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巧设误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之巧设误会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是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我们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波澜,去吸引读者,从而拿到高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用铺陈误会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来。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上大学时被学哥学姐们接和去接学弟学妹的事。当然,你要想了解,可以去看看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就是一段青春岁月的描绘。不过,我可没经历过“背不动就滚吧!”的待遇。这个事情大家为什么觉得好玩,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说到底,很简单,就是误会。其实,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事情都是由误会造成的。
看完了这个笑话,让我们来试着给给铺陈误会法下个定义。
误会法,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
误会法的好处主要是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误会法主要形式:一是正误,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
二是反误,即本来是坏人坏事,误会为好人好事;
三是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
四是互误,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铺陈误会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了解了铺陈误会是什么,我们来看看怎么去铺陈误会。
先来看一组笑话。一个是督学问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一个是督学问谁烧“阿房宫”。看了这两个笑话,不禁让人概叹,没文化真可怕。看完笑话,我们深思一下,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果其实说起来并不难,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说来说去,铺陈误会就是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正所谓,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不停的误会,让人看了还想看。
知道了怎么写,那么铺陈误会法写作时应当注意什么
我们要注意:(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请看习作:
换书
“发书喽,发新书喽。”学习委员丽君还没跨进教室,就大声嚷开了。只见她与另一同学抬着书进来,大家马上欢呼起来。开学都一个月了,新书还没来,大家东借西借,今天有书能不高兴吗
丽君点了各组人数,就把书发了下来。大家都争抢好书。前排同学占了优势,拿到新书沾沾自喜,后排同学呢,就不怎么妙了,拿到的都是坏了些的书。有几个拿到“坏书”的,大声叫了起来,丽君见了忙去“干涉”。
我挑了本好书,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突然,我看到书里有几张纸折叠着。“怎么这么倒霉”我心里嘀咕着。这时,我看看周围,大家都在认真地看书,只有坐在后面的丽君还在后排,这时,我看见她桌上放着刚发来的新书。要换一下我心里忽然产生了想法。不行,这不就等于偷吗……但,由于新书那强烈的吸引力,我竟偷偷地去换了一下。
一会儿,丽君回到自己座位,拿起书往后排走。我感到疑惑,偷偷看去,她去了最后排,见晓东没在位置上,把书与晓东的书换了一下。没想到她也会换书!我心里暗暗惊叹。
丽君拿来书,便在位置上看了起来。我凑过去一看,书印刷很不好,里面的字很多都不清楚。原来是丽君怕晓东会吵,就……
我惭愧极了,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自私自利啊!
一会儿,丽君有事离开座位。我飞快地转身,偷偷地换了那本书……
评点:这是正误。按照常情,开头“丽君”换来的书一定是好书,这引起误会,到结束时真相大白,人物性格品质也显现出来了。
钱
我游兴大发,把积蓄的五十元钱与眼镜往裤兜里一塞。正当我乐呵呵向前走,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糟了,眼镜从裤兜里飞了出来。一看,绊脚的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我不禁心中好奇,走近,探腰,操起鼻子一闻。咦怎么这么臭,再定睛一看,天呐,竟是一个衣衫褴褛的糟老头子,一副乞丐的样子。我捡起眼镜,急身而退,心里揣摩着,这老乞丐一定会向我要钱。掏翻上衣兜,只剩下可怜的一块。“聪明绝顶”的我眉头一皱,计上心里——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正拔腿想跑。
“喂”的一声,从后传来。“见鬼”,看来这老头不想放过我。我只好“束手就擒”。我回转头,戴起眼镜,这才仔细看他:蓬乱的头发,还带着几根干稻草。肮脏的脸上,一双呆滞的眼。简直一个“行尸走肉”。他张大嘴巴,从那还残留着几根菜叶碎末的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钱!”
我万般无奈,用“弹指神功”将那一元的货币击上天,老乞丐的眼光随货币从空中划了条弧线,硬币“铮”的一声掉在地上,又在那路上翻滚,最后停在一处。看那老头专注的样子,我心想:这回乞丐大赚,应该心满意足了吧!正要离开,又传来老头神经质的话:
“钱!”
我不禁勃然大怒。好一个贪心的老乞丐,真是“得了银子,想金子;做了皇帝,想成仙。”不理他,拉开大步,义无反顾。
“钱!”
我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你这老不死的……”突然,我眼睛一亮,顺着“老不死”的手,一张“五十”的人民币赫然入目……
评点:文章写乞丐不要掉在地上的钱,很有新意。一般来说乞丐是要钱的,而这里的乞丐不要钱,误会由此产生,能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文章开头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乞丐讨钱”,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原来“乞丐叫我拿地上的钱”,误会解得恰到好处;文章设置的误会悬念,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大大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这是篇很值得学习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