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合集下载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2. 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按劳分配使得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 更多的工资收入,这样就能提供劳动者提高 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 水平缓慢下降或缓慢增长。
3.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4.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5. 4. 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与劳动力参与率 6. 非劳动收入增加,会降低人们谋生对于劳动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 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 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 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一样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 组合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本章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曲线
效用理论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收入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 转移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弹性 收入约束曲线
主体均衡 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表
本章知识点扫描
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2. 劳动力供给的根本假设 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4. 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6.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变量 7. 个人、家庭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8. 对劳动力共总供给产生影响的人口因素 9. 劳动力参与率及影响因素 10. 使用劳动力流量表
U1 W1
U2

庭 收
W2

பைடு நூலகம்
余暇时间
wr
wr 劳动时间
根本 收入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 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每 天 收 入
0
2
4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10
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边际替代率递减(MRShy);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越高。
每 天 收 入
a b
c d
0
2
4
6
8
10
W
S
图2-1
L
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的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即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 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Es
L / L W / W
A(ES=0) E(ES<1)
W
C(ES=1)
D(ES>1) B ES
(1)供给无弹性,即ES 0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 ES 1 (4)供给富有弹性,即 ES 1 (5)供给缺乏弹性,即 ES 1
思考:
1. 下列哪些人属于劳动力资源,哪些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残疾人、精神病人、未成年工、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 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 (潜在劳动力资源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 年龄以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之和) 2.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是否属于现实劳动力资源?
(现实劳动力资源等于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Y
c a b
0 U1 U2 H
U3
W=MRS
不参加工作的决策
Y
U1 U2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c. 工资率
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h→45h
.
17
(三)经验推导: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 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原因: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增加的工作时数比愿意减少的工作时数 可能更多。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相应变动率。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 比值。
ES=
L / L W /W
.
19
劳动力供给弹性值的分布区间为 【0,∞】,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 值,可将之分为五类: (1)无弹性,即Es=0。 (2)无限弹性,即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2、较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
18
企业、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
22
练习1:
当现有的工时总量不足以完成预期的生 产任务时,有三种办法: (1)招聘新雇员或雇佣临时工; (2)增加现有雇员制度工作时间内的工作 负担; (3)组织雇员于制度工作时间外加班。 分析哪一种办法对企业来说适用?
.
23
练习2:
建立一组简单的模型,说明医生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与护士的供给曲线的区别。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Y1
W5 W4 W3 W2 W1 X
日闲暇小时数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工 资 率
SL
W*
A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图2.13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推导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
工资率
SL
市场劳动力供给量
图2.14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Y2 Y3 Y4 H1 H2 H3 H4 A1
A2 A3
A4
U1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3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凸性
第三,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闲暇偏好者X的 无差异曲线
货币收入偏好者Y 的无差异曲线
3、工作-闲暇决策
每日货币收 入(元) 160 E 80 40 B C U2 0 16 4 12 8 8 12 16 0 每日闲暇小时数(H) U1
U0
4
每日工作小时数(L)
图2.7 工作-闲暇决策
从图2.7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我们把一位劳 动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条预算约束线合并 在一张图上时,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无差异 曲线:第一种是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无差 异曲线(U0),第二种是高于预算约束线的 无差异曲线(用U1来代表),第三种是低于 预算约束线的无差异曲线(用U2来代表)。 但劳动者的最终工作-闲暇决策点却是无差 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一点,即图 中的B点。
1、无差异曲线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A
B U1 U2
Y2
8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2 同一位劳动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ppt课件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来源是享受闲暇和享受物品和劳务
闲暇时间、市场工作时间
理论扩展分析模型中是市场工作时间和非市 场工作时间。
关于劳动力计量:
个人
工时:每日(周、月、年)工时 工日:每周日、每月工作日、每年工作日 工年:一生工作年(职业生涯)
企业 人数:每日(周、月、年)人数
社会 人数:每日(周、月、季度、年)人数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推导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人 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W。
结论: 劳动力供给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供给增加 供给减少
即: 当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而产生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工作 时间会增加;
W
w
W2
W1
O
H2
o H1闲暇
L1
(1)
H1+L1=H2+L2
s
L2 工作时间
替代效应:在消费者的偏好和货币收入既定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两种商品价格相对 变动,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变动。
收入效应:在消费者的偏好和货币收入既定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 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变动。

第二章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一)

第二章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一)

• 更多的闲暇时间意味着较 少的工作时间.
0
24 闲暇时间
24
0 工作时间4Fra bibliotek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 负斜率
– 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如 果想要获得更多的闲暇,必须放 弃一部分收入.
• 凸向原点
– 在闲暇时间很少的情况下,人们 愿意为换取多一单位的闲暇时间 而放弃相对多的收入. – 在闲暇时间较多的情况下,人们 只愿意以较少的收入牺牲来换取 闲暇时间的增加.
5
边际替代率
• 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为补偿 增加一单位的闲暇而必须 放弃的收入量. • 当闲暇时间为3(工作时 间为21小时)时,人们愿 意放弃4个单位的收入来换 取1单位的闲暇.
收入/日
4
1
• 当闲暇时间为8(工作时 间为16)时,为换取1单位 的闲暇时间,个人只需放 弃1单位的收入.
0
34
8 9
24 闲暇
30
收入维持计划
收入/日
$240 $160 $80
U2’
U2 I1
22 24
U1
0
16 18
I2
闲暇
27
福利制度的改革
• 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主要包 括:
– 接受援助的期限限定为2年. – 大多数的公共援助都不发放给在 美居住期限不满5年的合法移民 – 获得现金福利的期限为5年.
28
Families (Millions)
第二章个人劳动供给理论一
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一):工作与闲暇
决策
1
1. 工作---闲暇决策: 基本模型
2
假设条件
• 工作与闲暇的个人决策.
– 工作指的是花费在有报酬工作的 时间. – 闲暇包括各种无报酬的活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理论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理论

不同闲暇偏好者的决策点
消 费/ 收 入 A U’
B
C
16 小
4 小 时 12 小
8 小
11 小 时
4 小
16 闲暇小时数 小 工作小时 时 数 0 小时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的三大因素
市场工资率
闲暇偏好 非劳动收入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可以假定家庭孩子和市场产品对于家庭来说是两种都可以带来 效用的产品,那么家庭就不仅关心孩子的数量(N),而且关心自 己所消费的市场产品的数量(X)。在孩子数量和消费产品数量之 间的权衡就构成了常规的无差异曲线。 家庭的消费活动同样要受到收入预算的约束。家庭增加一个孩 子的价格是PN ,获得额外消费品的价格是PX 。那么,在价格一定 的情况下,家庭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孩子数量和消费品数量组合。 孩子是一件十分昂贵的商品,除了衣食住行、教育等生活必 需品的开支以外,养孩子的成本还包括父母因退出劳动力市场或 减少劳动力市场时间来抚养孩子而产生的损失(机会成本)。此 外,孩子还是一个“时间密集型”的商品。因此,一个人的时间 价格(工资率)的上升对于养孩子的成本或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 的。
2.2劳动力供给理论的公共政策应用
2.2.1保留工资与劳动力参与 2.2.2收入补贴计划及其劳动力供给效应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力供给行为分析的简单模型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理论在公共政策中的应 用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资率 上升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2、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
♣ 劳动供给时间的变动最终 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应的相互关系。如果替代 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 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 供给时间反而会减少(如 图) ♣ 劳动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 回弯曲的曲线。对工资与 劳动时间的反相关关系, 主要用工资变化的收入效 应与替代效应进行解释。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 在家庭经济中,就业 问题在家庭成员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协 作关系。
♣ 工资率高低是妻子选 择就业或闲暇的尺度, 即工资率会对就业产 生正效应。但工资率 对劳动供给是否有正 效应,还要取决于无 差异曲线的状态。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 丈夫收入越高,妻子 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 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 工资率越高,妻子的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结论
为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 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 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 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 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这 说明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 替代率递减。
二、预算约束线
人们受到的条件限制 ♣ 个人可支配时间H ♣ 个人把所有可支配时 间用于劳动所获得的 由市场工资决定的劳 动收入Y 预算约束线: 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 力状况约束下,所能 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 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个人在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中,资源约束条 件是给定的。
思考
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分配自 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新 的均衡?
(一)收入变化与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 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进 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理论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理论

L3 L1
L2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睡眠时间
睡觉占去了人大部分的时间,男性每周的睡眠时间一般在56个小 时,而女性的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周56.9个小时。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 睡眠是由人的生理状况所决定的,但是最近的研究却表明,睡眠在某 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们配置时间这种稀缺资源的活动之一, 与市场活动一样。 在睡眠时间达到生理要求的情况下,人的睡眠需求是可以随着经 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 比如,在人的收入获取能力与睡眠时间之间就存在一种负相关的 关系。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的睡眠时间更少,每多受4年教育,平均每 周的睡眠时间减少大约1个小时。类似地,工资率上涨20%会导致睡 眠时间下降1%,或者是每周的睡眠时间减少34分钟。因此,当工资 率很高的时候,似乎做梦也变得越来越昂贵了。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一般原理
2.1.1 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
出生率
死亡率
人 口
净人口 流入率
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数量
可使用 劳动力
周工作时间
劳动力质量
总量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实际劳动力和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劳动者个人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重合,彼此 平行 2、离远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3、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4、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

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

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

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

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

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14/1657.1 19 20-24 25-44 45-64 >65 All 92.0 97.6 95.2 73.9 87.4
Table 1.2 Great Britain: 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by age over time.
上式表示,效用量U是消费量q的函数, 它随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 若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效用函数为:
U=f(ql,q2,q3,…,qn)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
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 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 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越低。
2. 妻子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她
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实 际 工 资 率 W W/P 供不应求 劳动量L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供大于求
稳定的劳动 力市场
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
实 际 工 资 供不应求 率 W W/P 供给曲线 供大于求 劳动量L 需求曲线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6. 宏观经济状况
7. 其它因素
Table 1.1 United States: 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by age over time.
age(in 1970 1970 1982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years) (a) (b) 10-13 17.8 17.7 61.1 91.7 96.3 93.3 68.3 87.3 9.2 56.2 91.1 96.6 93.6 58.1 86.3 6.0 52.6 90.9 97.1 93.8 60.1 86.5 3.3 41.1 89.9 97.5 94.1 58.3 84.1 34.4 88.0 95.0 88.7 41.5 79.0 39.9 82.8 92.8 87.9 41.6 79.0 38.1 86.2 95.2 89.0 30.6 77.4 47.8 80.9 94.4 87.3 25.0 76.8 58.4 86.6 96.8 89.4 26.8 80.6 58.1 86.0 95.1 81.0 17.8 77.2

《劳动经济学》试题—劳动供给

《劳动经济学》试题—劳动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盗用的状态。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二、单项选择1.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假设。

两点三点四点五点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

边际效用心理效用消费效用生产效用3.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生产者个体消费者个体劳动者个体消费者群体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5 .()在继承了基数效用论的部分理论基础之上,为效用理论的实际应用寻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 .边际效用论B .生产效用论C .消费效用论D .序数效用论三、判断改错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同样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不属于)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间歇性交替。

×(周期性交替)基数效用并不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基数效用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序数效用论的假设中,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无差异曲线是可能相交的。

×(不可能)四、简答题1.试述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答:个人: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2.3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2.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完全竞争
匀质假设
2.2.2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 (2)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
(4)均衡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5)
(1)劳动和闲暇时间 时间划分: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时候,我们总 是做一下划分:一天24小时,分为可以 自由支配的时间(16小时)和不可以 挪用的固定时间(8小时),可以自由支 配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忽略 了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的区别)。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 动者在外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5)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
况下,收入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替代效应:个人可支配时间不变,收 入不变,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
因此,其影响是使得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上移,闲 暇增加,工作减少。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如图 二的E
图二: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五: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 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图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1.1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长期影响因素
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 构、民族构成(如:美国中年黑人男子 劳动参与率只有83.4%,而白人男子为 92.5%, Freeman) 劳动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 健康状况
劳动力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 总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必须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

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劳动经济学当然要讨论劳动力供给的问题。

本章将从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以及劳动供给时间选择等几个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个体决策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行业的还是企业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

2、个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层意思:(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工资水平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可能不等于劳动力资源数量;(2)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可能有一部分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不等于劳动力实际使用数量。

因此,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好工作的标准分享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

但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如果把此因素考虑进去,就会让分析难以进行。

因此,我们通常假设所有劳动力供给都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求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目标的假设通常假设劳动者在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其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二是劳动力供给主体从余暇时间中获得的。

2、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3、劳动力同质的假设:劳动力同质第2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来讲,从总的趋势上来讲,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但是,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方向并不尽然相同。

因为,从人口出生到成为劳动力之间需要十几年的成长周期,而且原有劳动力人口也会因为年龄原因以及死亡、伤残等原因退出市场性劳动而发生变化。

(刘易斯拐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概念。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那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其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的选择和决策。

如果我们去研究这样一个劳动力参与率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说,一般来讲,高龄者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要低一些。

还有就是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其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也不同。

通常来讲,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呈倒U型周期变化,也就是说青年与老年劳动力参与率较低,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形态比较复杂。

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呈M型,就是说在30岁左右,女性由于婚育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当然了,一般来讲,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一些。

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因素,对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影响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从动态上来看,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增加,会相应减少就业的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反之,则会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统计数字,200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6.82%,比美国的要高出10几个百分点。

这说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通常来讲,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并以此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而这种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是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

在这种条件下,青少年将会延长学习时间,从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始年龄,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下降或放缓增长速度。

否则的话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工资收入脑体倒挂,原来常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并且工龄因素对工资影响过大,国有企业更是论资排辈。

这就导致人们教育投入不足,普遍提前就业。

3、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调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经济杠杆,从市场整体来看,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4、个人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十六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非法收入。

通常来讲,劳动是分门谋生的基本手段,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降低人们谋生对劳动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居民家庭生产率是指居民从事家庭“生产”活动的效率,即居民在单位时间内从家庭生产活动中取得的效用。

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从事家庭生产活动的时间的价值越高,愿意向市场提供劳动的数量就越少。

因而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6、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普及型社会保险,资金部分来自国家税收,另一部分来自雇主和领薪者缴纳的分摊金。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备,覆盖面广。

目前,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共包括四大类:普遍类(涵盖一般领薪者、学生和个人投保者)、农业类(面向从事农业的领薪者和非领薪者)、非领薪者类(实业家、企业家、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和特殊类(公务员、国有企业的雇员)。

共有近40种社会保险,涉及疾病、生育、工伤和职业病、残疾、养老、死亡、孤寡、失业及家庭补助和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

全国有99%的人口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

可以说,除极少数人外,每一个法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享受某种基本社会救助。

特别是在医疗保险方面,不仅领薪者本人可享受,其配偶、子女及其赡养的老人也都能享受,这种连带关系使医保覆盖了全体社会成员。

7、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等对劳动参与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说,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者长期找不到职业,就可能丧失寻找工作的意愿,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8、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比如说阿拉伯国家,女性一般不参加社会劳动;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数据显示,岛内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8.7%,与亚洲各经济体相比,高于日本的48.5%,但较韩国的50.3%、新加坡的54.3%都低。

台湾女性的劳动参与空间因此仍有待大幅提升。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人们观察到,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也发生波动。

但变动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比如说在有些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上升,有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假说内容不同,但前提是相同的。

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

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和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的流动。

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

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群体,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

但总的来说,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市场工资率定义为劳动力的价格,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可以得到劳动力供给表。

进一步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无限可分,就可以描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市场工资率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劳动力供给下降。

(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类型和劳动力需求弹性相似,大家自己看。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我们第一节讲劳动力供给概念时,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劳动供给个体目标的一个假设,就是假设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那么,我们在研究有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时,就首先需要对效用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效用理论1、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为了衡量效用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最初提出了基数效用的概念,以后,为了避免基数效用概念在具体量化效用水平时所遇到的困难,又提出了序数效用理论。

2、效用函数基数效用论在展开研究的时候,有这样一系列的假设,首先:1、每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即“经济人;2、每个人都具备完全的信息;3、每一个消费者都具有一定的收入。

除了这三个基本的假设之外,还需要增加两个假设:1、效用和重量、长度都一样,是可以衡量的;2、边际效用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