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
矛盾翻译思想茅盾简介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如下: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那种说话和办事,前后抵触,自相对立的情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斥。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摘要:“矛盾”修辞格是通过词语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本文通过实例比较,旨在阐明英汉“矛盾”辞格的结构差异及翻译方法。

指出正确理解原文内涵,摆脱原语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 重建符合汉语修辞规范的语义关系,是有效翻译该辞格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对立统一;翻译英语“矛盾”修辞格 (oxymoron) 一词来自希腊语oxusmoros, oxus (oxy-) 意为“聪明、机灵”,moros (-moron) 意为“蠢笨”,合在一起就是“聪明的愚笨”。

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该辞格的特点,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

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如: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英语矛盾修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表面的语义对立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在矛盾中见统一,在对立中见和谐,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修辞表达法,如“陌生的朋友”,“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于无声处听惊雷”等。

充分认识和研究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出发点,探讨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及其汉译方法。

一、矛盾修辞格的构成方式及其汉英差异英语修辞格 (oxymoron) 通常被译为“矛盾修饰法”,有时又被称作“对顶”、“映衬”、“反衬”、“烘托”等。

实际上,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和语义与汉语的这几个辞格又有不同之处。

汉语的“对顶”指的是“两个在意义上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词或词组,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在一起构成句子,用来描述事物、说明事理,形成某种情趣的修辞方式”。

[1]如:“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往昔,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挡。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却无法回答。

那种既无法被穿透的盾和那种无坚不摧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矛盾》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乎阴,盍归其本!夫巧固不可为矣。

今以仁义论是非,以是非论治乱,是以阴阳之辨乱于天下也。

译文:再说那些凭借技巧斗争力量的人,开始时可能处于优势,但最终往往陷入劣势,为什么不回归根本呢?技巧本来就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人们用仁义来评判是非,用是非来评判治乱,这就像是让阴阳的区分在天下混乱不堪。

《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追随。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为的事情,施行不言的教诲,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干预,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离去。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引言茅盾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茅盾的文学之路却是始于儿童文学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对矛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金燕玉的《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用译本比较的方法介绍了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因此,对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将借助伽达默尔的这些理论,分析茅盾在儿童文学翻译之路上的选择,从而考察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1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二十世纪以后,西方现代解释学有了新的发展-哲学阐释学,它否定了对纯客观意义(本意)的追求,认为解释着在其阐释过程中会无法避免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解释有着主观色彩。

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学原则。

伽达默尔首先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有,无论是人还是文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

在阐释者面对某一文本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先结构”,这种“先结构”的形成是复杂的,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相关。

当他对某一文本进行理解时,他就会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先结构”带入文本,用自己所处时代所拥有的知识和方式对原文本进行诠释。

因为这种历史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不管阐释者如何希望自己能完全客观,也不管阐释者如何努力,他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可能绝对客观。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把这种“先结构”称为“视域”:“视域(Horizont)概念本质上就属于处境概念。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Gesicht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括了从某个立足之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它与历史时代相关,指的是理解的角度和可能的视野,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原文本包含原文本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初始视域”,而文本的理解者有在自己所处时代形成的“现今视域”。

因为两种视域之间的差距在所难免,理解者所要做的不是消除这种差距而是将原文本所拥有的诸过去视界与他拥有的现在视界叠加融合,即伽达默尔提出的“视界融合”。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简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简

原文:吾有一矛,长丈余,锐不可当。

以刺之,无不摧折。

吾有一盾,坚不可摧,以之卫身,无往而不安。

人或曰:“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何如?”吾应之曰:“吾矛之利,无物不破;吾盾之坚,无物不御。

矛与盾,俱吾所制,安得有毁?”译文:我有一支矛,长一丈多,锋利无比,用它去刺,没有不能刺破的。

我还有一面盾,坚固无比,用它来保护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安全。

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我回答说:“我的矛是如此锋利,没有什么是它刺不破的;我的盾是如此坚固,没有什么是它不能防御的。

矛和盾都是我制作的,怎么可能互相破坏呢?”然而,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矛之锋利与盾之坚固。

若矛真如所说锋利,则盾必被刺破;若盾真如所说坚固,则矛亦不能刺入。

此二者,本为对立,何以能同时存在?故智者曰:“矛与盾,不可兼得。

”此乃自相矛盾之理也。

又闻,一人欲买一马,马主云:“此马善跑,一日可行千里。

”买者曰:“然则我骑此马,何时可至千里之外?”马主无以应,但云:“此马虽善跑,然非一日可达千里。

”买者又曰:“既非一日可达,则此马非善跑也。

”马主默然,无言以对。

译文:又听说,有一个人想买一匹马,马主人说:“这匹马跑得快,一天可以跑千里。

”买马的人问:“那么我骑着这匹马,什么时候能跑到千里之外?”马主人无言以对,只是说:“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不是一天就能跑到千里之外。

”买马的人又说:“既然不是一天就能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这匹马就不算跑得快。

”马主人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此二者,亦为自相矛盾。

马之善跑,与一日千里,本是相符。

然而,马主之言,既言善跑,又言非一日千里,自相矛盾,令人难以置信。

世之自相矛盾,岂止于此?或言“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然仁者未必智者,智者未必仁者,二者难以兼得。

又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苦口之药,未必真良,逆耳之言,未必真忠,又自相矛盾矣。

译文:世间的自相矛盾,岂止于此?或者说“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然而仁者未必就是智者,智者未必就是仁者,二者难以兼得。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古之智士所忌,今之俗人所长。

或曰:“矛之利,莫之能敌;盾之坚,莫之能陷。

”夫以矛刺盾,自毁其盾;以盾挡矛,自毁其矛。

二者相争,俱毁俱伤。

是以智者不与之争,避其锋芒,守其本分,求其和平。

译文:自相矛盾,这是古代的智者所忌讳的,而现在的俗人所擅长的。

有人说:“矛的锋利,没有谁能与之匹敌;盾的坚固,没有谁能穿透。

”如果用矛去刺盾,就会毁掉自己的盾;如果用盾去挡矛,就会毁掉自己的矛。

二者相互争斗,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因此,智者不会与这种局面争斗,他们会避开锋芒,坚守自己的本分,追求和平。

今有愚者,好自相矛盾,以为得计。

其言曰:“吾矛之利,天下莫能敌;吾盾之坚,天下莫能陷。

”于是,愚者持矛与盾,遍游天下,夸其技,自以为得志。

然天下之人,莫不笑之。

或曰:“子之矛,刺吾盾,则吾盾毁;子之盾,挡吾矛,则吾矛毁。

二者俱毁,子将何依?”愚者无以应,赧然愧赧,不能自容。

吾尝闻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自相矛盾之人,其心必悖,其行必乱。

悖心乱行,终必自毙。

是以圣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愚者不悟,反以为奇,不思其害,竟至丧身。

或曰:“矛与盾,各有所长,何独自相矛盾为病?”曰:“矛长于刺,盾长于守,各守其长,各攻其短。

若以长攻短,则胜;以短攻长,则败。

自相矛盾者,不识长短,不明攻守之道,故败。

”此言虽简,实含深意,学者宜深思之。

夫自相矛盾,非但失之智者,亦失之勇者。

勇者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自取灭亡。

智者若见其不可为而不为,则是明智之举。

是以,智者不与愚者争,勇者不与危者争,各守其道,各遂其志,斯为上策。

总之,自相矛盾之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然智者避之,勇者忌之,愚者趋之。

避者免于祸患,忌者免于危亡,趋者终必自毙。

愿世人以此为鉴,慎行无咎。

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

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夫天地之大德,生而无言;山川之广,育而不语。

日月之行,恒而不移;星辰之列,静而不变。

天地之间,万物竞生,竞而不相害;群生之中,彼此相生,相生而不相悖。

夫相矛盾者,非一端也,乃天地之至理,万物之至道也。

翻译:天地间最大的德行,是它的孕育而不言说;山川的广阔,是它的滋养而不言语。

日月的运行,永恒而不改变;星辰的排列,宁静而不变动。

天地之间,万物争相生长,竞争而不相互伤害;众多生物之中,相互滋生,相互滋生而不相互矛盾。

所谓相互矛盾的,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天地至高无上的道理,万物至极的法则。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因此,圣人处理无为之事,实行不言之教。

万物兴起而不率先发动,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不消失。

原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翻译:因此,圣人抱持着道来作为天下的楷模。

不自我显耀,所以显得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显出正确;不自夸,所以有功;不自傲,所以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斗。

古人所说的弯曲以求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原文: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故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不贵而贵,不贱而贱。

翻译:因此,圣人摒弃极端,摒弃奢侈,摒弃过分。

所以能够处于上位而不使民众感到负担,处于前列而不使民众受到伤害。

因此,天下人乐于推崇而不厌弃,所以不显贵而显得贵重,不低贱而显得低贱。

原文:是以圣人之言,虚而不味,动而愈出。

静而德以生,动而德以成。

故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翻译:因此,圣人的言语,空虚而不晦涩,动听而愈出愈妙。

静默中德行自然产生,行动中德行得以成就。

所以行走在大道上,唯一畏惧的是偏离正道。

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

翻译理论中的归化与异化——矛盾面面观

翻译理论中的归化与异化——矛盾面面观
说 的直译 和 意译的概 念大 同小异 。 关 于直译 和意 译 两 种 方 法 的观 点 和 定 义 , 首 先
化” 的论 争 , 其 中 的 方 法 论 之 一 是 把 归 化 与 异 化 研 究 从宏 观 的角度 与 中 国翻 译史 相 联 系 , 把 古 代 翻 译 中 的文质 、 直译与 意 译 、 异 化 与 归 化 演化 发 展 相 联 系 。 这种 异化 与归化 论与 中 国翻译史 的结合 , 在一 方 面 ,
翻 译 策 略
时 代 从 民 族 文 化 视 角 在 保 持 文 化 特 色 上 起 到 重 要 的
作 用 。 Ve n u t i 把翻译置 于文化、 社会 、 政 治 与 文 化 意 识 的 大 背 景 下 通 过 翻 译 策 略 的 选 择 来 反 映 不 同 文 化在 当今世 界所 处 的不 同地 位 , 把 翻 译 当 作 一 种 斗 争工具 , 与 不平等 的现象 作 斗争 。归 化 、 异 化 翻 译 策
把 直 译 和 意 译 与 异 化 和 归 化 两 对 概 念 之 间 的 联 系 和 区别 抹 煞 , 就会把 异化 和归 化 的作 为文化 、 美 学 等 方 面 的 翻 译 策 略 与 直 译 和 意 译 的 语 言 特 点 再 现 两 种 方 法 视 为 对 等 。归 化 的 翻 译 , 归根 结 蒂 , 是 意 译 的
2 0 1 3年 7月第 7期
高教 论坛
J u 1 . 2 0 1 3 . No . 7
Hi gh e r Ed uc a t i on Fo r u m
翻译理论中 的归化与异化
祝 远 忠
( 泰 山医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泰安
矛 盾 面面 观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

谈翻译中的对立统一【摘要】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翻译中大量的对立统一现象为我们从事翻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因此,坚持对立统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避免犯错误。

【关键词】矛盾对立统一翻译1.概述。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依据,双方共处同一个统一体中。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列宁称这一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毛泽东1967:31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精髓,它贯穿了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始终,具有普遍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范中英1994:)“翻译是现代信息传递的工具”(WolframWilss 2001:11),也是国际问交流的重要手段。

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际问交流的质量。

坚持对立统一的哲学原则才是科学的、辩证的翻译原则,也是翻译者们在翻译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则。

2.对立统一与翻译。

翻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着矛盾,即对立统一。

1968年谢伏里曾归纳过翻译中的六对矛盾:①译作应传达原作的词语/原作的思想;②译文像原作/像译作:③译文应反映原作的风格/译者的风格;④译作像译者同时代的作品/像原作同时代的作品;⑤译者有权增删原作/无权作丝毫增删:⑥诗应译成散文/诗应译成诗。

中国翻译理论家孙致礼也提出了翻译十大辩证关系,涉及十大对立与统一的矛盾。

①科学性/艺术性;②保洋味/避洋腔;③神似/形似;④直译/意译;⑤克己/创造;⑥原语风格/译文风格;⑦忠于作者/忠于读者:⑧整体/细节;⑨归化/异化;⑩得/失。

翻译中的这些对立统一关系为翻译实践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自相矛盾整片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整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夫自相矛盾,诚为可怪。

夫言者,所以明理也;行者,所以成事也。

言而不行,行之而不言,皆不足以成器。

是以圣人言行一致,无所悖逆。

然而,世之愚人,或言不由衷,或行不副言,以致自相矛盾,悖谬横生。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欲加害。

孔子告门人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以言教人,以行率世。

今吾言而加害,是自相矛盾也。

吾当避之。

”门人曰:“夫子自相矛盾,何避之有?”孔子曰:“非也,吾言以正己,行以成人。

言而不行,是吾之过;行而不言,是吾之谦。

二者皆不可废,故避之。

”于是,孔子遂去匡,避其害也。

又有孟子,善言辞,而不善行者。

或问孟子曰:“子言善矣,而行何如?”孟子曰:“吾闻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吾言善,人闻之,足以戒其不善。

吾行不善,人见之,足以知吾之不善。

二者并行,何患乎?”此孟子自相矛盾之处也。

孟子之言,欲以教人,而行则不然,故其论自相矛盾。

又有苏秦,善游说,而不善治国。

苏秦游说诸侯,诸侯皆信之。

苏秦归国,欲用其策,而国人不信。

苏秦曰:“吾游说诸侯,诸侯皆信我,何故不信吾国?”国人曰:“子自相矛盾,游说他人,而行不副言。

”苏秦无以对,遂自刎而死。

此苏秦自相矛盾之极也。

夫自相矛盾,非独言辞,亦在行事。

言而不行,行之而不言,皆足以败事。

是以君子慎言慎行,不敢自相矛盾。

夫自相矛盾,诚为可怪,宜深戒之。

---现代汉语翻译:自相矛盾,确实让人感到奇怪。

言语是用来阐明道理的,行为是用来成就事业的。

说话却不付诸行动,或者行动却不说话,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成就。

因此,圣人言行一致,没有相互违背的地方。

然而,世上的愚人,有的人说话不是出自真心,有的人行为不与言语相符,以至于自相矛盾,荒谬的事情层出不穷。

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人想要加害于他。

孔子告诉他的门人说:“我听说,君子的道理,是用言语教导人,用行为引导世人。

现在我说了却要加害,这就是自相矛盾。

我应该避开。

”门人说:“先生自相矛盾,有什么好避的?”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说的话是为了端正自己,行动是为了成就他人。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二)可译性
2、理论基础:
乔治·穆南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翻译是可能的,
但它确有限度”的观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本雅明:翻译不是绝对的不可能
(二)可译性
3、与不可译的关系
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语 言层面的不可译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都是客观存在 的; 另一方面,不可译论也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 认,承认不可译的同时,应转而追求可译度。
重视“形”并不是要因袭原文的“形”,要以译文的 新的形神统一代替原文的形神统一。可以保留或改变 原文的形式,也可完全创新,意在再现原文的功能。
3
三对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 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Thanks
2、相关问题:归化与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 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 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 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 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 语言表达方式。
“同”为“相似性”,它为思想沟通和文化交流带来可 能性。人类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相似的社会生 活、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 意义上讲,翻译是可行的。 “异”为“差异性”,不同地域存在地理文化差异。如 果没有差异,翻译便没有存在的必要。翻译因语言之 “异”而产生,翻译的意义便在于克服各种造成理解或 沟通障碍的“异”。
4.方法
1)理论上的可以 2)分析障碍 解决障碍 ,翻译方法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 可以采取意译、套译、 解释性翻译,或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而对文化 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语言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不同 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只有这样,翻译的不可译 性才能愈来愈向其可译性转化。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最新年文档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最新年文档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概述20 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是一部系统而简要论述中国翻译思想发展史的著作,其性质基本类同于“史略”或“简史”。

聚焦翻译宗师,梳理译论长轴。

以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贯穿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传统篇”,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首次划分并论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折、发展、鼎盛四个时期,以“十大学说思想”为中心命题,追溯其共同的历史渊源,继承、发扬、开拓传统译论思想;下篇为现代篇”,即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重点论述中西翻译思想“融合期”、翻译学科全面“建设期”和当代中国翻译思想调整期”。

在论述中,更多地关注新时期的新译论、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批有学术实力和学术个性的中青年翻译家,捕捉在翻译学科建设期“传统派”与“西学派”两派论战中出现的闪光的思想。

(王秉钦,2004:内容提要)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思想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翻译思想发展史的专著,本同时依据书为了保持历史的传承性,将古代翻译史放在绪论中;中国历史的分期原则,将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的翻译思想史分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历史角度出发,概述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翻译。

季羡林先生把翻译活动比作注入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的新水,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来自印度的水,一次是来自西方的水。

对于源于天竺的佛经翻译,作者把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东汉至西晋),外国人主译,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其中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则是最杰出的代表;中期(东晋至隋代),中外人共译,出现了鸠摩罗什、彦琮、道安和慧远等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后期(唐初至唐中叶),本国人主译,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

同时,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集中于直译意译的争论,“文质说”明确被提出,“信达雅”观念初见端倪,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第 33卷∀ 第 5期 2010年 9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7∃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 ! 以傅雷、严复为例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第 5期
黄忠廉 ∀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79∃
译思想家吗? 不是。翻 译思想 家除了 深入研 究翻 译、提出独到的见解外, 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自成体 系, 即使之系统化, 这样才能成为翻译思想家。
为什么说翻译思想称不上翻译理论呢? 翻译理 论是从翻译中概括出来的系统的知识和原理, 翻译 家的几点想法并不成系统。肖红、许钧 ( 2002) 认 为: 傅雷是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 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 究, 但大都囿于某一个侧 面。 这表明: 第一, 傅 雷只是翻译家; 第二, 对其研究尚未形成理论。正 如严复说了只言片语之后, 也没有再深入阐发, 倒 是留下许多空间给后人。后人可以史海钩沉, 总结 理论, 但那已不是严复的理论, 而是严复翻译思想 在翻译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与傅雷不同, 严复的翻译思考则是另一种待 遇。他的 信达雅 三字说, 历经百年, 因众多名 家推崇, 俨然成了 翻译理论 , 严复自然成了翻 译理论家。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6) 我国最 著名的理 论, 当 推严复 译 ∋天演 论 ( 时所提出的 信、达、雅 的理 论。 ( 张树 柏,
19 84 )
( 14) 信达雅作为翻译理论, 并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的傅雷, 不但在翻译实 践中贯彻一条艺术的路线, 而且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也带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王宏印, 2003: 116)

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简介

主张直译的鲁迅,矛盾,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玄zhuang: 唐高僧,倾向于直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矛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关于直译直译就浅处说,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赵景深“宁顺而不信”鲁迅“宁信而不顺”,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现在要容ren“多少的不顺”。

主张直译瞿秋白: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要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说,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后秦高僧。

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严复;信(忠实)达(流畅)雅(尔雅)周煦良:“信达雅哪个最重要?要看内容而定。

一篇译文如果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好译文了。

林纾:以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184种。

G ulliver’s Travels, 海外轩渠录David Copperfield块肉余生述Oliver Twist贼史钱钟书:在“林杼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一国的文学作品译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得化境”。

(仅限于文学作品)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信达雅确实是必要条件,……尤其是文学作品,信达之外,愈雅愈好”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的四五十年代:朱光潜:“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林汉达:“正确的翻译分不出直译或者意译”周建人:直译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七八十年代:周煦良:直译的毕竟是少数许渊冲:哪种方式有力有哪种王佐良:“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适合就是一切“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重在实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关于风格:支持能译的:矛盾、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夫人生于世,矛盾如影随形。

欲求一境,必先经历无数矛盾;欲求一事,必先面对无数困难。

是故,矛盾者,人生之常态也。

夫欲求一境,必先破除旧境之束缚,方能步入新境。

旧境者,习以为常者也;新境者,未知者也。

破除旧境,非一日之功,需历经磨难,方能得之。

是故,新境之得,非易事也。

欲求一事,必先准备,而后行动。

准备者,深思熟虑者也;行动者,决断者也。

然准备非一蹴而就,需详审细思,方能成之。

行动非无端之举,需审时度势,方能成之。

是故,一事之成,非一日之功也。

夫人生如棋,每一步皆关乎生死存亡。

然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或需弃子以求活,或需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是故,棋局之中,矛盾者,胜败之关键也。

矛盾虽多,然非皆有害。

有时,矛盾可激发潜能,使人生更上一层楼。

如水与火,本不相容,然火能炼水为蒸汽,水能灭火。

是故,矛盾者,有时可为人生助力也。

然而,矛盾亦能消磨意志,使人陷入困境。

如山重水复,使人望而生畏。

是故,矛盾者,有时亦为人生之阻碍也。

夫人生矛盾,犹如阴阳相生相克。

阴阳者,万物之本也。

阴阳相生,万物得以生长;阴阳相克,万物得以变化。

人生矛盾,亦如阴阳,有生有克,有得有失,方为完整人生。

译文:人生在世,矛盾如同影子一般伴随着我们。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然要经历无数的矛盾;想要完成一件事,必然要面对无数的困难。

因此,矛盾,是人生的常态。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须先打破旧境的束缚,才能步入新境。

旧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新境,是我们未知的领域。

打破旧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历经磨难才能获得。

因此,新境的获得,并非易事。

想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准备,然后才能行动。

准备,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行动,是决断的体现。

然而,准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实现。

行动也不是随意的,需要审时度势才能成功。

因此,一件事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就像一盘棋,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

然而,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有时需要舍弃一些棋子以求生存,有时需要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课文《自相矛盾》翻译

课文《自相矛盾》翻译

课文《自相矛盾》翻译
摘要:
1.介绍《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和主要角色
2.分析《自相矛盾》的寓意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3.总结《自相矛盾》对我们的启示,强调做决策时需全面思考
正文:
《自相矛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解老》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在市场上售卖矛和盾牌的楚国商人的经历。

这位商人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轻松刺穿任何盾牌;同时,他还说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武器能击破。

正当他为自己的商品自豪时,有人问他:“如果你的矛能刺穿一切,那么你的盾牌能抵挡住你的矛吗?”商人无言以对,因为矛和盾牌正是他自己所售卖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暴露了他的谎言。

这个故事寓意着: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特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做决策时也需要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决策目标和方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在追求一个目标的同时,破坏了另一个目标。

因此,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避免因片面追求某种利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自相矛盾》故事中的楚国商人,由于过分夸耀自己的商品,导致暴露了自己的矛盾。

这警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分吹嘘,以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矛盾。

我们应该学会谦逊,以更为审慎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取得进
步。

总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告诉我们做决策时应全面思考,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浅析韩国当代女作家梁贵子小说《矛盾》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析韩国当代女作家梁贵子小说《矛盾》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

作者: 王红梅[1]
作者机构: [1]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出版物刊名: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27-3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梁贵子;矛盾;中文译本;翻译策略
摘要: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伊始,历经中国的近现代翻译,直至中国当代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从翻译界公认的严复的"信、达、雅",发展成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然而,在当代小说译介中,译者一般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其不足体现在哪里?本文以韩国当代女作家梁贵子小说《矛盾》的中文译本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寻求到些许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