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研究综述

-------- 学徽商兴衰,取兴盛之道

学号:111812

姓名:王灿灿

班级:11 市场营销3班

目录

一、徽商的起源与兴盛 (1)

1、徽商的起源 (1)

2.徽商的兴盛 (2)

二、徽商的资本积累 (4)

1、徽州商人的小本起家 (4)

2、商品贩运与徽商的商业利润 (4)

3、商品囤积与徽商的商业利润 (4)

4、垄断贸易与徽商的商业利润 (5)

5、徽商资本的组合形式 (5)

三、徽商的经营行业 (6)

四、徽商的特点 (6)

五、徽商衰落的原因 (7)

一、徽商的起源与兴盛

1、徽商的起源

(1)基本介绍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南直隶(清初改为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包括现旌德一部分)、婺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祁门。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2)形成原因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歙县)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

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3)徽商产生条件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2.徽商的兴盛

早期的徽商从事的还只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本土盛产的茶、木、瓷土等物产输出去,以换取徽州所缺的粮布、盐等的互补贸易,经营方式上也主要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因而,在它崛起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但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代,则是:经营行业上,是“其货无所不居”,以至于“倚顿之盐,乌得之畜,竹木之饶,珠玑、犀家、玳瑁、果布之珍,下至卖柴、贩脂之业,……多新安人也。”从事的行业有粮商、布商、丝商、瓷商、墨商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盐业,茶业、木业、典当业这四大行业。如盐业,正

如明人汪道昆言:“新安多大贾,其居盐者最豪”,万历《歙志》更云:“邑中之以盐策祭酒而甲天下者,初则有黄氏,后则汪氏、吴氏,相递而起,皆由数十万,以汰百万者。”茶业,据《歙县会馆》载:“隆庆中,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据《续金陵琐事》载:“万历癸丑年(1613年),新都人(徽州人)开一茶坊于钞库存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今开者数处。”木业,宋时,徽人就“岁联为桴,下浙江,往者多取富”,明以后,则不仅经营徽州本土木材,更是经营着全国各地的木材,并且成帮性更强。典当业,它兴于明代,全国各地都有,据《明神宗实录》记:“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见在河南者,计汪充等二百十三家。”清时扬州“库存无土著之为之,多新安并四方之人。”

经营方式上,也不仅仅是过去一种走贩,还更有囤积、放债和垄断经营。走贩是利用商品在地理空间上的差价以牟利;囤积是利用商品在时间上的差价以牟利;放债则是直接地以钱生钱;垄断则是要充分占领和操纵市场,构建徽商帝国。对这几种方式,徽商把握的都十分全面和娴熟,从而达到"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经营地的范围,是“其地无所不至”,明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记:“休歙尤黟,故贾人几遍天下。”明万历《歙志》说得更明白:“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陬海堧,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徽商的足迹遍天下,以至于早在明中叶,就形成了一句古谚"钻天洞庭遍地徽。”

徽商至少是在明中叶以后,就已经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帮发展成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在中国的几大商帮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产影响上,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就曾说:“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晋商)。”而清以后,特别是至清中叶,徽商的发展则达极盛。特别是盐业的发展,“两淮八总商,邑(歙县)人恒占其四。”歙人江春业盐扬州,任两淮盐业总商达四十年,富可敌国,曾两次接驾乾隆南巡,获得"以布上交天子"美誉。

垄断经营上更加强化,牙行、行会遍地。如乾隆时,北京仅由歙县人所开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数千家;乾隆五十一年杭州成立的“徽州木业公所”,参加者有五六百人;明时,徽商就开始在各地兴建会馆,到清时则更盛,几以遍及全国各大都会、城镇甚至小乡村等等。

所以,清中期时,徽商实际已是在中国商界中独占了鳌头,成为中国八大商帮中的居首之帮,彻底地构筑成了一代徽商帝国,其影响之大,历史地形成了一句古谚即:“无徽不成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