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边边边判定的基本练习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的练习题.doc

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的练习题.doc

(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的基本练习1.如图3,巳知AD〃BC, AD = 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竺^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 = CB(已知),二是;还需要一个条件2.如图4,已知AB = AC, AD=AE, Z1=Z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 ABD竺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二是还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o3.已知:AD〃BC, AD= CB(图3)。

求证:AADC^ACBA.4.已知:AB = AC、AD = AE、Z1=Z2(图4)。

求证:Z^ABD 丝Z^ACE。

图45.已知:如图,AB = AC, F、E分别是AB、AC的中点。

求证:△ABE^AACFoC6、己知:点A、F、E、C 在同一条直线上,AF = CE, BE〃DF, BE = DF. 求证:△ABE#ACDF.D C7、已知:如图AB=AC,AD=AE,ZBAC= ZDAE,求证:AABD^AACE8、如图,ZiABC中,AB = AC, AD平分匕BAC,试说明^ABD丝MCD。

B D C9、已矢口:如图,AD〃BC, AD=CB 。

求证:AADC^ACBAo,AD±11、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DB=,垂足分别是A、Do求证:△FDCWA13、如图,在中,D是AB ±一点,DF交AC于点E, FE= , CE= , AB与CF 有什么位置关系?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12、己知:如图,AC= , AE= ,Z1=Z2A14、己知:如图,ZDBA=Z , BD= ° 求证ZC=ZD15、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0, 0C= , 0D= 。

求证:DC〃AB。

16、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0, DC= , DB= 0求证:ZC=ZB17、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点F在DE的延长线上,且EF=DE. 求证:(1)BD=FC (2)AB〃CFB C18、己知:如图,AB=AC, EB=EC, AE的延长线交BC于D.求证:BD=CD19、已知:如图,AB=AC,AD=AE,ZBAC= ZDAE.求证:BD=CE20、已知,AABC和A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 C, D在一条直线上求证:BE=AD21、如图,己知,AB〃DE, AB=DE, AF=DCo请问图中有那儿对全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同步练习题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同步练习题

1.如图,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 )2.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说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A.∠A=∠DB.BC=EFC.∠ACB=∠FD.AC=DF3.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A=∠CB.∠D=∠BC.AD∥BCD.DF∥BE4.如图,已知AB=AE,AC=AD,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AED的是( )A.BC=EDB.∠BAD=∠EACC.∠B=∠ED.∠BAC=∠EAD5.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C;③△ABD≌△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0个B.1个C.2个D.3个6.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 )A.∠B=∠CB.AD=AEC.BD=CED.BE=CD7.如图,AA',BB'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A',BB'的中点,经测量AB=9 cm,则容器的内径A'B'为( )A.8 cmB.9 cmC.10 cmD.11 cm8.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A.AC=BDB.∠CAB=∠DBAC.∠C=∠DD.BC=AD9.如图,在△ABC和△ABD中,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试说明:AC=BD.10.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 与△AEB全等吗?请说明理由.提升训练11.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试说明:BD=CE.12.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 试说明:∠ACE=∠DBF.13.如图,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试说明:BF=DE.14.如图,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试说明:(1)△AOD≌△BOC;(2)AD∥BC.15.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试说明:∠B=∠C.16.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 在AB上,试说明:△CDA≌△CEB.17.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BEFG均为正方形,连接AG,CE.试说明:(1)AG=CE;(2)AG⊥CE.18.如图,已知A,D,E三点共线,C,B,F三点共线,AB=CD,AD=CB,DE=BF,那么BE与DF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19.如图,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试说明:A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练习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练习

A
D
E
O F
C
B
图9
8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
A E
C
B
D
图6
7、如图 7,A B∥DE,A C∥DF,BE=CF,求证:∠ A=∠ B.
A
D
B E
F C

图7
8、如图 8, AB ∥ CD, AD、 BC交于 O点 , EF 过点 O分别交 AB、CD于 E、 F,且 AE=DF,
求证: O是EF的中点.
A
EB
O
C
F
D
图8
10、如图 9,AE=BF,AD∥ BC,AB、CD交于 O点。求证: CE=DF.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练习 1、如图 1,∠ ABC=∠DCB,∠ ACB=∠DCB,试说明△ ABC≌△ DCB.
A
D
B
C
图1
2、如图 2,∠ DAB=∠CAB,∠ DBE=∠CBE。求证: AC=AD.
D
E
A
B
图2
C
3、如图 3 , AB=AC , ∠B=∠ C, BE、DC交于 O点。求证: BD=CE.
A
D
E
B
图3
C
4、如图 4,在△ ABC和△ DBC中, ∠ABD=∠DCA,∠DBC=∠ACB,求证: AC=DB.
A
D
B
C
图4
5、如图 5,D、E分别在 AB、AC上,且 AD=AE,DB=D,C ∠ B=∠C,求证: BE=CD.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基本练习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基本练习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基本练习<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注意: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选用选择哪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题设条件确定,其基本思路见下表:已知条件可选择的判定方法一边一角对应相等SAS、AAS、ASA两角对应相等ASA、AAS两边对应相等SAS、SSS但形如“SSA”和“AA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1.如图,∠ABC=∠DCB,∠ACB=∠DCB,试说明△ABC≌△DCB.<2. 已知:如图,∠DAB=∠CAB,∠DBE=∠CBE。

求证:AC=AD.3. 已知:如图, AB=AC , ∠B=∠C,BE、DC交于O点。

求证:BD=CE. ~4. 如图:在△ABC和△DBC中,∠ABD=∠DCA,∠DBC=∠ACB,求证:AC=DBC5. 如图,D、E分别在AB、AC上,且AD=AE,DB=DC,∠B=∠C,求证:BE=CD.{6. 如图,已知:AE=CE,∠A=∠C,∠BED=∠AEC,求证:AB=CD.|9.如图, AB∥CD, AD、BC交于O点, EF过点O分别交AB、CD于E、F,且AE=DF, 求证:O是EF的中点.}11.如图,在ABC△中,AB=AC ∠BAC=40°,分别以AB,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ACE,使∠BAD=∠CAE=90°.(1)求∠DBC的度数;-(2)求证:BD= CE.12.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 BC、DE交于点O.求证:(1) △ABC≌△AED;(2) OB=OE .!13.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4.如图,在△ABC和△DCB中,AB = DC,AC = DB,AC与DB交于点M.(1)求证:△ABC≌△DCB ;)(2)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5.如图,△ABC中,∠C=90°,AB=2AC,M是AB的中点,点N在BC上,MN ⊥AB.求证:AN平分∠BAC.16.已知:如图AC、BD相交于点O,AC=BD,∠C=∠D=90°,求证:OC=OD.17.已知:如图,AB=AE,BC=ED,∠B=∠E,AF⊥CD,F为垂足,求证:CF=DF.。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知识点复习①“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和△DEF中⎪⎩⎪⎨⎧=∠=∠=EFBCEBDEAB∴△ABC≌△DEF(SAS)②“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和△DEF中⎪⎩⎪⎨⎧∠=∠=∠=∠FCEFBCEB∴△ABC≌△DEF(ASA)③“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EF BC F C E B∴△ABC ≌△DEF (AAS)④“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EF BC DF AC DE AB∴△ABC ≌△DEF(AAS)⑤“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DF AC DE AB ∴△ABC ≌△DEF (HL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识别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吗?比如说“SSA ”、“AAA ”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反例SSA ⨯AAA⨯二、常考典型例题分析第一部分:基础巩固1。

下列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边一角对应相等B .两角一边对应相等C .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D .三边对应相等2.如图,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CD 与BE 相交于O 点,已知AB=AC ,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 ≌△ACD( )A.∠B=∠C B.AD=AE C.BD=CE D.BE=CD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例题示范例1:已知:如图,C 为AB 中点,CD=BE,CD∥BE.求证:△ACD≌△CBE.【思路分析】①读题标注:DDBB②梳理思路:要证全等,需要三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边相等.由已知得,CD=BE;根据条件C 为AB 中点,得AC=CB;这样已经有两组条件都是边,接下来看第三边或已知两边的夹角.由条件CD∥BE,得∠ACD=∠B.发现两边及其夹角相等,因此由 SAS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先准备不能直接用的两组条件,再书写全等模块.过程书写中需要注意字母对应.证明:如图∵C 为AB 中点ACEACE∴AC =CB ∵CD ∥BE ∴∠ACD =∠B 在△ACD 和△CBE 中 AC = CB(已证)ACD = B (已证) CD = BE (已知) ∴△ACD ≌△CBE (SAS )EC巩固练习1. 如图,△ABC ≌△AED ,有以下结论:①AC =AE ;②∠DAB =∠EAB ;③ED =BC ;④∠EAB =∠DAC . 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EAA1F EBC 2BDCD第 1 题图第 2 题图2. 如图,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1=∠2,BF =EC ,要使△ABC ≌△DEF ,还需要添加一组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还可以是,理由是.3. 如图,D 是线段 AB 的中点,∠C =∠E ,∠B =∠A ,找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理由是.AC AG DFHB E B D第3 题图第4 题图4.如图,AB=AD,∠BAE=∠DAC,要使△ABC≌△ADE,还需要添加一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理由是;这个条件也可以是,理由是;这个条件还可以是,理由是.BCDF5. 如图,将两根钢条 AA' , BB' 的中点连在一起,使 AA' , BB'可以绕着中点 O 自由旋转,这样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A'B' 的长等于内槽宽 AB .其中判定△OAB ≌△ OA'B' 的理由是 ()A .SASB .ASAC .SSSD .AASA B'A'E第 5 题图第 6 题图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 A ,B 的距离,先在 AB 的垂线 BF上取两点 C ,D ,使 CD =BC ,再定出 BF 的垂线 DE ,使 A ,C ,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 DC ≌△ABC ,得 ED =AB ,因此测得 ED 的长就是 AB 的长.判定△EDC ≌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 A .SASB .ASAC .SSSD .AAA7. 已知:如图,M 是 AB 的中点,∠1=∠2,∠C =∠D .求证:△AMC ≌△BMD . 【思路分析】 ① 读题标注: ② 梳理思路: C DA要证全等,需要 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 相等.由已知得:=,= .A OB根据条件,得= .因此,由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证明:如图8.已知:如图,点B,F,C,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BC=EF,AB∥DE,AB=DE.A求证:△ABC≌△DEF.CB F E【思路分析】①读题标注:②梳理思路:D要证全等,需要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相等.由已知得:= ,= .根据条件,得= .因此,由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证明:如图思考小结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 _,,其中AAA,SSA 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请举反例进行说明.2.如图,A,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 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一个叔叔帮他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点和B 点的点C,连接AC 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 并延长到E,使CE=CB ,连接DE 并测量出它的长度,DE 的长度就是A,B 间的距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A ECB D【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1. B2. AC =DF ,SAS ;∠B =∠E ,ASA ;∠A =∠D ,AAS3. △BCD ≌△AED ,AAS4. AC =AE ,SAS ;∠B =∠D ,ASA ;∠C =∠E ,AAS5. A6. B7. ①略②3,边∠1,∠2;∠C ,∠DM 是 AB 的中点,AM ,BM A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 ∵M 是 AB 的中点 ∴AM =BM在△AMC 和△BMD 中C =D (已知) 1 = 2 (已知) AM = BM (已证) ∴△AMC ≌△BMD (AAS ) 8. ①略②3,边BC ,EF , AB ,DE AB ∥DE ,∠B ,∠E S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 ∵AB ∥DE∴∠B =∠E在△ABC 和△DEF 中 AB = DE (已知)B = E (已证) BC = EF (已知)∴△ABC ≌△DEF (SAS )思考小结1. SAS ,SSS ,ASA ,AASAAA 反例:大小三角板SSA 反例:作图略2. 证明:如图,在△ABC 和△DEC 中AC = DC (已知)ACB = DCE (对顶角相等) BC = EC (已知) ∴△ABC ≌△DEC (SAS )∴AB =D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即 DE 的长度就是 A ,B 间的距离。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判定的 基本练习
1、已知: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 C、D,且AC=BD,证明:AD=BC。
A
C
D
B
2、已知: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C、 D,且AD=BC,证明:AD=BC。
A
C
D
B
3、已知:如图,△ABC和△ADE, ∠BAD=∠CAE,证明∠BAC=∠DAE。
A E C B
A D
B
E
C
F
如图,已知点E、D是线段BC上的点, AB=AC,AE=AD,BD=CE,试说明 △AEB≌△ADC.

7、如图,△ABC中,D是BC边的中点, AB=AC,求证:∠B=∠C。
A图,AB=DC,AD=BC,求 证:∠A=∠C。
A
E D B C
10、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 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 请推导下列结论: ⑴∠D=∠B; ⑵AE∥CF.
D
4、已知:如图,△ABC和△ADE, ∠BAC=∠DAE,证明∠BAD=∠CAE。
A E C B D
5、已知:如图,A、B、E、F在一条直 线上,且AC=BD,CE=DF,AF=BE。 求证:△ACE≌△BDF
A F E D B C
6、已知:如图,B、E、C、F在一条直 线上,且BE=CF,AB=DE,AC=DF。 求证:△ABC≌△DEF。
A
D
B
C
如图,已知直线AC、BD相交于点O, AB=DC,AC=DB.求证:∠A= ∠C
证明:连接BC. 在△ABC与△DBC中,

AB=DC AC=DB BC=CB
所以△ABC≌△DBC(
sss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本文讲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边角边和角边角。

边角边指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SAS”。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如,在图中的△ABC和△ABD中,虽然有一个角和两边相等,但是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但是在例1中,如果AC=AD,且∠CAB=∠DAB,则可以证明△ACB≌△ADB。

在例2中,如果AD∥BC,且∠ABC=∠DCB,AB=DC,AE=DF,则可以证明BF=CE。

角边角是指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ASA”。

例如,在例2中,如果AD平分∠BAC,且∠ABD=∠ACD,则可以直接判定△ABD≌△ACD。

在例3中,如果在Rt△ABC中,BC=2cm,CD⊥AB,且EC=BC,EF=5cm,则可以求出AE的长度。

除了边角边和角边角外,还有三种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在例5中,如果在△ABC和△DEF中,AB=DE,BC=EF,且有一个角相等,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6中,如果AB∥DE,AB=DE,BF=CE,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7和例8中,分别是通过角平分线和垂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总之,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解决几何问题非常重要。

1.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DC,∠ABC=∠DCB。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CB=∠DCB。

又因为AB=DC,所以BC=AC。

因此,根据SSS(边边边)相等可知,△ABC≌△DCB。

同时,∠ACB=∠DCB,AC=BC=DC。

2.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D和ABF中,已知AD=AE,∠1=∠2,BD=CE。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又因为AD=CE,所以BD=BE。

因此,根据SAS(边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同时,∠ABD=∠BCE,AD=CE=BE。

2023年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知识回顾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知识回顾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知识回顾与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知识回顾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这三角形就固定了,这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大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高线相等,角平分线也相等;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均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①边边边(SSS):三条边分别对应性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边角边(SAS):两边及其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角边角(ASA):两角及其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角角边(AAS):两角及其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直角三角形判定(HL):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其中任意一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已知:如图,∠1=∠2,∠3=∠4.求证:AB=AD.【分析】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出∠ACB=∠ACD,利用ASA证明△ACB≌△A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解答】证明:∵∠3=∠4,∴∠ACB=∠ACD,在△ACB和△ACD中,,∴△ACB≌△ACD(ASA),∴AB=AD.2.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点D,E分别在腰AC,AB上,且BE=CD,连接BD,CE.求证:BD=CE.【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BC=∠DCB,进而利用SAS证明△EBC与△DCB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证明:∵△ABC∴∠EBC=∠DCB,在△EBC与△DCB中,,∴△EBC≌△DCB(SAS),∴BD=CE.3.如图1是小军制作的燕子风筝,燕子风筝的骨架图如图2所示,AB=AE,AC=AD,∠BAD=∠EAC,∠C=50°,求∠D的大小.【分析】由∠BAD=∠EAC可得∠BAC=∠EAD,根据SAS可证△BAC≌△EA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解:∵∠BAD=∠EAC,∴∠BAD+∠CAD=∠EAC+∠CAD,即∠BAC=∠EAD,在△BAC与△EAD中,,∴△BAC≌△EAD(SAS),∴∠D=∠C=50°.4.如图,AC平分∠BAD,CB⊥AB,CD⊥AD,垂足分别为B,D.(1)求证:△ABC≌△ADC;(2)若AB=4,CD=3,求四边形的面积.【分析】(1)由AC平分∠BAD,得∠BAC=∠DAC,根据CB⊥AB,CD⊥AD,得∠B=90°=∠D,用AAS 可得△ABC≌△ADC;(2)由(1)△ABC≌△ADC,得BC=CD=3,S△ABC=S△ADC,求出S△ABC=AB•BC=6,即可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2.【解答】(1)证明:∵AC平分∠BAD,∴∠BAC=∠DAC,∵CB⊥AB,CD⊥AD,∴∠B=90°=∠D,在△ABC和△ADC中,,∴△ABC≌△ADC(AAS);(2)解:由(1)知:△ABC≌△ADC,∴BC=CD=3,S△ABC=S△ADC,∴S△ABC=AB•BC=×4×3=6,∴S△ADC=6,∴S四边形ABCD=S△ABC+S△ADC=12,答: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2.5.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CD=AB,DE∥AB,∠DCE=∠A.求证:DE=BC.【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EDC=∠B,再利用ASA证明△CDE≌△ABC,可得结论.【解答】证明:∵DE∥AB,∴∠EDC=∠B,在△CDE和△ABC中,,∴△CDE≌△ABC(ASA),∴DE=BC.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M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BC至点N,使CN=AM,连接MN交AC于点P,MH⊥AC于点H.(1)求证:MP=NP;(2)若AB=a,求线段PH的长(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分析】(1)过点M作MQ∥BC,交AC于点Q,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MQ=∠AQM=∠A=60°,可得△AMQ是等边三角形,易证△QMP≌△CNP(AAS),即可得证;(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H=HQ,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QP=PC,即可表示出HP的长.【解答】(1)证明:过点M作MQ∥BC,交AC于点Q,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A=∠B=∠ACB=60°,∵MQ∥BC,∴∠AMQ=∠B=60°,∠AQM=∠ACB=60°,∠QMP=∠N,∴△AMQ是等边三角形,∴AM=QM,∵AM=CN,∴QM=CN,在△QMP和△CNP中,,∴△QMP≌△CNP(AAS),∴MP=NP;(2)解:∵△AMQ是等边三角形,且MH⊥AC,∴AH=HQ,∵△QMP≌△CNP,∴QP=CP,∴PH=HQ+QP=AC,∵AB=a,AB=AC,∴PH=a.7.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有下列三个条件:①AC=DF,②∠ABC =∠DEF,③∠ACB=∠DFE.(1)请在上述三个条件中选取一个条件,使得△ABC≌△DEF.你选取的条件为(填写序号)(只需选一个条件,多选不得分),你判定△ABC≌△DEF的依据是(填“SSS”或“SAS”或“ASA”或“AAS”);(2)利用(1)的结论△ABC≌△DEF.求证:AB∥DE.【分析】(1)根据SSS ABC≌△DEF,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DF,再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解:在△ABC和△DEF中,,∴△ABC≌△DEF(SSS),∴在上述三个条件中选取一个条件,使得△ABC≌△DEF,选取的条件为①,判定△ABC≌△DEF的依据是SSS.故答案为:①,SSS;(答案不唯一).(2)证明:∵△ABC≌△DEF.∴∠A=∠EDF,∴AB∥DE.8.在△ABC中,∠ACB=90°,D为△ABC内一点,连接BD,DC,延长DC到点E,使得CE=DC.(1)如图1,延长BC到点F,使得CF=BC,连接AF,EF.若AF⊥EF,求证:BD⊥AF;(2)连接AE,交BD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CH,依题意补全图2.若AB2=AE2+BD2,用等式表示线段CD与CH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分析】(1)证明△BCD≌△FCE(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BC=∠EFC,证出BD∥EF,则可得出结论;(2)由题意画出图形,延长BC到F,使CF=BC,连接AF,EF,由(1)可知BD∥EF,BD=EF,证出∠AEF=90°,得出∠DHE=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在△BCD和△FCE中,,∴△BCD≌△FCE(SAS),∴∠DBC=∠EFC,∴BD∥EF,∵AF⊥EF,∴BD⊥AF;(2)解:由题意补全图形如下:CD=CH.证明:延长BC到F,使CF=BC,连接AF,EF,∵AC⊥BF,BC=CF,∴AB=AF,由(1)可知BD∥EF,BD=EF,∵AB2=AE2+BD2,∴AF2=AE2+EF2,∴∠AEF=90°,∴AE⊥EF,∴BD⊥AE,∴∠DHE=90°,又∵CD=CE,∴CH=CD=CE.9.如图,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90°,且点D在线段BC上,连CE.(1)求证:△ABD≌△ACE;(2)若∠EAC=60°,求∠CED的度数.【分析】(1)可利用SAS证明结论;(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E=∠ABD,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CE=∠ABD=∠AED =45°,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解∠AEC的度数,进而可求可求解【解答】(1)证明:∵∠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解:∵△ABD≌△ACE,∴∠ACE=∠ABD,∵△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E=∠ABD=∠AED=45°,∵∠EAC=60°,∴∠AEC=180°﹣∠ACE﹣∠EAC=180°﹣45°﹣60°=75°,∴∠CED=∠AEC﹣∠AED=75°﹣45°=30°.10.如图,在△ABC中(AB<BC),过点C作CD∥AB,在CD上截取CD=CB,CB上截取CE=AB,连接DE、DB.(1)求证:△ABC≌△ECD;(2)若∠A=90°,AB=3,BD=2,求△BCD的面积.【分析】(1)由CD∥AB得∠ABC=∠ECD,而CD=CB,CE=AB,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证明△ABC≌△ECD;(2))由∠A=90°,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BED=∠CED=∠A=90°,设BE=x,由BD2﹣BE2=CD2﹣EC2=DE2,列方程(2)2﹣x2=(3+x)2﹣32,解方程求得符合题意的x的值为2,则BC =5,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E的长,即可求出△BCD的面积.【解答】(1)证明:∵CD∥AB,CD=CB,CE=AB,∴∠ABC=∠ECD,在△ABC和△ECD中,,∴△ABC≌△ECD(SAS).(2)解:∵∠A=90°,∴∠CED=∠A=90°,∴∠BED=180°﹣∠CED=90°,设BE=x,∵EC=AB=3,BD=2,∴CD=BC=3+x,∵BD2﹣BE2=CD2﹣EC2=DE2,∴(2)2﹣x2=(3+x)2﹣32,整理得x2+3x﹣10=0,解得x1=2,x2=﹣5(不符合题意,舍去),∴BE=2,BC=3+2=5,∴DE===4,∴S△BCD=BC•DE=×5×4=10,∴△BCD的面积为10.11.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1,D是BC边上的一点,以AD为直角边作等腰Rt △ADE,其中∠DAE=90°,连接CE.(1)求证:△ABD≌△ACE;(2)若∠BAD=22.5°时,求BD的长.【分析】(1)由“SAS”可证△ACE;(2)由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的长,由角度关系可求∠ADC=67.5°=∠CAD,可得AC=CD =1,即可求解.【解答】(1)证明:∵∠BAC=90°=∠DAE,∴∠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解:∵∠BAC=90°,AB=AC=1,∴BC=,∠B=∠ACB=45°,∵∠BAD=22.5°,∴∠ADC=67.5°=∠CAD,∴AC=CD=1,∴BD=﹣1.12.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8,BC=x(0<x<8),将△ACB沿AC对折到△ACE的位置,AE和CD交于点F.(1)求证:△CEF≌△ADF;(2)求tan∠DAF的值(用含x的式子表示).【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B=∠D=90°,BC=AD,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C=CE,∠E=∠B =90°,等量代换得到∠E=∠D=90°,AD=CE,根据AAS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2)设DF=a,则CF=8﹣a,根据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证明AF=CF=8﹣a,在Rt△ADF中,根据勾股定理表示出DF的长,根据正切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D=90°,BC=AD,根据折叠的性质得:BC=CE,∠E=∠B=90°,∴∠E=∠D=90°,AD=CE,在△CEF与△ADF中,,∴△CEF≌△ADF(AAS);(2)解:设DF=a,则CF=8﹣a,∵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D=BC=x,∴∠DCA=∠BAC,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AC=∠BAC,∴∠DCA=∠EAC,∴AF=CF=8﹣a,在Rt△ADF中,∵AD2+DF2=AF2,∴x2+a2=(8﹣a)2,∴a=,∴tan∠DAF==.13.如图,△ABC和△DEF,点E,F在直线BC上,AB=DF,∠A=∠D,∠B=∠F.如图①,易证:BC+BE =BF.请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②,如图③,请猜想BC,BE,B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猜想结论;(2)请选择(1)中任意一种结论进行证明;(3)若AB=6,CE=2,∠F=60°,S△ABC=123,则BC=,BF=.【分析】(1)根据图形分别得出答案;(2)利用AAS证明△ABC≌△DFE,得BC=EF,再根据图形可得结论;(3)首先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H和AH的长,从而得出BC,再对点E的位置进行分类即可.【解答】解:(1)图②:BC+BE=BF,图③:BE﹣BC=BF;(2)图②:∵AB=DF,∠A=∠D,∠B=∠F,∴△ABC≌△DFE(ASA),∴BC=EF,∵BE=BC+CE,∴BC+BE=EF+BC+CE=BF;图③:∵AB=DF,∠A=∠D,∠B=∠F,∴△ABC≌△DFE(ASA),∴BC=EF,∵BE=BF+EF,∴BE﹣BC=BF+EF﹣BC=BF+BC﹣BC=BF;(3)当点E在BC上时,如图,作AH⊥BC于H,∵∠B=∠F=60°,∴∠BAH=30°,∴BH=3,∴AH=3,∵S△ABC=12,∴=12,∴BC=8,∵CE=2,∴BF=BE+EF=8﹣2+8=14;同理,当点E在BC延长线上时,如图②,BF=BC+BE=8+10=18,故答案为:8,14或18.14.△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1)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连接BD,CE并延长相交于点P(点P与点A重合),有P A+PB =PC(或P A+PC=PB)成立(不需证明);(2)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分析】(2)证明△ABD≌△ACE(SAS)和△BAF≌△CAP(SAS),得AF=AP,∠BAF=∠CAP,再证明△AFP是等边三角形,最后由线段的和可得结论;(3)如图③,在PC上截取CM=PB,连接AM,同理可得结论.【解答】解:(2)PB=P A+PC,理由如下:如图②,在BP上截取BF=PC,连接AF,∵△ABC、△A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AD=AE,∠BAC=∠DAE=60°,∴∠BAC+∠CAD=∠CAD+∠DAE,即∠DAB=∠EAC,∴△ABD≌△ACE(SAS),∴∠ABD=∠ACE,∵AB=AC,BF=CP,∴△BAF≌△CAP(SAS),∴AF=AP,∠BAF=∠CAP,∴∠BAC=∠P AF=60°,∴△AFP是等边三角形,∴PF=P A,∴PB=BF+PF=PC+P A;(3)PC=P A+PB,理由如下:如图③,在PC上截取CM=PB,连接AM,同理得:△ABD≌△ACE(SAS),∴∠ABD=∠ACE,∵AB=AC,PB=CM,∴△AMC≌△APB(SAS),∴AM=AP,∠BAP=∠CAM,∴∠BAC=∠P AM=60°,∴△AMP是等边三角形,∴PM=P A,∴PC=PM+CM=P A+PB.15.【情境再现】甲、乙两个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如图①放置,甲的直角顶点放在乙斜边上的高的垂足O处.将甲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到图②位置.按图②作出示意图,并连接AG,BH,如图③所示,AB交HO于E,AC 交OG于F,通过证明△OBE≌△OAF,可得OE=OF.请你证明:AG=BH.【迁移应用】延长GA分别交HO,HB所在直线于点P,D,如图④,猜想并证明DG与BH的位置关系.【拓展延伸】小亮将图②中的甲、乙换成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如图⑤,按图⑤作出示意图,并连接HB,AG,如图⑥所示,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并证明AG与BH的数量关系.【分析】【情境再现】由△OBE≌△OAF,得BE=AF,OE=OF,∠BEO=∠AFO,可证明△BHE≌△AGF (SAS),得BH=AG;【迁移应用】由△BHE≌△AGF,得∠BHE=∠AGF,可得∠AGF+∠GPO=90°,从而∠BHE+∠HPD=90°,∠HDP=90°,故DG⊥BH;【拓展延伸】设AB交OH于T,OG交AC于K,根据△ABC,△HOG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O⊥BC,可得OB=AO,∠OBA=∠OAC=30°,∠BOT=90°﹣∠AOT=∠AOK,即得△BOT∽△AOK,有===,∠BTO=∠AKO,又OH=GO,可得==,故△BTH∽△AKG,即得==,BH=AG.【解答】【情境再现】证明:由阅读材料知△OBE≌△OAF,∴BE=AF,OE=OF,∠BEO=∠AFO,∴∠BEH=∠AFG,∵OH=OG,∴OH﹣OE=OG﹣OF,即EH=GF,在△BHE和△AGF中,,∴△BHE≌△AGF(SAS),∴BH=AG;【迁移应用】解:猜想:DG⊥BH;证明如下:由【情境再现】知:△BHE≌△AGF,∴∠BHE=∠AGF,∵∠HOG=90°,∴∠AGF+∠GPO=90°,∴∠BHE+∠GPO=90°,∵∠GPO=∠HPD,∴∠BHE+∠HPD=90°,∴∠HDP=90°,∴DG⊥BH;【拓展延伸】解:猜想:BH=AG,证明如下:设AB交OH于T,OG交AC于K,如图:由已知得:△ABC,△HOG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O⊥BC,∴∠AOB=90°,∴OB=AO,∠OBA=∠OAC=30°,∠BOT=90°﹣∠AOT=∠AOK,∴△BOT∽△AOK,∴===,∠BTO=∠AKO,∴OT=OK,BT=AK,∠BTH=∠AKG,∵OH=GO,∴HT=OH﹣OT=GO﹣OK=(GO﹣OK)=KG,∴==,∴△BTH∽△AKG,∴==,∴BH=AG19。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 如图,AB=AC,AD=AE,欲证△ABD≌△ACE,可补充条件( )A.∠1=∠2B.∠B=∠CC.∠D=∠ED.∠BAE=∠CAD2. 能判定△ABC≌△A′B′C′的条件是()A.AB=A′B′,AC=A′C′,∠C=∠C′B. AB=A′B′,∠A=∠A′,BC=B′C′C. AC=A′C′,∠A=∠A′,BC=B′CD. AC=A′C′,∠C=∠C′,BC=B′C3. 如图,AD=BC,要得到△ABD和△CDB全等,能够添加的条件是( )A. AB∥CDB. AD∥BCC. ∠A=∠CD. ∠ABC=∠CDA4.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C=EC,∠B=∠E B.BC=EC,AC=DCC.BC=DC,∠A=∠D D.AC=DC,∠A=∠D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若连接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1对 B.2对 C.3对 D.4对6.在△ABC和CBA'''∆中,∠C=C'∠,b-a=ab'-',b+a=ab'+',则这两个三角形()A. 不一定全等B.不全等C. 全等,依照“ASA”D. 全等,依照“SAS”第1题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A .AB=ACB .∠BAC=90°C .BD=ACD .∠B=45°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A .22B .24C .26D .28 二、填空题9. 如图,已知BD=CD ,要依照“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 则∠CBO= 度.11.西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AB ∥DE ,BF =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 使得AC =DF .12.如图,已知AD AB =,DAC BAE ∠=∠,要使 ABC △≌ADE △,可补充的第9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13.(2005•天津)如图,OA=OB ,OC=OD ,∠O=60°,∠C=25°,则 ∠BED= 度.14. 如图,若AO=DO ,只需补充 就能够依照SAS 判定△AOB ≌△DOC.15. 如图,已知△ABC ,BA=BC ,BD 平分∠ABC ,若∠C=40°,则∠ABE 为度.16.在Rt △ABC 中,∠ACB=90°,BC=2cm ,CD ⊥AB ,在AC 上取一点E ,使EC=BC ,过点E 作EF ⊥AC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若EF=5cm ,则 AE= cm .40D CBAE17. 已知:如图,DC=EA ,EC=BA ,DC ⊥AC , BA ⊥AC ,垂足分别是C 、A ,则BE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18. △ABC 中,AB=6,AC=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取值范畴是 .ACE B 0CEDB A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2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第17题图D三、解答题19. 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点B和点E分别在直线AD的两侧,且AB=DE,∠A=∠D,AF=DC.求证:BC∥EF.20.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求证:∠ACE=∠DBF.21.如图CE=CB,CD=CA,∠DCA=∠ECB,求证:DE=AB.22. 如图,AB=AC,点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FB≌△AEC.23.如图,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边重合,过E点作EF⊥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同步练习及答案4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同步练习及答案4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①有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有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③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④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7题图)3、方格纸中,每个小格顶点叫做一个格点,以格点连线为边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如图,在4×4的方格纸中,有两个格点三角形△ABC、△DEF,下列说法中成立的是()A、∠BCA=∠EDFB、∠BCA=∠EFDC、∠BAC=∠EFDD、两个三角形中,没有相等的角4、如图,△ABC≌△DCB,若∠A=80°,∠ACB=40°,则∠BCD等于()A.80° B.60° C.40° D.2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周长和面积都一样的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都一样 ;C、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D、全等三角形的边都相等6、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 两个等边三角形B. 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 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 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7、如图,△ABC与△B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BD,若△ABC不动,将△BDE绕点B旋转,则在旋转过程中,AE与CD的大小关系为 ( )A.AE=CD B.AE>CD C.AE<CD D.无法确定8、如图, 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A.PO B.PQ C.MO D.MQ(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9、如图,D、E、F是△ABC三边的中点,且DE∥AB,DF∥AC,EF ∥BC, 平移△AEF可以得到的三角形是( )A.△BDFB.△DEFC.△CDED.△BDF和△CDE10、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A.CB=CD B.∠BAC=∠DAC C.∠BCA=∠DCA D.∠B=∠D=90°二、填空题11、如图,铁路上A,B两站(视为线上两点)相距25千米,C,D为铁路同旁两个村庄(视为两点),DA⊥AB于A点,CB⊥AB于B点,DA=15千米,CB=10千米,现在要在铁路AB 上修一个土特品回购站E,使C,D两村庄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距A站______千米处.12、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B在直线PQ上,AD⊥PQ于D,CE⊥PQ于E,且AD=2cm,DB=4c m,则梯形ADEC的面积是 _____.(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13、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图17的位置, 若∠AOD=110°,则∠BOC=____°14、如图,和都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则的长为 .15、如图,AB∥EF∥DC,∠ABC=90°,AB=DC,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对(填数字)16、如图,若△ABC ≌△ADE ,∠EAC=35, 则∠BAD =________度.(第16题图) (第17题图)17、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格子的3个顶点上,请你试着再在图中的格子的顶点上找出一个点,使得△DBC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有个.18、(动手操作实验题)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制对顶角的“小仪器”示意图:(1)将直角三角板ABC的AC边延长且使AC固定;(2)另一个三角板CDE•的直角顶点与前一个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3)延长DC,∠PCD与∠ACF就是一组对顶角,已知∠1=30°,∠ACF为多少?三、简答题19、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图18的形式,使点B,F,C, D在同一条直线上.(1)你能说明AB⊥DE吗?(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说明.20、如图,已知M在AB上,BC=BD,MC=MD.请说明:AC=AD.21、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BD=BE,(1)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EA≌△BDC,并说明理由,你添加的条件是理由是:(2)根据你添加的条件,再写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只要求写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不再添加其它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它字母,不必说明理由。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基本练习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判定的基本练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复习一.判定复习角边角公理:两个三角形两组角及两组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角边公理。

(SAS)角角边推论: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1、如图,∠ABC=∠DCB,∠ACB=∠DCB,试说明△ABC≌△DCB.A DB C2、已知:如图,∠DAB=∠CAB,∠DBE=∠CBE。

求证:AC=AD.DA B EC3、已知:如图 , AB=AC , ∠B=∠C,BE、DC交于O点。

求证:BD=CE.AD O EB C4、如图:在△ABC和△DBC中,∠ABD=∠DCA,∠DBC=∠ACB,求证:AC=DB.A DB C5、如图,D、E分别在AB、AC上,且AD=AE,DB=DC,∠B=∠C,求证:BE=CD.BDAE C6、如图,已知:AE=CE,∠A=∠C,∠BED=∠AEC,求证:AB=CD.AEC B D7、已知:如图,A B∥DE,A C∥DF,BE=CF,求证:∠A=∠D.A DB EC F8、已知:如图,AD ∥BC ,AB ∥DC ,求证:AB=DC.A DB C9、如图, AB ∥CD, AD 、BC 交于O 点, EF 过点O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且AE=DF,求证:O 是EF 的中点.A E BOC F D10.如图,在△ABE 中,AB =AE,AD =AC,∠BAD =∠EAC, BC 、DE 交于点O.求证:(1) △ABC ≌△AED ; (2) OB=OE .E11.如图,D 是等边△ABC 的边AB 上的一动点,以CD 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 ,连接AE ,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2、已知:如图,∠1=∠2,∠C=∠D ,求证:AC=AD13、已知: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BE 和CD 交于O 点,AE=AD ,∠B=∠C. 求证:AB=ACEDCBA14、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B=∠C,AO=DO。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练习题及答案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练习题及答案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随堂检测1. 如图,AC=AD,∠C,∠D是直角,你能说明BC与BD相等吗?2.如图,两根长相等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根木桩到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3. 如图,已知AD⊥BE,垂足C是BE的中点,AB=DE.求证:AB//DE.◆典例分析CDA B例:已知△ABC和△A′B′C′中,AB=A′B′,AC=A′C′,如 AD、A′D′分别是BC、B′C′边上的高,且 AD=A′D′.问△ABC与△A′B′C′是否全等?如果全等,给出证明.如果不全等,请举出反例.错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如下:如图1,在Rt△ABD和 Rt△A′B′D′中,∵AB=A′B′,AD=A′D′∴Rt△ABD≌Rt△A′B′D′.∴BD=B′D′同理可证 DC=D′C′,∴BC=B′C′在△ABC和△A′B′C′中,∵AB=A′B′,AC=A′C′,BC=B′C′,∴△ABC≌△A′B′C′.评析: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当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或锐角)三角形时全等;若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时就不可能全等.如图2,虽有AB=A′B′,AC=A′C′,但BC≠B′C′,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课下作业●拓展提高4.把下列说明Rt△ABC≌Rt△DEF的条件或根据补充完整.(1) _______,∠A=∠D ( ASA )(2) AC=DF,________ (SAS)(3) AB=DE,BC=EF ( )(4) AC=DF, ______ ( HL )(5) ∠A=∠D, BC=EF ( )(6) ________,AC=DF ( AAS )5.小明既无圆规,又无量角器,只有一个三角板,他是怎样画角平分线的呢?他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OM=ON,再分别过点M、N作OA、OB的垂线交点为P,画射线OP.则OP平分∠AOB。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断(习题)例题示范例 1:已知:如图, C 为 AB 中点, CD=BE,CD∥BE.求证:△ ACD≌△ CBE.A【思路剖析】① 读题标明:DA CB EDCB E② 梳理思路:要证全等,需要三组条件,此中一定有一组边相等.由已知得, CD=BE;依据条件 C 为 AB 中点,得 AC=CB;这样已经有两组条件都是边,接下来看第三边或已知两边的夹角.由条件 CD∥BE,得∠ ACD=∠B.发现两边及其夹角相等,所以由SAS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先准备不可以直接用的两组条件,再书写全等模块.过程书写中需要注意字母对应.证明:如图∵C为 AB中点∴ AC=CB∵CD∥BE∴∠ ACD=∠B在△ ACD和△ CBE中AC= CB(已证)ACD= B (已证)CD = BE(已知)∴△ ACD≌△ CBE(SAS)稳固练习1.如图,△ ABC≌△ AED,有以下结论:①AC=AE;②∠ DAB=∠EAB;③ED=BC;④∠ EAB=∠DAC.此中正确的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EA A1F EB C2BD C D第1 题图第2 题图2.如图, B, C, F,E 在同向来线上,∠ 1=∠2,BF=EC,要使△ABC≌△ DEF,还需要增添一组条件,这个条件能够是,原因是;这个条件也能够是,原因是;这个条件还能够是,原因是.3.如图, D 是线段 AB 的中点,∠ C=∠E,∠ B=∠A,找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原因是.A C AGD FE CHB E B D第3 题图第4 题图4.如图, AB=AD,∠ BAE=∠DAC,要使△ ABC≌△ ADE,还需要增添一组条件,这个条件能够是,原因是;这个条件也能够是,原因是;这个条件还能够是,原因是.5.如图,将两根钢条 AA' ,BB' 的中点连在一同,使 AA' ,BB' 能够绕着中点O 自由旋转,这样就做成了一个丈量工具,A'B'的长等于内槽宽 AB.此中判断△ OAB≌△OA'B' 的原因是()A. SAS B.ASA C.SSS D.AASAAOB'B A'BC DFE第5 题图第6题图6.要丈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上取两点 C,D,使 CD=BC,再定出 BF 的垂线 DE,使 A,C,E 在一条直线上(如下图),能够说明△ EDC≌△ ABC,得ED=AB,所以测得 ED的长就是 AB 的长.判断△ EDC≌△ABC最适合的原因是()A. SAS B.ASA C.SSS D.AAA7.已知:如图, M 是AB 的中点,∠ 1=∠2,∠ C=∠D.求证:△ AMC≌△ BMD.C D【思路剖析】① 读题标明:② 梳理思路:要证全等,需要由已知得:依据条件所以,由【过程书写】证明:如图12A M B组条件,此中一定有一组相等.=,=.,得=.可证两三角形全等.8. 已知:如图,点 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BC=EF,AB∥DE,AB=DE.A求证:△ ABC≌△ DEF.【思路剖析】B F① 读题标明:② 梳理思路:要证全等,需要组条件,此中一定有一组由已知得:=,=依据条件,得=所以,由可证两三角形全等.【过程书写】证明:如图CED相等...思虑小结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有,, _,,此中 AAA,SSA不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请举反例进行说明.2.如图, A,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头,小明想用绳索丈量A,B 间的距离,但绳索不够长,一个叔叔帮他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先在地上取一个能够直接抵达 A 点和 B 点的点 C,连结 AC 并延伸到 D,使 CD=CA;连结 BC并延伸到 E,使CE=CB,连结 DE 并丈量出它的长度, DE 的长度就是 A,B 间的距离.你能说明此中的道理吗A ECB D【参照答案】稳固练习1. B2.AC=DF,SAS;∠ B=∠ E, ASA;∠ A=∠D,AAS3.△BCD≌△ AED,AAS4.AC=AE,SAS;∠ B=∠ D,ASA;∠ C=∠E,AAS5. A6. B7.①略②3,边∠1,∠ 2;∠ C,∠ DM 是 AB的中点, AM,BMA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M 是 AB的中点∴AM=BM在△ AMC 和△ BMD中 C= D (已知)1 = 2(已知)AM = BM (已证)∴△ AMC≌△ BMD(AAS)8.①略②3,边BC,EF, AB,DEAB∥DE,∠ B,∠E SAS【过程书写】证明:如图,∵AB∥ DE∴∠ B=∠E在△ ABC和△ DEF中AB = DE (已知)B = E(已证)BC= EF(已知)∴△ ABC≌△ DEF(SAS)思虑小结1.SAS,SSS,ASA,AASAAA 反例:大小三角板SSA反例:作图略2.证明:如图,在△ ABC和△ DEC中AC = DC (已知)ACB= DCE(对顶角相等)BC= EC(已知)∴△ ABC≌△ DEC( SAS)∴AB=D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DE的长度就是 A,B 间的距离。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种)1 边角边(重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原因:如图:在∆ABC和∆ABD中,∠A=∠A,AB=AB,BC=BD,显然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例1 如图,AC=AD,∠CAB=∠DAB,求证:∆ACB≌∆ADB.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CB,AB=DC,AE=DF求证:BF=CE.例3.(1)如图①,根据“SAS”,如果BD=CE, = ,那么即可判定△BDC≌△CEB;(2) 如图②,已知BC=EC,∠BCE=ACD,要使△ABC≌△DEC,则应添加的一个条件为例4.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理由是;△ABE≌,理由是.例5.如图,在△ABC和△DEF中,如果AB=DE,BC=EF,只要找出∠ =∠或∥,就可得到△ABC≌△DEF.例6.如图,已知AB∥DE,AB=DE,BF=CE,求证:△ABC≌△DEF.例7.如图,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例8.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D.2.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例1.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你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辅助线)例2.如图,已知AD平分∠BAC,且∠ABD=∠ACD,则由“AAS”可直接判定△≌△.例3.如图,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那么AE= cm.例4.如图,AD∥BC,∠ABC的角平分线BP与∠BAD的角平分线AP相交于点P,作PE⊥AB于点E.若PE=2,则两平行线AD与BC间的距离为.例5.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例6.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 (不与B,C重合),F,E分别是AD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B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DE≌△CDF (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并给出证明.(1) 你添加的条件是:;(2) 证明:例7.如图,A在DE上,F在AB上,且BC=DC,∠1=∠2=∠3,则DE的长等于 ( ) A.DC B.BCC.AB D.AE+AC【基础训练】1.如图,已知AB=DC,∠ABC=∠DCB,则有△ABC≌_______,理由是_______;且有∠ACB=_______,AC=_______.2.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_______,理由是_______;△ABF≌_______,理由是_______.3.如图,在△ABC和△BAD中,因为AB=BA,∠ABC=∠BAD,_______=_______,根据“SAS”可以得到△ABC≌△BAD.4.如图,要用“SAS”证△ABC≌△ADE,若AB=AD,AC=AE,则还需条件( ).A.∠B=∠D B∠C=∠EC.∠1=∠2 D.∠3=∠45.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A.60°B.50°C.45°D.30°6.如图,如果AE=CF,AD∥BC,AD=CB,那么△ADF和ACB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AD与BC相交于点O,∠CAB=∠DBA,AC=BD.求证:(1)∠C=∠D;(2)△AOC≌△BOD.8.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DC于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9.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DBC=∠DCB.10.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B边上的一点,以C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CDE,使点E、A在直线DC的同侧,连接AE.求证:AE∥BC.A BC DEF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例1、如图,在△ABC 中,∠ABC =45°,H 是高AD 和高BE 的交点,试说明BH =AC .例2、如图,∠ACB=90°,AC=BC ,BE ⊥CE ,AD ⊥CE 于D ,AD=2.5cm ,DE=1.7cm . 求BE 的长.例3、如图, 在△ABC 中, AC ⊥BC, CE ⊥AB 于E, AF 平分∠CAB 交CE 于点F, 过F 作FD ∥BC 交AB 于点D. 求证:AC =AD.例4、如图, 在ABC中, ∠A=90°, BD平分B, DE⊥BC于E, 且BE=EC,(1)求∠ABC与∠C的度数;(2)求证:BC=2AB.边边边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你能说明∠C=∠A吗? 试一试.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DC,E为AC上的一动点(不与A重合),在E移动过程中.BE和DE是否相等? 若相等,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AB=CD ,AE=CF ,BO=DO ,EO=FO .求证:OC=OA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及答案一、1. 如果D是△ABC中BC边上一点,并且△ADB≌△ADC,则△ABC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如图,AO = BO,CO = DO,AD与BC交于E,∠O =0o,∠B =5o,则∠BED的度数是 A.60o B.90o C.75o D.85o 3.如图,已知△ABD和△ACE中,AB = AC,AD = AE,欲证△ABD≌△ACE,须补充的条件是第题第题A.∠B =∠CB.∠D =∠EC.∠DAE =∠BAC D.∠CAD =∠DAC4.在△ABC和△DEF中,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AB = DE,∠B =∠E,∠C =∠FB.AC = DF,BC = DE,∠C =∠DC.AB = EF,∠A =∠E,∠B =∠FD.∠A =∠F,∠B =∠E,AC = DE5.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都全等 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有两角和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如图4所示,已知△ABC中,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三个结论:①A S=AR;②QP∥AR;③△BRP≌△QSP中A.全部正确 B、仅①和②正确C.仅①正确D.仅①和③正确8.如图1所示,△ABC与△B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 A.AE=CD B.AE>CD C.AE 9.如图2所示,在等边△ABC 中,D、E、F,分别为AB、BC、CA上一点,且AD=BE=CF,图中全等的三角形组数为A.3组 B.4组 C.5组 D.6组10. 已知△ABC≌△MNP,?A?48?,?N?62?,则?B? 度数分别为,,.,?C,?M和?P的二、1、已知:如图12,AB=CD,DE⊥AC,BF⊥AC,E,F是垂足,DE?BF,AE=CF.求证:AF?CE;AB∥CD.A B C2.如图,已知AD = CB,AE = CF,DE = BF;求证:AB//CD 图.123.如图,已知AB = CD,AC = DB;求证:∠A =∠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姓名1、已知AB=CD,BE=DF,AF=CE,则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已知O是AB中点,OC=OD,?AOD??BOC,求证:AC?BD3、已知:如图,?CAB??DBA,AC?B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