹杂的病变
:} 桉主次有抚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正的不同、即先攻后补。

适用千邪盛为主,但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即先补后攻。

适应千正虚为主,机体正气不能耐受攻伐者适厉于虚实夹杂病变(谁较晚显先治疗谁)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着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 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2. 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二.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3.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 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共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学时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 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四. 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第二节五脏一. 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2. 生理特性:主通主明;3.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心包;二.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 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3.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三.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四.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五.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2.生理特性:主蛰藏;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命门第三节六腑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二.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三.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四.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五.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第四节奇恒之腑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附: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共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l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二.气的生成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三.气的运动与气化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2.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c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三.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相应的实验课;共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1学时;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共8学时,其中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第五章体质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共4学时,其中概说、体质的生理基础各1学时,体质的分型与特征2学时;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教学内容概说: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六气病源”说——病因理论的创始;内经阴阳两大类、病因“三部”分类法;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l.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袭肺脏;4.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第二节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第三节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第四节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二.瘀血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三.结石结石的基本概念:1.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胱及胃等脏腑;第七节其地病因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三.药邪;四.医过;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等;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共12学时;其中概说1学时,六淫与疠气6学时,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2学时,病理产物3学时;其他病因自学;第七章发病目的要求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教学内容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第二节发病类型一.感而即发;二.伏而后发;三.徐发;四.继发;五.合病与并病;六.复发;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4学时,其中发病原理2学时,发病类型2学时;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5.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教学内容概说不列标题: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 阴阳亡失;三.精气血的失常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四.津液代谢失常l.津液不足;2.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五.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1.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2.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10学时,其中基本病机8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教学内容第一节预防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并避免邪气侵害;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治则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一.正治与反治;二.治标与治本;三.扶正与祛邪;四.调整阴阳;五.调理精气血津液;六.三因制宜;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等,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是中医学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下面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防病原则和治病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其次,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防病原则方面。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强调养生和调理,提倡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以及精神调节等方式,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学也强调适应环境变化,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来调整个体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免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后,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治病原则方面。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因此,中医学的治疗目标是调整阴阳平衡、调畅气机,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具体治疗中,中医学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和自愈能力,从而实现病的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学基础防治原则体现在中医的整体观念、防病原则和治病原则三个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养生和调理、预防为主、辨证施治等。

这些原则在中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中医学具有了独特的防治理念和方法,有助于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文档41页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文档41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医基础理论29第九章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29第九章防治原则
如:病人已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大 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病危及生 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昏),或标症不 除,无法进行治疗(如频繁呕吐,不能服药; 哮而呼吸不平)等情况应重视治标。
(2)缓则治其本:
当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求本 而治。是常规用法.
如:肺痨咳嗽,一般不采用止 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阴虚 根本原因采用滋养肺肾以治其本。
调理 精气 血津 液
治疗 措施
相关概念含义
1、治则的含义:
治则,即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守的原则。
2、治法的含义:
治法是在一定的治则指导下针对证候的不 同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法。
3、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 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治则是总的治疗原则,治法 是具体的治疗方法。
(2)治则是治法的纲领,任何治 法都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制订的, 都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切断病邪侵入途径:防止环 境、食物污染,做好消毒、隔离避免感 染病邪。
❖药物预防:做好药物和人工免疫工作: 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贯众、板兰根、 大青叶预防流感,马齿苋预防痢疾,大 蒜抗菌,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二)既病防变:
1、涵义: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在疾 病的初始阶段,则应争取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 变。
(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 方法治之。
②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
③临床应用:
A、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
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清 热,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 治阴”。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预防【知识点表解】「预防一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含义“养生一一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达到防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匚治未病一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养生〈「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治未病与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的关系§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未病先防(一)养生以增强正气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1.顺应自然:顺时养生,如避免不良刺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

_以从其根。

2.养性调神V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房事有节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心静则神安、气调,不病。

不过分压抑一一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3.护肾保精〈食疗保肾 运动保健 针灸药物调治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4.体魄锻炼[.3..按摩固肾。

作用一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可收效。

要点5.调摄饮食(1)注意饮食宜忌V ③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

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凉。

⑵药膳保健:因时制宜,对某些病忌食“发物”。

药食结合,辨证施膳,以达防病健身作用。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1温病的卫分证阶段一一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内伤杂病首在调气。

<内容2厂含义: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习题集

第九章养生·防治·康复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 B 顺应自然 C 预防疾病 D 形神兼养 E 动静结合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 调理饮食B 起卧有时C 节制房事D 修德养性E 劳逸结合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 健脑B 补脾C 养心D 调肝E 益肾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 心肾B 心脾C 肝肾D 肝心E 肾脾5.“治未病”是指()A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 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 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 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 加强锻炼B 外避病邪C 起居有常D 调摄精神E 饮食有节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 控制疾病传变B 提高抗邪能力C 避免病邪侵入D 早期诊断治疗E 防止疾病发生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 调整阴阳B 治病求本C 标本先后D 调理脏腑E 扶正祛邪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 实则泻之B 标本兼治C 热因热用D 阳病治阴E 用寒远寒10.以下适宜于“塞因塞用”治法的病症是()A 食积腹泻B 血瘀崩漏C 气滞腹胀D 脾虚泄泻E 阴虚便秘11.康复医疗中的养形方法是重在()A 调整阴阳B 补益精血C 疏通气血D 调理脏腑E 扶正祛邪12.在内外结合的康复疗法中,对于病在脏腑者,应给予()A 内治B 外治C 内治为主,配合外治D 外治为主,配合内治E 内治与外治并重13.康复病人的临床表现大多属()A 实证B 虚实错杂证C 虚证或实中夹虚证D 虚中夹实证E 虚证或虚中夹实证14.利用环境因素来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称为()A 运动康复B 自疗康复C 怡情康复D 自然康复E 治疗康复15.泉水疗法属于()A 自然康复B 治疗康复C 药物康复D 运动康复E 怡情康复(二)A型题21.病人出现大量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症状,应采用下列哪种治则()A 虚则补之B 标本兼治C 通因通用D 急则治标E 缓则治本2.病人出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以及身热不恶寒、口渴面赤、脉大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A 热者寒之B 急则治标C 热因热用D 通因通用E 实则泻之3.病人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同时又见四肢厥冷、脉沉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A 虚则补之B 急则治标C 塞因塞用D 寒者热之E 寒因寒用(三)B型题1A 扶正B 祛邪C 扶正与祛邪兼用D 先祛邪后扶正E 先扶正后祛邪1.瘀血所致的崩漏,若正气尚能耐攻,治疗时可()2.虫积日久,正虚较甚者,治疗时应()A 表热证B 虚热证C 假热证D 里热证E 实热证3.阳中求阴的治法用于治疗()4.热因热用的治法用于治疗()A 虚寒证慎用寒凉药B 冬季慎用寒凉药C 假寒证慎用寒凉药D 北方慎用寒凉药E 阳虚体质者慎用寒凉药5.属于因人制宜的是()6.属于因时制宜的是()(四)X 型题1.与衰老之迟早相关的因素有()A 自然环境 B先天禀赋 C 精神刺激 D 饮食起居 E 社会因素2.养生的基本原则,大体归纳为()A 顺应自然B 动静结合C 延缓衰老D 形神兼养E 调养脾肾3.既病防变主要包括()A 早期诊断B 控制病传C 早期治疗D 加强锻炼E 调养脾肾4.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A 标本先后B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C 正治反治 D扶正祛邪 E 调整阴阳5.下列属于逆治法的是()A 寒因寒用B 虚则补之C 热者寒之D 通因通用E 实则泻之6.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A 内外结合B 药食结合C 针推结合D 形神结合E 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二、词语解释1.治未病2.治病求本3.正治4.反治5.寒因寒用6.塞因塞用7.通因通用8.因人制宜三、填空题1.养生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及()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之真寒假热证
前一“塞”——具有补益功用的药 物 ※ 塞因塞用 后一“塞”——虚性闭塞不通的现 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 症状的虚证(以补开塞) 具体运用 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 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
前一“通”——具有通利功用的药 ※ 通因通用
后一“通”——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
3、扶正与祛邪 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 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 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扶正 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 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 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 恢复健康——“补虚” 《内经》 “虚则补之” 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 要。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 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 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 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 的。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 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 的转移而调整。
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 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
具体运用
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 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
结论: 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 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 假象。 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 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 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
常用治法: 前一“寒”— 治法和方药的性 质 ※ 寒因寒用 后一“寒”— 病证之假象属性 具体运用: 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 病证(以寒治寒) 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 寒证
前一“热”——治法和方 药的 性质 ※ 热因热用
后一“热”—病证的假象
属性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 现象的病证(以热治热) 具体运用
治法: 在治则指导下对疾病证候采取不同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 有概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 (具有灵活、多样性)
二、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 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 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 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 重。
总结: 治标与治本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 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 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 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 称。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 疗的先后主次。体现了疾病过程中处理各种矛盾 的灵活方法,与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
第九章 防治原则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一、含义
预防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 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 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 展和变化。
方法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1、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2、 是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3、可指导临床立法、处 方用药。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 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 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 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4、调整阴阳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阴阳盛 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故其治疗原则,不外 乎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盛则热(实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寒之 损其偏盛 以清热的方法以祛除阳邪 (泻其有余)阴盛则寒(寒实)——寒者热之, 以祛寒的方法以祛除阴邪
补其偏衰 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法、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补其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虚热)——滋阴法、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 发病的关键)
调摄精神 调节饮食起居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避免不良刺激
保养 正气
饮食有节——节度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 条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重点回顾: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 3、治病求本的含义 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 应用(标本治疗三步骤) 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7、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8、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 9、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 10、三因制宜
气虚——补气 血虚——补血 阴虚——补阴 阳虚——补阳
具体运用
实——证候属性
※实则泻之
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 瘀阻经络——化瘀通经 具体运用 痰热蕴肺——清肺化痰 里热积滞——苦寒攻下 宿食壅滞胸脘——涌吐
反治法 含义 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又称“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 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病情复杂较严重)。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 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缓则治其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 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 疗有较大的意义。 注: 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 本继而治标。 例: 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2、正治与反治 是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 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 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 地反映出本质。 结果: 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 除。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 一步到位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先治其标—— 再治其本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标本同治—— 二者兼顾
标本治疗三步骤: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 影响对病本的治疗——救急措施。
注:
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 的必要前提。 例: 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 因病机。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 本病。
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证
兼用
祛邪兼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 助邪之病证
先后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 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 目的。
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 可以“阴阳相济”法 阳中求阴——在补阴时适当配用 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 阴阳相济 阴中求阳——在补阳时适当配用 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 目的:通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相 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的状态。
5、三因制宜 因——根据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因制宜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 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 本有多种含义。
正气为本 从邪正关系而言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从疾病关系而言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从病变部位而言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从发病时间而言 后病为标(继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