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 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 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诗 人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 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 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 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表达对春天美好的赞美, 感受诗人的喜悦。
理解词语
【绝句】
【迟日】
【泥融】
【鸳鸯】
学习字词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泥土湿润。
一种漂亮的水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 双双出没,结对生活。
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 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 简称五绝。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
指春天白天渐长,所以说“迟日”。
yuān
鸳鸯 鸳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鸟 组词:文鸳 鸳鸯戏水 造句:一对鸳鸯正在水中自由自
在地游着。
书写指导:上边要扁宽,鸟 字上边要窄、第四笔两竖要 短、折横要长、下横最长。
yāng
鸳鸯 鸯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鸟 组词:鸳鸯梦 鸳鸯剑 造句:这些小偷正做着鸳鸯梦就
被警察逮着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课文结构
迟日 丽
绝句 花草 香 (五绝) 燕子 飞
鸳鸯 睡
美好 喜悦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古诗三首全文
三年级古诗三首全文
三年级的古诗三首,那可真是韵味十足!就拿来说吧,“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你想想看,那蜿蜒的石头小路通向寒冷的
山间,是不是像一条神秘的通道,引领着你去探寻未知?而那白云缭
绕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难道不像是仙境中的居所吗?
再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哎呀,荷花凋谢,荷
叶都没了,就像我们失去了心爱的玩具一样,让人有点小失落。
可是
菊花虽然残败,却还挺立着傲霜的枝条,这不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即便伤痕累累,也绝不屈服嘛!
还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萧萧作响的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就好像是大自然在跟你悄悄诉说着什么。
当江上的秋
风吹来,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不就跟我们在异乡思念亲人朋友
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吗?
我觉得呀,这三首古诗就像三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好
奇之门,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可不是简单的文字
组合,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难道你不这么认
为吗?。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文章理解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惠崇春江晚景”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的诗。
文章理解
1.每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第一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第二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第三句: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第四句: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结构图示
实景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 图 水暖鸭戏
图 想象:河蒌豚蒿欲芦上芽
图
对早春的 喜悦、赞 美之情
朗读指导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文章理解
2.什么是“蒌蒿”“芦芽”?
蒌蒿
芦芽
文章理解
3.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前三句。 4.那么第四句是写什么呢? 作者的想象。 5.除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你还能发现作者的想象之笔落在了哪些词句上吗? 春江水暖鸭先知。
文章理解
6.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狗、猫都伏在炉灶旁、屋檐下,而此 时的池塘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高唱”。鸭子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 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春天来临了。 这句诗细致、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 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此诗能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 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借注释 看插图
解诗意
宿新市徐公店 看插图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解诗意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篱笆。径: 小路。 阴:同“荫”, 树叶茂盛浓密。
借注释
篱落疏疏一径深。
小路
篱笆
油 菜 花
黄蝶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在稀疏的篱笆 飞入菜花无处寻。 旁,有一条小路伸向 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 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 们奔跑着,追打着飞舞的蝴蝶。可是蝴 蝶飞到了菜花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了。
诵诗文 品诗情 感诗趣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回顾学法
一、查背景
导学结合
入诗意知诗人二、借源自释 三、读诗句四、诵诗文看插图 想画面
品诗情
解诗意 悟诗情
感诗趣
古诗三首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查背景
知诗人
入诗意
白居易,字乐 天,晚年又号香山居 士,河南人,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有《白氏长庆 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 等。
借注释 看插图
解诗意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注释】 搓够千寻放纸鸢。 鸢:yuān,老 消得春风多少力, 鹰。诗里指像鹰形的 带将儿辈上青天。 风筝。 搓:cuō。 絮:xù。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 寻。 消得:需得到。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一群孩子找来搓线的东西搓成丝 绵线,搓得很长很长用来放风筝。需 要得到春风多大的力量,才能带着这 群孩子飞到蓝天之上。
《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原文及赏析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
1.《绝句》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山水秀丽的迷人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用三两枝桃花、蒸蒿、芦芽、江水中的鸭子等几个事物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江景图,写出了江南初泰特有的气息,扦发了诗人喜春,惜春的感情。
3.《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描绘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所学到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这是一门深邃而美妙的文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三首古诗及其内涵。
1.《静夜思》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通过描述宁静的夜晚、明月和繁星,展现了一种孤寂之美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之爱,帮助他们理解家的重要性和对于亲情的珍惜。
2.《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品,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通过描绘高楼登临、远眺山川、云海翻滚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激发了他们勇敢前行、不畏艰难的精神。
3.《悯农》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描绘了农民艰苦劳作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尊重之情。
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和生活的艰难,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教育他们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倡导劳动光荣的思想。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情感和场景,帮助学生感受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诵读这些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能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渴望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章内容约657字】总结: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三首古诗,这些古诗通过描绘不同的情感和场景,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对家乡、自然和劳动的深情之爱,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劳动的尊重,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古诗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使他们体会到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体验,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内容约348字】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勇敢探索、不断进取,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学古诗 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 ,有毒性。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学古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 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学古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 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 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这首诗语言优美,似乎把整个春天都呈现在了我们的 眼前。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诗人笔下的这幅春日美景图中,都写 了哪些景物?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惠 崇 春 江 晚 景
鸳鸯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日。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中,包括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绝句》和朝代不详的《梅花》。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登高》
杜甫的《登高》描写的是一个人冒着烈日攀登高山的情景。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含义却深刻。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句子,表现了人生短暂,要享受现在的生命。
《江城子绝句》
苏轼的《江城子绝句》通过描述江南地区的繁华和壮丽,反映出苏轼对故乡的深情。
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江半落青天外”不仅形象地表现出雪景,还表现了苏轼在远离故乡的感叹和思念。
《梅花》
《梅花》是一首朝代不详的诗歌,内容简单,但意味深长。
古人常常将梅花看作高雅、幽静之花,代表着人生品质,所以这首诗也是诗人吟咏精神风貌的表现。
诗中的“树高千尺,不及你穷”一句,以咏物抒怀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誉。
以上是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中文阅读能力。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材解读、教学设计.docx
1古诗三首一、教材解读(一)教材位置《古诗三首》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1.人文专题这一单元的主题“自然生灵”,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
《古诗三首》抓住了“飞燕、鸳鸯、竹林、桃花、鸭子、蒌蒿、梅子、黄鹂”等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诗意化地为学生展示一幅幅春景图,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燕子》一课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 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昆虫备忘录》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蚁等昆虫,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关于这一主题,并不是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在一上第第四单元,课文内容都是以四季中典型—1—的自然现象或场景,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加喜爱大自然,更想去仔细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
二下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是“大自然的秘密”,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2.训练重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1)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出现了五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句子描绘的画面;二下第四单元“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古诗三首【第3课时】《华山 》寇准
华山的上面只有天,根本没有哪座山能与华 山比高。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举头:抬头。 】 【回首:回头。 】
抬起头看见太阳很近,回头看看,白云却在 很低的远处。
整体感知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 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 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 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 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 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
走近作者
寇准:(961-1023), 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
政治家﹑诗人。寇准善诗能文,七
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 卷传世。
易读错字
kòu
寇准
多音字
华
huà(华山)
huá(中华)
理解词语
回首:抬起。 举: 回头。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人的什么感情? 我体会到祖国湖光山色的壮丽和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串珠问题: 1.诗人是怎样突出华山的高大的? 诗人通过描写天、红日、白云,突出山的高大。
2.诗人眼中的华山是什么样的? 诗人眼中的华山峻秀奇险。
课文结构
天在上 无与齐 白云低
仰视
华 山
平视 俯视
高耸入云
手可摘日
课文主旨
《华山》写作者站在华山之巅向上看、平视、向 下看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三山五岳】
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是指旅游胜
地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指泰山、华山、 衡山、嵩山、恒山。
三年级下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 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 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 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 一格,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 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 遗产。《元日》这首诗就是他 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
知诗人
杜牧,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 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 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 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 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清明》是清明时节,诗人孤身行 路中偏逢连阴雨有感而发的。
• 新桃、旧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 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 在门旁,用来压邪。现在则指春联。
我知道
行人:指行旅在外的人。
欲:几乎要,简直要。 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 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酒家:酒店。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我知道
忆:想念,思念 异。客:作客他乡。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 却——(女生读前两句诗)
诗人独自在外,多么孤独,多么寂寞,适逢重阳节, 想象着——(齐读后两句诗)
图诗对照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年级下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图诗对照
三年级下语文精品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齐背全诗——
情景朗读 《清明》欲断魂?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 坟祭扫,或踏青游春。而此时却是——(男生读前两句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huà)山以东。
独:单独。 异乡:他乡。异:另外的,别的。 逢:遇到。佳节:指重阳节。 倍(bèi)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倍:加倍。 遥: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zhū)萸(yú):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 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这句诗与“爆竹声中一岁除”相呼应, 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说说《元日》寄托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通过这首 诗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 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感情。
主旨归纳
《元日》通过对春节热闹欢乐气氛的描写,形 象地表现了春天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执政 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 感。
谢谢观看
结构图解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在晚唐成就 很高。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他的诗以咏史抒怀为主,收录在《樊 川文集》中。代表作品有《清明》 《山行》《江南春》《阿房宫赋》等。
资料链接
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 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 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 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都在这一天进行。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 踏青等习俗。 纷纷:多而杂乱。 欲断魂(hún):形容伤感极深, 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询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共23张PPT)_教科版
比较阅读
赏读古诗
一、池上
1、结构分析:
1、2句写小女孩背着大人划船采莲回来,以为不会被人 发觉。 3、4句写小船冲开浮萍,出现了长长的水痕,完全暴露 了她的行踪。
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是一幅“偷采白莲图”。
3、“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是一幅“浮萍泄密图”。
二、风 鸢 图 诗
尝试背诵 注重方法
方法一:提问记忆法。同桌间用提问的方式加强记忆。 方法二:“二首”完形法。即抓住每首诗的首句和每句诗的首字来 完成背诵 。 方法三:动作演示法。如做搓线、放风筝的动作,比如背《风鸢图 诗》。
2021/8/8
结构梳理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浮萍开
风鸢图诗
景美、引人 童真、童心、童趣
随堂练习
一、选择正确读音:
chēng( ) xiè(
撑
解
zhǎng( ) jiě (
lí( ) jìng(
篱
径
lǐ ( ) jīng(
) chà( ) 搓
) cuō( ) ) yì( )
鸢 ) yuān( )
• 2、比一比,再组词: • 撑( 撑住 )搓( 搓衣 ) • 掌( 手掌 )差( 差生 ) • 离(离开 )疏( 稀疏 )
所见 所想
无尽的怀念
深深的祝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树头花落 儿童急走,飞入菜花
春光美好 儿童快乐
主题概括
《池上》:
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乡 村孩子的喜爱之情,饱含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 感情。 《风鸢图诗 》:
通过写儿童放风筝,刻画了儿童天真烂漫、无 忧无虑的生活。 《宿新市徐公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三首(2022年)
tún
1 古诗三首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Biblioteka 思,想象画面, 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课后第二题)
1 古诗三首
江岸
指两三枝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
1 古诗三首
江面
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 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
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
1 古诗三首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 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
1 古诗三首
曾几(1085-1166),字吉甫, 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 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 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 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 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1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 子/黄 时/日 日 晴 , 小 溪/泛 尽/却 山 行 。 绿 阴/不 减/来 时 路 , 添 得/黄 鹂/四 五 声 。
1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三 梅子黄时 小溪泛尽 山行 黄梅天
衢
舍舟登岸
道
绿树浓阴
中 绿阴 黄鹂四五声
黄鹂鸣啼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 三衢山道中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现了诗人__愉__悦____ 的心情。
1 古诗三首
拓展延伸
其他含有动物的诗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古诗三首
再次朗读这首诗,前两句读出诗人的喜悦, 后两句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课后第一题)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三年级下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的这三首古诗,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就说吧,“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那温暖的春日,把江山都映照得美丽非凡,轻柔的春风吹过,带来阵阵花草的香气。
这不就像妈妈做的美味饭菜,一闻到就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吗?
再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桃花初开,两三枝就那么俏皮地探出头来。
春天江水变暖,鸭子们最先知道,它们欢快地游着,多像我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呀!
还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归途中的绿树荫还是那么浓密,还多了黄鹂清脆的叫声。
这就好比我们旅行回来,带着满满的美好回忆,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这三首古诗,不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春日画卷吗?它们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难道你不觉得这三首古诗特别迷人吗?反正我是深深地陶醉其中啦!我的观点是:这三首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春天景象,让我们在诵读中领略到了古诗的韵味和大自然的美妙,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部编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古诗三首
四、古代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你平时 在生活中都玩什么有趣的游戏呢?
古诗三首
在大森林里,有美丽的小鹿。同学们, 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有关鹿的课文。
古诗三首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7 狮子和鹿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伊索(约前620-前560年),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 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古诗三首
一种水生物
浮萍一道开
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 难以合拢而留下的痕迹, 这样就暴露了他的行踪。
古诗三首
一起解诗意: 小娃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踪, 船行水面,荡开浮萍,留下一条清 晰的水道。
古诗三首
说一说:小娃为什么要去偷白莲呢?
可能是因为太想吃嫩滑、甜美的莲 蓬,所以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就偷偷 撑船去采摘池塘中的莲蓬。
侧坐莓苔草映身
小孩选择一个人少且草 能掩映的地方,说明他 学钓鱼很专注。
古诗三首
一起解诗意: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儿,在池 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地上, 绿草掩映了他的身体。
古诗三首
齐读第3、4句诗句,思考: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2)小孩又是怎样应对的?
古诗三首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什么人物形象?
小孩子
高度赞美了小孩子的天真、聪明、可爱。
古诗三首
池上
(唐)白居易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晚 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 白”。重要作品:《赋得古原草 送别》《暮江吟》《忆江南》等。
三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件)
(2)不同点:前两首古诗描写的是( 春天 )的 景象,《三衢道中》描写的是( 初夏 )的景象。 (春天 初夏)
题材、时间、内容、情感
我发现每首诗描写的事物不同:第一 首写的了太阳、草花、燕子、鸳鸯等。第 二首写了竹子、小鸭子、蒌蒿、芦芽等。 第三首诗写了绿荫、黄鹂等。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
子
黄
时
日
日
晴,
请大家自由读古 诗,把字音读准,句
小 溪 泛 尽 却 山 行。 子读通顺,尽量读出
绿 阴 不 减 来 时 路, 古诗的节奏。
添 得 黄 鹂 四 五 声。
溪
泛
减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溪
泛
减
左窄右宽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 子 黄 时/日 日 晴, / 小 溪 泛 尽 却 状元成才路 山 行。 / 绿 阴 不 状元成才路 减 来 时 路, 添 得 黄 鹂/四 五 声。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绿树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你看到了怎样的绿阴?听到了怎 样的鸟叫?想到了什么?
我看见山路的两 旁长着高大的树,它 们的树冠像大伞一样, 形成了浓密的树荫; 我听见黄鹂清脆的叫 声,好像在欢迎我的 到来。
诗意:
山路两旁生长的许多 高大的树,枝叶浓密像一 把把大伞,形成了浓密的 树荫,这里的树荫和来的 时候一样浓密。绿树丛中, 传来黄鹂清脆的叫声,令 人心旷神怡。
1 古诗三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三衢道中 zēnɡ (宋)曾几
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 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为中国第 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水 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 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 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 君山、杜甫墓、屈子祠、跃龙塔…… 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好诗!好诗!” 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好诗!好诗!” 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小孩儿情不自禁 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 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就是宋代 的寇准,那年他才七 岁。
啊!华山真高 啊!除了蓝天,远 远近近的山都在自 己的脚下。太阳显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 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
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 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真 高哇!除了蓝 天,远远近近 的山都在自己 的脚下。太阳 显得那么近, 山腰间飘着朵 朵白云。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huà
咏华山
huà
华山
kòu
寇准
寇准:北宋 政治家﹑诗人。 为人刚直,因多 次直谏,渐被皇 帝重用。少年时 的寇准,聪明好 学,从书本上学 得许多知识和道 理。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苏东坡 ”。 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小孩儿情不自禁 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小孩儿情不自禁 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意思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意
自学提示
注释: 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因为。缘,yuán。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和:相互辉映、交融。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潭面:指湖面。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镜未磨:这里指月下的洞庭湖风平 浪静,像没有磨平的铜镜。古代镜子是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得那么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除了蓝天远远 近近的山都在 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 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回首白云低。
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磨,mó。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遥:yáo。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青螺:青色的田螺。螺,luó。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初读古诗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