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补修答案
学校管理第一套一DBCAA ACACA二BBAAB BBBAA三、简答1对办学指导思想的管理;(2)做好教职工队伍建设,依靠教职工办学;(3)全南主持学校的工作;(4)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2(1)理顺关系,交流信息,提高组织生命力;(2)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增强组织凝聚力;(3)舒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4)互通情报,统一认识,取得共同语言。
3学校管理过程是指为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而循序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程序。
其特点是:以育人为宗旨的自管性和教育性;按阶段循序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程序性;目标控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目标成果形成的综合性和养成性。
4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党支部(或党总支)在学校的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学校内部的根本组织制度。
5实现学校领导体制的科学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权力分配的科学性。
使权力所属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效益;其权属关系要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合力结构。
(2)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要求,使形成协调有序的机构体系。
(3)工作制度的健全性与责任制的严格性。
健全以职权、责任、利益相统一为原则的领导工作责任制。
(4)自我调节的灵活性。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要不断对领导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第二套一CAAAA CADDA二1ABC 2ACDF 3ABDF 4DBEF 5ACE 6ABCD 7ABDF 8ABCD 9ACDE10ACDE 11ABCF 12ABF 13ABF 14ABEF第三套一1BCEF 2ABDF 3CDE 4ABC 5ABCDEF 6BCEF 7ABD 8ABCD 9ABEF 10BCDF 11ABCDEF 12AC 13BDEF 14ABCF 15ABCD二1(1)理顺关系,交流信息,提高组织生命力;(2)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增强组织凝聚力;(3)舒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4)互通情报,统一认识,取得共同语言。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第12期2006年12月NO.12Dec.2006中国教育学刊JoumaI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摘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
通过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来促进教育公平,是走向真正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但不能因此否认教育自身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和作用,也不能因此低估教育和教育公平对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通过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率应该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选择。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教育效率[中图分类号]G410-0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6)12—000l—04教育公平的含义明确教育公平的内涵和性质,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公平的含义众说纷纭,存在问题颇多,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认为平等就是公平,用“平等”概念取代“公平”概念。
平等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对等、等同关系。
教育平等指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相同性、一致性,受教育机会的相同性、一致性,更多的是关涉事实、形式上的判断。
[1]而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合理性的价值判断。
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
对“合理性”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此公平观也有多种。
但是,尽管如此,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或者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会形成一些共识,例如:法律规定人人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是公平、合理的;对于不同天赋和智力水平的人,因材施教是公平的;对于弱势学生,给予补偿教育也是公平的;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教育的结果不平等、不均等(例如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落榜)也是公平的。
江苏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管理学》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教育管理学》测试及参考答案课程单元1单选题(共1题,每题20分)1."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这一经典管理名言是谁提出的?A.德鲁克B.苏霍姆林斯基C.萨乔万尼D.赫尔巴特参考答案:B多选题(共2题,每题15分)1.以下关于“教育管理”,说法说法的有:A.为教育教学服务B.为人的培养提供辅助性服务C.为人的培养提供支持性服务D.不直接培养人参考答案:ABCD2.教育管理的趋势有:A.民主化B.专业化C.信息化D.科学化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共5题,每题10分)1.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地方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对2.教育管理有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及话语。
参考答案:对3.各级教育管理机关属于公益性组织参考答案:对4.教育管理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进行的指导和管理活动。
参考答案:错5.教育管理是一种具有思想性、服务性的管理活动。
参考答案:对课程单元2单选题(共1题,每题20分)1.个体基于其个人整体性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人生信念、生存期望、发展需要等而生成的看待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主动性。
这说的是教育管理现象的哪种属性?A.实在性B.批判性C.理解性参考答案:C多选题(共2题,每题15分)1.下列对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说法正确有:A.融合了主观与客观B.融合了一般与个别C.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参考答案:ABC2.张新平教授揭示出教育管理现象的三种属性是:A.实在性B.理解性C.批判性D.伦理性参考答案:ABC判断题(共5题,每题10分)1.任何管理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行为者内隐观念的支配。
参考答案:对2.批判性,严格地说是指教育管理现象的可批判性。
参考答案:对3.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是由教育管理现象本身的否定性决定的。
参考答案:对4.教育管理研究者要对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常识、不证自明的“真理”,真正确立起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观。
管理学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p003 前三个问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管理,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是人们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本教材定义)。
为什么需要管理主要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管理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高的目标。
2.如何衡量管理的好坏?可以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的好坏,有效性包括效率与效益。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是指目标的大程度。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求效益,又讲求效率。
3.怎样进行有效的管理?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履行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并且必须遵循管理的基本过程,即必须系统地开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工作。
单纯地就计划谈计划,就组织论组织、为领导而领导、为控制而控制,是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的。
第二章管理者p026前三个问题参考答案1.管理者是干什么的?他在组织中充当什么角色?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履行管理四大职能,并且拥有下属、负责指挥下属开展各项工作的人员。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充当着三个方面10种角色: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决策活动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2.在一个组织中有哪几类管理者?他们的职责有什么不同?组织中管理者的类型可以按照地位以及作用两种方式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管理者的职责有所不同。
按地位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对组织负有全部责任,主要侧重于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沟通组织与外界的交往联系,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正确理解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高层所确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统一。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略3.略4.答:(仅供参考)当代教育观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应试教育所替代。
因此很多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实施。
比如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如果先上必修最后再深入到选修会使学生不是很吃力的情况下学好,但是与传统教学中选修和必修一起上的模式相比,考试成绩一开始会差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依然选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5.答:(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出彩”之处,并确定它是否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次,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自身的“特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检验。
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加以改进。
《教育管理学》备考复习题(答案).pptx
8教育管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与具体任务
二、国外教育督导的监督与指导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 国外教育督导的监督与指导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二 次世界大点之前与之后相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 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职能活动呈现了改善监督职能, 强调、强化、扩大其指导职能的变化趋势。
(一)二战以后呈现以下趋势: 1、以改革、发展具有为根本目的,从单纯对下级教育行政部 门及学校对上级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视察考核,转向在视察 考核的基础上,开展积极地指导建议活动。 2、以直接或间接的插手、影响人事管理转向提高专门职业能 力的各种组织活动与协助。 3、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特别事教师的具体教学的专业性 活动为指导职能活动的中心内容。 4、改善以上下级从属为前提的督学与被督导者的关系。
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其职能处(科)室的 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教育督导机构与人员
二、教育督导人员 (一)督学的条件,既督学的素质问题 教育督导人员(我国把教育督导人员称为督学)的条 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②熟悉国家有关 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③具 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有10年以上从事教育工 作的经历,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④深入实际,联 系群众,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敢说真话。⑤身体健 康。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与具体任务
三、教育督导的任务 (一)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 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 建议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二)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 (四)反映下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并向政府和建议行政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 (五)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 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调查及研究,以需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及改革的依据。的督政权力.
《教育管理学》习题解答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习题解答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思考题1、简述国家、地方和学校各自的课程管理职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简要说明课程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集中管理的体制在教育行政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制或审定,地方和学校必须遵照执行。
在这种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对课程拥有决定权,地方和学校只有执行权。
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无论置身于什么学校,其教学的标准、学科课时的分配、教科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统一的。
在世界上,法国常常被视为这类体制的代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属于这一类型。
(2)分散管理的体制传统上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课程体制也往往是分散和不统一的。
也就是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学校就能决定自己的教学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属于这一类型。
(3)标准统一、管理分散的体制这一体制实际上是分散管理体制的补充和延伸,很少有完全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课程管理体制。
在很多国家,往往由某一层机构先确定课程的最低标准,然后由地方机构或学校根据标准决定本地、本校的课程设置。
教育管理学通论 张新平 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 研究生 复试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使命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特点及趋向(一)教育管理的含义教育管理作为一种职业行为,是教育管理者在既定的教育制度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达成教育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思想性、服务性的管理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特点1.公共性一方面,教育管理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要体现公共意志;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的实施与实现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2.政治性教育管理必然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的价值内涵,体现国家意志。
3.文化性教育管理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已成为教育组织绩效提升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管理行为深化与升华的价值体现。
4.伦理性一方面,教育管理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没有了相应的伦理追求,教育管理也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也应该具有相应的伦理道德素质。
5.教育性是教育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在管理上的主要区别之一。
首先,教育管理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其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再次,每个教育管理者,不仅是管理人员,还是教育者。
(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向1.教育管理科学化不仅重视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的运用,更重视教育计划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2.教育管理专业化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3.教育管理民主化意味着权威式的管理措施必然会被破除瓦解,从而建立教育的自主性,创造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管理均权化我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制度。
5.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体系,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组织方式,重新整合教育组织的内外部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竞争力的过程。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学问。
《教育管理学》备考复习题(答案)
《教育管理学》备考复习题(参考书:吴志宏、冯大鸣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一、名词(概念)识记部分:1、管理、管理的要素(P4)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来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要素:组织、目标、资源、效率2、管理的二重性(P7)一方面表现出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表现出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一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取决于自然属性)管理职能调节生产关系(取决于社会属性)⑴自然属性:管理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⑵社会属性:管理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同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3、管理活动模型图(P8)管理活动模型图4、第一部教育管理学著作(P2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管理学著作是美国教育管理专家达顿和施奈登在1908年发表的《美国公共教育行政》。
5、教育管理学的产生(P22)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
6、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P24-25)教育管理学的相关学科应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等7、《学记》中的学年(P37)《学记》最早提出年级制,把学校教育年限定义两段五级九年,前一段为七年四级,完成后谓之“小成”,后一段为两年一级,完成后谓之“大成”。
8、国子监(P39)隋唐时期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9、蔡元培(P43)蔡元培在他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审定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多部教育法规、规章,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的教育立法活动。
10、陶行知与育才学校(P44)1939年在重庆北碚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建立学校董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式,他认为这是管理学校最好的组织形式。
11、雅典教育的依法治教(P45)古希腊的雅典是世界上最早尝试依法治教的国家,早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执政者梭伦就颁布了教育法令。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教育管理学》课件
教育管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教育管理实践。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管理学逐渐发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发展趋势
未来,教育管理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加强与心理学 、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更加关注教 育管理的实践问题,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提供更有针对性 的解决方案。
教育政策与法律相互补充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政策和法律各自发挥其独特作用,共同推动教 育事业的发展。
01
教育组织与领导
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组织
组织是由两个或多个个体 组成,为实现特定目标而 协同工作的集体。
教育组织
教育组织是专门负责教育 活动的组织,包括学校、 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 等。
教育组织的特点
教育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 导向、专业性、系统性、 规范性等特点。
教育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01
教育组织的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的职位、层级、部门等构成方式
。
功能
02
教育组织的功能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教育组织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03
为了提高教育组织的效率和效益,需要不断优化组织的结构和
01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招聘与培训
教师招聘
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筛选 简历、面试和录用等步骤,确保招聘 到合适的教师。
教师培训
提供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项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评价与激励
教师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工作态度和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为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3.动态性。
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
4.可控性。
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
5.整体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
计划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
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
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
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
其中,教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
“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
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
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完善学科建制。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4,改进研究方法。
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
2.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
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
它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
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
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
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
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教育管理科学论;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思辨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历史研究方式。
1.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
它的根本特征是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
2.实证研究方式,是基于概念、命题和假设,围绕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以证实或证否命题,得出一般性观点的研究方式。
3.实地研究方式,是指研究者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取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
4.历史研究方式,是指以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为基础,描述教育管理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或借此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式。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文献回顾的方法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
1.文献回顾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几项工作。
2.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3.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补充:教育管理原则:1.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
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
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
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
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
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
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
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
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
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
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实质上的体现。
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1.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定地区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五,特定的人口政策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2.教育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管理活动所处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具备的财物资源条件。
经济环境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体现在:第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入水平;第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第三,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阶段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3.教育管理的技术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处时代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运用状况。
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只是生产与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信息技术业改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三,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第四,信息技术业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教育组织结构变革问题;科研成果剽窃、学生网络成瘾、高科技作弊等新的教育管理问题)。
4.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体制、法律、规章、规则等外部因素。
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二是教育领域之外的法律、法规。
三是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
5.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定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因素。
在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方面,文化的适应性与更新能力,比组织重构、制度变革等更为重要。
因为:第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第二,文化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管理。
第三,前面两点意味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持久性。
由于文化具有持久性,所以,变革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教育管理主题具一是组织形态的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个体形态的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见图)一是课程与教育管理;二是学生管理;三是教育人员管理;四是教育财务管理。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2.中国古代私学管理的特点是什么?3.民国政府在教育管理活动上有哪些创新?4.西方近代教育管理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一,在领导体制方面,国家对国民教育的干预逐渐增强,宗教对教育干预力度逐渐降低。
其二,人文主义管理日益发展起来。
其三,高等教育职能发展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