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2期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与马克思哲学
刘 卓 红
【内容提要】卢卡奇晚期构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思考。卢卡奇全面阐述社会存在的整体性,重点论述了劳动本质及劳动与实践
的关系并赋予劳动本体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 社会存在 马克思哲学 劳动 实践
作者刘卓红(1955—),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州 510631)。
一、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延伸及哲学依据
卢卡奇从展开对西方本体论追问开始,重点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展开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卢卡奇认定,从古代哲学最初确定本原的经验性质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的批判,分别引起哲学认识论和生存论的转向的事实并不是本体论的消解,而是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即标志着哲学的本体从“彼岸”转向“此岸”,由实存本体及经超验本体最终转向意义本体;另一方面,卢卡奇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中,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本体论问题做专门的论述,但只要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且“不带有偏见”就会发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①
在卢卡奇看来,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以某个具体物质元素解释万物,是对本体带有经验性及“生成性”本原的最初把握。虽然以后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及柏拉图的“理念”等本体概念否定了经验本原开始走向超验,但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本体”思想无疑揭示本体同时带有经验和理性的双重意义。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列举感性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中的矛盾关系,对“可感觉事物不能作为学术主题”观点进行批评,为在哲学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独到见解。本体虽然具有最普遍规定性的主观逻辑的抽象,但却无法抹去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关系的经验禀性。
“通过认识论来建立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探索世界本体的新的出发点。”②康德继承笛卡尔哲学将主客体加以对立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二元,虽然提出超验的“物自体”,但把人的理性限制在发现经验世界和认识自我之上,根据主体认识的意义来把握本体,成为近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页。
②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108·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代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转向的标志。黑格尔从全方位的认识论视阈确定了绝对观念的本体论,但他的历史哲学揭示观念体系的历史性、现实性、辩证性的特征,使其饱含富有生命力的现实本体论的意义,隐藏着深刻的人类学和价值学的有益成分,这为卢卡奇后来在“复活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口号下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哲学表现出对本体论哲学传统的批判与创新的特点。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康德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给予了肯定,认为康德的批判虽然表现出某种软弱性,但却包含着合理之处,其中关于本体是以“社会现实表现为最终的标准”的思想,为后来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关于费而巴哈哲学,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提出“以社会产物的具体存在特性的名义”①开展本体论研究的思路,对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范畴作经济学的解释,在劳动的基础上区分了自然和历史的范畴的观点,就是“毫不犹豫地赞同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本体论和反宗教的观点”②,不仅如此,马克思很快批判地超过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用劳动的概念把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重新认识自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前者确立了自然及其规律的人类社会性、历史性,使“自然问题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本体论说明”③。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对本体论的探讨主要表现在《资本论》中。在书中,马克思对经济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从经济学出发阐述社会矛盾的哲学方法,创立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克服纯自然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而进入越来越纯粹的、越来越真正的社会性形式和内容的趋势”的“本体论的新形式”。
马克思之后,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使哲学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对马克思的本体论研究也因出现片面强化唯物主义的倾向被中断了。对马克思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始于列宁。列宁重新探讨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精神遗产,在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着手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在卢卡奇看来,斯大林哲学的出现虽然“在许多国家激发起了一个新的、健康的、没有被社会民主党人的资产阶级传统所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但用对列宁的研究取代对马克思的研究的倾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本体论研究再一次受到了冷落。因此,“如果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再次成为一种哲学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在所有问题上返回到马克思自身”④,“马克思主义者今天的任务只能促使马克思的真正的方法、真正的本体论获得新生”⑤。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关心和重建,卢卡奇把研究社会存在本体论作为晚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并由此而区别于近代哲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显然,卢卡奇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提出回归马克思,重读马克思,再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二、劳动本体的确定与马克思实践概念
卢卡奇讨论社会存在本体的基本着眼点是劳动概念。他在对自己早期实践概念做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思路深入探讨劳动的本质,在对劳动具有本体意义的追问下,回答了劳动与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完成了对早期实践概念的超越。
卢卡奇首先审视了早期实践概念并对其中的两重性做了清理。在写作《青年黑格尔》中,他分析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实践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就是源于对劳动的不同态度,认为只有引入劳动并真实地阐述劳动同实践的关系才能达致并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指出,劳动在理论与现实上同实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实践“完全与劳动的情况相同”,“劳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0页。
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1页。
③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1页。
④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59页。
⑤《俞吾金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