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期末知识点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第0章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食品毒理学是大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如何理解毒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Science 科学,是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即获得论据和事实。

Art 艺术,是指如何应用这些毒性资料(事实和数据),来预测对人群、动物和其他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从而形成假说和外推,即从动物外推到人体,从人体外推到群体的过程。

第一章1、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作用、毒效应谱、选择毒性、靶器官、半数致死剂量、NOAEL 、阈剂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毒物一词的概念实际上很模糊,因为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条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微生物试验哺乳动物试验致突变 致癌 致畸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件的不同、剂量的不同,二者之间通常可以转化。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作用:也称为毒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毒效应,效应的范围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产生一系列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称之为毒效应谱。

不同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选择毒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效应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NOAE也称为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未观察到有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目前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试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发生。

华农食品毒理学期末考点总结教材

华农食品毒理学期末考点总结教材

食品毒理学考点总结第一章:食品毒理学的定义是借助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与机制,从而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一、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指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来源):人为添加或有意添加、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物产生、无意加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内源性化学物毒性: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分类: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或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二、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1. 绝对致死量LD100 2. 半数致死量LD503. 最少致死量LDmin4. 最大耐受量LD5, 急性阈剂量Limac6.急性毒作用带Zac三、毒性参数(上限、下限),(安全限值不是毒性参数)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动物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的剂量及最大未观测到有害作用的剂量四、计算题主要是“联合作用系数法”(课本P26、P27)五、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第三章:一、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方式有哪些?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二、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何意义?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意义: a将亲脂的外源性化学物转变为极性较强的亲水性物质,以降低其透过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加速其排出。

b是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改变了分子的结构。

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途径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机体及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是研究(D)的一门科学A.食品中微生物毒素的产生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B.食品中功能性成分作用机制从而保护人类健康C.食品中多环芳烃毒作用机制及其防护措施D.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及机制,并确定其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2、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D)A.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B.分子病理学C.毒性鉴定D.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主要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B)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A.遗传毒理学试验B.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C.流行病学调查D.人体观察4、公元前2650年所著的( A )成为大多数中医药著作的基础。

A.《黄帝内经》B.《皇帝内经》C.《炎帝外经》D.《皇帝外经》5、食品毒理学原是(D)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

A.WTO、FAO和FDAB.物理学和食品卫生学C.药理学和食品工艺学D.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6、神农被誉为(B),公元前2735年,编辑完成了40卷“本草”典籍,其中包括(D)365种以及药物265种。

A.金属毒物、植物毒物、矿物毒物B.中医、草药和农业之父C.现代毒理学之父D.有毒植物目录、有药用价值的植物7、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 他强调了(A)的重要性,并认为过多过少的饮食同样有害,健康是体液平衡的结果,( C )均能影响健康。

A.营养/饮食B.天气、四季、动物、植物等环境因素C.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D.运动饮食8、Mithridates米塔拉达梯六世(公元前131~前63)可能是系统研究(C)的第一人,因而被认为是( D )创始人A.人体试验B.法医毒理学C.人体毒物D.临床毒理学9、医学教授Pertus(1250~1316) ——( B )书中将毒物分为(D)三大类,并列出了所有已知毒物的中毒症状和治疗方法。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一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 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 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5、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功能,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称first-pass effect;现在,将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6、生殖毒性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发生于生殖细胞、受精卵、胚胎形成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分娩和哺乳期7、代谢活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化学物无毒性→活性中间产物毒性→产物无毒;生成亲电子剂;生成自由基;生成亲核剂;生成氧化还原剂;8、畸形畸形: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严重;轻微9、相加、协同、拮抗、抑制、独立作用相加作用:相加作用:各化学物低于无作用水平时也可发生联合毒作用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单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物效应的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功能性拮抗、化学性拮抗、配置性拮抗、受体性拮抗加强、抑制作用:若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或毒性很强,而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可增强或降低另一种化学物的毒效应;独立作用:各化学物低于无作用水平时联合作用为零二1、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处理时间;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评价参数一急性毒性试验定义、处理时间: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目的: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③探求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⑤研究化学毒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⑥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二慢性毒性试验定义: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目的: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对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②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③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④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⑤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⑥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的差异,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观察指标: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物利用率2. 一般化验指标:3. 系统尸解和病理学检查:1脏器湿重、脏器系数脏/体比值如肝/体比,即全肝湿重/体重1002病理学检查4.特异性指标2、食品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DNA进行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2人群和现场调查:根据已有的动物试验结果和食物的化学特性,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指标,观察试食人群的反应及量-效关系;3、食品添加剂的有益、有害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外观、风味和防腐等性质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有益作用:一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防腐剂: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抗氧化剂:阻止或推迟食品氧化变质,提高其稳定性和耐藏性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三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五有利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六满足其它特殊需要有害作用:(一)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危害(二)掺杂作假(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急性和慢性中毒(四)引起变态反应(五)体内蓄积(六)混合反应毒性4、影响外源性化学毒性的因素有哪些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2、理化性质:溶解性、分散度分子量,颗粒,比重、挥发性和稳定性、血/气分配系数、电离度和荷电性3、不纯物或杂质5、化学致癌物的代谢特点:一、代谢以氧化过程为主二、所形成的终致癌物具有亲电子性三、能与DNA结合造成DNA的损伤四、引起突变,诱发肿瘤6、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二)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三)染色体数目异常:整数倍、非整数倍三1、Ⅰ、Ⅱ相反应在生物转运或转化中的意义:一Ⅰ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促使外源化学物极性增高,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大;反应产物多数失去毒物活性灭活,也有少数化学物经转化后形成有毒理活性的代谢物,个别无毒理活性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活性代谢物,产生作用活化;二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Ⅱ相反应中,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I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除了甲基化和乙酰化结合反应外,其他Ⅱ相反应显着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2、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毒性的性质和强度受哪些方面的影响5个方面的影响: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暴露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1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理化性质:溶解性、分散度分子量,颗粒,比重、挥发性和稳定性、血/气分配系数、电离度和荷电性不纯物或杂质2机体因素:物种、品系遗传学差异个体遗传学差异其它因素免疫、年龄、性别、营养3暴露因素: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溶剂和助溶剂4环境因素:气象因素、噪声、振动与紫外线、昼夜与季节节律、动物饲养条件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2、化学致癌物判定需要哪些证据1.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必须具备两项以上由不同研究者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中以不同调查方法获得的结论相符的证据;2.动物实验证据:至少有两项按现行常规设计进行,符合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在不同物种动物所得结果一致的动物致癌物鉴定资料;定性判别:该化学物能否致癌;定量判别: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推算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能接触剂的危险度常用的致癌物判断方法:1、短期试验:一致突变试验二恶性转化试验细胞转化试验三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2、动物致癌试验3、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人类致癌物主要根据: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重复;②有剂量----反应关系;③有动物致癌阳性结果支持;3、评价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遗传学实验、观察目的、试验入选原则、如何选择(一)试验目的:1)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及人的致癌性2)检测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类的遗传危险性(二)观察目的:遗传学终点分为4类: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染色体组畸变4)DNA原始损伤(三)入选原则:关于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试验可入选的原则有:①选择的遗传毒性试验应包括4种类型的遗传学终点;②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③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④包括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通常,对于一种受试物应当先用原核细胞或体细胞的体外试验按遗传学终点合理配套进行试验,并对有阳性结果的遗传学终点验证其在体内的真实性,再行选用生殖细胞致突变试验进行遗传危害的评价;(四)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1)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2)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分析、微核试验3)DNA损伤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食品毒理学》期末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期末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期末知识点食品毒理学1.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后高剂量或浓度。

2.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最小有作用剂量(LOAEL):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5.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9.生物转化:ADME过程中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生物转化。

10.代谢解毒:又叫失活,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亲水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毒性降低。

11.代谢活化:少数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后,化学性质更加活泼,生物活性增强,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

如苯并比和芳香胺致癌物本身并不致癌,经代谢转化后才具有致癌作用。

12.发育毒性的颠换和互换13.细胞分化概念: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14.什么是致畸作用:由于外源化学物干扰,活胎产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出结构异常。

15.什么是生殖毒性:生殖毒性指对雌性和雄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16.生物学标志物有哪几种: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

17.风险分析的三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

毒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毒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毒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毒理学:研究各种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及机制的科学,通过对危害的研究评价提出对各种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保障人民健康。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实质来源及其对人体损害的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下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研究任务:通过研究确定其毒理学安全性,制定安全限量,提出食品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及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研究内容: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性质和结构:外来化学物质、生物性污染物、天然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两方面。

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经过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的一系列毒理学研究,可以对食品中外源物质及相关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作出评价,并最终可将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结果外推到人,并与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结合人群对食品中外源性物质的暴露水平,以对所研究的外源化学物进行风险评估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绪论1.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1)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是属概念.(2)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从方法学来分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其他研究领域: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4.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定义毒理学: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传统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现代定义)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定义:靶器官、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半数致死量LD50、NOAEL、生物学标志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食品毒理学复习重点

食品毒理学复习重点

绪论【掌握】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研究方法:①体内试验(in vivo test):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②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③人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④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病因假设、已知病因了解严重程度;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验证假设,确定因果关系2.食品安全性的概念。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熟悉】1.食品毒理学的任务、性质、地位;任务:①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研究化学物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③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提出早期诊断的方法及健康监护措施。

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

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

《食品毒理学》题库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房屋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

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 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毒物及其分类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为:①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②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③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④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⑤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⑥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⑦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⑧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⑨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影响毒性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③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接触期限①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②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③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④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②迟发性毒作用: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重点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知识点

毒理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靶器官剂量质反应量反应剂量-反应曲线类型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阈剂量急/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及意义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体内/外实验的特点)毒理学研究史上的知名人物毒理学研究的首要/最终目的毒理学研究观察的指标分类致死剂量分类及概念危险度/性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ADME生物膜的结构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脂水分配系数毒物的吸收方式排泄(特别是经肾脏排泄)肠肝循环首过效应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定义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重点讲述的苯代谢)第四章毒性机制终毒物的概念及类型自由基及类型抗氧化系统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第五章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影响因素的三方面: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毒物的联合作用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般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分类急性毒性的定义及试验目的三种试验对动物选择的要求霍恩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及优缺点毒物的蓄积作用及分类蓄积系数(K)定义\计算\评价生物半衰期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配子的发生过程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睾丸的功能及其中细胞类型雌雄生殖毒性致畸试验致畸指数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突变及分类细胞周期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的原理及过程代谢活化系统阳性/阴性对照组设立的意义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分类标准癌细胞的特征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短期试验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免疫的定义免疫系统及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器官超敏反应及分类(I型超敏反应为重点)。

食品毒理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食品毒理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动物实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FDA4.FAO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缩写5.6.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7.LOAEL是指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8.NOAEL指未观察到有毒害作用的剂量9.ZCH(慢性毒作用带)大,表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10.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1.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2.Zac(急性毒作用带)小,表明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3.LD50 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14.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15.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是剂量16.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剂量17.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质反应18.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是量反应19.通过检测人体的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集体接触这些重金属的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20.机体中可检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这种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1.如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2.毒理学当中的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23.根据接触化合物的毒性不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经呼吸道24.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水溶扩散、易化扩散25.一般情况下,外来化学物的吸收主要是经肠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26.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过程(ADME)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27.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膜动转运28.体内主要的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组织29.排泄的主要途径:肾脏排泄、肝脏排泄30.毒物排泄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31.能顺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脏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持续时间33.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34.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肺泡35.经皮肤吸收的主要部位:表皮36.水俣病是由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起的,主要含重金属汞37.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38.生物模式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总称;生物膜在集体中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媒体介导,可饱和。

食品毒理学考点整理

食品毒理学考点整理

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

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改变遗传密码或引发癌症的能力等。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机体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毒性的选择性(选择毒性):机体间或者组织器官间的差异毒性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物的蓄积能量不同。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的损害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靶器官:外源物质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之后有哪些生物学标记可以被检测(测定指标)生物学标志:外源性化学物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1、接触生物学标志:测定外源物质自身或代谢物质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

2、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定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3、易感性生物学指标: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指标,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反应能力的指标。

剂量反应曲线::即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直线型:反应强度与剂量呈正比关系。

抛物线型:反应强度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S形曲线对称S形曲线:群体中的全部个体对某一外源性化学物的敏感性差异呈正态分布的剂量反应关系。

非对称S形曲线:随剂量增加,反应率的变化呈偏态分布。

毒理学实验中此种曲线最为多见。

“全或无”反应:仅在一个狭窄的剂量范围内才能观察到,坡度极陡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不知道是不是)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了解一下)致死剂量(lethal dose, LD)绝对致死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引起一群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笔记总结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笔记总结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1.外源化学物来源2.外源化学物性质3.不良作用与有益作用和机制4.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评定食品安全性二、食品毒理学任务1.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2.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3.研究外源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三、外源性化学物1.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广泛存在2.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3.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可能产生毒性作用4.非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非机体内源产生5.参与体内代谢,具有生物活性四、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试验流行病学研究人体观察化学分析风险评估五、食品毒理学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描述毒理学关注的是毒性鉴定,为研究化学物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以及毒作用机制提供信息。

2.机制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 Toxicants)1.较小剂量进入机体2.干扰正常生理生化3.引起病理改变4.甚至危及生命二、毒物分类1.工业化学品各种原料、中间体、废弃物2.食品中毒物天然毒素、变质毒素、添加剂3.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4.日用化学品烟、酒、化妆品、洗涤剂5.农用化学品杀虫剂、化肥、除草剂6.医用化学人药、兽药、造影剂、医用塑料7.生物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细菌毒素8.军事毒素沙林、芥子气、放射性核素三、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狂急性疾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四、毒性、危险性、安全性毒性——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安全性——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伤效应的概率危险性——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毒效应——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五、毒作用及其类型毒作用(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指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第一章绪论RH=化学物质 ROH=代谢物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念传统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概念: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微生物评价、危险管理的科学。

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鉴定,评价)机制毒理学(毒性物质机理)管理毒理学机制毒理学资料的作用:1、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2、证实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损害效应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以及合理治疗中毒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了解第二节毒理学简史①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②启蒙时代毒理学③现代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①工业化学品②食品添加剂③日用化学品④农用化学品⑤环境污染物⑥医用化学品⑦生物毒素⑧军事毒物⑨放射性物质二、毒性及其分级毒性:RH→机体→损害能力两种物质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大,毒性大两种物质在同样指标下,剂量小对机体损害大,毒性大∴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影响毒性大小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口,呼吸道,皮肤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神经组织)]③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接触期限:①急性②亚急性③慢性。

频率大于生物半衰期:毒性小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损害或者只是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而对另一组织器官不产生损害,这样的毒性叫做选择毒性。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的细胞差异2、不同物种或器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存在一定剂量或时间后产生不良作用(毒作用→RH→ROH)毒作用(毒效应或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RH(ROH)特点:①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②应激能力下降③维持机体的稳态能力下降④对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分类:①速发于迟发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⑥高敏感性与可耐受性1、速发于迟发作用:机体接受化学物质之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的毒性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发生质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各个组织的毒性作用,即在局部也在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发生物可恢复。

《食品毒理学》 05764 考点 整理版

《食品毒理学》 05764 考点 整理版

《食品毒理学》(5764)课程考试说明试卷内容结构重点章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其分数比例不低于总分6 0%。

次重点章为: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一般章为第五章。

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领会: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食品关系密切,可以随同食品进入人体并有一定毒性的一些外来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农用化学物质、工业三废、容具包装材料中可能污染食品的物质以及在某些食品中天然存在或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害物质。

食品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存在于食品中的或在食品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定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

外源化学物质随同食品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随同食品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素相。

2.外源化学物、毒物、毒素的概念识记:外源化学物的概念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领会:毒物、毒素的概念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严重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化学物质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具有毒性。

但通常我们不把需要极高剂量才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又称为生物毒素,是指有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真菌或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有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等。

简单应用:食品中的毒素的来源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但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及烹调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外来有害物质的污染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
1.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后高剂量或浓度。

2.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
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最小有作用剂量(LOAEL):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5.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LD50:
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LD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8.生物转运: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9.生物转化:
ADME过程中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生物转化。

10.代谢解毒:
又叫失活,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亲水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毒性降低。

11.代谢活化:
少数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后,化学性质更加活泼,生物活性增强,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

如苯并比和芳香胺致癌物本身并不致癌,经代谢转化后才具有致癌作用。

12.发育毒性的颠换和互换
13.细胞分化概念:
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14.什么是致畸作用:
由于外源化学物干扰,活胎产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出结构异常。

15.什么是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指对雌性和雄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16.生物学标志物有哪几种:
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

17.风险分析的三部分:
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

18.毒物在体内转运的4个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9.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危害有两个方面:
霉菌引起的食品变质;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人类的中毒。

20.经口染毒具体有几个方式:
饲喂,灌胃,经口滴入,咽胶囊
21.生物转运颗粒分子有哪两种方式进入细胞:
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22.生物物质在体内的分布方式:
初始分布,再分布
23.生物转运类型: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膜动转运
24.化学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影响膜通透性,影响膜流动性,影响膜表面电荷
25.二噁英在环境中共同特征表现:
热稳定性,低挥发性,脂溶性,环境中高稳定性
26.肾脏对外源化学物排泄机理包括: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
27.影响毒性大小因素:
剂量;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机体因素
28.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特异指标,死亡指标
29.目前使用化学毒物致癌性判别分为哪三大类:
短期试验,动物诱癌试验,人类流行病学观
30.安全限值可以是: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可耐受摄入量(T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参考浓度(RfC)
31.急性毒性实验中接触化学物最常用方式:经口接触,经皮肤接触,经呼吸道接触
32.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33.多环芳羟的来源和毒作用:
环境污染、加工过程中形成、水产品的污染。

具有致癌性。

34.农药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种?
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
35.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
有机磷农药属于神经毒素,竞争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从而阻断神经传导,引起中枢系统中毒。

36.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实验的区别
区别:剂量大小不同、观察指标不同、观察时间不同、选择动物不同。

联系:染毒途径相同,剂量分组相同
37.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38.按照化学毒物排泄途径有哪些排泄
①肾脏排泄②肝胆排泄③分泌液排泄④呼吸道排泄
排泄的定义: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39.几种转运方式特色:载体,能量
(1)被动转运(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①简单扩散:特点: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②滤过(膜孔扩散):亲水性的小分子物质如H2O、乙醇;③易化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特点:需要能量、需要载体、具有饱和性、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3)膜动转运(大分子、颗粒物,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包括胞吞和胞吐
40.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的决定因素
①化学毒物的因素:化学结构(功能团、分子空间结构、同系物碳原子数、分子饱和度、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化学物结构与营养物或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物理性质(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电离度、稳定性)、纯度、接触途径、接触频率与期限(物理性质包括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电离度、稳定性)
②机体因素的影响:种属、品种以及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营养与健康状况,代谢酶和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动物笼养形式。

③环境因素的影响:气温,湿度,气流,气压,季节和昼夜节律,噪声、震动和紫外线,溶剂,化学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41.食品污染途径
①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化肥等。

③物理性污染: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42.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性质和结构研究
②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③开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④开展食品中外来化学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食品及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
43.贮存库的毒理学意义:
①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
②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危害。

贮存库主要有血浆蛋白、脂肪组织、肝脏和肾脏、骨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