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经济1班潘欣20035251)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

的现状、特点,并对中国计算机产业90年代以来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

效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做出了一定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些因素,最后提出提

高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

关键词:市场规模计算机产业集中度资源配置市场绩效

一、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

90年代以来,全球计算机产业重组加速,同行并购掀起国际资本竞争新高潮,跨国企业利用资本

竞争,迅速扩张规模,形成寡头垄断的的竞争态势。与此同时,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推动,推动全球计算

机产业基地向中国等东南亚地区转移。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计算机产业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

贡献率逐步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方针,大大促进了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

批计算机企业实施了有效的“走出去”战略和“做大做强”战略,大大增强了在国际计算机产业中的竞

争地位,增强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但是,中国计算机企业特别是PC企业面临产品利润下降、产品

升级滞后的内外压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依赖于信息化对社会需求的激活,一方面依赖于企

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提升。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必将导致中国计算机企业生死存亡的抉择。

(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的高速成长及其结构特点

1、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额从1990年的39.9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约1300亿元,8年市场销售额规模增长30多倍,年增长率90年代以后一般高于40%。中国计算机市场以硬件为主,到1997年硬件销售额仍占计算机市场的80%,软件、服务业的规模份额分别只有8. 7%和11.3%。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硬件为主的结构基本未变,这说明中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较低,此外还与中国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较差有关。

表1中国微型计算机销量及销售额

2、中国的硬件市场以计算机主机,特别是微机为主,外部设备比例较高。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中国1997年硬件市场各类产品的份额为:计算机整机43%,外部设备26%,耗材和另配件17%,产品10%,网络产品4%;计算机整机的主体是微机。1997年微机的销售额达415亿元,占硬件的比例高

达39.9%,估计微机约占中国计算机整机市场的份额接近90%。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90年代以来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如表3所示,整个“七五”期间中国仅销了37万台微机,1991 年销1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销售额达415亿元,1992年以来销售额年增长率一般大于60%。

表21997年若干外设和零部件业的数据

说明:a为中国人控股的或民族品牌企业,余为外商或港澳台资企业。

b仅按硬驱、光驱计算,光驱计算,软驱出口比例也很高。

c为估计数。

表3中国计算机产业销售额集中度单位:%

说明:计算方法:电子百强中最大的4家或8家计算机企业的销售额+全国销售额*100%

3、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高速增长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一致。只是中国微机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大概比美国晚5—10年。此外计算机市场中微机所占比例中国高于美、日约70%。中国计算机市场已和国际市场连通,贸易额急速增加,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目前进出口的主体都是零部件和外部设备。

中国计算机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991年仅6.4亿美元,1997 年已急增至131.6亿美元,从1993年以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1993年顺差0.8亿美元,1997年顺差已增至43亿美元;目前进出口的主体是外部设备和零部件产品,导致贸易迅速增加及形成目前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国内计算机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由于国内计算机零部件业技术落后许多零部件必须进口。

4、中国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结构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6年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各为18%,服务业9%,交通和通信各为8%,教育科研为7%,能源和政府机构为6%,家庭为4%。但PC 机市场中家庭份额更高并呈上升趋势,根据电子部的数据和预测,PC 机中家用PC 机份额1997年为16.4%,到2000年将上升到30%以上。

(二)中国计算机业基本形成,民族品牌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中国计算机产业初步形成

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企业成长、开始形成体系,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到1990年中国计算机业原电子系统的企

业仅有197家,从业人员不到10 万人,系统外企业也不多。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到1995年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达1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其中制造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软件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人,营销、服务业13000家,从业人员12万人。

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很快。如表2所示,原电子部系统企业的规模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反映中国计算机业的规模,其销售额1980年为3.7亿元,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约占当时全国工业销售额的万分之七,1990年上升到39.9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二,而到1997年,由于各类计算机企业的迅速成长,计算机业仅硬件销售额就已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1.6%。此外,除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产品外,计算机业各子行业都有较发展。

2、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

中国计算机产业由所有在中国注册的计算机企业组成的。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两个主要标志,一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业各领域各具特色,形成相应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计算机产品都是大进大出的大宗贸易产品);外国企业看好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成长潜力;在中国生产可降低成本;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等原因,90年代以来境外计算机业制造商纷纷来华投资。据JEEC估计,仅1991~1995年外商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投资总额已达12~13亿美元。9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境外金融投资者也开始向中国计算机投资。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7年计算机硬件企业中,合资、独资、中外合作企业的产值比例已分别高达34.7%、42.2%、和4.3%,其中包括一些境内投资到境外再返投到境内的企业。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1997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已相当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60~70 %(按硬件1000亿元计算为72%)。出口占销售额的比例,美国1995年为32.6%,日本1997年为55.3%(美、日差别主要源于日本高比例的零部件出口份额);台湾1996年为61.2%。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这是因为国内计算机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延伸。同时,整机厂的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和国内外资企业供货,也推动了各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采购。

3、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开始壮大

该文所说的中国民族企业是指企业终极股权(或出资产权)50%以上为中国机构(如政府或中科院等的事业机构)和中国个人所持有的企业。

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壮大的突出表现是微机市场上民族品牌已占主要份额。在“七五”(1986—1990年)时期,靠保护政策,以长城机为代表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扩大、放松进口管制,国产民族品牌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1998年已降到33%,以后国产民族品牌机份额再度上升,1995年份额超过50%,1997年达到67%。

在软件、计算机外设、零部件行业,民族企业份额还较小,唱主角的是外资企业。如表2 示大数外设和零部件位居前位的企业都为外商及台商企业,尽管财务软件和排版系统软件中国产品牌占有80%以上的份额,但软件市场份额份居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Oracle、微软、IBM在中国的子公司。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以市场结构为重点的初步考。产业组织即企业的市场关系的总和。本节以市场结构为重点,对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二、市场结构

(一)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产业的产值、销售额或资产中最大的数家企业所占的份额表示,它反映业内主要大企业对产业或市场的综合影响能力。由于缺乏系统资料,正确计算我国计算机市场或产业的一般集中度相当困难。我们仅根据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