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1】篇〗1、《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
2、第一部分(第1、第2自然段)主要讲“我”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三年后,有一次“我”想起这个“发现”时笑出了声,竟当众受到惩罚。
3、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讲“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引出了请老师解答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以及老师作出的解释;接着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
“我”渴望把问题弄明白,于是自己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
这个猜想就是“我”的“童年的发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2】篇〗《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
我在引导时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
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同时重视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关于梦的一段,我指导同学们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奇妙;在读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我和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读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
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总之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三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三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三篇「篇一」《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教学设计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
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
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
张翔宇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
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1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1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1篇),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我还是试着用一节课完成的,我运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以“发现”为线索,引导的着眼点是放在发现的过程上,着重抓的句子是:1、“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是的笑不坏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
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和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到之处,比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充裕,总在走过程,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浓。
学生的参与面不大。
总而言之,一节课想面面俱到确实有难度,这就得看老师的侧重点与处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
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
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9篇)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9篇)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1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
没想到,意外出现了。
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
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
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务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
“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
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
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最新3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受颇深。
从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感受到了教师成功的愉悦,这是本期以来最成功的一节课。
课后做了认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
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
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
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
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
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二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The busy life is exhausting, almost suffocat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__,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__,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__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
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
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
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
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
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
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
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
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8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1今天我上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新奇或是有趣的发现?”一开始课堂还是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同学愿意举手说,我只好先叫举手的这位同学先说,他说道小时候捡了一条毛毛虫养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
顿时在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起了兴致,纷纷议论起来,想回答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好起来。
我也趁热打铁让他们多说一些,不时的也给些评论。
就这样我导入了新课,也把学生的兴致提了起来。
一节课的效率很好。
我之后问的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说出来。
我想这和一开始的谈话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一一点不足的是在让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当时所要体现的心情时,学生不能很准确的体会到。
我感觉还是不太熟悉课文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逐步来讲作者是怎么发现人进化的规律的和他和老师的误会。
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2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己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
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
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1】篇〗《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词析句,可能学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
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比较朗读。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然后请学生围绕“下课后,学生们围着小主人公会说些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小练笔。
有了角争朗读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较朗读的体会,有了故事人物的对比,还有了情景的想象,学生对于作者的这种求知若渴,大胆想象,幽默和愤慨,就不难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3】篇〗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秀9篇)

课程是因学生的实力水平设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力水平进行调整。
在教授课程的环节中,发现这届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薄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二昨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怀着愉悦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也许我的想法还很浅薄,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1、是对学生的引导所进行的问题设计要非常明确。
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对我提出的两个问题都能够按照正确的指令来进行展开,我很高兴。
这一点与其说是我的细心,还不如说是李老师对我的及时点拨。
这样的细节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导向性。
2、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训练。
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但是今天的这堂课,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总之,一节课已经上完了,但对一节课的反思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还要向各位同事们认真学习啊。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业”,在课堂学习过半后,让他们再小组讨论和修改,这时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彼得的辛劳也有了同感,所以对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见解。
有的小组写彼得起早贪黑地培育花苗,暴风雨来临还为花苗搭起帐篷,夜幕降临时还在辛苦劳作等等。
这些文字为寻找“真金”真是锦上添“话”呀。
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孩子们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秘诀,想要获得财富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
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比作金子,问他们的金子在哪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
他们有的说“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找到真金。
”有的说“我的金子在教室里,我要努力读书,就能找到真金。
”是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金子”,并且潜意识中有为“金子”奋斗的信念,真为他们高兴!但是这节课中仍然有不足之处,就是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秀7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童年》教学反思篇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颇佳。
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我知道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课下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点,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
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第二点是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
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第四点是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
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最新7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最新7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一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
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
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
《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
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
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
⑴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
⑴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
⑴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
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
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
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
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1因学校的要求,我让学生预习时,分析课文这一点省略了。
这下可是看到了很多问题。
下面汇报如下:成功之处:1.学生听话,预习还算可以。
能按学校要求的环节进行汇报。
2.我备课还算较充分吧。
比起“年轻”时候的我,好像对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更准确一些。
不足之处:1.因预习有限制,所以所有的“麻烦”接踵而来,课堂似乎要回归“老路子”。
我第一次开始头疼了。
以前,学生汇报振振有词,可是现在磕磕绊绊的,尤其是第二课时,我已经把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没有人站起来回答,难道他们真的依赖于英才教程?一切未知数。
2.学生的“疑难杂病”我自己解决的时候多了。
看看,这路子,是不是跟以前没有两样。
改进措施:学生的预习,我是头疼了,我的引导又是个重点问题。
不知道怎样去落实课文内容。
慢慢来吧!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2《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
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
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
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
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__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教学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同时播放事先录好的同学们活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难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想,最后提出疑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童年的发现》……这样的趣味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收获(思得)主抓三句话,引导“发现”过程。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时,我主抓三句话,引导学生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一句是“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理解作者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二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坏好意。
”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
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处(思失)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这篇课文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学生通过导学案,加强预习,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上课的时候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该怎样办呢?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务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
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
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书写了自己在童年时的发现。
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接着细致表述了发现的过程,最后得到证实的同时又被老师误解。
于是,一个好幻想、爱刨根究底孩子跃然纸上。
课题“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可分“我的发现”和“童年时的发现”来确定题眼,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为:1、通过阐述理由来辨别图片,读准认识““胚胎、草履虫、细胞”等词。
2、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读懂“发现什么”。
3、以梳理“发现”历程、小组学习交流为基础,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师生评价来进一步读出童年的情趣。
教学板块分三块进行,一、检查预习。
二、读懂“发现”。
三、读出童年。
基于上午的课堂实施情况,分板块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在检查预习板块,学生已经预习过文章,利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童年的发现》的起点。
我的导就在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基础上进行。
拿出网上找的三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胚胎,哪个是草履虫,哪个是细胞,并要阐述理由。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_1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
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
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
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
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真是学无止境呀。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
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
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
《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3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
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
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
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
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篇2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
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
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
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
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最后,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
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是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
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
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
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
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