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学中,立足课堂、巧用策略、运用网络,引导学生加强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各类课程资源中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真正高效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理解语文课程资源

课堂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

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教材,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直接资源,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基本平台。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 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利用主体图,帮助理解记忆。主体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帮助学习拼音。第一册中的声母、韵母、音节、词语、短句、短文均有插图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拼读相关音节和学习普通话,尤其是拼音配有情境图和提示字母音与形的画面融为一体,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趣味性。(2)帮助理解词句、课文内容。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图上画得很明白,一看便清楚。(3)帮助背诵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借用形象逼真的图画帮助背诵,便于学生记忆。

2、以文本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在学习文本后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如学习了部编版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引导学生阅读《猫捕鱼》、《读书》等相关文言文;学习六年级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推荐学生阅读《两小儿辩日》、《文言启蒙课》;学习了六年级上册诗

词《西江月.夜行黄道中》,推荐阅读《宿建德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学习了《竹节人》,推荐学生阅读《抽陀螺》等等,既加大阅读容量,又拓宽知识视野。

3、以文本为凭据,增强习作能力。即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写作资源,让学生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反写课文,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巧用策略,拓展语文教学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文外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开发文本资源的重要策略是填白、增补、续创和延伸。

1、填白。书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去推测,想象,交流,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并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并进行思考提出了“为什么普罗米修斯甘愿受罪盗火?”“为什么宙斯如此狠毒?”之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放性地拓展,思路变得更加广阔,整堂语文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增补。文本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遥远,适时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扫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日本鬼子扫荡的图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

的情感已被激发,他们对“扫荡”一词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的层面,而是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感。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是点一下,并未能展开,当这些内容又极具价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增补,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理解这段话即“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的共同之处”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从资料中学生能感受到宋庆龄的坚强不屈、与敌人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续创。有好多课文言尽意未尽,抓住此机会进行续创,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如《争论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在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看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兄弟俩会说些什么?《狐假虎威》一课学完,让学生续编:第二天,狐狸又从老虎身边窜过,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种续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4、延伸。教师要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让学生开展与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进入广义上的大课堂,把我们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完部编版五年级《杨氏之子》一文后,郭老师要求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并拓宽其视野。

四、运用网络,筛选语文教学资源

当今时代,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网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