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脉法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79b51410a6f524ccbf85a5.png)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周潜川古脉法分经候脉法
![周潜川古脉法分经候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2c39dbd15abe23482f4db5.png)
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分经候脉法[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一、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秘授古脉法抄本》
![《秘授古脉法抄本》](https://img.taocdn.com/s3/m/15b2294cf7ec4afe04a1df72.png)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古中医脉法培训班口诀
![古中医脉法培训班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dfcdfb7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b.png)
古中医脉法培训班口诀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浮脉表征虚阳浮,举之有余按不足。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洪脉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独。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浮大中空葱管如,失血伤阴芤脉布。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中空边坚革搏指,亡血失精产崩枯。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散漫无根力不均,脏绝元散有至数。
将绝元气散。
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要记住。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沉脉轻取皆不应,重按始得病主里。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重按筋骨得伏脉,邪闭厥证并痛极。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沉细无力软弱脉,气血俱虚及阳气。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沉按实大弦长牢,阴寒内积疝癥积。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31e9ed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5.png)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古脉法学著作《学古诊则》
![古脉法学著作《学古诊则》](https://img.taocdn.com/s3/m/211d7e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e.png)
古脉法学著作《学古诊则》《学古诊则》四帙,四十则(或者称为段)。
清·钱塘卢之颐,字子繇着。
此书卢氏生前因晚年病瞢,故并未完稿。
第二帙之束即已残缺,后二帙则散乱不整齐。
后此书经王琦整理,刻于《医林指月》十二种丛书中,在第一帙之首卢氏有一段小序,识其缘起,谓:“拙言原疏《杂病论》“辨脉”首条,未及申之以钞,已满三百余纸,合以后章,繁简不均恐关件景先生立论本义,另帙就正有道,其有未尽者,详疏平辨两脉。
而此《诊则》旅亦不敢妄骋臆说,惟知进法上古,遵经敷衍,稍备诊家则式,较之中古,各自恃其法者,恐不合时宜。
倘不以鄙说为谬,质之灵素,严加勘驳,则不才旅有异时论者,罪戾无遁矣。
戊戌中秋后三日拙稿《金錍》灾木苟完,重订讹读句,大费安排,故《金匮摩索》先慎之于始,再卒子壻曾篁逐字朗诵,按句点较,更简《诊则》破讹转甚,旅不得不扶疾命曾篁对读,庶得无露,第此三百纸者,一意就绪,恐难节会,续与曾篁,演说分科,标题格额,俾览者易于寻索,庶不致散漫无稽,而节目有次也。
东城河上废衲卢旅原名之颐,稽首识。
”卢氏在序中说全书已整理就绪,但起码王氏所得之本是不完整和不系统的。
现在我们亦只能就《医林指月》本来了解卢氏之学。
卢氏从事古脉法的兼理研究立意在序中说得很清楚。
他是“惟知进法上古遵经敷衍”的“较之中古,各自恃其法者,恐不合时宜”。
他亦不想合时宜。
另外在遵经的同时还要敷衍,这个兼衍是演化发展之意。
他将经典中的脉法做了系列的研究提出一个根据古法的脉学理论和临床内容,这里当然亦贯串着卢氏本人的观点和某些方法。
全书以内难为中心,兼采仲景之说,自《脉经》以下完全摈斥不取。
在方法上卢氏是诡诊与寸口诊法等并列的,然而比较倾向于《难经》的寸口诊法,可惜第二帙之末的第十三则言脉分六部,第十四则言脉变四时,第十五则言脉有寸口原书缺佚了。
在主病上以引用内难经文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二十二则开始至三十八则都是讲经络学说的,第四则与经络亦有关,尤其经络学说中涉及“脉动”问题时,卢氏即指出这是后人失传的古脉法。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https://img.taocdn.com/s3/m/462d4df9fab069dc50220143.png)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
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c2ab3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b.png)
【张玉林:古脉法】中医师怎么把脉的,这篇文章总结全了!(纯干货,收藏)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古脉法
![古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88b7f1b9d528ea80c7793d.png)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https://img.taocdn.com/s3/m/1b68b95c4028915f804dc2f4.png)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古中医脉法
![古中医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38f74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b.png)
古中医脉法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预测病程,并综合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搏是指随动脉血流而产生的波动,通过它,可以了解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古中医脉法始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一直发展至今。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中医脉法。
一、脉搏的分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搏主要分为三种:迅、缓、数。
迅脉指脉搏快速有力;缓脉指脉搏缓慢柔和;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根据这三种脉搏的出现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二、脉象的类型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主要分为正常、沉缓、浮数、涩硬、空虚、代替、结代、滑数、弦如以及细沉等十种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状况、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脉象与病症的关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与病症的关系非常紧密。
根据脉象的类型,可以推断出患者患有什么疾病。
例如:正常脉象通常对应着体质强壮者,而浮脉则通常与阳气亢盛有关。
另外,脉象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节律、强度、性质等方面,不同变化会预示着不同的病情。
四、诊断分析古中医脉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脉象,分析病人病情,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触摸和判断气血运行状况,把病人不同的脉象关系概括为一种病情,为治疗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总之,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它与中医学、中药学、辩证法、针灸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使中医学在实际患者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在今天,尽管技术不断发展,古中医脉法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诊疗与调养都极其重要,这也是中医学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丹医秘授古脉法》
![《丹医秘授古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f568fcb8f67c1cfad6b836.png)
丹医秘授.古脉法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廖育群:“汉以前脉法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古脉法
![古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7f768ea0116c175f0e48ac.png)
/forums/forums/list.page中国国中医药论坛:/cgi-bin/leobbs.cgi《古脉法》的故事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①] 。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经脉医学第二章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
![《经脉医学第二章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https://img.taocdn.com/s3/m/974fe21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0.png)
《经脉医学第二章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针灸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二章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第二节马王堆与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一、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及百病征候(一)马王堆脉书: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1973年末,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出土了14种医书。
其中属于脉书的,均抄于缣帛之上,称为帛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等4种。
该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认为,这些脉书为秦代(公元前221—207年)所抄录;而谈到其著作的年代,则更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
马继兴先生曾迅速对古脉书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除指出其为已知最早的经脉医学著作外,更看破其为“论述灸疗循感现象”的专书,从医史学角度,承认了经脉医学起源于古人观察灸法引出的循行性感觉的临床实践的这一历史事实。
西德学者文树德(Dr.P.Wnschld)、美国学者哈珀(Dr.D.Harper)及日本学者赤堀昭、山田庆儿与猪饲祥夫等氏均曾致力于马王堆医书研究,其内容包括有古代脉书。
但是,以脉书研究为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则从来未曾召开过。
(二)张家山脉书:脉灸经、脉死候与脉法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的古代汉墓中又出土了抄录有古代医籍的竹简,题名为《脉书》。
张家山竹简《脉书》包括了5种古佚书,即《病候》、《六痛》、《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和《脉法》。
其中《病候》与《六痛》为新出。
张家山脉书5种,原本也未题书名,但在其抄录之篇首却题有《脉书》二字。
因而可知,所谓古代脉书,应指包括此5种书篇在内的古代经脉医学著作。
张家山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代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文帝初年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70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左右,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葬年代(汉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168年)相仿。
书的写成年代当比此墓葬年代更早。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d5f9d633d4b14e85246864.png)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https://img.taocdn.com/s3/m/5c58dae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d.png)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本文转自《拔开迷雾学中医》作者王伟中医诊脉玄妙而神奇,关于治病用药的医书那是不计其数,但关于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的医书却为数不多,今天小编将把人迎气口脉法详细介绍给大家,一睹中医诊脉的精髓。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c2c98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7.png)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⒀迟脉: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大乌头汤主之。
(《脉经?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趺阳脉缓而迟,缓则为寒,迟则为虚,虚寒相搏,则欲食温,假令食冷,则咽痛。
(《脉经?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
(《脉经?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按:总结以上诸条,迟脉的诊断意义:①脾胃虚寒②胃气强。
两者也相互矛盾,但从大多数条文判断迟脉当主虚寒。
⒁弦脉:趺阳脉弦,必肠痔下血。
(《脉经?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按:弦脉的诊断意义为:肠痔下血。
⒂伏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按:总结以上诸条,伏脉的诊断意义:脾胃虚衰《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一文被网友三部九候发部于伤寒论坛的“仲学汇通”板块,此文本人看后一直不能释怀,今日又找出来看,越看越有味。
所以全文转载在民间中医网,众网友转摘或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以表尊重。
古脉法大全
![古脉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4e861e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9.png)
古脉法大全古脉法大全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 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 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 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 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 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历代古医脉法精华
![历代古医脉法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38efe5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4.png)
历代古医脉法精华[导语]名医的诊脉理论:凡内伤证,左脉常细而涩,右脉多浮而大(原注:疟病之脉,亦两手不一)。
盖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左脉细涩;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右脉浮大。
(张石顽)凡内伤证,左脉常细而涩,右脉多浮而大(原注:疟病之脉,亦两手不一)。
盖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左脉细涩;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右脉浮大。
(张石顽)凡虚损证脉浮大者,属阳虚;细数者,属阴虚。
芤为失血。
若两手俱芤,中有一部独弦者,为有瘀蓄未尽,当去其瘀;若见数大者,为火旺;弦数者,为骨蒸,均难治。
(张石顽)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为无胃气,不治;脉小而数者,亦不治。
尺中弦急者,必因房劳发热,若关尺俱弦细而急者,不治。
脉微者薄也,为阳气虚不能卫其外,宜通脉四逆汤;细者小也,为阴血虚不能荣其中,宜当归建中汤。
(陈修园)妇女之脉,两尺涩而不连属者,闭经之象也。
肺气素虚之人,及久嗽伤肺者,偶有感冒微发热、头疼,脉必浮大而虚,切忌服发散药。
一发则肺气耗散,不能安卧,只须葱白豆豉汤足矣。
凡脉乍大乍小、时沈时浮者,乃血气虚而随火用事也,宜归脾加减调之。
风寒之脉,左手浮大而紧。
温病之脉,右手浮大而数。
凡房劳而眩晕者,左脉涩,而右手关尺必浮弦而长。
(萧廉泉)凡左手寸关浮缓而弦、余脉如常者,乃上部有风热也。
左寸浮大而散,右寸浮涩而短;左关弦软而长,有关缓大而软;两尺沈滑而搏,皆平脉也。
浮脉要尺中有力,为先天肾水可恃,发表无虞。
沈脉要右关有力,为后天脾胃可凭,攻下无虞。
(盛启东)六部脉中,有少冲和之气者,即是病脉。
或反见他脏之脉,是本脏气衰,而他脏之气乘之也。
如脾胃虚损,则肝木乘之,故肝强脾弱,右关脉必弦也。
(石顽)贵人脉,常清虚流利。
富人脉,常和滑有神。
贱者之脉,多壅浊。
贫者之脉,多蹇涩。
先富贵而后贱,则气郁血衰,脉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石顽)富贵之人恒劳,心肾精血内戕,病脉多虚,纵有表里客邪,不胜大汗大下,全以顾虑元气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
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
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
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
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
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
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
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表1 周潜川著述目录序号书名序号书名1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19温病心法十诀2“玄门四大丹”秘授20试论王叔和3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21四川草药简辑4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22峨嵋白云禅师考5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23医易大要6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24太素脉法评介7《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25潜川先生《三焦论》8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26潜川先生《三消论》9丹药概要27经络“里支”内照图10“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28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11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29考《奇经八脉考》12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30《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13气功纠偏药疗法31《内经知要》述义14养生学讲义32胎胪旨要15农村医生卅门33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16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34医学密典(未完成)17分经候脉法35验方回忆录18伤寒心法十诀36《峨嵋十二庄释密》我手中存有周氏1962年在河北中医学院讲述“分经候脉法”时的记录稿(目录中的第17种,以下言及此文本时皆称之为《分经候脉法》),其第一部分述“分经候脉”之由来,全文如下:分经候脉法 [②](周潜川大夫报告)一、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
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
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
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
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
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
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分经候脉法》的第二部分讲述分经候脉法的具体内容,所述二十部脉的具体的诊法与主病,实即《丹医秘授古脉法》抄本的主体内容。
但我之所以要以相对而言属“二手材料”的家藏《丹医秘授古脉法》为介绍与研究对象,是因为如此才能完整地将这个“另类医学流派”的故事讲下去:《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写者(如果从它是《分经候脉法》的抄本的视角出发)或撰写者(如果以为它属再创作),是家父廖厚泽(1923~1998)。
廖氏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航海专业,50年代末开始追随周氏学习,并业余为人治病;60年代初以契而不舍之精神从交通部转业至山西中医研究所,通过正式考试,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了职业医生。
其后周氏罹难,众弟子皆受牵连——取消医生资格、遣返原籍。
直到“文革”后,此案才得以平反。
这就是何以《丹医秘授古脉法》中丝毫未言其师之名与学术源流,而仅称“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的原因所在。
我在此介绍师徒二人的经历,并非是要昭示他们的苦难,而是意欲以此个案为例,来展示此类早年受近代科学养成教育之人,在接触到中医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与技艺后所表现出的执着态度与认知方式。
相比之下,周氏的其他弟子,虽多为中医或西医出身,但对周氏之学的理解却均属等而下之,不过是热衷于有效之方的学习与实用而已。
进而还想以此为例,阐述“中医这门貌似古老、一成不变的学问,实际上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观点[③] 。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中才开始见到将两手的“寸口脉” [④] 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诊候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并将王叔和作为脉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
《丹医秘授古脉法》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王叔和及从那时开始使用的“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给出了所谓“古代诊脉之法”的具体内容——即“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合计二十部脉的诊法与主病。
不管这种“分经候脉”的诊脉方法是不是汉以前或王叔和《脉经》之前的文化遗存,但确属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传世医书中所看不到的内容。
换言之,这个“抄本”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
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
所有注释皆为笔者所加,以助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丹医秘授古脉法》前言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
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 [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
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
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