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演示教学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共43张PPT).ppt
(一)语气词: (2)矣:表示报道新情况。 △“也”和“矣”的主要区别:
前者表静态,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 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字表动态。后者表动态,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 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一)语气词: ① A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 例: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鸿门宴》
(一)语气词: C反问句。前面必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字等相呼应。 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气词: D感叹句。 例:善哉,机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语气词: (3)乎、与、邪(耶):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①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 定或否定的答复,译为“吗”。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一)语气词: (4)也 ①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②用在句中或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一)语气词: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作为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叫句首发语词 或提顿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例: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 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第十一讲_语气词和词头
(九)夫
1.用於句首,表提起 夫大國,難測也。(《左傳· 莊公十年》) 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史記· 李 斯列傳》) 夫人必自侮,然人侮之。(《孟子· 離婁上》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 離婁 上》 )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莊子· 逍遙游》)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范仲淹《岳陽 樓記》)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柳宗元《封建論》)
(2)祈使句 已矣,無言之矣。(《莊子· 人間世》)
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史
記· 滑稽列傳》) (3)感嘆句 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左傳· 昭公元年》)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湯問》)
(4)疑問句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
之與?(《論語· 學而》) 智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莊子· 盜 跖》)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孟子· 萬章
上?) 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史記· 張儀列傳》 勢之於人,可不慎與?(《史記· 楚世家》 十人而從一人,寧力不勝,智不若邪? (《戰國策· 趙策》)
(2)感嘆句 吾樂與!(《莊子· 秋水》)
(2)祈使句 歸休乎君。(《莊子· 逍遙游》)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戰國策· 齊策》
2.表感嘆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論
語· 憲問》) 惜乎,子不遇時!(《史記· 李將軍列傳》) 3.表延宕 參乎,我道一以貫之。(《論語· 里仁》) 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國語· 吳語》)
(十)句尾語氣詞連用
1.兩個語氣詞連用 (1)“乎”、“哉”用於其他語氣詞後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傳· 成公二年》) 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 陽貨》) 此何木也哉?(《莊子· 人間世》)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梁惠王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气词的定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
语气词的分类: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词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语气词的地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章节副标题
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语气词的特点和变化
元明清时期:语气词逐渐固定,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进一步发展,如“耳”、“哉”等,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等语气。
唐宋时期:语气词更加丰富,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开始出现,如“也”、“矣”等,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等语气。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语气词的概述
03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04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效果
05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06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语气词的概述
章节副标题
02
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
▪ (6)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 语·雍也》)
▪ 4.“乎”表示反诘疑问语气
▪ “乎”用于反诘问句的句末,助 反问语气。句中一般须有表示反 诘的疑问代词(如“何”、 “孰”、“谁”等)或语气副词 (如“岂”、“不亦”、“其”、 “宁”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 “吗”、“呢”。
(四)矣
▪ 用于句尾,其基本用法是表示报 道口气,所谓报道,即把事物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过去已 经怎样了,现在怎样,将来会怎 样,当作一种新情况告诉别人, 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了”“啦”。
▪ (1)舟已行矣。(《吕氏春秋·察 今》)
▪ (2)今老矣。(《左传·僖公三十 年》)
▪ (3)小敌去,大敌来矣。(《冯婉 贞》)
▪ 1.表示希望、祈请语气,有“大概”、 “恐怕”、“还是”等意思。例如:
▪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 年》)
▪ (2)吾其被发左袵矣!(《论 语·宪问》)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 的语气相似。例如:
▪ ——祭祀的黍稷不芳香,美德才是芳 香的。
▪ (2)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 经·鄘风·柏舟》)
▪ ——髧:发垂貌。两髦:即把头发分 成两股。仪:配偶,对象。
▪ (3)厥土惟白壤。(《尚书·禹 贡》)
▪ ——厥:其,指冀州。那里的土 是白壤。
▪ 判断句中,“惟”、“维”可译 为“是”,但不应理解为判断词, 而是语气词。
▪ (4)诺,吾将仕矣。(《论语·阳 货》)
(五)乎
▪ A.语气词“乎” ▪ 《说文》:“乎,语之余也。”“乎”
第十一讲 语气词和词头
(五)哉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論語· 子
罕》) 大哉,堯之為君也。(《孟子· 滕文公上》) 天何言哉?四時行矣,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 陽貨》) 孔子何如人哉?(《史記· 孔子世家》)
(六)為
何哭為?(《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 逍遙游》)
水》)
3、言,于、薄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 周南· 葛覃》)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 王風· 君子于
役》)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詩經· 周南· 葛覃》)
(二)詞尾 然,如,爾,若
填然鼓之。(《孟子· 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 先進》)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 衛風· 氓》)
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史
記· 滑稽列傳》)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湯問》)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 策· 趙策》)
建可室矣。(《左傳· 昭公十九年》)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 公冶
長》)
(三)耳
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史記· 淮陰侯
(七)夫
發語詞,提頓語氣詞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 莊公
十年》) 夫戰,勇氣也。(《左傳· 莊公十年》)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莊子· 逍遙游》)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范仲淹《岳陽 樓記》)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柳宗元《封建論》)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
子非三閭大夫歟?(《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文帝曰:“吏不當若是耶?”(《史記· 張釋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课件PPT
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 的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 点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 如: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18
2)与 语气词“与”可以写作“欤”,表示要求证
实的疑问语气,即说话人猜想如此,但不敢肯 定,要求得到对方证实。一般用在是非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也用在选择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
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8
3)言、于、薄 都用在动词前面,还有“薄言”连用的。
也主要出现在《诗经》中。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蕈)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蕈)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苢)
26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 (史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 (韩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27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
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 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 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 感叹等六类。
3
B、陈述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 1)也
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 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 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或确认。例如:
10
4)耳
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7页PPT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
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
例如: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反问句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
反问句中的“乎”字,跟疑问代词相呼应,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呢”,其余的除和“况”呼应时也可译成“呢”外,一般都要译成“吗”。
“乎”字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
例如: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表疑问的句尾语气词,除“乎”以外,常见的还有“与”和“邪”。
“与”、“邪”的语法作用相同。
在先秦,有的古书如《论语》、《孟子》只用“与”,不用“邪”,而《庄子》用“邪”的次数则大大超过“与”的次数。
这两个字古音很相近,它们的分别大约是方言不同的关系。
“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4、哉“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
例如: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哉”字也常用于反问句中,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
例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古代汉语常用来表示感叹语气的还有“夫”。
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
例如: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
例如: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
例如: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
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语气词放在句中的性质也和古代汉语不同,一般无法直接对译。
下面对这三个语气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夫“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例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2、惟(维,唯)“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如: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
例如: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3、其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例如: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世》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4、也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例如: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
《荀子·致士》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紧”、“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词头、词尾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
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下面分别作些介绍:(一)有“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
《书经·召诰》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二)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例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三)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蟲》(四)然、如、尔、若“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
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
“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
例如:天下晏如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人解释“为……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