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历史、美食、风景)
贵阳简介介绍
旅游业发展
贵阳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胜
地。
贵阳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 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对旅游 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旅游业的品
质和效益。
贵阳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 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 游,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
力量。
04
社会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民族文化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 ,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鲜明 ,如苗族的银饰、刺绣和鼓藏节,布依族的糯米饭和油纸伞 ,侗族的鼓楼和侗族大歌等。
05
美食特产
美食小吃
丝娃娃
一种贵阳特色的面食,用烙饼 夹上凉面、黄瓜、海带等配菜 ,再淋上酸辣酱,口感丰富,
美味可口。
豆腐圆子
以豆腐为主要原料,搭配各种 调料制成,味道香浓,外酥里 嫩。
酸汤鱼
以酸汤为底料,加入鱼片、蔬 菜等食材,酸辣可口,营养丰 富。
苗家糍粑
将糯米蒸熟后捣成泥状,再制 成小块状晾干,口感软糯,香
教育事业
贵阳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 了显著成就。例如,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 有盛誉。
贵阳市的基础教育资源丰富,许多中小学也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同 时,贵阳市还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甜可口。
特色特产
贵州茅台
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以茅台镇出产的茅台 酒最为著名,口感独特,香气扑鼻。
贵州蜡染
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以蜡为颜料,绘制出 各种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黔东南银饰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贵州省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取消了文理分科,实行了“3+3” 模式。
教师培训
贵州省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育资源与设施
教学设施
01
贵州省各级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
设备和实验室。
图书资源
02
贵州省加强了图书馆建设,增加了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
04
贵州省教育发展
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
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和初中入学率 逐年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
高等教育
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滞后,高等教育资源相 对匮乏,但近年来也有所改善。
职业教育
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缺乏专业化的师 资力量和实训基地。
教育政策与改革
义务教育
贵州省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普及率。
平原等。
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贵州省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 主,占比较大,同时还有一定比例 的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土地利用特点
贵州省土地利用特点是以农业用地 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土地 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较大。
水资源
01
02
03
水资源总量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较大, 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 中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度假等,这些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特色美食
酸汤鱼
酸辣是贵州饮食最大的特点,苗族酸汤鱼是一大代表。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汤,外加糟辣椒 和一些中草药,各种鱼搭配各式涮菜,风味独特。
丝娃娃
形似襁褓中的婴儿,通体雪白,口感香嫩,味道醇厚,由绿豆皮、豆腐皮、青菜、豆子等 包成。
贵州省情 精简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的影响:有利:(1)大气降水比较丰富(2)光、热、水基本同季(3)立体气候明显(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暖湿润不利:(1)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2)“倒春寒”“秋绵雨”等自然灾害“地无三里平”对贵州的影响:有利:(1)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类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2)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3)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不利:(1)自然生态比较脆弱(2)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3)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贵州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优势。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避免掠夺开发和过度开发,以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以保持喀斯特地貌的生态平衡,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由于封闭,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能转化为商品,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财富。
封闭原因:(1)“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自然条件(2)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2008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333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96.9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8.76元。
发展潜力巨大:(1)具有生物、能源、矿产、旅游、气候、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一定优势(2)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3)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性调整,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贵州省情简介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地理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
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县和毕节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
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省情简介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地理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
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贵州省情简介
贵州省情简介: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祖国的大西南,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总人口39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
现辖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等4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3个自治州和毕节、铜仁等2个地区,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尤以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水煤结合、水火互济,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71.4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素以“江南煤海”著称,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省份。
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分布集中,已发现矿产128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32种,与能源的配位组合良好,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条件。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富有特色,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贵州具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文化,构成了华丽的交响,被誉为“公园省”,是避暑胜地和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
5000公里以上;目前全省通航民用机场6个,“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一干十支”的民用机场布局,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00条以上;提高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内河通航能力,2015年通航里程将达到3625公里。
贵州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畜禽、辣椒、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金、有色、建材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以电力、烟酒、装备制造、民族医药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省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
贵州省省情
第一章贵州基本省情第一节贵州概况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012年末常住人口348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一、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
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
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阳简介概况介绍
贵阳简介概况介绍
贵阳,简称“黔”,是中国的一个省会城市,也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处,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汇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贵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贵阳曾是黔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城市中心的钟楼、东关文化广场和扶贫公园等都是贵阳的地标建筑。
此外,贵阳还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美术馆等,展示和保护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贵阳还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近年来,贵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被赋予了“中国光谷”和“中国数谷”的美誉。
贵阳还
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和活动,如贵阳国际汽车、工程机械博览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贵阳还以其美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有“天下美岳”之称的贵山、清凉的花溪、悠闲的青岩和奇特的南明河等自然景观成为了游客们追逐的目标。
贵阳的特色美食也是一大吸引力,如贵阳过桥米线、花溪牛肉粉和酸汤鱼等,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总之,贵阳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文
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优美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发展。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情概述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东接湖南省,南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云南省,北与四川、重庆相依。
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509公里。
省会贵阳市。
由于贵州特殊地理环境,境内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
周恩来曾赞扬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建置沿革〕贵州之名,始于宋代,建置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西南各地,部落林立,互争雄长,君长数以十计。
牂牁、夜郎独步西南,自雄一隅。
秦、汉时期,在今贵州设立郡县,纳入职方,这一时期在边疆地区建立的郡县与中原迥异,“边郡”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当地土酋势力很大,中央王朝的统治力量很难深入,治所稀疏,辖境辽阔,大抵以军事控制为主,政治组织相当松散。
魏晋六朝,仍沿袭秦、汉的郡县制度,但此时中原混乱,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更加松驰,而且政局多变,大姓崛起,郡县时有分合,隶属关系时常改变,建置比较复杂。
唐朝在今贵州境内,既设“经制州”以征赋税,又立“羁縻州”以相统率,对牂牁国、罗甸国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则授以封号。
宋代与唐代大体相似,在乌江以北设置路、府、州、县、军、监,在乌江以南仍立“羁縻州”五十余处,而此时在黔西、黔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更多,它们与宋朝虽有一定联系,但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元朝强盛,海内划一,将贵州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普通推行土司制度,设立路、府、州、县,取缔独立性较大的地方政权,进一步纳入统一的行政建置;与此同时,又加强了贵州境内各地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联系,为贵州建省打下了基础,实为贵州行政建置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明代240余年中,贵州的行政建置起了巨大变化,明初对土司进行整治,接着遍立卫、所、屯、堡,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和开发,使之成为沟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的军事重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朝廷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一)——贵州基本概况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黔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最形象的概括。
1.地理位置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2.区域概况贵州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省会贵阳更因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消夏而成为“世界避暑之都”。
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茅台镇所产的茅台酒被誉为中国的国酒,也是与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一同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酒。
3.行政区划2010年9月,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505个乡(其中含有252个民族乡),689个镇,109个街道办事处贵阳市(辖7区3县1市)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金阳新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六盘水市(辖1区1特区2县)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遵义市(辖3区2市8县2自治县)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赤水市、仁怀市、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辖1区2县3自治县)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龙里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毕节地区(辖1市6县1自治县)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理概况气候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贵州省情总结
贵州省情总结第一章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第二章一、地理环境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
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
800-1500米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
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最高峰是韭菜坪2901米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大娄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三、地理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
贵州省情(共五则范文)
贵州省情(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贵州省情一、贵州省情贵州简称“黔”或“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70千米,南北相距约510千米。
全省土地总面积17.6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现辖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和2个地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7个。
历史文化: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
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贵州的文化名人,尹珍(东汉,拜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他和西汉时期的盛览拜司马相如为师),被誉为“贵州文坛之祖”。
贵州省省情
贵州概况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栖息繁衍,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
有关专家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族度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
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
其区划几经变动,到清朝雍正年间,基本形成现在的境域。
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转折。
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抗日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也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地理环境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这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
神奇秀丽的多彩贵
05
贵州经济发展与前景
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实力
01
贵州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实力不
断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
02
贵州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
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基础设施建设
03
神奇秀丽的多彩贵州
contents
目录
• 贵州地理与自然景观 • 贵州历史与文化 • 贵州旅游资源与发展 • 贵州特色美食与风土人情 • 贵州经济发展与前景
01
贵州地理与自然景观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南 接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是连接华南与华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
未来发展前景与展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贵州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
贵州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和效益。
绿色发展
贵州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THANK YOU
地形地貌
贵州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高低不平 ,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主要 山脉有苗岭、武陵山、大娄山等,其 中黄果树瀑布就位于大娄山脉中段。
气候特点与生态多样性
气候特点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 分明,雨热同期。夏季雨水充沛 ,冬季较为温暖。
生态多样性
贵州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 国四大林区之一。植被类型多样 ,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高山草 甸均有分布。
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
《贵州省情》总结1000字左右
《贵州省情》总结1000字左右篇一:贵州省情总结贵州省情总结第一章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第二章一、地理环境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四川,重庆 +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
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
800-1500米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
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最高峰是韭菜坪2901米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大娄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三、地理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