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系统的传递函数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_5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_5系统的传递函数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s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s G 1()s H ()s G 2NRBCE−()a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如下图()a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上图称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s H s G s G 21开环传递函数为断开主反馈的()()()s H s G s G 21()()s E s B 二、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t r ()s G 1()s H ()s G 2RC−()b 令, (a)图简化为图(b)()0=t n ()s G 1()s H ()s G 2NRBCE−()a 有:()()()()()()()()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21211+==Φ()()()()()()()()()(){的形式的传递函数对t r r c s R 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s C ⋅+=Φ=44434442121211三、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t n ()a ()c 令,图简化为下图()0=t r ()s G 2()s G 1()s H NC−()c 有:()()()()()()()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n 2121+==Φ()()()()()()()()s N s H s G s G s G s N s s C n ⋅+=Φ=2121()s G 1()s H ()s G 2N RBCE−()a 四、系统总输出根据线性迭加原理,总输出的拉氏变换式为:()()()()()s N s s R s s C ⋅Φ+⋅Φ=()()()()()()()()()()()s N s H s G s G s G s R s H s G s G s G s G 212212111+⋅++⋅=五、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同上理,系统的总误差为:()()()()()s N s s R s s E en e ⋅Φ+⋅Φ=()()()()()()0}{N(s) 1121=+==Φs H s G s G s R s E s e 其中:()()()()()()()()0}{R(s) 1212=+−==Φs H s G s G s H s G s N s E s en本章要点•传递函数概念?•怎样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构图等效变换、梅森公式作业•2-4•2-5•2-6•在计算机上实现2-6节:MATLAB的应用。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U c ( s) 1 U r ( s) RCs 1
(2.67)
当初始电压为零时,电路输出响应的象函数与输入电压的象 函数之比,是一个只与电路结构及参数有关的函数 。
用式(2.67)来表征电路本身特性,称做传递函数,记为: 1 G(s) Ts 1 式中T=RC。显然,传递函 数G(s)确立了电路输入电压 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图2-17 G(s)=
s2 ( s 3)( s 2s 2)
2
零极点分布图
4. 若取式(2.69)中s = 0,则:
G (0) b0 a0
常称为传递系数(或静态放大系数)。从微分方程式(2.68)看, s=0相当于所有导数项为零,方程蜕变为静态方程
a0c b0 r

b0 c r a0
现在对上述微分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并考虑电容上的 初始电压uc(0),得:
RCsU c ( s) RCuc (0) U c ( s) U r ( s)
式中 Uc(s)—— 输出电uc(t)的拉氏变换; Ur(s)—— 输入电压ur(t)的拉氏变换。 由上式求出Uc(s)的表达式:
U c ( s) 1 RC U r (s) uc (0) RCs 1 RCs 1
(2.77)
系统具有延滞环节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延滞越大,影响越大。
式中 M(s)= bmsm+bm-1sm-1+„+b1s+b0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 D(s)= ansn+an-1sn-1+„+a1s+a0为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 传递函数是在初始条件为零(或称零初始条件)时定义的。 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系统输入量及其各 阶导数在t=0时的值均为零;二系统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 时的值也为零。

第2章(3) 系统传递函数

第2章(3) 系统传递函数

c1s c2 s ( 1)( 1) k1 k2 G( s ) c1s c2 s c1s ( 1)( 1) k1 k2 k2 1 对比:R1 c1 R2 c2 C1 k1
1 C2 k2
三、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
1.多项式分式形式 X o ( s ) bm s m b1s b0 G( s) X i ( s ) an s n a1s a0 2.零极点增益形式 分子、分母首一化,再分解因式
0
特点: (1)一般不能单独存 在; (2)反映输入的变化 趋势; (3)增加系统阻尼; (4)强化噪声。
iC du i (t ) dt
du i (t ) uo (t ) Ri RC dt U o ( s) G( s) RCs U i ( s)
4.惯性环节 微分方程: Tx o (t ) xo (t ) xi (t )
2
特征量——
时间常数: T
固有振荡频率: n 1T
阻尼比:
0 1 : 欠阻尼(振荡) 1: 临界阻尼 1 : 过阻尼
时间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欠阻尼 1 过阻尼 临界阻尼 t 0
例10:
特点: (1)0<ξ<1,输出存在 振荡,ξ越小,振荡越 剧烈 ; (2)ξ>1,输出无振荡, 由两一阶惯性环节组成。
例:求传递函数
k2 c1 k1
c2
xi
xo
k2
A
c2 c1
B
xi
xo
x2
k1
二、相似性原理 相似系统: 能用形式相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两个系统; 相似量: 在微分方程或在传递函数中占有相同 位置的物理量。

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PPT课件

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PPT课件

X o (s)[1 G(s)H (s)] H (s)X i (s)
GB (s)
X o (s) X i (s)
G(s)
1 G(s)H (s)
G(s)
1 Gk (s)
7
讨论:
单位反馈:H(s)=1
Xi(s) +-
GB
(s)
G(s) 1 G(s)
G(s)
G (s) Xo(s)
负反馈:反馈信号减弱输入信号,使误差信号小;正 反馈:反馈信号加强输入信号,使误差信号大。当
5.相加点移过环节
后移
X1
X3
+ + G (s)
(-)
X2
X 1 X 3
G ( s )
+ +
X2
(-)
G (s)
注意:分支
前移 X 1
X 3
G (s ) ++
X 2(-)
X1
+
+ (-)
G(s) X3
1
X2
前移:从G(s)的输出端移到输入G (端s ) ;
点和相加点 之间不能相 互移动。
后移:从G(s)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
G2 (s)
G2 (s)
N (s) 1 G1 (s)(-H (s))G2 (s) 1 G1 (s)H (s)G2 (s)
若 G 1 ( s )G 2 ( s ) H ( s ) 1
X
o2
(s)
G2
G2 (s) (s)G1 (s)H
(s)
N
(s)
G1
1 (s)H
(s)
N
(s)
N
(s)
18

第2章(3) 系统传递函数

第2章(3) 系统传递函数

特点:输出滞后于输入,但不失真。
例 4:
U o ( s) RCs Ts G( s) U i (s) 1 RCs Ts 1
5.一阶超前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
i (t ) xi (t ) xo (t ) 微分方程: Tx
传递函数: G( s) Ts 1 时间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1 0
单位斜坡响应 t
(3)一切物理系统都有n≥m 3.传递函数的物理意义 传递函数是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象函数
xi (t ) (t ) , X i (s) 1
X o ( s) G( s) X i ( s) G( s)
1 1
xo (t ) L1 [ X o ( s)] L1[G( s)] w(t ) G( s ) L[ w(t )]
§2.2 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
( n) ( n 1) an xo (t ) an1 xo (t ) a1 x o (t ) a0 xo (t )
( m) ( m1) bm xi (t ) bm1xi (t ) b1x i (t ) b0 xi (t )
(n m) 作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 n m (an s a1s a0 ) X o ( s) (bm s b1s b0 ) X i ( s) (n m) 1.定义:
m b s b1s b0 (n m) L[ xo (t )] X o ( s) m G( s) n a s a1s a0 L[ xi (t )] X i ( s) n
2
特征量——
时间常数: T
固有振荡频率: n 1T
阻尼比:
0 1 : 欠阻尼(振荡) 1: 临界阻尼 1 : 过阻尼

第三节传递函数

第三节传递函数

Y ( s) s 4s 2 G( s) R( s) s( s 2)( s 1)
2
讨论
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单变量系统常用的输入 输出模型,是经典控制理论的重要基础。求 取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有下列四种: (1)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绘制结构图(或信 号流图)来求取。 (2)由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组)通 过拉氏变换来导出。 (3)根据系统响应表达式来推导,如本例。 (4)由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而得。

解 由题意可知:系统的初始条件为零, r(t)=1(t)于是R(s)= L[1(t)]=1/s。对上述 响应表达式的两边取拉氏变换,则有
1 1 1 s 4s 2 Y ( s) s s 2 s 1 s(s 2)(s 1)
2
令Y(s)=
G(s)R(s)=G(s)/s,由上式便可求得系 统的传递函数为
性质4
性质5
性质6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有关系。
G (s) C (s) R( s)
如果将
S
d dt
置换 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R2 1 R5 * U c ( s ) R1 (1 R2C1S ) R3C2 S R4 1 R2 R5 R1 R3 R4 R1 R3 R4C2 S U r ( s) 1 2 C1C2 S 1 R1 R3 R4C2 S (1 R2C1S ) R5 R2 R5

模态
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 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 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 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 析。这个分析过程如果是由有限元计算的 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态分析;如果 通过试验将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 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 分析。 模态参数有:模态频率、模态质量、模态 向量、模态刚度和模态阻尼等。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节2_高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节2_高阶系统

例如:(s)
(s2
n2(s z) 2 ns n2 )(s
p)
如果: z 5以及 p 5
n
n
z p
则:
(s)
p(s2
z n 2 2 ns n2 )
n
j d jd
说明:假设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则化简前后的稳态值如下
lim s 1 s (s2
s0
n2(s z) 2 ns n2 )(s
[例如]: p1,2 1 n1 jn1
1
2 1
jd
为某高阶系统
的主导极点,则单位阶跃响应近似为:
c(t) a0 et (1 cosdt 1 sin dt)
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可以对高阶系统的特性做近似的估计分析。 高阶系统近似简化原则: 在近似前后,确保输出稳态值不变;
在近似前后,瞬态过程基本相差不大。
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取决于闭环系统的零、极点分布。
[定性分析]:
对于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的高阶系统(否则系统不 稳定),极点为实数(指数衰减项)和共轭复数(衰减正弦项) 的衰减快慢取决于极点离虚轴的距离。远,衰减的快;近,衰 减的慢。所以,近极点对瞬态响应影响大。
高阶系统分析,主导极点
系数 a j , l , l 取决于零、极点分布。有以下几种情况: 若极点远离原点,则系数小; 极点靠近一个零点,远离其他极点和零点,系数小; 极点远离零点,又接近原点或其他极点,系数大。
C(s)
(s)
1 s
(s2
n2 p3 2 ns n2 )(s
p3 )
1 s
1 s
s2
A1s A2
2 ns n2
s
A3 p3
式中:A1, A2 , A3 系)有关。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系统的传递函数

如图所示为机械转动系统,由惯性负载和粘性摩擦阻 尼器构成,以转矩Ti为输入量,以角速度w为输出量
机械转动系统
dw ( t) 其运动方程式为:J + Bw ( t )= Ti ( t) dt W (s ) 1 K 其传递函数为:G ( s)= = = Ti (s ) Js + B Ts + 1 J 1 式中 T= , K = 。 B B
B
i(t)
C
uo (t)
x
机械平移系统
d 2x dx m 2 B k x f t dt dt
RLC电路
X s 1 1 2n Gs = 2 F s ms Bs k k s 2 2n s 2 n
n
k m

B 2 km
C
uo (t )
其微分方程为:Ri( t)+ u0 () t = ui () t du0 () t i( t)= C dt 消去中间变量后,得 du0 () t RC + u0 () t = ui () t dt 通过拉氏变换求得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U0 (s) 1 G( s)= = Ui (s) Ts+1 式中 T=RC
4. 微分环节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微分成比例的环节,称为微分环节 dxi ( t) 其运动方程式为:x0 ( t )= TD dt 其传递函数为: G ( s)= TD s
式中 TD ─ 微分环节的时 间常数 。
当输入量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量就是脉冲函数,这 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因此,理想的微分环节不能实现,在 实际中用来执行微分作用的都是近似的,称为实际微分环节, 其传递函数具有如下形式:
一阶微分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的微分方程分别为: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
§35 能控标准型与能观标准型 Ax Bu x y Cx
坐标变换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若系统完全能控,则系统可变换成能控标准型。 若系统完全能观,则系统可变换成能观标准型。
一、单输入系统
Ax bu x
能控标准型 : n-1 条件: rank [b , Ab , , A b ] rankM n
1
由传递函数W(s)可以直接写出能控标准I型的 A c1 , b c13, Cc1
例: 将
1 2 0 2 3 1 1 x 1 u x 0 2 0 1 y 0 0 1x
变换成能控标准I型。
2 解: M [ b, Ab, A 2 b] 1 1
* T W ( s ) [ W ( s )] ∵ 互为对偶系统: 02 c1 坐标变换不改变系统的传递函数。 ∴ 与能控标准I型一样,由能观标准Ⅱ型可以直接 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b n 1s n 1 b1s b 0 W(s) n 12 s a n 1s n 1 a 1s a 0
* c2 * c2
a0 0 0 a1 1 0 a2 O 0 0 1 an 1 0 0 0
T T T T T T
1 0 bc*2 0 0
n 1
C C * T [C * b *,C * A * b *, ,C * A *
0
1
11
T (T )
1 02
* T C1
1 a ([A * n 1b* b* ] n 1 a0


a n 1
0 )T 1
1

系统的传递函数名词解释

系统的传递函数名词解释

系统的传递函数名词解释
系统的传递函数是指输出变量响应的变化,与输入变量信号响应的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

通常用函数的形式来表示,表述了输出变量对输入变量的影响。

在连续时间系统中,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s域的有理函数形式:H(s)=Y(s)/X(s)其中,H(s)是系统的传递函数,s是复平面上的复数变量,X(s)和Y(s)分别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在s域中的拉普拉斯变换,分别称为输入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和输出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在离散时间系统中,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z域的有理函数形式:H(z)=Y(z)/X(z)其中,H(z)是系统的传递函数,z是单位圆上的复数变量,X(z)和Y(z)分别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在z域中的z变换,分别称为输入信号的z变换和输出信号的z变换。

系统的传递函数是描述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计算系统的稳态响应、阶跃响应、频域响应等重要性能指标,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设计工具来设计系统的控制器,以满足不同的系统性能要求。

传递函数ppt课件教学教程

传递函数ppt课件教学教程

一阶惯性环节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理想微分环节
近似微分环节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积分环节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阶振荡环节
系统函数方块图
描述控制系统各组成元部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 数学图形。 它表示了系统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以及对系统中各变量所进行的运算,是控制工 程中描述复杂系统的一种简便方法。实质上是系 统原理图与数学方程的结合。
第三次课外作业
教材,第 43 - 43 页,第 5、6(1)、7(2)、9(a)、 10(b)、11(a)、13、16 题。 无须抄题。 要求10月10日之前完成并提交助教。
系统函数方块图
方块图组成要素
方块图单元
引出点 比较点
系统函数方块图
方块图的串联
系统函数方块图
方块图的并联
系统函数方块图
反馈
系统函数方块图
方块图变换法则,如教材第33页表2-1所示。
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本部分内容不做要求。
实际物理系统的函数方块图
教材,第26 - 40页,例13 - 22,例25 - 27 教材,第41 - 42页,例1 - 3
传递函数表征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局限性
对于非零初始条件的系统,传递函数不能完全表 征系统的动态性能; 只是通过系统的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来描述系统,而对内部其它变量的情况无法得知。
传递函数的性质
• 描述线性定常系统,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m≤n) • 只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内在固有特性),与外
传递函数
定义: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 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即
零初始条件的含义:输入作用是在t=0以后才作用与系统, 因此,系统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均为零; 输入作用加于系统之前,系统是相对静止的,因此系统输 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的值也为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传递函数

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 传递函数 = 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 零初始条件
C ( s) G(s) = R( s)
autocumt@ 1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主要性质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
dn d n −1 d a 0 n c (t ) + a1 n −1 c (t ) + ⋅ ⋅ ⋅ + a n −1 c (t ) + a n c (t ) dt dt dt d m −1 d dm = b0 m r (t ) + b1 m −1 r (t ) + ⋅ ⋅ ⋅ + bm −1 r (t ) + bm r (t ) dt dt dt
autocumt@
15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4、振荡环节
特点:包含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两个 包含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 包含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 储能元件的能量进行交换,使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 储能元件的能量进行交换,使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
z1 n 2 (t) = n1 (t) z2
G(s) = N 2 (s) z1 = =K N1 (s) z 2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autocumt@
9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其它一些比例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
R2 R1
r (t )
Ec
R
c (t )
ic (t )
r1
r2
r (t )
c(t )
C
例:积分电路 积分电路
i1 (t )
R1

控制工程基础4-第2章 (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4-第2章 (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
第三节 传递函数
拉氏变换可以简化线性微分方 程的求解。还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 程转换为复数S域内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二、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一、 传递函数概念
输入
输入拉氏 变换
设一控制系统 r(t) c(t) 系统 G(S)
R(S)
输出 输出拉氏 变换
C(S)
传递函数的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系 统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R(s)
G1(s)+G2(s)
C(s)
+ G2(s) C2(s)
n C1(s)=R(s)G1(s) C2(s)=R(s)G2(s) G (s)=Σ Gi (s) n个环节的并联 i=1 C(s)=C1(s)+C2(s) =R(s)G1(s)+R(s)G2(s) C(s) =G (s)+G (s) G(s)= R(s) 1 等效 2
2) 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与外施信号的大小和形式无关。
3) 传递函数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
4)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 的,不能反映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 动过程。
二、 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
不同的物理系统,其结构差别很 大。但若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看,一 般可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看作 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研究和掌 握这些典型环节的特性将有助于对系 统性能的了解。
结构图特点
• 结构图是方块图与微分方程(传函)的结合。一方面它直观反映了整 个系统的原理结构(方块图优点),另一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精确的定 量描述(每个信号线上的信号函数均可确定地计算出来) • 能描述整个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零初始条件下的动态性能, 但不能反映非零条件下的动态性能 • 结构图最重要的作用:计算整个系统的传函 • 对同一系统,其结构图具有非唯一性;简化也具有非唯一性。但得到 的系统传函是确定唯一的. • 结构图中方块≠实际元部件,因为方框可代表多个元件的组合,甚至 整个系统

传递函数和系统框图.pptx

传递函数和系统框图.pptx
第3讲 系统传递函数 和系统框图
控制工程基础
本讲主要内容
1 系统传递函数 2 系统框图(动态结构图) 3 系统框图化简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R(s)
Y(s)
G(s)
G(s) Y (s) R(s)
现代控制理论
R(s) G(s)
前移
Y(s)
Q(s)
R(s)
Q(s)
G(s) Y(s)
后移
R(s)
Y(s) G(s)
R(s) G(s)
Q(s)
1/G(s)
Q(s) G(s)
Y(s)
比较点移动
R(s)
G3
R(s)
G1
向同类移动
G3
G1
G2 Y(s)
H1
F(s) G2 G1 G3
1 G1G2H1
G2 G1 H1
Gs
H s
➢ 信号线 变量
➢ 方框
➢ 比较点 加减关系 ➢ 引出点
代数关系:
Y (s) R(s)F(s)
乘积关系 等量关系
控制工程基础
【例4】 绘制双T网络的框图
I1
R1
U1
R2 I2
1
1
Ur
C1s
C2s
Uc
Ur U1
I2 1/ R1 I1
[[UUI11(r(s(1ss))/)CIUU21(C1ss(()ss]U))]s1RC11R1112UIU1I(12cs(()s1s))/ R2 I2
G1
H2 G2
G1G2G3G4
H1
1 G3G4H3 G2G3H2 G1G2G3G4H1

第三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第三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三、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在连续系统中,闭环传递函数和开环传 递函数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而在采样系 统中,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还与采样开关的 位置有关。
Z 变换是对离散信号进行的一种数学 变换,为了方便分析系统中的连续信号都 假设离散化了,用虚线表示采样开关。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1)采样系统的结构如图:
出输可出环得的节: Z之变间C换(都z式)=有。1采+GG1样(1z(开)zG)G关2(2z(,)zR)H可(z()直z) 接写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4)采样系统结构如图
r(t) e(t) R(s) - T
G1(s)
- T G2(s) H(s)
c*(t) C(z) c(t)
系统输出先系拉求统氏出的变系闭换统环:输脉出冲的传拉递氏函变数换为,再
G(s) T R(z)
T C(z)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输大出多的数采采样样信系号统可的根输据出下是式连求续得信号 c(t)而不是离散信号 c*(t),为了应用脉 冲传递c*函(t数)=的Z-1概[C念(z),]=通Z 常-1[在G(输z) 出·R端(z虚)] 设一 个采样开关,如图中虚线所示,它与输入 端采样开关同步工作。
第三节 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采样系统结构如图
r(t) =
R(s)
RG1((ss) )G1(s-)GT21(+sG)5G(GGs)23(2s(()ss))GGG433(((sss)))+GR4((ss+))GG5(4(ss))G4(cTs(t)Cc) *((zt))
由C系(z)统=的RG结1(构z)1G图+2GG可32得GG43(Gz)4+(zR) G5G4(z)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可以解释系统的反应如何受到输入信号的影响。

它是一种可以用来描述系统行为和性能的数学函数。

它概括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当输入信号发生变化时,系统的输出信号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关系被称为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静态传递函数和动态传递函数。

静态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不考虑时间因素。

动态传递函数主要用于描述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的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控制系统中,系统传递函数可以用来模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

在信号处理中,系统传递函数可以用来分析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从而实现信号处理器的模拟。

此外,系统传递函数也可以用于信号检测、信号分类、信号识别等任务。

总之,系统传递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从而为系统的优化和模拟提供依据。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系统内部信号传递方式的函数。

它是用来描述系统行为的重要工具,是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

系统传递函数是一个复合函数,它由一个传递函数和一个延迟函数组成。

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延迟函数描述了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延迟的时间。

系统传递函数的形式由输入信号的频率决定,它的形式可以分为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

模拟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一个复数函数,而数字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一个实数函数。

系统传递函数的一些特性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它可以用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和频率响应。

它可以用来检查系统是否可以达到设计要求,以及系统是否能够满足性能要求。

系统传递函数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设计滤波器,调节器,振荡器等。

同时,它可以用来测量系统性能,检查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预测系统的行为等。

总之,系统传递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部信号传递方式,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研究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s
KTD s
TD s 1
例图 为无源微分
C
电路,设电压ui t 为 输入量,电阻R两端电 ui (t)
R
uo (t)
压u0 t 为输出量。
其运动方程为: ui t Ri t u0 t Ri t
消去中间变量后,得:
ui t u0 t
其传递函数为:G s U0 s
Ui s
式中
TD RC
1i t dt C
1 RC
u0
t
dt
RCs
TD s
RCs 1 TDs 1
C
ui (t)
R
uo (t)
这个电路的传递函数是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与惯
性环节的传递函数相乘,所以,实际的微分环节都 是具有惯性的。当这个电路的TD=RC<<1时,可近 似得到理想微分环节,即G(s)≈TDs。
5. 一阶微分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的微分方程分别为:
图2-8 数字运算放大器
其传递函数为:G s U0 s Ui s
R2 K R1
如图所示是齿轮传动副,T1为输入转矩,T2为 输出转矩。
1
其减速比为:i= 1 T1 2
则有:
1 2 i1
齿轮副转速的传递函数为: G s 2 s
在不考虑损耗时,有: 1T1
1s 2T2
则齿轮副转矩的传递函数为:G s T2 s
例如图 所示的RC电路, ui t 为输入电压, u0 t 为输出电压。
R
i(t)
ui (t)
C
uo (t)
其微分方程为:Ri t u0 t ui t
i t C du0 t
消去中间变量后,得
dt
RC du0 t dt
u0 t
ui t
通过拉氏变换求得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
G s U0 s Ui s
T RC
x0
t
=K
TD
dxi t dt
xi t
x t =K 2 d 2 xi t
0
dt 2
2 dxi t dt
xi t
(0< 1)
式中 TD─一阶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K─比例系数;
─二阶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二阶微分环节的阻尼比;
相应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G s K TDs 1
G s K 2s2 2 s 1
2 n
m
Bx
式中 n
k; m
B。 2 km
由式 2-6 已知RLC电路的微分方程式为
LC d 2u0 t dt 2
RC du0 t dt
u0 t
ui t
通过拉氏变换求得其传递函数为
G s U0 s
1
Ui s LCs2 RCs 1
2
= s2
n
2 ns
2 n
R
L
式中
n
1; LC
R 。 ui(t) 2 L/C
8. 几点说明
• 典型环节不是具体的元件,而是表示元件或系
统运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在实际系统中,一个元件 的数学模型可能是若干个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的组 合;反之,若干个元件的数学模型的组合也可能就 是一个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 同一个元件取不同的信号作为输入量或输出量、
或者用于不同的系统,可能形成不同的典型环节。
7、传递函数可以写成零极点表达式
G s X0 s K s z1 s z2 s zm
Xi s
s p1 s p2 s pn
式中
zi
─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为零的点,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i 1, 2, , m。
p j ─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为零的点,
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j 1, 2, , n。
零点和极点的数值完全取决于系统的参数 构a0、参a数1、。、an和b0、b1、 、,即取决于系统的结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比例的环节,称为积 分环节。其显著特点是输出量取决输入量对时间的 积累过程。输入量作用一段时间后,即使输入量消 失为零,输出量仍将保持在已达到的数值,故积分 环节有记忆功能。
x(t )
xi (t)
1
xo (t)
O
t0
t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x0 t
1 T1
xi t dt
其传递函数为:G s 1
i(t) C uo (t)
• 在机械移动系统中,两种储能元件是储存
动能的质量m和储存势能的弹簧k。在RLC电
路中,两种储能元件储存电场能的电容c和
磁场能的电感L。
7. 延迟环节
延迟环节又称时滞环节、滞后环节等。
其运动方程式为:x0 t xi t
t
其传递函数为: G s e s
式中
─延迟时间
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在于:惯性环节从输 入开始时刻起就有输出,只是由于惯性,输出要滞 后一段才接近于所要要求的输出值;延迟环节从输 入开始之初并无输出,但t= 之后,输出就完全 等于输入,如图2-17所示。
例如下图(a)和(b)所示的两种不同的物理系统,有 类同的传递函数,它们分别为:
3、对于物理可实现系统,分子的次数m 低于分母 的次数n ,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因为实际的物 理系统总是存在惯性,输出不会超前于输入。且 各系数都与系统元件的参数有关。
4、 传递函数反映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只 与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与外界输入无关。
f (t) k
m
Bx 图2-1 机械移动系统
R
L
i(t)
ui (t)
C uo (t)
图2-3 RLC电路
由式 2-2 已知机械移动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m d 2 x B dx kx f t
dt 2
dt
通过拉氏变换求的其传递函数为
f (t) k
Gs X s
1
F s ms2 Bs k
=1
2 n
k s2 2 ns
nm
利用传递函数可以把元件或系统的输出量的拉氏 变换写成
X0 s G s Xi s
2.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1、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也是描述其动态特性的一种 数学模型,它和系统(或元件)的运动方程是相互一一对 应的。若给定了系统(或元件)的运动方程式,则与之对 应的传递函数便可唯一的确定。
2、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一样,是从实际物理系统中抽象 出来的,它只反映系统(元件)中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 间的变化规律,而不反映原来物理系统(元件)的实际结 构。对于许多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系统(元件),可以具 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bm
1
dxi t dt
an x0 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式 2-45 进行拉氏变换,得
a0sn a1sn 1
an 1s an X 0 s
bm 1s bm Xi s
b0sm b1sm 1
根据传递函数的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G s 为
Gs
X0 s
b0sm b1sm 1
Xi s
a0sn a1sn 1
bm 1s bm an 1s an
钢板厚度偏差 2 t 与A点
处的厚度偏差 其传递函数为
1 t 之间有如下关系
2t=
t-
1
G s =e- s
比例环节
K
积分环节
1
s
惯性环节
1 Ts 1
延时环节 e s
微分环节 s
一阶微分环节 Ts 1
振荡环节
G(s)
s2
n2 2ns n2
T 2s2
1
2Ts 1
二阶微分环节
G(s) T 2s2 2Ts 1
式中 T1─积分环节的T1时s 间常数。
例:电容器充电的电流i 和电容电压u 的关系 为图所示,求传递函数。
4. 微分环节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微分成比例的环节,称为微 分环节。
其运动方程式为:x0 t
TD
dxi t dt
其传递函数为: G s TDs 式中 TD─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当输入量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量就是脉冲 函数,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因此,理想的微分 环节不能实现,在实际中用来执行微分作用的都是 近似的,称为实际微分环节,其传递函数具有如下 形式:
二、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系统种类很多,构成环节的类型就其物 理本质可能差别很大。但从数学分析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仅有有限的几个典型环节 组成。这些典型环节是:比例环节、惯性环节、 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延时环节。因 此,在研究系统动态特性时,熟悉和掌握各种典 型环节,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2 T dx0 t dt
x0 t
xi t
其传递函数为:G s
1
T 2s2 2 Ts 1
式中 T─时间常数; ─阻尼比,0< <1。
振荡环节另一种常用的标准形式为
式中
2
Gs=
n
s2 2 ns
2 n
n─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n
1。 T
图2-1所示的机械移动系统和图2-3所示的RLC路,当 0<ξ<1时,其运动规律可用振荡环节描述。
即传递函数只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关系,是一 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所决定,与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无关。
5、 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 输出的关系,所以只适用与单输入单输出 系统的描述,而且系统内部的中间变量的 变化情况,一个传递函数也无法全面反映。
6、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数学 模型,但它是在系统工作在某个相对静止状态 时得出的。因此,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 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一般地,零点和极点可以为实数或复数。若为复数, 必共轭成对地出现,这是因为系统结构参数均为正实数的 缘故。把传递函数 的零、极点表示在复平面上的图形,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如下图2-7所示。图中 零点用”○”表示,极点用”╳”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