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

合集下载

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现状

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现状

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现状1.1 、农村人口城镇化逐年上升表1展示了湖南省户籍城镇人口(以下均为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从表格中发现,2015年湖南省内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数量较2011年相比呈现上涨的变化,城镇化率也呈上涨趋势。

1.2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现状由表2和表3可知,2010-2015年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长,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则降低。

从各地州市来看,各地州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幅度多数集中在20%~35%之间。

其中,株洲市增长幅度最大,为39.97%;岳阳市增长幅度最小,为18.89%;长沙、衡阳、株洲、郴州、湘潭、张家界、邵阳、益阳和湘西的人均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岳阳、常德、永州和怀化则有不同程度增加。

1.3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3.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

由表1可知,2011-2015年湖南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1.09%增加至28.13%;2015年城镇化率最高的是长沙,为62.83%;其次是株洲和湘潭,分别为38.01%、36.95%;邵阳、永州和怀化较低,分别是17.17%、17.61%、17.83%。

可见,与全国户籍人口城镇率高达36%的数据相比,湖南省28.13%的人口城镇率较低,离湖南省到2020年应达到40%的城镇化标准更是相差甚远。

1.3.2、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偏高。

从表3可知,2011-2015年湖南省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起伏不定,总体上是下降的;但目前各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仍高于85.1~105 m2/人的标准。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4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29.57 m2/人,而同年发达国为82.4 m2/人,其它发展中国家为83.3m2/人。

因此,湖南省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比国内平均水平高的同时还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高。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居高不下,意味着湖南省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比较低。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江西省较为重要的地级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19年末抚州市常住人口总量为450万人,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远低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60%左右。

城镇化水平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农业劳动力过剩。

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在城镇就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农民不愿意向城镇转移。

2. 城乡收入差距大。

抚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这导致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较低。

3. 城市融合发展不够。

抚州市各县市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不足,导致城市吸引力不强。

4. 城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抚州市在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力度不够,推动力度不够,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性。

抚州市目前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划建设对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率低。

抚州市大部分土地资源被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化用地利用率低,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占比不足。

2. 城市扩展速度较慢。

抚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较少,城市扩展速度较慢,城市空间利用率低。

3. 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界限不清。

抚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不够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为了实现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加大城市化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增加对城市化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政策的有效性和推动力度。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作者:马轶群唐沁越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區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加重了我国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土地城镇化的增收作用强于人口城镇化。

分地区看,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在相同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获得更大幅度的增加。

土地城镇化则会扩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即使东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增速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但土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弹性及初始值的优势,使得土地城镇化仍是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只有依赖更快速的土地城镇化,才能抑制其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区域差距[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5-0074-08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刘志彪,2010;郑鑫,2014)[1-2]。

但学界也敏锐地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两者关系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穆怀中和吴鹏,2016)[3-4]。

然而,在现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小鲁和樊纲(2005)认为,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农民收入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对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都提出较大的挑战[5]。

那么,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有何影响,是缓解还是加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失衡?此外,城镇化通常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有研究指出,从 2000年到 2011 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而城镇人口仅增长50.5%,我国人口城镇化显著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两者处于非均衡、不协调发展中(彭代彦和彭旭辉,2016)[6]。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_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_李子联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_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_李子联

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李子联,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编号:7107307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90017)。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

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为主题,在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主要得出结论: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第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其财政收支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反向变化关系,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第三,户籍管制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策的放松和制度的改革则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农地使用期限的延长由于其所带来的“保障效应”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效应的发挥应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3;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1-0094-08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14城镇化建设促进内需扩大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前提在于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但后者所表征的人口城镇化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困境”。

突破这一困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逻辑之源出发,人口城镇化为什么会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因素有哪些?以此为线索,我们尝试对相关因素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机理性地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天水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天水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为今后甘肃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 展制定差别化的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更好地提升甘肃 省天水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地区概况。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临陕 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接壤,是我国 “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地区,也是关中 - 天水经济区的重要 节点地区。总面积 1. 4325 万 km2 ,下辖 5 县 2 区。 ( 二)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选用数据来源于 2009 ~ 2017 年《甘肃统计年鉴》。 ( 三) 评价模型构建。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 之间定量匹配关系[9]。人口 - 土地城镇化失调是指系统之间 变量的不匹配关系所造成的偏差。这种偏差引发的人口 - 土 地城镇化协调性的变化,本文将通过离差系数模型来度量。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 发展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新型城 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协调推进城镇化是 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1],“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 化的核心内容,将提高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作为新型 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凸显了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 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 目前,我国学者从国家层面和以部分城市的人口 - 土地 城镇化的协调性为例做了大量相关研究。陈凤桂等研究人 口 - 土地城镇化二者发展的协调性时,发现我国人口 - 土地 城镇化的协调水平低,而且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曹文 莉等以江苏 省 为 沿 海 发 达 省 份 的 代 表,研 究 发 现 江 苏 省 在 1998 年 ~ 2009 年间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都呈上升趋势, 三者的协调发 展 状 态 也 处 于 上 升 趋 势[4]。傅 志 华 等 认 为 城 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和土地,但我国快速城镇化进 程中逐渐形成人口的半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稀缺引致地价和 房价的上涨,从而进一步推进人口的半城镇化[5]。范进等通 过构建协调性指数模型研究人口 - 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发现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主要 影响因素是城 乡 二 元 结 构 和 户 籍 制 度[6]。蔡 卫 红 研 究 福 建 省城镇化时发现,福建省的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土地城 镇化速度,而 且 城 镇 土 地 利 用 率 不 高 导 致 城 镇 土 地 的 扩 张[7]。吕添贵等以南昌为我国北部发达地区代表,通过构建 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发现人口 - 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原因 不仅有外在制度的影响还有内在基础的约束[8]。 由以上研究可知,对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间 协调性的研究,选 择 的 评 价 指 标 不 同,研 究 结 果 也 存 在 一 定 差异。因此,本文以甘肃省 2009 ~ 2017 年人口与土地的相关 数据,通过离差系数模型研究甘肃省天水市人口 - 土地城镇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失调。

这种失调不仅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失调。

长期以来,GDP 增长和城市建设规模等指标在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成果,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大规模地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涉及到人口素质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诸多方面,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短期内难以体现明显的政绩。

其次,土地财政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重要因素。

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的征收和出让,以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

然而,这些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往往更多地倾向于物质性的建设,而对与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

再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定居,导致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另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于注重房地产等投资驱动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培育。

这使得城镇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无法吸引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和定居,从而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脱节。

在规划层面,一些城镇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长远的规划眼光。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作为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本文通过对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抚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为46.7%,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0.6%。

这表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1. 城镇化进程缓慢。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人口迁入城镇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抚州市城镇化发展缺乏高质量的产业支撑,城市化水平相对低下,缺乏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3. 城乡差距较大。

抚州市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化带动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 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扩张的平衡。

人口城镇化促使土地的集约利用,降低土地扩张速度,并且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引导土地利用方式。

3. 城乡土地利用差异的缩小。

人口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土地向城市转移,减少农村闲置土地,缩小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4. 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互促进,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扩大城市规模,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1. 加大城市发展力度。

加大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宜居性和竞争力。

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在全国19个省 (市、区)调研时发现,近年来,不 少城市都在大规模发展新城、新区, 在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 段特点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和模仿了 大量商业地产项目。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表示,各地的 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部分 地方政府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商业 地产过剩的情况,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的商业地产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目 前国家层面城镇化方案中,也在研究 如何加强规划控制。
与优质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高度重叠。 另一方面,13亿人口要吃饭,粮食问 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自己的饭 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 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略, 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Hale Waihona Puke 据其判断,当城镇化率峰值将在70% 到75%之间,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将 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在巨大的数字后, 也存在诸多问题,韩俊表示,如果在 本轮城镇化下,与其相关的土地制度、 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和融资机制 跟不上,城镇化所蕴含的内需潜力难 以充分释放,人口城镇化建设更是难 以跟上土地城镇化建设
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 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 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 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 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 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 口居住在城市。
土地城镇化远超人口城镇化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日 前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撰文称,城镇化 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转移1400 万人,用地287万亩。如果城镇化率达 到80%,至少还需要8000万亩土地。
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如何看待?
基本概念
人口城镇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
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 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 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 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 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 或称人口城市化。

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1],正处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3]。

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之间相互影响[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系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布局优化是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 标[5]。

该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6]。

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就地城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普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8-9],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11],要严控人口流失县城的建设用地增量,促进人口和公共资源适度集中,以实现县域公共资源与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的战略目标。

城镇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之一,不仅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资源和资本双重属性,其与城镇人口的合理配置关系对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2]。

学界对县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以及二者的收稿日期:2023-07-03;修订日期:2023-1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10127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L170408,CUGGG-2021);湖北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ZRMS2023000450)。

第一作者:任英健(199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模拟。

E-mail:***************.cn 通讯作者:杨建新(1988-),男,湖北鄂州人,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进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抚州市这样一个地处江西省南部的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样很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有效措施。

一、人口城镇化概述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0.14%,其中常住人口达到320.4万人。

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占全区用地面积的比重增加的现象,它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与此同时,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速度较快,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1、因数影响影响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增长率。

抚州市人口的增速逐年减缓,这对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城市用地的供给。

城市用地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导致城市用地扩张难以实现;再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导致农村用地的减少,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对策建议(1)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重要基础,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市场的引导来保障。

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进入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

(2)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既有用地,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城市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达到平衡,同时合理设置规划指标和标准,确保土地利用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和效益。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城市化和生态建设相互协调。

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建设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

总之,抚州市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摘要】研究目的: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

研究方法:采用重心转移模型以及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

研究结果:(1)浙江省69县市的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布在0-46.37%之间;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分布在0-149.70%,从数量上比较,部分城市二者出现失调现象;(2)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发现,2005-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了1891.04 m,建成区扩展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5029.73 m,二者重心转移的方向有所差异;(3)41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协调;10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在0.8-0.9之间,属于基本协调。

研究结论:浙江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不同县市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在失调县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ot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hifting model and coordinat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69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ange from 0 to 46.37%, while urban built-up area growth rates range from 0%to 149.70%. There is imbalance in some citi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gle. Secondl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population focus has been 1891.04 m southwestwards away and the built-up extensionfocus has been 5029.73 m northwards away between 2005 and 2010 from shifting model. It show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Third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dex of 41 counties are above 0.9, which me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these areas are highly coordinate. And there are 10 other counties are believed to be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since the index values are bigger than 0.8 but smaller than 0.9.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though few counties are low in land us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6页(P18-22,30)【关键词】土地管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作者】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需求之间协调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从河北省的人口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城镇化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河北省在实现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状况河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总量。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七千万。

在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青壮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而且,河北省城乡人口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城市人口占比较大,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庞大。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经济发展水平河北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

河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南部沿海地区与北部山区发展的差距明显。

这些问题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社会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河北省的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一方面,人口聚集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面临着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获得感不强。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农村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对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解决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快推进城镇化,并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区域间协调发展水平。

加大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力度,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耕地稳定面积。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曾晓勇 袁健子 邱久杰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摘要: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载体,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等,两种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为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稀缺与充裕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2-02城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内容。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以及人口向城镇聚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看,城镇化既是一种无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又是一种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

由于“搭便车行为”,市场难以提供公共产品,这时政府理所当然要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其社会效益凸显,使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

同时,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必须得到重视。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的关系处理与这两种城镇化协调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经济效益的获取常常会牺牲一定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有时又会损害经济效益。

政府在推进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尽量降低土地征收、土地开发对人口、社会公众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政府公信力的损害。

政府在推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尊重社会、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本收益核算,权衡得失,尽量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效益是目的,经济效益是手段。

土地城镇化是实现城镇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城镇人口获取社会效益的载体。

浙江省台州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浙江省台州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浙江省台州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欧阳欣宇;刘平辉;朱传民
【期刊名称】《江西科学》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从耦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利用熵值法、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尝试对台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台州市的城镇化质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台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在前期的不和谐状态下慢慢协调,呈现出人口滞后的特征。

台州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劳动力不足、经济活力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

最后,针对台州市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欧阳欣宇;刘平辉;朱传民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协调发展模型
2.辽宁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3.江苏省泰州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4.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5.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湖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土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协调的关系。

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口流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密度逐渐增大,土地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人口城镇化会带动土地城镇化,促使农村土地向城市转化。

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加,使得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成城市的用地,从而实现土地城镇化的过程。

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也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土地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得到改善,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

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土地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加快和扩大。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还需要互相协调和平衡发展。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用地空间。

人口城镇化也需要合理的土地城镇化来支持其发展。

城市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都需要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相适应,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过快的人口城镇化可能导致城市承载能力不足,造成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农民土地被侵占等问题。

在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精细规划和科学管理,注重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带动土地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城镇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支撑和条件。

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口与土地的协调互动,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专家:四大体制障碍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城镇水平达到52.6%,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基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障碍,突出表现为两个严重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

两个严重滞后1.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存在三种关系。

一是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指城镇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不能满足农村迁移人口的要求,造成大量的“贫民窟”和严重的“城市病”,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指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速度,城市工业发展未能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三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一致,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

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也有人认为相反。

我们认为,无论从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还是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一定水平的工业化对应相应的城镇化率。

根据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般变动模型(见表1),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产值、就业等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高度正相关。

2012年,我国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非农就业比重已超过90%和65%,根据钱纳里与赛尔奎因模型,对应的城镇化率应在66%和55%左右,而当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3%,说明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国际比较看,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按收入分组,2010年我国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但城市化率低于同类国家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按地区分组,我国城市化率低于亚太地区国家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见表2)。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河北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省在人口、土地、经济和城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口、土地、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来看河北省的人口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人口总量逐渐增加,2019年为7466.4万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而且各地市之间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外流也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给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河北省在经济总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但经济结构偏重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城乡发展不平衡也进一步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就是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农业转移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庞大的人口规模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化背后的人口流动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实现人口、土地、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人口方面,需要加强老龄化问题的研究,适时调整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缓解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在土地方面,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并保护农田和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方面,需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缓解城市用工荒,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在城镇化方面,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协调同步。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且 空 间 差 异 性
呈缩小趋势;空间上表现为海口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优质协调型),南 宁 和 北 海 两 市 为 良 好 协 调 型,其 他 城 市 属 于 轻 度
或中等协调类型。[结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趋好,可分为五种
ban
i
z
a
t
i
oni
nBe
i
buGu
l
fUr
banAgg
l
ome
r
a
t
i
on[
J].Re
s
e
a
r
cho
fSo
i
land Wa
t
e
rCons
e
r
va
t
i
on,
2024,
31(
3):
421
431.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
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谢余初1,2,刘秋华1,2,张 宇2,潘新潮2,邵梦军2,胡宝清1
and
yd
u
rban
i
z
a
t
i
ondeve
l
opmen
ts
t
r
a
t
eg
i
e
sandc
oun
t
e
rme
a
su
r
e
swe
r
ep
r
opo
s
eda
c
c
o
r
d
i
ngt
o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纵观各学科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陈春等人将城镇化的内涵概括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①人口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②经济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镇化程度的表现; ③土地城镇化。

这是城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 ④社会城镇化。

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进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基于这四个内涵,不同的学科对城镇化有诸多讨论,其中,又以人口城镇和土地城镇化为甚,前者是城镇化的核心,后者是城镇化的载体,任何关于城镇化的讨论,都绕不开土地和人口。

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始终难以协调此二者。

所以我们主要针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开展讨论,分析其在我国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此造成的影响,并给出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判体系
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赋予上述指标不同的权重,代入公式可计算人口城镇化指数f(x)和土地城镇化指数g(x)
再根据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协调发展水平。

式中:D 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C 为协调度;T 为发展度;α 和β 是待定权数,k≥2。

f(x)为人口城镇化函数,g(y)为土地城镇化函数。

ai、bj为权重。

2.我国的评价结果
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数据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2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达到0.62,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至0.76,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2005 年进一步上升至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达到0.84;直到2006 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从发展和协调两个维度看,依旧是发展度T 低于协调度C。

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个维度看,2002—2006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低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因此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7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达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0.92,出现土地城镇化超前现象。

3.关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解释:
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虽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形成对土地和劳动要素的大量需求,但两种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却存在差异: 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直接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从而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只是使大部分人群进入城市后从事“候鸟”式的迁移,而并没有带来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长。

第二,由于能从土地的低价征收和高价转让中获取巨额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励其推进土地城镇化,而对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则由于其带来公共支出的增加而相对缓慢,这一行为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

自1994 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在承担更多事权的同时,却仅有较少的税权,其财政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因此,这一“窘境”迫使地方政府不可能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由于地方政府形成了对土地财政收入的长期依赖,因此财政收支水平的提
高将进一步“激励” 地方政府加快土地城镇化的建设,以缓解事权与税权不对等的失衡局面,其结果便是: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提高将加重人口城镇化滞后的程度。

第三,户籍管制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人口城镇化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不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自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主观意识和行为,而是因为客观上地方政府“不愿意”发给流动人口城镇户籍。

其原因可能在于: 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户籍管理将增加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包括社保支出、教育投入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经费支出,这将使其事权与税权不对等的局面进一步失衡,“政治锦标赛”中的地方政府难以“有所作为”从而“脱颖而出”; 相反,一种户籍管制的政策则能在不增加大量公共支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从而为地方的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劳动要素。

4.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程度的空间差异
我国的国情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化问题上也如是,因此,除了讨论全国平均的水平之外,还要关注各地区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

图片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①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属于协调发展大类的仅14个省(市、区):优质协调发展类的仅有上海市1个地区;良好协调发展类没有;中度协调发展类的省区 4 个,即北京、天津、浙江和福建;初级协调发展类的省区有9 个,包括江苏、内蒙古、重庆、山西、辽宁、山东、河北、陕西、青海。

其余17 个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均低于0.6,处于过渡或是失调状态。

②协调发展阶段差距大。

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其协调发展度达到0.935,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而黑龙江省的协调发展度仅0.347,处于失调状态,差距将近0.6,即相 6 个阶
段。

另外包括宁夏、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吉林、安徽、新疆、广西、甘肃、西藏、海南、贵州以及云南在内的16 个省区,协调发展度均未超过0.6,与上海存在很大的差距。

③协调发展类型区域分异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东部沿海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部分中部地区处于协调发展状态,这些地区不仅人口较为聚集,土地亦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利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中部的部分地区处于过渡阶段;黑龙江省由于土地城镇化指数明显低于人口城镇化指数,目前尚处于失调状态。

④包括河北、江西、河南、内蒙古、安徽、青海、海南、广西、西藏、重庆、四川、山西、福建、贵州、云南在内的15 个省(市、区)土地城镇化指数高出人口城镇化指数,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相对于土地的开发程度而言,其产业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土地规模过渡开发,需要适度加以控制,以确保城镇化进程步入正常轨道;北京、黑龙江、广东、吉林、浙江、江苏、天津、新疆、辽宁、宁夏、山西、山东、甘肃、上海、湖北、湖南等16 个省(市、区)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说明这些地区人口集聚度、产业集聚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较高,而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相对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