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第一篇:记叙文知识点梳理记叙文知识点梳理一、记叙文概念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叙述的顺序:⑴顺序。
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⑵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3、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
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一、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相似,反衬——相反):用……衬托了……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者本意是……,而先……,然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4)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了(表达了)……。
(5)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互相映衬,充满情趣。
(6)托物言志: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心刻画富有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理想(或者……人生观)。
(7)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作用是:直接抒发……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中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2.结构手法及作用(1)首尾照应(前后呼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结构严谨。
(3)设置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埋下伏笔:此处使用伏笔,为后文……以暗示(或埋伏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5)详略得当:详写了……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了……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3.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或者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观点)。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1)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主要人物或点明时间、地点、背景 等。示例:《藤野先生》、《春》、《孔乙己》《那年冬 天》 (2)点明文章的中心或在一定程度下暗示文章的中心。如 《变色龙》、《白杨礼赞》《热爱生命》《我爱昙花》等 (3)有的标题以提问等方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和思考。也有的文题求新求异或富有诗意等方式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如:《背影》《山那边》《那年冬天好大雪 等。
内容上:详(泼墨如水)略(惜墨如金)
得当
8、记叙文中常用的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 具体 拟人:生动形象,使物富有人的灵性, 夸张: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给人鲜明的印象。 排比: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增 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语言整齐,节奏鲜明。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 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 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这是《爱处无声》的结尾,你认为这 句话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含义? 议论。那盘碟是父亲对我的“温情与 爱”的见证,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爱。 谈感受
议论与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议论抒情在记叙文中常 常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一般起 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以揭示 文章的主题,表明作者的观点 态度和思想感情。
6、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第一类: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性格品 质,生活景况等。 语言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的想 法,反映其性格品质。 动作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的想 法,反映其性格品质。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性 格品质 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 映思想性
外貌 语言
地的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变色龙》的全文内容。 请概括《孔乙己》的全文内容。(40字内)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记叙文是一种描写故事或事实经过的文体,通过叙述人物、事件和场景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下面是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大全,包括定义、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定义:记叙文是一种以讲述的方式来叙述人物、事件或故事的文体。
它强调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节的推移,通过描写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以达到情感或思想的表达。
二、特点:1. 叙述性:记叙文的主要任务是叙述,以基本的事实和事件为中心,并通过描写细节和引发读者的联想来使读者对故事或事件产生共鸣。
2. 连贯性:记叙文的叙述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 具体性:记叙文注重描写人物、事件和场景的具体细节,通过丰富的描述和生动的语言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4. 个性化:记叙文可以突出个人观点和情感,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叙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写作方法:1. 确定叙事目标:写作前应明确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情感,确定好自己要写的故事或事件,以及叙述的重点和方向。
2. 角色设定:确定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设定他们的性格、外貌和背景等细节,使角色更加鲜活和可信。
3. 时间和地点: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便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变化来叙述故事,增加连贯性。
4. 情节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故事发展的情节,合理安排事件的顺序和时间跨度,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5. 描写细节: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状态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同情,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6. 语言运用:运用形象、具体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情感,使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叙述更加通顺和易懂。
四、写作技巧:1. 开门见山:在开头就交代清楚故事的主题或事件的重要背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记叙文知识点
五、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过渡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 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 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 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十一、文章标题的作用
• • • • • •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2、作为文章记叙的线索 3、概括文章记叙的事件 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 5、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 6、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十二、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 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 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 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 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 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 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 数量的要求)。
七、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1、记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描写:在叙述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 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 3、抒情:在写人叙事后,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真情实 感。 4、议论:在写人叙事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见解, 点明中心,深化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 以物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 (3)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4)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4)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5)以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描写人物、事件、环境等,来展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
以下是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基本要素1. 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则能更客观地展现事件。
2. 时间:记叙文要明确时间,包括时间period(时代)、时间point(时刻)和时间relation (时间关系)。
正确把握时间,有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3. 地点:记叙文中的地点包括空间location(地点)、space relation(空间关系)和atmosphere (氛围)。
地点的描述有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
4. 人物:记叙文要描绘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动作、语言、心理等。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变化。
5. 事件:记叙文要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
事件的描述要有起伏、波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记叙文的结构1. 导入:引出记叙文的背景、人物、事件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主体:详细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人物的动作、心理、对话等。
3. 高潮:事件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4. 结局:叙述事件的结果,包括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等。
5. 尾声: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描述: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事件、环境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力。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3. 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4.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暗示文章主题,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5. 抒情议论:在记叙过程中,适时加入抒情、议论,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四、记叙文的语言特点1. 生动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考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作用:①衬托对比:用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更好地表现主题。
②欲扬先抑: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托物言志:明确指出比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
如爱莲说④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出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3、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富有感染力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4、记叙文的线索:题目人物实物感情5、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格式:通过什么人做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可抓起因+经过+结果找主旨的方法:a.要抓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结尾的议论抒情句。
题型(2):概括中心事件方法一人物时间地点加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法二人物加做了什么事6、分析人物性格:(1)抓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2)从原文中找关键词。
(文中有原词尽量引用原词)(3)找描写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7、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了部分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充实;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8、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使人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记叙文最全面的知识点整理
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的兴趣;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
就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 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总结插叙的作用有:
①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②衬托人物品质。
③为后文做铺垫。 ④突出文章的中心。 相对而言, 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答题的格式一般为:补充交代了······的原 因 /······的背景 /······的经历;突出 了谁谁谁的· ·····形象 /品质;为下文· ·····事
A、从修辞切入。(运用了……修辞手法……)
B、从句式切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C、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切入。(贬词褒用、褒词贬用)
其实是反话正说,
B 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或补充。
此 知
1)“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
识
玛峰。”
点 考
②表示话题的转变
得
1)“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 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 ! ——我能抽
较 少
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知识点 8:重点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省略号、破折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引号的作用
①引用 1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②强调 1)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③特殊含义 (讽刺和否定、特定称谓) 1)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明确: 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 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完整版)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件。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如:《地下森林断想》中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与之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如:《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使闰土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主题思想。
)(4)补叙:也叫追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如:《智取生辰纲》中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的过程。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他们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如:《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渲染、反衬、反讽、对比、虚写、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
3.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承上启下、总领下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做铺垫、埋伏笔、虚与实、详与略、总与分、正面与侧面、以线索贯穿全篇等。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反问、设问等。
5.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并不会改变中心,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
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故乡》等。
主要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5)突出主题。
(6)为下文作铺垫。
(7)突出中心思想。
6.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记叙文体系总结与知识点归纳(九大点全)
记叙文知识点总结及体系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写作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全部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驾驭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务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务为线索绽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爱——想去看看一赞许蜜蜂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一到仙台及藤野先生的交往一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店员“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记叙文的叙述依次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依次写。
如:《一面》,文章按时间依次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切劳动人民,关切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依次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及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如:《背影》“我及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须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务,然后再接着原来的叙述。
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奇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妙心灵。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概念: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文分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四、记叙文的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一种感情等等。
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等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的类型:人线事线物线时线地线情线怎样找线索:(1)注意题目(2)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3)议论抒情的句子五、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作用:像在和作者或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六、记叙顺序顺序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增强生动性。
插叙作用:(1)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中心。
(2)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
(3)刻画人物形象,使其个性品质更鲜明形象更丰满。
(4)补充背景材料,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突出。
(5)与某一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6)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7)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等。
七、概括主要内容:人物+事件+结果八、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的记叙文: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该人物的态度。
2.叙事的记叙文:归纳作者借该事件所表达的情感或道理。
3.写景(状物)的散文:归纳作者借助该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道理。
答题格式:(1)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2)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九、记叙文标题(一)题目的含义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 联系中心,需要介个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先答表层含义,再答深层含义(二)题目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
记叙文(小说)作用:1.开头:①点明主旨,统领全文(结构上)②埋下伏笔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结构:2.中间句: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
内容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内容:3.结尾: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首尾呼应,照应标题,开头,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③体现人物精神④言有尽而无穷⑤引起读者思考。
4.标题:①概括内容人物②线索③揭示主旨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记叙顺序:顺叙:①时间、空间、逻辑。
②作用:按顺序写,清楚明了,贯通性好,层次分明。
倒叙:①含义:先写结果,再按顺序写。
②:作用:A:设悬,吸引读者。
B:增强文章的灵活性,避免叙事的枯燥乏味。
C:突出中心。
插叙:①含义:暂时中断原来记叙,插入一段,再接着叙述。
②A:补充说明。
B:推动情节发展。
C:使情节曲折。
D:激发读者兴趣。
补叙:作用:①使事件完整,结构完整,主题完整。
②:使情节曲折,突出人物或主题。
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6.修辞手法赏析句子①字词(动词)②修辞③表现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拟人:拟物、比拟。
夸张:超前夸张、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对偶、双关、反问、反复、排比、借代、顶针、对比。
7.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近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不受时空限制,全知全能,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8.分析句子的含义(表层+深层)对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道理)9.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①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动作;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说明。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结构特点:一、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
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③以时间为线索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地点变化为线索二、记叙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片段提前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有波澜,增强文章生动性,突出中心。
③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另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读者对整个事件的原委有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三、句子作用①在开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在文章中间: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题目、开头、前文,强调。
③在文章末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语言特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说明、抒情为辅(1)描写:①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主要分为外貌(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②坏境描写:对任务说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坏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警务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6、揭示或深化主旨(2)议论:以叙述为基础,对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语文记叙文(基本知识点)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就是说通过具体地继续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立场,读后使人收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事件的起因: 为何发生这件事;经过: 来龙去脉写清楚;结果:交代好结局。
3、记叙文的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串联在一起。
(例:《伟大的悲剧》)(2)以某事件为线索:例如《散步》一文,以一家三代人散步、发生分歧、统一意见来组织材料,突出中心。
(3)以某物为线索:围绕某一件物品来展开,这件物品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羚羊木雕》)(4)以人物为线索:(例:《我的叔叔于勒》)(5)以见闻为线索:(例:《故乡》,所见、所闻、所感。
)(6)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例:《阿长与<山海经>》)4、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更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绘声绘色、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由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是为记叙服务的,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
如《背影》《枣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4.记叙的顺序:(1)顺叙的作用:(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丰富人物形象或烘托相关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或表达作者的美好情感③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④交代景物得名的由来;⑤引用传说或故事,丰富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或增强文章古老传奇的色彩。
(4)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使叙述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5、记叙的详略安排:详略得当,能够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①详写:能够具体生动地表达中心的材料;②略写:与表达中心有一定关系的内容;③不写:与中心的表达没有关系的内容。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内容)为什么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内容)与文章……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中心人物),所以详写”或“(内容)与文章……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需注意记叙的人称以及其作用: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如同作者与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直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现实。
第二人称的考察往往是重点(2)记叙文中的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描写的种类: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的性格或者品质。
③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性格特征。
④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的心情。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2)通过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某某是一个的人”,或者:“某某具有性格特征”。
(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常用答题词汇:(1)老师的优秀品质:①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
②工作认真负责。
③责任心强④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
⑤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2)父母的优秀品质:①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②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③慈爱,爱子女④勤俭节约⑤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子有方。
(3)子女的品质:①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就改②孝敬父母③刻苦勤奋,努力上进。
(4)形容人物性格的常用词汇:寡言少语、思想保守、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谦虚、勤俭、诚实守信、执着、贪婪、冷酷、势利、坚毅、刚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开朗活泼、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知恩图报、淡泊名利……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记叙文中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写出了景物的特点;②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性格,);③为下文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的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3)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作者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作用: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或倾吐自己对事物的感情。
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使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文末的议论,作用是收束全文,深化(升华)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地所叙述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联结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5)记叙文中的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性质、特征、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写人记事服务的。
7、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对比、象征、烘托、联想、想像、托物寓意(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虚实结合、设置悬念、欲扬先抑、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埋伏笔、铺垫、衬托(正衬、反衬)讽刺等。
(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答题格式:将和加以对比,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主题。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使作者对(自己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最后再对事物进行肯定与大力颂扬。
答题格式:作者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文章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一定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和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答题格式: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
(6)悬念:答题格式:作者运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层层设疑,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也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篇二】记叙文知识点初中记叙文重要知识点以及题型总结中考语文知识模块记叙文阅读:[记叙文考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首尾呼应,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如:第(5)(6)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徐汇区一模23】3、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