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第七讲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作者和作品
(一)罗贝尔托.罗西里尼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从根 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影片的 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 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开山之作,成为新现实主义的 第一炮。 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 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后者 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 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 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 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影片在第 一届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金棕榈奖。
《罗威雷将军》(]959)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 《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953) 、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 和《罗马的夜晚》 (1960)等影片,这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 重视的影片,大部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系列片,例如: 《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 (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 徒传》 (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 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1972)、《笛卡 儿》(1974)和《救世主》(1975)。
新现实主义之前
勃拉塞蒂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为数不多的意 大利导演,主要作品有: 《尼禄》(1930) 《1860年》(1933) 《老卫兵》 (1935) 《萨尔瓦特 罗莎情史》(1939) 《云中四部曲》(194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 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当代发展
《偷自行车的人》
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了战后意大利,经济 一片萧条,罗马城里有大批失 业的贫困者。一个失业两年的 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沿 街张贴广告的工作,但做这个 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于 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单送进当 铺,赎回了早先当出去的自行 车,但第一天工作自行车就被 人偷了。他同儿子找了整整一 天也一无所获。情急之下,他 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 被人抓住,遭了一顿打。
他笑着和儿子说:这 里环境一流吧,我们 订了位子的,不能让 别人抢了我们的位子
而实际上这是个拥挤 又充满恶臭的集中营。
他和儿子说他们将乘 火车去旅行,而且火 车只没有位子的,每 个人都要站着。
而实际上,他们将被 押入集中营。
这一秒他扮成小丑走 路,提醒躲在铁桶里 的儿子别出来,下一 秒,他就惨死在纳粹 的枪下。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是托纳多雷作品的一大特 点。
他的影片数量并不多, 背景往往是他的故乡西西 里岛,他精心锤炼并贩卖 着他永恒的乡愁。
“思乡是魔咒,终生无 法解决”,托纳多雷这样 说。
罗伯托·贝尼尼 (导演兼主演)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外 语片奖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欧洲电影节最佳男 主角
《海上钢琴师》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自己的一艘船,一个近乎 偏执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
剧情简介
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 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 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 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 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 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 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 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 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 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 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 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 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 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 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 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 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基本介绍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
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
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
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
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二、主要题材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
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
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第二章_西方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美国影评家爱德华· 默里认为:“《偷自行 车的人》典型地代表了德· 西卡的导演风格。 影片没有爱森斯坦的‘冲击剪辑’和蒙太 奇结构之类惹人注目的剪辑技法。也没见 德· 西卡像威尔斯那样运用摄影机和音响。 影片中没有惊人的摄影角度,没有出人意 外的摇镜头,没有划,没有’闪电式混 合’。但是德· 西卡跟威尔生活本身展开的情景,但他又有别 于威尔斯,不采用纵深的戏剧化构图。
德· 西卡是参与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时间最 长,受柴伐梯尼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影响最 深的导演。从1946年起,两人合作创作了 一系列集中反映战后意大利城市问题的影 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部分。他 的代表作品有:《擦鞋童》(1946)、 《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 托· D》(1951)等。
德· 西卡的艺术是一种隐藏艺术的艺术。他 的风格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主题,而不是 引向风格本身。在整部《偷自行车的人》 中,德· 西卡交替使用固定摄影镜头、慢移 动拍摄和慢摇拍镜头。这种技巧的作用使 观众几乎觉察不到制片的技巧。”
德· 西卡不是借助于对白和过多的外部表情, 他成功地把主人公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表现 为实际的视觉形象,摄影机跟随父子两人 在冷漠无情的街道和人群中到处碰壁。 柴 伐梯尼认为影片成功的全部秘诀就在于热 切地追随它的人物,待在他们身后。这样 即使卑微的东西也变得重要起来,日常生 活中琐碎的小事也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偷自行车的人》全无救世主式的道德说 教,而是以纪实的手法,在看似不动声色 之中,传达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
影片结尾部分展现了安东· 里奇偷车时的情 景是全片的高潮段落,但影片没有用任何 戏剧化技巧和蒙太奇分切,摄影机的角度 就像一个冷静旁观的观众的视点,始终与 安东· 里奇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看不到他 的面部表情细节和心理变化,只能通过其 形体动作设想他巨大的情底波澜。而这一 切同情和怜悯的情感的获得是观众自己观 察的结果,导演德· 西卡躲在摄影机后面, 他没有强加给人们什么,他只是展示一个 真实的生活场景,但影片巨大的感人力里 恰恰正在其中,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世 界电影美学的重大贡献。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深入人心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本文将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深入探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从其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影像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及其背景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包括《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托纳多雷的创作背景深受意大利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特色的影响,使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三、托纳多雷电影中的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现实的还原和真实感的展现,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他的作品中常常采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以及跟拍等手法,以记录片的形式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时间的跳跃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的多元面貌。
四、角色塑造与人文关怀托纳多雷的电影中,角色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他善于通过角色的命运和经历,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的作品还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光辉。
五、影像风格与美学特征托纳多雷的电影在影像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善于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摄,营造出一种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常常运用色彩、构图等电影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氛围。
这些影像风格和美学特征使得托纳多雷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结论通过对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叙事风格。
他的作品以真实感和人文关怀为内核,通过非线性叙事、角色塑造以及影像风格等手段,展现了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通过一学期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五大电影流派,有苏联电影学派、法国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美国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意大利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兴起的第一个电影潮流,并对以后世界电影的影响非常深远。
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维斯康蒂的《沉沦》被称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维斯康蒂有意把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
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
首部影片是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代表作有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的《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1941-1945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电影有《云端的四步》、《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参考文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Bondanella, P. (2002). Italian cinema: From neorealism to the present.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正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电影运动,旨在反映战争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这一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包括罗伯托·罗西里尼的《自行车骑士》(1948)和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波西米亚生活》(1953)等。
这些电影以其真实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备受赞誉。
在这个主题下,一篇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研究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和背景:该部分可以介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包括该运动与意大利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关系。
2.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风格:该部分可以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特艺术风格,包括其对真实主义表达的追求、纪实拍摄手法以及对摄影、剪辑和音乐的运用。
3. 社会问题的反映:该部分可以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如何反映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问题,如失业、贫困、社会不公等。
可以引用《自行车骑士》中主人公为找回被盗自行车而奔波的故事,以及《波西米亚生活》中艺术家和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情境。
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该部分可以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国际电影的影响,包括其对后来的电影运动和导演的启发。
可以引用国际电影评论家对这些电影的积极评价,以及该运动在国际电影领域的影响力。
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二战后的重要电影运动,通过真实的表达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现实困境。
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可以揭示其起源、艺术风格、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以及对国际电影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电影流派。
意大利电影
时间
(1942年——1956年) 1、1942-1945,准备期 2、1945-1950,全盛时期
3、1950-1956,分化或终结时期
• 1942年,意大利电影已经产生了一些 反抗和复兴的苗头,一些导演无法再 忍受本国电影的死气沉沉。
• 勃拉塞蒂的《云中四步曲》、德· 西卡 的《孩子们看着我们》、维斯康蒂的 《沉沦》等影片预示着战后新电影的 诞生。这些影片后来都被归入“新现 实主义”电影。
5、结构形式
• 新现实主义反对虚构情节,主张由人的处境 来决定松散的情节结构,要求 “还我普通人”, 以表现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为主要任务。 “ • 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 是简单的,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 形式——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 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 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 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 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 身产生结构。 back
德· 西卡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中影响最大的电影导演。 • 意大利战后生活四部曲: 《擦鞋童》(1946) 《偷自行车的人》(1948) 《米兰的奇迹》(1951,戛 纳电影节大奖) 《温别尔托· D》(1951) back
1、纪录性
• 影片让人看到毫不掩饰的、赤裸裸 的意大利贫困景象,没有丝毫的美化或 矫饰,类似于新闻报道的风格。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 新闻片摄影机,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 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 意力。客观地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 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 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巴赞称新 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 殊的美学价值。 back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影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新现实主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新方向。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以期对这一电影流派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现实主义题材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强调真实性和社会性。
影片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主要角色,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强调自然主义。
影片中的画面、音效、剪辑等元素都力求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揭示社会问题上,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影片往往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战争创伤、社会不公等,都通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五、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影片往往采用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事件的全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使得影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能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六、情感的真实表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强调真实。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来传递影片的情感内涵。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感的细腻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七、结论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选择、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方面。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
•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 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 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 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 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 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 轻视电影剧作和表演技巧,只能给电影艺
术的发展带来阻力,并且失去对观众的吸
(三)巴赞与纪实美学
•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 巴赞(1918—
1958),被西方电影研究者普遍看做是继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之后,
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
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 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 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 电影运动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 尼导演的《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1948),德· 西卡的《擦
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
如《锡兰之歌》、《夜邮》。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
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
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 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 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 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 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 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
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完善,可以
新现实主义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编辑本段电影流派 新现实主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甚至令人震惊,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电影学派竟然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电影的部分传统或陈规。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艺术表现
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而著称。
本文以著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二、托纳多雷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真实、细腻、深刻的叙事风格著称。
他的“时空三部曲”包括《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作品均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特点1. 真实性与自然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注重还原生活原貌,使观众产生共鸣。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人物的情感、环境等真实地展现出来。
2. 情感与人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对人性的探索,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托纳多雷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情感表达真实、细腻。
3. 多元的叙事手法:在叙事结构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常采用多元的叙事手法,通过倒叙、插叙等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
四、“时空三部曲”中的美学表现1.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成为影片的重要特点。
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 细腻的人物塑造:托纳多雷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情感表达真实、细腻。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挖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产生共鸣。
3. 自然、真实的镜头语言:托纳多雷的影片中,镜头语言自然、真实,通过细腻的镜头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环境的细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五、结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而著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肖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
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
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
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
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
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
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
对于这一点《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
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
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
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
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成为了电影艺术史上的一股重要流派。
该风格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特点1. 现实主义题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问题。
影片往往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展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纪实性拍摄手法新现实主义电影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影片中的场景、服装、道具等都力求真实,以还原生活的原貌。
同时,影片的镜头运用和剪辑也更加自然流畅,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3. 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还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发展历程1. 起源与形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起源于二战后的意大利。
当时,电影人希望通过电影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种背景下,新现实主义电影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 繁荣与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等,都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对后世的影响1. 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它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使电影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拍摄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技巧,也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流派,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电影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探究其电影艺术中的深刻内涵。
二、新现实主义的定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继古典好莱坞时期后的电影流派,是对电影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变革。
这一电影风格将视线投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贫困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它的创作重点是对现实的客观描绘和纪实风格的探索。
三、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1. 题材选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再现。
这些作品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
2. 叙事方式: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注重情节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 纪实风格: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绘,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在拍摄手法上,采用实景拍摄、长镜头、跟镜头等手法,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纪实性和现场感。
4. 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挖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进而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5. 视觉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视觉美学上追求简洁、自然。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追求真实、朴素的风格,使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影片的内容。
四、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价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对当时的欧洲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窗口。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经验:即以真实的视角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
外国电影流派介绍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流行于四五十年代,属批判现实主义奖。
它取材于真人真事,着重表现下层群众的不幸,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创作上只写剧本大纲,台词让演员即兴发挥,起用非职业演员。
它不强调蒙太奇,多用记录片手法实地拍摄。
代表作为《罗马11点钟》,写某公司招聘一名女秘书,结果上千名妇女应聘,挤成一团,结果楼梯塌陷,多人受伤,而次日仍然有上千人来排队。
其他名片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法国的“新浪潮电影”:风行于五六十年代。
该派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无故事、无情节、无结构,大量运用时空错位、音画错乱的手法来打乱常规结构,以象征手法反映社会病态和人性毁灭,并使现代主义电影和商业电影相结合。
代表作有《广岛之恋》、《精疲力尽》、《四百下》、《喘息》等。
西方的“意识流电影”:流行于六十年代,根据弗罗依德的心理学,采用“意识流手法”,用镜头去表达人的主观意识,常用独白、旁白、象征、倒叙、梦境、幻觉等手法,思路跳跃,结构杂乱,晦涩难懂。
代表作有瑞典的《野草莓》,法国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意大利的《八部半》等。
美国的“大片”:八九十年代,为了与电视争夺观众,好莱坞不惜大投入,拍摄许多大场面的故事片。
其特点是人物多,场景大,气势恢弘,布景复杂,科技含量高。
片子常用长镜头(几分钟),长篇幅(几个钟头),拍摄周期长(几年),以大投入换来大回报。
着名大片有《星球大战》、《超人》、《埃及艳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时期 (1945—1950)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5)、《游击队》(1946)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
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1951)
2,1945-1950年是全盛期。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历时6年。
3, 1951-1956为衰落时期。以《屋顶》为结束。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时期 (1942—1945)
维斯康蒂的《沉沦》(1942)
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影片的创作特点:
1,表现抵抗运动,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社会问题
2,将摄影机扛上街头,运用自然光 ,在街头拍摄实景,以达到纪录片的逼真的效果。
3,启用非职业演员,片中除神父和女主人公两个人外,其余都由非职业演员扮演。
C,“书法派”电影。 这些电影与广大民众格格不入。尤其是战后,人们面对贫困的生活,更是厌倦了这种电影谎言,普遍要求了解真相,更是渴望电影能够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 。
第三,战争结束激发了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
西柴烈?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
理论家 、剧作家。
? 罗西里尼
罗伯特? 罗西里尼 (1906——1977)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该片是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拍成的,描写意共在战争中抵抗法西斯斗争的故事,被看作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
则(风格)可以归纳为:
1,内容是反映反法西斯斗争或战后
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困和失业问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二战后的意大利残酷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其电影风格紧紧围绕着一个“真”字,电影工作者追求将真实搬到电影中来反映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和社会面貌。
以下是其风格分析:一、电影题材和内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题材大多取材于生活——二战期间平民百姓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战后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大批的人处于贫穷、饥荒、失业及迷茫恐慌中,残酷的现实就像一把尖利的刀深刻的揭露战争发动者的自私行为和社会的严重不公,具有很强的批判力量和现实意义。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通过描述里奇难得找到一份工作维持全家生计却因为自行车被偷不得不再次失业,为了保住工作里奇作为一个父亲甚至做出偷自行车的行为,这一切都给儿子看在眼里,这让一个父亲多么的羞耻和懊悔,整部影片中一部小小的自行车牵动全家人的生活甚至未来,可见生活之残酷和艰辛。
然而当时有多少家庭就像安东尼奥一样,影片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让人心酸又深深的无奈。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下层人民生活,表现了电影工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二、叙事方式自然时间的顺序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采取的叙事方式,这是最能够体现真实的,专家称这是“去戏剧化”叙事处理,即情节松散,无因无果,高潮低调化,所以事件不分主次。
这种按时间的顺序并没有记流水账,导演经过取舍和有所侧重反映了人物的日常生活安排和状况。
比如电影《偷单车的人》里奇的一天:早上天未亮,里奇和儿子早早就起床了,这反映工人起早贪黑的勤劳工作,接着出门,儿子和躺在床上的妹妹告别,小小关窗的一个动作体现了家人之间的爱。
送了儿子,里奇骑着自行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切按照时间先后娓娓道来,很自然真实。
自行车被偷之后:里奇追赶小偷、和朋友到市场找单车、里奇和儿子找到小偷、里奇偷单车这一些列围绕单车被偷的情节是节目的高潮,虽然是高潮部分,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也是在时间发展的基础上叙述的,没有很扣人心弦的刺激画面,镜头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肖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
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
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
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
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
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
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容上。
对于这一点《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
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
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
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
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
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
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
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
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巴赞曾提出。
:“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
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
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
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
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
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
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兴起于衰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维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约拍摄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
新现实主义了衰落,这种衰落具体表现为1955年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日益枯竭。
当时,虽还谈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经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减少了,表现容中的社会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观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统治阶级,甚至教会对其就从未间断迫害;他们指责新现实主义电影"歪曲"、"抹黑"了意大利社会和现实,其次是观众逐渐转向涌进意大利国家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国外的观众群也转向好莱坞。
这一现象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究竟是难以同好莱坞电影竞争的,而观众也不愿长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现一些灰暗的社会景象中去寻求娱乐。
如果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放到意大利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将不难发现:它的衰落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
它衰落的根源,实际上早已蕴藏在它最初的兴起中了。
衰落的根源:历史背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电影评论界,在理论战线上反抗墨索里尼电影的斗争结果,但是人们发现,这个斗争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更高的理论纲领作为指导。
当时意大利电影充补着法西斯军队的宣传片,且严重脱离现实,而庸俗的喜剧片和抒情片也被当局宣扬赞颂,另外那些极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书"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
面对这些创作倾向,一些进步电影理论家,把矛头指向部分影片的虚假、臆造的表现手法上,但对创作思想或理论却没有任何有力的作为,他们只是单纯要求电影去真实的表现或再现现实,而未对电影工作者提出应以何种立场和观点去表现社会现实,更未从方法论的高度去提出过。
而当时的出现的情况足以表明,进步电影评论界甚至没有对当时的电影提出更高的现实主义要求。
他们对凡能多少反映意大利实况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无疑是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思想分歧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实际上也是意大利电影界在反法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统一阵线"。
拍摄新观实主义影片的电影从业人员,无论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和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
他们在"电影必须如实地再现实会生活"的含混口号下聚集起来,就象《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条件下,从神父到家庭主妇都可以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
但是这种历史条件一旦消失,人们自然按着各自的立场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可从罗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意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来,这二部影片中罗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脱,求诸予神的"恩宠",而拍摄《偷自行车的人》的德西卡却会在《米兰的奇迹中》幻想着把人的善意视为解决社会贫困的重要"药方"。
显然,他们拍摄的这些影片仍然把意大利的贫困面貌当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现。
人物刻画再次,由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只笼统的强调"如实的表现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面貌",因此它在客观上是反对影片去塑造典型的,从许多影片的实际表现看,是无视或轻视对人的表现的。
人,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只是与现实环境等同的"背景一物"。
人,只作为某种现实,一种命运的说明而存在。
诸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实质上都是在象征战后意大利的贫困,他们在片中的作用犹如片中呈现的破乱市场,肮脏的贫民窟并无多大区别。
只是除了少数表现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影片外,极大部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征上都是较模糊的,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而出现,这就导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表现人、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存在着显著不足,从而也就摆脱不掉衰落的命运,客观上讲现实主义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贫困,饥饿、失业,在加之影片影调侮暗无彩的,那么大多数观众就不可能的会一直保留着对当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观看时欣赏心理。
既然如此,那些集现实,体栽与现代表现手法与一体的着意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叙事结构影片又自然会成为大多数观众所喜欢的影片。
贡献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思想将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