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抉择和困境。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智慧为基础,探讨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幸福、意义、自由和人际关系等。
一、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幸福观。
他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内心的探索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生活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目的,并为之努力奋斗。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自由与命运叔本华对自由和命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他主张通过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强调自由的内在本质,即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同情心和善意来对待他人,并努力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
他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
五、面对苦难叔本华对苦难的态度是积极而深刻的。
他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并面对它。
他主张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接纳,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他认为,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智慧,使人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六、对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死亡的思考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接受它。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并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精 神 空虚 。现 在 的 人们 工 作 之 余 , 生 活 就显 得 无 聊 枯燥 ,
苦 苦地 工 作还 不 是 为 了将来 能 过上 幸 福 的生 活 ” 是 现 在人
康、 力量、 外貌 、 气质 、 道德 品格 、 精神智力 以及潜在 发展 。
健康 当然是 第 一位 , 因为 健康 的 体 魄是 人从 事 一切 活
动 的前 提 。现 代社 会 生 活节 奏 越来 越 快 , 人 们 为 了获取 更 多 的财 富 、 获 得 更 高 的职位 , 兢 兢业 业 地工 作 , 工 作 已成 为
肌 肉力 量 、 生 殖 能力 以及 兴 趣 爱 好都 会 逐 渐 减 弱 , 只 有精
神 思 想 能 力 得 以继 续 保 持 。精 神 的 富 足可 以使 人 们 不被 意欲 束 缚 , “ 因 为 我 们 的 现 实 生 活 在 没 有 受 到 情 欲 的 驱 动 时会 变 得 无 聊 和 乏 味 ; 一 旦 受 到 情 欲 的驱 动 , 很 快 就 会 变
了发财 致 富 的手段 , 而 不是 体 现个 人 价值 的 方式 。 “ 我 辛 辛
能力 的获 得 足 以 使人 们 主导 自 己的 生 活 。如 果 可 以 认 识 到精 神 力量 的重要 性 , 那 么 人们 就 不 会追 求 五花 八 门 的社
交、 娱 乐 和奢 靡 的生 活方 式 , 也就 不 会时 常感 觉 无 聊寂 寞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的 自身 , 而不是身 外之物 , 即财 产和其他 占有物 。那么 , 要
想得 到幸福 , 就必 须认 识你 自己 , 必 须 认 识 到 除 了 自 己 的 个 性 , 其 他 一 切 都 是 浮 云 。 叔 本 华 认 为 人 的 自 身 包 括 人 的 健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数 人能够如愿 。 如果把这 些看得过分重要, 则是不明智 的。因 根源。“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 的痛苦, 成 为自由和有道德 此 叔本 华认为:“ 一副健 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 之人呢? 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 , 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
福都只发挥 间接 的影 响。 ” 所 以, 在叔本 华看来主体 决定了幸 方 面 , 那 它 实 际上 总 是一 场 悲 剧 , 只有 在 细 节上 才 有 喜剧 的意 福 的程 度, 主体 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味。 ”在叔本华看来 , 如果人生 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 也没
指 明了 一条正确的方向。 以人为本 , 尊重人、 关心人, 人才是目 无根的年代, 在 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 消费主义 的 的而不是手段。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 , 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 年代 , 叔 本华 的人生智慧可谓是 曲高和寡 , 令人耳 目一新 。 他
当物质生活 曰渐改善, 人 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 只有心灵 的 思想 或 许 只能在 少 部 分 思想 深 远 的人们 脑 中扎 根 传播 , 但却 生活 的充实和安宁, 才能最终避 免内心世 界的空虚和迷茫。 因 历久 弥新, 让人们重 新严肃、 深刻地理解人 生幸福的真谛—— 此 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 理性 的关系, 如何理性 处理物质 在于人的自 身。厘墼圄 财 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 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思潮的开创者, 叔 本 华 主 张 :“‘ 世 界是 我 的表 象 ’ : 这 是 一 幸福, 降低幸福 的期望值。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 , 快乐是一种短 条 适 用 于 一 切 有 生命 、 能认 识 的 生物 的真 理 。 ” 即人 所 认 识 到 暂 的、 一 闪 而过 的即 时感 受和 体 验 , 而 幸 福 却是 一种 洞 悉 人 生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书籍,该书于19世纪初期出版,被誉为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叔本华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他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平静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人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观。
二、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他提倡通过对自己的欲望进行适度的控制和对现实的接受,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内心的调适和对生活的审慎处理来实现。
三、面对生活的挑战叔本华认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进行控制,以及对困境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困扰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是带来痛苦和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主张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冷静的思考,以避免过度依赖他人或被他人的行为所左右。
他强调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五、对于人生的建议叔本华提出了一些实践的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他建议人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其次,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观。
最后,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困扰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悲观的观点。
他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的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无法真正获得持久而完全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他把人类的欲望比作一个无底的瓶子,而资源则比作一个有限的水源。
无论怎样努力,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
叔本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矛盾:像一个从上山的人,他哪怕攀登得再高,最终都无法不回到山脚,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论多高,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回归现实。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和残忍的,这使得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时,常常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而在他看来,人们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欢乐只是暂时的。
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可能感到幸福,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致,再次感到不满和无趣。
这意味着欢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暂时的,而痛苦是持久的。
叔本华强调了人类的绝对孤独感。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无法真正消除人们的孤独。
人们常常感到被世界所遗弃,感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交流,也让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幸福观的悲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现实资源有限,造成人们的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很难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最后是人类的绝对孤独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叔本华的幸福观与一般人常常理解的幸福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叔本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于人类生活和幸福的思考一直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对于叔本华而言,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物质财富和享乐,而是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状态。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于真正的幸福的理解。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们常常将幸福与各种欲望满足联系在一起。
然而,他指出这种满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感。
欲望往往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追求,总会有新的欲望浮现。
而这种追求欲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焦虑、痛苦和失望。
在这种无休止的欲望追逐中,人们注定无法达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叔本华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过分依赖外部世界的物质财富和享乐来追求幸福,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真正的幸福是通过探索自己内心的深处,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只有当我们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并满足内心的需求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还提到了对外物的态度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他认为,对于外物的贪欲和执着往往使人们迷失自己,无法获得幸福。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态度,不被物质所左右,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幸福。
只有在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中保持适度和平衡,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此外,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
他鼓励人们探寻人生的真谛,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思考和反思,人们可以超越表面的欲望和追求,寻找到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条件,而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情感的调节,使得我们的内心得到自由和满足。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真正的幸福源于对内心的掌控和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应该仅仅被定义为物质财富和瞬时的享乐,而是一种内心状态的体验。
只有通过超越欲望、理性思考和深度思索,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并通过思考和反思,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实现真正的幸福。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对幸福观的看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其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痛苦和不幸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痛苦。
他对于幸福的定义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将其视为一种没有痛苦的状态而非快乐与享受的累积。
然而,在这种无痛苦状态中,我们最终将无所作为,缺乏生命的意义。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和悲伤的。
他的思想包括两个核心观点:一是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二是幸福是减少痛苦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他认为,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追求幸福,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失望、挫折和痛苦的打击。
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被满足,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不满和痛苦。
同时,他还强调了生命的不公平性,认为每个人都在忍受不同的磨难和苦难。
他认为人类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在存在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这就导致了不同人之间的差异。
叔本华的幸福观可以说是一种悲观主义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充满痛苦和折磨的。
同时,他也指出了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就是要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质,并努力减少痛苦。
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减少痛苦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无止境的快乐和享受。
然而,他的幸福观也被一些哲学家所批评,认为他的观点过于悲观和消极。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和勇气的一面。
许多人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一部分人类生活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全部含义就是痛苦和折磨。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而且我们的存在也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和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和享受。
即便如此,他的观点也无法否认生命中充满了坚韧和勇气,我们应该从不断的挫折和痛苦中汲取力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哲学家叔本华:追求幸福的人生,所必须明白的几个道理
哲学家叔本华:追求幸福的人生,所必须明白的几个道理题记:“取悦我们所必需的思想深度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
----爱尔维修“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这是德国哲学家阿瑟·叔本华近古稀之年时在自己的著作《附录和补遗》中的话。
他本以为这本书会像之前的许多著作一样石沉大海。
没想到,它让沉寂多年郁郁不得志的叔本华一举成名,荣誉接踵而来。
1,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荣耀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其哲学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例如以深刻和挑剔著称的尼采,就对叔本华的哲学推崇备至,曾写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音乐大师瓦格纳将音乐名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弗洛伊德也深受其影响;托尔斯泰形容叔本华为“卓越的天才”;文学家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
还有其他很多名人也都深受其影响。
但叔本华在生前大部分时间里,都籍籍无名不被认可,在去世前几年,哲学理念才为世人知晓。
他25岁发表的认识论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无人阅读;30岁写成的被后世惊为天作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本都没卖出去。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构成了叔本华的哲学核心,内容涵盖大自然物理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讨论了认识论、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德国作家托马斯夸赞“整本著作犹如一部交响乐作品”。
可以说,叔本华在30岁时就形成了自己完全成熟的哲学体系与思想,后来的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阐述。
但这本著作首版只发行了500本,还全部堆放在仓库无人问津。
叔本华在62岁时把扩充了内容的著作修订成《附录和补遗》,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
后来他的好友兼崇拜者说服出版社,首印750本,叔本华获赠书10本,没有稿费。
三年后,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读完后惊人天书,对之大加赞赏,并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评论文章。
叔本华墙内开花墙外香,由此一举成名。
叔本华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不被认可,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理念与天赋。
叔本华智慧录:如何才能幸福度过这一生
叔本华智慧录:如何才能幸福度过这⼀⽣⼈⼀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进⾏策划,于是,⼈的全部⾝⼼也就陷⼊了“痛苦”之中。
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的欲望被满⾜的那⼀个刹那就是幸福。
如果第⼀个欲望得到了满⾜,⽽第⼆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就陷⼊了“⽆聊”的状态之中。
⼀旦这个⼈的第⼆个欲望产⽣出来,他就重新陷⼊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个欲望⽽筹划。
所以,叔本华说,⼈⽣就像⼀个钟摆,在痛苦和⽆聊之间摆动。
1、智者在与他⼈相处了⼀段时间之后,就会隐退,如果他有极⾼的智慧的话,那更会选择独居。
⼀个⼈内在所具备的越多,求之于他⼈的就会越少,他⼈能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所以⼈的智慧越⾼就越不合群、2、⼈要获得独⽴⾃主和闲暇,必须⾃觉克制欲望,随时修⾝养性,更要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这样⼈就不⾄于为了功名利禄,或为了博取同胞的喜爱和欢呼⽽去向世俗低下的欲望和愚昧低头、3、⾊勒卡:⽆知的⼈的闲暇是⼈⾛向死亡的道路,是活的坟墓、4、对⼤多数⼈来说,当他们⽆所事事的时候,是很难沉寂下来的、5、出⾝富家的⼥⼈,对于⾦钱的管理早已养成习惯,所以她们知道怎么⽀配钱财;但是如果只是因为结婚才变得富有并能⽀配钱财的⼥⼈,他们会更容易随意挥霍,因为她们没有养成保护财富的天性。
6、如果我们只是认为谦虚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德,那么着毫⽆疑问让那些蠢⼈钻了空⼦,因为谦虚就是让每⼀个⼈掩盖⾃⼰的才华⽽不表现出来,这样⼀来,普罗⼤众都⼀样。
这才是虚假的⾯⼦上的追求,这是对⾃然本性的⼀种掩盖。
7、即使最强壮的⼿臂也不能把⼀根⽻⽑投掷出去,如同在⼀个蠢⼈⾯前,再机智的⾔语也会使其⼊睡、但我们不应泄⽓,因为将⽯头扔进泥淖⾥根本就不会有声、8、⼈们更习惯于追随权威,在那些万众欢呼⾥,百分之九九的⼈都是在盲从。
9、认为⾃⼰有健全的理智和正确的判断⼒,⽽缺乏天才的⼈,就不要畏惧钻研的艰苦。
只有经过了刻苦的钻研,才能让⾃⼰超越⼀般⼤众。
从叔本华的幸福观说起
从叔本华的幸福观说起摘要:叔本华作为一名悲观主义色彩浓厚的哲学家,他把人生的过程分为痛苦和空虚两个部分,人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转换,在这转换的过程中体会着幸福,但世界的意志性决定着人生痛苦的本质。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哲学叔本华说:“这一切都只是外表的不同,脱下这些装束,骨子里大家都不过是一些对命运充满了忧虑的可怜的演员而已。
”可见,在叔本华看来,褪去虚无的表象,人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痛苦。
也就是说,你只要是一个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就一定会体验到痛苦。
但是,我们还是会体验到幸福,但只是短暂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总是在痛苦无聊之间转换,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意志就意味着无休止的欲望,一旦欲望不能被满足,人就陷入痛苦中;当欲望被满足时,人就会感受到幸福,但这是短暂的,随之就会被内心的空虚取代,于是人们就会想去寻找新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白,新的欲求也就产生了,人陷入了痛苦和空虚的状态的循环。
世界的意志性决定了人只能不断在痛苦与空虚的循环中挣扎的现实,但也这并不是说幸福是虚无缥缈,不可求取的,而是说幸福是一个过程,不是恒久不变的。
正如吃饭,人饿了就会吃饭,只是为了吃饱,但是吃饱是短暂的,不久之后我们还是会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吃饱并不存在,也不是说吃饱不可求取,我们不应该吃饭。
这一刻吃饱了下一刻还是会饿,所以我们关注的是吃饭这一个过程。
人生也是这样,人生的本质也就是一个的过程。
所以我们追求幸福,也是一个过程,过程有开始有结束,一个过程结束了,我们就需要进行下一个过程。
正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幸福是一个需要反复的过程,不是恒久不变的。
幸福是一个过程,但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是去占有名利,财富的过程还是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叔本华认为,幸福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人是什么,指人格,包括:气质,道德,理智,修养,健康;2.人有什么,指财富;3.人在他人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即名利。
无疑,对名利财富的占有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幸福。
叔本华关于幸福的观点
叔本华关于幸福的观点叔本华这个家伙,说实话,他的观点有时候真是让人抓狂,但又觉得挺有道理的。
他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一场跟欲望的斗争。
你想啊,今天想吃冰淇淋,明天又想去旅行,后天又想换新手机,欲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永远追不上。
就像在追赶那只美丽的兔子,越追越远,最终累得像狗一样,却什么也没得到。
他还说,生活就是一场折磨,满满的苦和痛,偶尔有点儿快乐就像喝了一口可乐,瞬间有种甜滋滋的感觉,可这感觉没多久就没了。
是不是有点儿道理?不过,这种观点也让人有点儿低落,毕竟谁不想快乐呢?再说了,叔本华也提到,很多人都在追求所谓的“幸福”,其实这是一种幻想。
你觉得工作上升、房子买了、车子开了就能幸福?其实不然!工作上的压力、房贷的烦恼、油价的飞涨,这些才是让人抓狂的东西。
人们就像被绑住的小鸟,越想飞越觉得痛苦。
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似乎得先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心里清静,才能享受生活的点滴。
说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有点儿道理?但又不知道怎么做。
别急,叔本华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秘诀:接受现实。
他说,生活中的苦和难是不可避免的,接受它们,反而能让你活得轻松一点。
想想你身边的朋友,抱怨着工作,抱怨着感情,最后到头来,发现生活的真谛在于珍惜眼前的小确幸。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和朋友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真是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人都在为了未来而焦虑,忙着计划这、计划那,却忽视了身边的美好。
说真的,幸福有时候就在于那一刻的微笑,跟朋友的互动。
叔本华也不是个消极的人,他还提到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能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像是一场美梦。
听首好歌,看部好电影,瞬间觉得生活变得不那么糟糕。
艺术能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予我们一种寄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沉浸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中,哪怕只是暂时的逃避,心里也会感到一丝安慰。
毕竟,生活中总有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这些瞬间就像星星一样闪亮,让我们觉得生活还是值得期待的。
说到这里,幸福的最终状态可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而是在于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
叔本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对于幸福的理解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并不源于功名利禄或物质享受,而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安宁。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于真正幸福的理解,并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首先,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欲望的克制。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物质享受只会让人沉溺于欲望的轮回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相反,只有通过减少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他用“贫困的希望,比富足的实现更为幸福”来形容这种哲学观点。
这并不是说要舍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要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保持一颗清醒和满足的内心。
其次,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思考和理性的思维。
他指出,人们常常被外部的社会压力和群体思维所左右,追求外在的虚荣和认同。
然而,只有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反思,从内心追求真理和精神的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主张独立思考和自我解放,将个体的精神境界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叔本华还强调了美感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欣赏艺术和美的事物可以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超越身体感官的局限,进入到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境界。
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幸福是通过欣赏艺术,体验美感,与人共享美的境界而获得的。
这种美感的体验能够给予人们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超越物质世界的局限。
叔本华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深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主导,如何从叔本华的角度去审视和重新定义幸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尽管叔本华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困惑。
首先,叔本华的观点较为悲观和抽象,难以在现实中得到贯彻。
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是我们的天性所在,很难完全摆脱这些欲望的纠缠。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往往被认为是衡量幸福的指标之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并不容易。
其次,叔本华的观点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哲学大师叔本华:如何才能幸福的度过一生?
哲学大师叔本华:如何才能幸福的度过一生?【精读君曰】幸福是什么?有的人说:幸福是房子里的笑声很甜;有的人说:幸福是一个阳光温热的午后;有的人说:幸福是重温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如果问你,你会如何回答?幸福是人类的毕生追求,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五花八门,没有标准。
那么,现在的你,幸福吗?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没有人时时刻刻都是幸福的。
幸福来之不易,追寻幸福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话题,因此“如何幸福的过一生”也变成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的东西。
因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穷尽一生,寻找幸福的定义,最终凝结为一本书——《人生的智慧》。
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他,也因为此书而名声鹊起,然而这却是他的封笔之作,9年后叔本华因病离世,留下的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都能客观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
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使自己过的幸福。
对于这本书,尼采说:在读完叔本华的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
现在,精读君将以微书的形式解读整本书的内容。
包括叔本华主张的“幸福三分法”: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人在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以及对这三条的详细解读。
本书约7万字,以每分钟读600字计,阅读此书约120分钟。
精读君的微书约3.6千字,阅读耗时6分钟,可帮您节省114分钟。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幸福三分法”究竟是什么?【一】如何才能幸福的度过一生?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真相: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分为三类——身外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
叔本华保留了他的三分法,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人是什么:即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人有什么:外在财产与一切占有物;人在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的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叔本华认为,“幸福三分法论”在于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然后享受最大程度的快乐与成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一篇)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一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1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
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
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
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
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
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
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
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
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
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
叔本华: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多少?
叔本华: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多少?文/一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出现差别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就是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拥有什么,即人拥有的财产和其他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是什么样的。
麦特罗多洛说过:幸福存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就整个人生来说,幸福最基本的要素无疑就在于人的构成和人的内在素质。
因为内心的快乐亦或是痛苦,首先是个人的感情、欲望和思想的产物,而环境只是间接地对人生产生影响。
1能获得多少幸福,由人格决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之内。
我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并不会因地位和财富的不同而不同。
人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知觉的形成。
人们追求的幸福,只能局限于能感知到的范围。
也就是说,我们能获得多少幸福,是由我们的内在人格所决定的。
心灵的快乐是人最为高尚、最丰富多彩的永恒的快乐。
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即取决于我们的人格。
——叔本华命运赋予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有什么”和我们在他人评价中是什么样,而这是可以改变的。
但如果我们的精神不够富有,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多大改变。
歌德在《西东胡床集》中写到:对每个时代来说,不管是地位低下的民众或奴仆,还是公认的胜利者,他们作为尘世间的凡人,其最高的幸福只有人格。
如果我们生活的价值与幸福,取决于别人的认定,那这种生活方式是可悲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
如果我们的本性欠缺价值,那么,人生必欠缺价值。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实实在在可感知的,而不是虚幻不实的。
归根到底,人生的幸福,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重要,其中最本质的要素是人格,即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2幸福,是内心对外在事物的美好投射真正能使我们感受到幸福的,不是我们拥有的客观事物是什么,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无关事物本身。
也就是,内心对外在物质的投射。
2021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范文3
2021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范文 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平淡是真,宁静是福。
”这也许是这位伟大哲人对幸福的理解吧!如今,“悲观主义”似乎已成为叔本华的代名词。
但在我看来,他的骨子里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而他的幸福哲学观更是穿越历史的沉浮,变得愈发的醉人。
一、叔本华幸福观的基本思想 (一)人生就如同“钟摆”.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在叔本华看来,作为人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求以及为满足欲求而进行的挣扎。
人生的种种缺陷使人不断地徘徊于追求欲望的痛苦与欲望暂时满足的无聊之中,人生就好似“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因此,“不管大自然作了什么,不管命运作了什么;不管人们是谁,不管人们拥有什么;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
” (二)人生幸福取决于人的内在素质。
在基于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上,叔本华将影响幸福的因素归结为三种原因:人格,所有物以及他人的评价。
在叔本华看来,“我们的幸福大半取决我们的本身所具有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什么样的”.的确,自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来自外界的快乐。
那么,人的幸福是由自身的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叔本华认为,首先是愉悦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
快乐的精神是获得幸福的要素,健康有助于精神快乐,但幸福的获得仅靠这两者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人的内在精神财富。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 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等各种外在所有物对幸福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对于财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
如果得到所渴求之物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但如果我们所追求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与失落。
因此,财富就好似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不应该以无止境的欲望来渴求财富,财富应该只是用来满足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和防止未来突如其来的灾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呢?叔本华认为把自我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意见之上是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2013-11-21 16:55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包德敏【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的拥有和内在的素质去寻找而不是外在财富与名声,要降低对幸福的期望值,减少欲望,学会简单生活和享受孤独。
确立价值理性至上、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拥有健康的身体、学会简约自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来发展,这是叔本华开给世人的幸福秘笈。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启示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和现代人本主义开创者。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可以为今天茫然向外追寻人生幸福的世人提供了一种返回本心的独特思考角度。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幸福的根本是内在素质而不是身外之物。
作为唯意志论哲学思潮的开创者,叔本华主张:“‘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即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
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比较起来,主体比客体更重要,没有主体就不成其为世界。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主体决定了幸福的程度,主体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
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
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
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
因此叔本华认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替代的。
”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作为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悲观的、痛苦的。
“痛苦”来自于生命本能,来自于人的生存意志。
幸福即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痛苦即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是永恒的、绝对的,人一生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度过。
所以,人生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降低幸福的期望值。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短暂的、一闪而过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而幸福却是一种洞悉人生真谛的理性和持久的主观心态。
快乐容易获得,因为它只与身体感受相联系,而幸福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豁达与升华。
叔本华发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一步认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唯有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所以叔本华说:“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地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
”在叔本华看来,如果人生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上。
这是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的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这是叔本华给我们开出的幸福秘笈之二。
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人格,简单生活、享受孤独。
叔本华认为,人无穷尽的欲望和无止尽的物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之人呢?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理性和科学,进入无我之境,即超脱现象世界进入自在之物的世界,即意志世界。
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的同时,叔本华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人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而否定现实社会生活,否定理性派哲学的某些弊端,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以此观点为基础,叔本华提出了追求人生幸福的一些具体方法如:拥有独立人格,学会简单生活并能享受孤独。
叔本华认为,人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是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单独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很多时候需要独处,这时候就只能返求自身,自身的具备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而在他看来,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才能避免痛苦和无聊。
要想保持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条件是拥有独立和闲暇,而独立和闲暇则是以俭朴和节制来换取的。
一个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越高的时候,他就越能耐得住简单的生活和孤独的侵袭。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给现代人的启示人生的幸福在于对价值理性和精神世界的追寻。
作为现代人本主义的开创者,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引出了人的本能活动。
他认为世界万物只有相对于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离开生命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
20世纪,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引导下,西方社会急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泛滥,人文价值失落、人生存在意义之覆辙。
人们普遍感到“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缺少“精神家园”、“终极关怀”或是“精神理想”。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精神世界甚至陷入了崩溃的状态中。
”叔本华体现了他真正的价值和先见之明。
他开创的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人的生命至上,关注人的内在丰富和精神世界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他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内在出发,尤其是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丰富,认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
这种智慧给今天茫然逐利、追求物质财富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当物质生活日渐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
只有心灵生活的充实和安宁,才能最终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因此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生的幸福来自健康的身体,简朴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叔本华认为,身体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试想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他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从谈起的。
一部分有钱之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外在物质乃身外之物,开始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满足。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即使生活富裕的人们仍然信奉一个原则:节约与投资。
如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乔布斯之流,他们在拥有大量财富的同时,并不会奢侈浪费,而是学会简约生活,学会投资和做慈善,通晓了人生意义的真谛。
为什么我们不从一开始就拥有健康、自然、合理的人生幸福观、财富观和健康观呢?为什么非要等我们自己尝试过后,等自己健康不在的时候,等我们碰到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呢?对于叔本华提出的享受孤独自由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很难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关照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
实际上,只有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安静下来,享受孤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每一个有灵魂的人都是孤独的。
而自由则是与孤独和简单密不可分的。
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价值,物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拥有较高精神价值并享受精神价值的来说,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说: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
亚里士多德教导人们,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无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无独有偶,逍遥派伦理学的代表人斯托拜阿斯也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
”在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中也强调,每个人应发挥自己的个性,选择与个性相吻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人们应该大致明白自己应当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对自己的生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勇气,振作、鼓足信心,激励自己行动起来,避免走进弯路。
”由此可见,先哲的谆谆教导无不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擅长,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感受和体验幸福。
综上所述,在今天物质丰盈、享乐至上而精神空虚、价值无根的年代,在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消费主义的年代,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可谓是曲高和寡,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思想或许只能在少部分思想深远的人们脑中扎根传播,但却历久弥新,让人们重新严肃、深刻地理解人生幸福的真谛—在于人的自身。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