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新兴木刻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兴木刻总结

新兴木刻总结

新兴木刻总结引言木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刻划木头来创作图案和图像。

近年来,新兴木刻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总结新兴木刻的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新兴木刻的特点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新兴木刻充分借鉴了传统木刻的技法和思想,同时辅以现代的创新元素,创作出独具个性和时尚感的作品。

2.多样性与创意性: 新兴木刻不仅限于传统的印刷媒介,还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艺术品制作、设计等领域。

艺术家们通过创意的组合和设计,创造出各种独特的作品。

3.环保可持续性: 木刻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使用天然的木材为原料,与现代注重环保的潮流相吻合。

同时,木刻作品也可以通过再生木材或废旧木材进行创作,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观念的融合: 新兴木刻在保留传统木刻的同时,也注重融入当代社会的元素,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新兴木刻的应用领域1.家居装饰: 新兴木刻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如刻制木刻图片、雕花木壁画等,为家居带来自然、温馨的感觉。

2.艺术品制作: 新兴木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常被用来制作和收藏艺术品。

木刻作品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观感,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欣赏和收藏。

3.设计与手工艺品: 新兴木刻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还可以应用于各类设计项目,如家具设计、装饰品设计等。

同时,木刻手工艺品也因其精美和独特性而深受人们喜爱。

新兴木刻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木刻也开始尝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例如使用激光雕刻技术、数控雕刻机来实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木刻作品。

2.多领域的融合: 新兴木刻作为一种多样性的艺术形式,正在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如与设计、建筑等行业进行合作,推动木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3.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兴木刻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对文化的创新。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将木刻与当代思想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推动木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浅谈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

浅谈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

浅谈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作者:孔令健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摘要:民国时期的版画艺术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版画艺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新兴版画新在何处,它与我国古代的木刻版画有什么不同呢?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受到了欧洲版画艺术的影响,它与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制木刻截然不同。

它所表现出来的“新”是思想新、内容新,以艺术家新的思想、新的热情来表现现代社会的魂魄。

关键词:新兴版画;左翼思潮;创作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57-01一、民国新兴版画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但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内乱不息。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在此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先生等大力扶持中国的新兴版画,把西方的木刻版画引入中国。

于是新兴版画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国时期新兴版画的发展阶段1.新兴版画的萌芽时期。

民国时期最早从事现代版画创作的是李叔同、江小鹣、丰子恺等人。

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受到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学成归国后便进行现代木刻版画的创作。

民国初期,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影响很大,与此同时,报纸、杂志、书籍成为了传播大众文化的主要媒介。

报刊、杂志的出版加上一些插图就显得更加的生动形象。

于是,李叔同和他的学生丰子恺、刘质平等人创作了许多漫画形式的木刻作品,用作报刊、杂志的插图,并有木刻画集的出版。

由于时代久远,他们出版的版画作品很难找到。

在引进西方现代版画过程中,郑振铎、叶灵凤、鲁迅等知识分子通过杂志、期刊等大众传媒介绍,在国内进行一些普及性的推介,形成对西方版画的初步认知。

同时影响到文化知识界,使更多的人关注到新兴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

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

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

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摘要: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画面呈现特有的简洁、概括、明快或强烈的视觉效果。

由于版画的特点及中国版画的发生发展,版画课天然带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适用于美术类所有专业学生,初步的版画课也适用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

关键词:木刻;版画1. 新兴木刻的发生、发展教师:“谈到新兴木刻运动,必须谈到一个人———鲁迅。

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不仅搞设计,还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1929年,鲁迅先生组织了‘朝花社’出版了《艺苑朝华》,介绍了大量的国外画家的黑白画和木刻作品。

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发表在《北斗》杂志。

1931年,鲁迅在上海邀请日本版画家为13名左翼进步青年举办了木刻讲习班。

为了推动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鲁迅不断地介绍、翻印外国版画作品,费尽心血收藏原作,推动组织外国版画展览,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学习西方版画。

其中苏联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的革命性与德国表现主义作品中夸张的手法、强烈的情感表达都是当时中国创作版画急需的养料。

尤其是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对中国创作版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家在课前都收集查阅了珂勒惠支的作品,谁能说说她的作品都是表现什么内容的,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学生:“她的作品内容大多是底层人民的流离失所、战争、饥饿、疾病、死亡、妇女与儿童。

我们能感受到到压抑、痛苦、悲哀、愤怒、呼喊和战斗。

”教师:“罗曼·罗兰曾说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就是这满目疮痍的悲怆打动了一颗颗赤子心,激励被压迫的底层民众奋起反抗。

就像作品The Living to the Dead画面构图以及黑色面积安排巧妙,僵硬的直挺挺的死者被大面积浓密的黑暗挤压在画面最下方,压的人无法呼吸,画面上方人们挤挤挨挨的面孔将战栗、悲凉、痛苦、愤怒一股脑投入下方无边的黑暗。

李桦先生在1935年创作的《怒吼吧中国》人物形象铿锵有力,肌肉、表情的刻画与线条的处理体现出对表现主义营养的吸收,他将中国传统造型线条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抗战时期关于中国新兴木刻“民族形式”的讨论

抗战时期关于中国新兴木刻“民族形式”的讨论

学 发 展 的一 个 标 志 , “ 是 左翼 作 家 联 盟 ”文 艺理 论
建 设 的 一项 重 要 内容 ,也 是 当 时 革 命 形 式 深 入 发
展 在 革 命 文 艺 运 动 上 的 反 映 。抗 战 时 期 在 文 学 界 率 先 引发 的 文 艺 “ 族形 式 ”大 讨 论 ,对文 学 、戏 民 剧 、音 乐 等 领 域 都 有 直 接 的 影 响 。在 美 术 界 则 直
生 活 、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传 统 之 间 的 关系 。 [ 关键词]抗 战时期 ; 新兴木 刻 ; 民族形 式 [ 中图分类号] 0 } J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9 7 2 0 )0 —0 8 -0 1 8 6 5( O 9 2 0 8 5 0
抗 战时 期 关 于文 艺 “ 族形 式 ”的讨 论 , 是 新 民 “ 文学 历 史 中的 大众 化 问题 在抗 战期 间 的发 展 ”l 文 。】 艺 大 众 化 问 题 的 提 出 和 讨 论 ,是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文
关 于 用 刀 。印 章 是 中 国特 有 的 艺 术 ,在 刀 法 上 讲
求 气 韵 生 动 ,刀 法 古 劲 ,刀 与 笔 合 ,在 粗 鲁 中求
秀 丽 ,于 柔 弱 中求 气魄 ;2、阳刻与 阴刻 相结 合 。中
国古 代 木 刻 以 阳 刻 为主 ,这 种 白底 黑 线 的 阳 刻 法 ,
在 木 刻 界 早 就 认 为 有 承 继 之 必 要 。而 古 代 石 刻 佛 像 则 以 阴 刻 为 主 ,两 者 相 调 和 ,采 其 之 长 补 其 之
短 ,来 创造 新 形 式 的 木 刻 ;3、水 墨 套 色 法 。明代
的 十 竹 斋 、清 代 的 芥 子 园 》 、民 初的 ( 平 笺 ( 北 谱 》及 套 色 门 神 ,年 画 等 都 是 典 型 的 民 族 特 色 的 作 品 。其 中 之 《 子 园 刻 法 大 刀 阔 斧 ,采 用 黑 芥 线 条 表 现 轮 廓 ,水 墨 表 现 其 光 暗 ,同时 又 运 用 各

浅谈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

浅谈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

浅谈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作者:栗妍艺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3期摘要:版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在历史长河中版画艺术给我们留下许多丰富的作品。

在我国众多的艺术形式中,版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个艺术形式,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介绍新兴版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影响,最后论述了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的历史意义。

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关键词:版画;新兴木刻版画;历史意义一、新兴木刻版画概述(一)新兴木刻版画背景新兴的木刻版画创始人是鲁迅,在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发起的版画运动,被称之为新兴木刻版画。

在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革命战争时期,而当时欧洲各式各样的艺术流派也到处泛滥着,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对很有自己的看法,当时正是国共两党的战争时期,日益腐败不得人心的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同时还禁止进步书刊的出版,大力打压文化团体,引起了人民的反感。

鲁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奋力掀起革命文学艺术的旗帜,响应革命的号召,与国民党打起了反文化围剿的战争。

在一九三零年,鲁迅等又继续出版了《新俄画选》,主要内容为苏联木刻12幅。

这些画册也是鲁迅像广大青年渗透创作木刻的起步,也是引领创作木刻前进的基础,鲁迅认为作为革命的需要,版画涉及的范围最广,所以要大力提倡。

(二)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新兴版画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转型期,这几个时期充分记录了新兴版画的成长。

在鲁迅的倡导下,新兴版画萌芽于一九三一年的春天,许多进步的艺术青年就将木刻团体组合起来。

如“一八艺社”,成员有张眺(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的研究所,当年的六月就在上海举行了一八艺社的习作展览,一共展出一百八十幅,在这次展览中,新兴木刻版画首次亮相,而且还将展览的作品出版为画册,同时鲁迅为画册做序。

鲁迅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鲁迅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鲁迅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很多艺术家已不再画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似乎已远离我们的生活。

而在大半个世纪前,木刻版画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弃医从文的鲁迅决心带领一批中国青年艺术家,通过艺术找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并由此催生在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浪潮——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创办“木刻讲习会”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了为期六天的“木刻讲习会”,选定13名进步美术青年为学员,并邀请其日本好友内山完造的弟弟、版画教师内山嘉吉讲授木刻技艺,由鲁迅亲自主持和翻译。

李桦《鲁迅先生在木刻讲习会》木刻版画 1956年“木刻讲习会”拉开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序幕,同时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

通过“木刻讲习会”,木刻创作的知识和技法得到了初步普及,培训了一批青年木刻骨干,形成了一支木刻队伍的雏形,极大地推动了木刻创作活动,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展播下了第一把星星燎原的火种。

引入外国木刻版画当时中国美术界创作版画艺术的人很少,并且在国内“没有技法上的指导者”。

鲁迅认为,中国当时的制版和印刷技术不高,如果要认真研究木刻,就必须向外国学习。

鲁迅通过出版书籍和举办展览的方式,将外国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介绍到中国,诸如《木刻创作法》《近代木刻选集》《苏联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比亚兹莱画选》等版画图册相继问世。

自1930年起,鲁迅在上海先后参与举办了四次外国版画展览。

他希望借此机会,中国青年版画家的眼界能够得以拓宽,版画技术能够得以提高,师资不足的问题能够得以弥补。

展览不仅对艺术家大有裨益,同时也通过其表现内容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

李桦《怒吼吧!中国》20cm×15cm 木刻版画 1935年虽然条件艰苦,但年轻的版画家们依然克服困难,创作出了一批经典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这个时代的印迹。

新兴木刻中的传统韵味

新兴木刻中的传统韵味

新兴木刻中的传统韵味作者:王雨晨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版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木刻版画曾在明代名品辈出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而在清末年民初又短暂沉寂。

历经鲁迅先生对木刻版画的复兴,使得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具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延安画派作为抗战时期木刻艺术的代表,它以一种积极的艺术形态将一个个生动的时代艺术形象展示在观者眼前。

本文主要以延安时期的木版画作品为代表探究在新兴版画运动中传统国画的元素是如何被保留以及应用的,分别从画面布局,线性造型和黑白关系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其中的关联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时代历史。

关键词:木刻版画;国画元素;延安画派;画面布局;线性造型;黑白关系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47-02一、引言“入木三分”这个四字成语是我对于木刻版画的第一印象,这一成语原是唐代张怀瓘在《书断·王羲之》中说道:“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形容王羲之的笔法苍劲有力,而现今却多用于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无论是前一种解释还是后续的解读也正是我对木版画的认识,不仅仅是创作过程入木三分,更将创作的艺术形象入情入理,由木即心。

版画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无论是远古时期出现的岩画,陶器制品上的彩绘,后期殷商出现的甲骨文再到秦代汉朝的画像石等等都与版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代早期,祖先运用简单但流畅的线条在岩壁和陶器上进行创作,体现着远古时代朴实的造型意识和审美意识。

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前进,版画在隋唐终被定义,有关宗教题材的传统木刻随后开始盛行。

在明代木刻版画更是愈发向生活意趣靠拢,不专为宗教和皇权服务,出现大量的作品以及范围更广的普及。

戏曲小说题材的木刻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刻画的人物鲜活生动,能够极大程度上的贴近真实生活又不失艺术效果。

在创作手法上也保留了传统国画的元素,线条的表现形式,疏密关系都沿用了白描以及工笔的造型方式;在画面布局上也受到传统国画构图的影响,在视点上不受任何的束缚,在时间上不受任何的限制;①而在画面整体关系上,或简洁明快,或细腻丰富,不拘于一种模式。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感谢观看
1937年3月上海木刻作者协会成立。从此,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进入到八年抗战木刻时期。新兴木刻运动是三 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它的发展在鲁迅看来关乎中国艺术的前进方向。中国现代美术 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由新兴版画开始的,把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也是从新兴木刻开始实践的。艺术家们怀着民族 忧患意识用各种美术形式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30年,左翼美术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文化总同盟召开成立准备会,参加代表有左联、社联、美联、剧 联等团体代表20余人。同年,鲁迅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出版,并在 上海市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第次“版画展览会”。
《负伤的头》,张望,1934年 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被迫退学的“一八艺社”社 员张跳(耶林)、于海(于寄愚)、陈卓坤(陈广)、陈耀唐(陈铁耕)等联合上海周熙(江丰)等人成立上海 “一八艺术研究所”,所址在江湾虹口公园对面。6月11日,“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在上海虹口“每日新闻社” 楼上举行。展出杭州社员作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出版《一八艺社一九三一年展览会画 册》。有鲁迅序文《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8月17日,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嘉吉主讲木刻技法知 识,鲁迅亲自主持并翻译。参加者有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鸿干、郑启凡、钟步卿、乐以钧、 苗勃然、倪焕之、胡钟明、郑川谷13人。讲习会至22日结束。 (合影照片现存于鲁迅博物馆 )
就像近代美术史研究专家李伟铭先生所概括的新兴木刻运动那样:“从早期追踵马绥莱尔大刀阔斧的黑白平 面风格,到转而模仿承接欧洲正统的注重物体明暗处理的苏联木刻,最后在传统的民间木版画中获得新的启 发。””中国的版画家在借鉴各种经验和探索各种技巧、语言发展的可能性的同时,更进行对社会苦难根源执着 的追问和维护人性尊严的抗争过程中,无论是版画风格的选择还是版画题材的选择,都渐已呈现出知识分子追求 现代化的自觉独立的一面。

浅谈鲁迅在新兴木刻萌芽时期的版画艺术观

浅谈鲁迅在新兴木刻萌芽时期的版画艺术观

一、新兴木刻运动萌发的时代背景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国民党反动派以“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对付革命人民和革命力量。

与之针锋相对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反“军事围剿”斗争和以鲁迅为旗手、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的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这是一个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异常剧烈的时代。

此外,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妄图把中国吞并为日本的殖民地。

国难当头,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又是一个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

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就诞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错综复杂的时代。

新兴木刻运动的文化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成立。

鲁迅在此期间号召:对于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注重实力;战线应当扩大,要造就大群的新的战士;还必须发挥韧性战斗的精神,并要把“为了工农大众”作为组成联合战线的前提条件。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是整个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誉为“革命的号角”。

国民党反动派给它以沉重的迫害,木刻家和木刻社团几乎没有一个不被当局视为“反动”“赤化”,轻则被美术学校开除,重则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判刑,社团被查禁,版画被抄没。

但是,时代的风雨锻铸了木刻家反叛的性格,新兴木刻在污蔑和压迫中顽强生长,加之鲁迅在战斗中给革命的木刻青年以正确的指导,新兴木刻运动在艰难曲折之中,迈出了它坚实的一步。

二、鲁迅的版画艺术观鲁迅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家,对精神现象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的盲目崇拜和追随,最终引向的可能并非强国富民,而是物欲膨胀和人心颓败。

鲁迅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衡量标准要看能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精神的自由与健全的发展。

鲁迅在对人的精神现象的关注中更倾向于文艺。

在鲁迅看来,要改变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应当首推文艺。

文艺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出自己心声的渠道。

鲁迅倡导版画,正是由于他怀着这样一种民族自救情感,促使人们发出内心的呼喊,抨击社会的黑暗,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蒙昧和麻木中清醒过来,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去。

新兴木刻运动对中国版画的影响及作用

新兴木刻运动对中国版画的影响及作用

新兴木刻运动对中国版画的影响及作用祝 茂内容摘要:一开始对新兴版画还不了解,只知是鲁迅先生倡导发起,具体年代,背景都一概不知。

后来在图书馆才找到了关于它的详细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中国创作版画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鲁迅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30年代点燃了版画之火。

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新兴木刻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版画家们在战争洪炉中经受了磨练,在思想,艺术上越成熟,题材,体裁上的多样化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

它是在战争中成长,斗争中发展和壮大的。

是中国革命时期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兴木刻所诞生的新思想,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对中国现代版画带来深远的影响和起到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 新兴木刻 战争 形式 风格化作者简介:祝茂 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美术学版画专业一:新兴木刻的产生新兴木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在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那个时候才开始了我国的版画创作的史页,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岁月。

中国版画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在本世纪30年代前都是复制版画。

它们之间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

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

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

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

七十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成长,发展壮大的。

二:新兴版画的成长这个时期的版画正在起步 ,少数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青年,缺乏良好的绘画基础,更不熟悉版画的制作技术。

所以当时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

而且还存在相当的洋化作风。

但在内容上却紧密的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挣扎在饥饿上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而且当时的这些作品都是出自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所以在画面上有不可抑制的激情。

抗战时期桂林木刻艺术繁荣的原因、成就及启示

抗战时期桂林木刻艺术繁荣的原因、成就及启示

抗战时期桂林木刻艺术繁荣的原因、成就及启示【摘要】抗战期间,桂林木刻艺术空前繁荣。

木刻画家云集桂林,加之木刻画可以重复印制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批量制作,广泛宣传抗日救亡。

长达6年的桂林木刻抗战运动,以抗日战争为核心题材,创作了丰富的传世木刻作品。

桂林木刻运动的经验告诉人们,艰难困苦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推进艺术繁荣的动力,只有具备深邃思想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澎湃的创作激情,是成就木刻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兼收并蓄、拥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和娴熟的木刻技巧是产生桂林木刻艺术的前提。

【关键词】抗战;桂林;木刻艺术;成就谢璞骅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北平岌岌可危。

同年11月5日,日军在上海金山卫登陆,上海沦陷。

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翌年10月武汉失守,日寇的铁蹄踏入到中国的心脏。

中华民族面临国破家亡,处于最危险的时刻。

随着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的相继沦陷,人们从沦陷区撤退到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桂林。

桂林这座边陲的小城,人口由战前的7万余人,猛增到50万余人。

在这股滚滚而来的人流中有众多的爱国志士、文化名人和数不清的进步文化人士。

在桂林,他们用手中的笔作匕首、作投枪,广泛开展抗战文化活动,形成了桂林文化史上空前的繁荣时期。

在抗战文化的滚滚洪流中,有一股涓涓细流放射出耀眼的波光,这就是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

1938年武汉失守之后,一部分木刻艺术家北上延安,另一部分木刻艺术家南下桂林或西赴重庆,分别形成了解放区抗战木刻艺术和国统区抗战木刻艺术。

在桂林,运用木刻艺术全身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艺术家有黄新波、赖少其、刘建庵、张在民、李桦、陈烟桥、陆田、野夫、卢鸿基、龙廷坝、周令钊、温涛、钟惠若、蔡迪支、杨纳维、易琼、陈更新等等,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海南、湖南、广西。

浅议木刻版画的审美认识

浅议木刻版画的审美认识

浅议木刻版画的审美认识浅议木刻版画的审美认识【摘要】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的历史沉积;它以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作者精心的印制效果,到达版画艺术特有的审美感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木刻版画在材质、可复制性上的局限,造成人们认为木刻版画的表现力并没有其他画种的强。

所以在实践中重点培养对木刻版画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对木刻版画的理解能力是重点。

【关键词】木刻版画;鉴赏能力;木刻特色;理解木刻一、木刻版画的认识很多人对木刻版画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认为该画种不但色彩单调、简单,具有可复制性;简单的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刷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绘画艺术。

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客观的。

木刻版画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

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代的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咸通〞本?金刚般假设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为作于公元868年系木刻复制版画。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主要以宗教经卷为主,系由技工根据画家画稿刻印的版画。

木刻版画是我国文化艺术史的宝藏,其独特的刀与木味使之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木刻版画直到18世纪起才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自己制版、自己印刷的创作版画;在20世纪30年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年画就是木刻繁殖版画的一种类型。

从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

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

这个主要就是因为时代的原因造就的,这段时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给版画的长足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现代;由于新的板材和工具的开发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尝试,使版画突破了以写实为惟一途径的表现模式,出现运用夸张、变形、象、寓意等各式各样表现方式的作品。

随着数码时代信息高速兴旺,原有的版画概念不断突破。

鲁迅谈新兴木刻的艺术性

鲁迅谈新兴木刻的艺术性

鲁迅谈新兴木刻的艺术性作者:张晓东来源:《美术界》2014年第05期新兴木刻一诞生就被赋予现实的功能,它集叙事性、革命性和战斗性于一身,以其直接的视觉力量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合理地适应着社会历史的选择。

然而,新兴木刻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并对后来中国现、当代版画产生巨大的影响,与鲁迅先生反复强调要重视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艺术的垫脚石通过对中外版画史的分析,不难看出创作版画与古代复制木刻主要区别是它的自绘、自刻、自印具有创作性,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具有“力之美”。

鲁迅在这一基础上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新兴木刻的种类,即木面木刻和木口木刻,认为木面木刻“可以挥凿自如,但不宜细密”,①木口木刻“可以坚,宜于刻细”。

②并一再强调:“木刻根底也仍然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

”③也就是说木刻要按照它的艺术规律去成长、发展,故而版画家就必须拥有过硬的艺术基础。

素描速写是一切绘画艺术入门和造型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它借助单色线条的组合和明暗关系来表现客观的物象,一般来说,如果缺少素描基本功,艺术创作便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但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木刻青年大都缺乏素描造型基本训练,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造型基础非常薄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指出:“中国自然最需要刻人物和故事,但我看木刻成绩,这一门最坏,这就因为蔑视技术,缺少基础功夫之故,这样下去,木刻的发展倒要受害的。

”④“至于人物,则一者因为基本练习不够,因此往往不像真或不生动,二者还是为了和他们的生活离开,不明底细。

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极简单的就为此。

要纠正这缺点,我看一是要练习素描,二是要随时观察一切。

”⑤可见鲁迅清楚地意识到要作好艺术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基于启蒙和变革的需要,鲁迅虽然开始曾为新兴木刻确立了社会功利化的理论原则,但是上世纪30年代的木刻青年过分追求政治目的而忽略了如何发展新艺术,给木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新木刻版画是20世纪初日本版画家伊东大藏和森本一石发起的一种新型版画形式。

它在传统木版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表现力,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成为日本版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20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日本重新扩张亚洲的愿望,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和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木刻版画的诞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媒介。

在技术上,新木刻版画采用了传统木版画的手工雕刻技巧,但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素描和水彩画的绘画技法。

这使得新木刻版画在细节表现和色彩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题材上,新木刻版画关注的是日本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艺术家通过对城市生活、劳动者和农民等社会群体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注。

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社会运动的高潮,新木刻版画成为左翼艺术家表达自己政治立场的重要方式。

新木刻版画的发展也受益于日本版画市场的兴起。

20世纪初,日本版画市场逐渐从传统的富有阶层扩展到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

这为新木刻版画的推广和流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和低价格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收入。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新木刻版画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许多著名的版画家,如伊东大藏、森本一石、根上琢郎等纷纷加入到新木刻版画运动中。

他们的作品通过展览和刊物的宣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这一时期的新木刻版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艺术追求。

随着日本社会的变革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新木刻版画逐渐式微。

二战后,日本社会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和重建的努力,人们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其他方面。

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希望以更自由和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木刻版画的影响和价值至今仍被艺术界广泛认可。

木刻画里的诉说

木刻画里的诉说

木刻画里的诉说作者:陈耀寰来源:《红岩春秋》2015年第10期新兴的木刻艺术是鲁迅先生倡导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创作运动中,木刻就成为左翼美术的重要代表。

当时,在白色恐怖下,为数不多的木刻作者用木刻刀为战斗武器,通过艺术形象的刻划,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并且以满腔热血为劳苦大众大声疾呼,反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因此,国民党反动派竭力排挤和打击木刻艺术,不少木刻家遭到了逮捕和监禁。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在全国抗日救亡热潮的激荡下,木刻作品成为了进行抗战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8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武汉后,随着战局的推移,木刻运动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逐步发展起来。

浙江丽水、湖南长沙、广西桂林和四川重庆等地,都先后建立了木刻组织,出版木刻书刊,举办木刻展览等活动。

在西南各省中,国民党反动派对贵州的控制更加严酷,开展木刻运动遇到很大困难。

全国木刻研究会贵州分会成立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进步力量的压迫与日俱增,大后方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同年夏天,我考取了浙江大学,于11月上旬辗转来到浙大。

当时浙大几经迁徙,于1940年春搬至贵州遵义、湄潭及永兴场。

我在永兴场念完大学一年级。

这期间,我和一部分同学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孔运动”以及出版壁报和组织读书会等活动;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收藏在箱子里的几把木刻刀,在课余之闲继续进行木刻创作。

1942年3月,经木刻界的老前辈李桦的介绍,我化名杨漠因,加入了全国木刻研究会。

当时,全国木刻研究会刚在重庆成立不久,是一个取代被国民党非法解散的“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木刻群众组织。

起初由丁正献同志负责,联络地点设在重庆天官府7号(即郭沫若领导的“工作委员会”会址——作者注)。

1943年5月,我被选为全国木刻研究会理事,负责推动贵州地区的木刻艺术工作。

全国木刻研究会共选出理事18人,计重庆总会理事8人,外地理事8人。

中国新兴木刻肖像对现当代肖像版画的创作启示

中国新兴木刻肖像对现当代肖像版画的创作启示

中国新兴木刻肖像对现当代肖像版画的创作启示
李牧昊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4()4
【摘要】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兴起,距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现如今版画艺术的形态已经在全球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现代肖像创作较当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新兴木刻的起源谈起,探究现当代肖像版画较前者时期的变化与进步,以及需要的传承与发展。

并举例作品进行说明,通过分析画面来研究其表现手法。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李牧昊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
【相关文献】
1.《易经》道器变通思想对肖像漫画创作思维的启示
2.评颜仲的木刻肖像创作
3."前进中的版画艺术
——纪念新兴木刻运动90周年中国现当代版画作品展"开幕4.张伟元红旗渠一百大工匠木刻版画肖像作品展(选录)5.新兴木刻运动的启示——版画课程思政案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新兴木刻的启示
作者:郑小强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新兴木刻,适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宣传革命、批判现实、同情关注劳苦大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尖兵利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造就了大批优秀版画艺术家,创作出大批经典版画作品,实现了中国版画的“民族化”“大众化”。

关键词:新兴木刻;现实主义;启示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西学东渐”中外思想碰撞、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鲁迅先生介绍和倡导的新兴木刻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创作版画的新时代。

自产生就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宣传革命、批判现实、同情表现劳苦大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尖兵利器,对中国革命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艺术与生活的疏离。

今天的版画艺术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迷恋于语言的精致,技术的精良,缺少持续、深入的实验精神、以及对人的关怀。

版画已然形成…为语言而语言‟的时弊,少有鲜活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

民国时期新兴木刻运动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念已经远去
精神与责任的缺失。

当今社会,在现代主义和消费思想的影响下,从历史理性角度与从民众向上的精神需求角度考虑版画创作问题的少了,强调私人化创作和个性化表现的多了,导致欲望的泛滥乃至版画创作的粗俗化现象漫延。

因此,重读民国时期新兴木刻作品,对当今的版画创作有重要启示。

新兴木刻可以为当代艺术社会学的重建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民国时期新兴木刻创作者的美术创作一贯坚持在民众中普及文化艺术,坚持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

“搞创作要有…群众观点‟。

就是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能激励人民精神进步的作品,达到化育人性,提升道德之目的。

”现在看来,“群众观点”的提法包含着较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它表现出对每个公民个体的充分尊重,保证他们的文化权利和艺术权利在现实中得到实现。

新兴版画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并不过时,它有助于我们当代艺术社会学的重构,同时激励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它告诉艺术家艺术创作固然要以保证艺术和艺术家的本体地位、强调审美、强调艺术的自身规律为前提,但同时不能忽视它的审美受众的存在,以及他们对艺术成果的反馈。

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过分地将随意的自我表现视为艺术目的,脱离公众的审美需求,那么他们的艺术就只能是公众不可破译的“密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并不是降低艺术品的格调,使其流于平庸和媚俗,而是要以此为动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无疑,民国时期新兴版画的艺术创作道路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上个世纪老一代艺术家们的思想观念及创造的艰辛,同时也在艺术追求的执着上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总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

通过分析民国时期新兴木刻运动,我们得到了现实主义的灵感、艺术大众化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版画艺术创作精神的支点。

分析历史的过去,往往是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提供某种经验,我们现今的各类艺术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对艺术理想的大胆尝试,同时也不忘艺术家本身的社会责任。

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当今代艺术缺失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应该从民国时期新兴版画中摄取的营养,并把这种民族责任感,国家使命感重新注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唤起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视。

因此,当代版画应既要有内在现实的人文关怀,也要有外部对传统表现语境的超越,只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当代品格的版画作品。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呵护中而诞生并发展壮大,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们单刀直入,为人民疾呼,为人民的解放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

新兴木刻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是一种先进的美术文化。

比如李桦先生的许多作品,不仅再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战斗的英勇形象,而且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李桦先生的艺术创作绝不限于是一种版画创作,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先锋艺术,他为20世纪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以李桦先生为代表的新兴木刻运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新兴木刻在那个时代所获得的…当下性‟,就在于它以…大众化‟的艺术语言对社会问题提出的质疑与批判。

这一点,也是今天的当代艺术获取…当下性‟的重要特征。

这也是从当代文化视角解读新兴木刻艺术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国当代版画精神含量的苍白,光靠技术的精进、技法材料的探索、“观念”的“前卫”,抑或靠“题材”的“重大”等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要想真正创造出不愧时代、不愧民族的永驻魅力的精品力作,惟有真正振奋起自己的精神,真正关心和投入到我们时代和人民的生活中去,诚实地遵循艺术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版画艺术真正无愧地汇入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潮流。

转化版画家的身份意识,提升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强化版画的原创性,将版画从狭义画种意识中解放出来,实现版画本体语言由表现手段的客体向意味形式的创造主体转化,创造既有版画审美特质又合乎当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形象,是版画艺术发展的方向。

其中一个可供参考的途径就是向民国时期的新兴版画吸取经验。

不是简单地搬用新兴版画的教条,更不是重复新兴版画的风格,而是借鉴其底层的立场、批判的精神、承担的意识、宏大的叙事经验、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艺术想象方式,拉近版画创作与生活的距离,拉近版画创作与民众健康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距离,让版画创作多一点现实感,多一点力量感,多一点亲近感,多一份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 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4]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