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2课百日维新课件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2课百日维新课件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0fdf90c0b4c2e3f56276319.png)
2.戊戌政变
(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 ”,囚禁光绪帝。
(2)搜捕维新党人
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_京__师__大__学__堂_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
课标要求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 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2)内容
措施
除旧
布新
政治方面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_报__纸__ 提倡和奖励 士民 投资设厂,开垦荒地,
经济方面 裁撤驿站等旧机构 修筑 铁路 ,开采矿产
军事方面
裁汰绿营
军队改用 西法 训练
文教方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废除_八__股__
将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 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得以保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归纳比较
三、戊戌余音
1.变法目的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
2.历史意义
(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 (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变革 ”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学案1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学案1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022874cad02de80d4d84081.png)
二百日维新百年冷却,热血是否还有春温?百年漂洗,记忆是否还会殷红?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丝躁动,旋又压抑为沉默的超然。
谁都明白,一个潇洒的时代,并不宜于谈论任何严肃的命题。
有多少人会背负百年惦恋而放弃享受稍纵即逝的人生逸乐呢?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敢于放弃人生的逸乐?他们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提示:戊戌六君子。
为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参加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
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举国愤慨。
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2)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____________________》,吁请光绪皇帝实行变法,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4.结果(1)原因:维新变法的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准备:①变法之初,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免支持变法的“帝党”领袖________,并控制用人大权。
②慈禧太后大力提拔亲信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①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突然返回紫禁城,同时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②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______”,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③囚禁光绪帝后,慈禧太后开始大肆搜捕维新党人。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等“__________________”被杀害。
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在短短的百余天中,光绪帝采取了猛进的政策,政令频出,这说明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badae6e69dc5022abea0030.png)
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材料二:材料三:【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答:……(板书)一、背景(板书)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板书)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代表思想主张特点、意义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西方进化论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用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板书)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施政纲领:康有为的《》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1)、戊戌六君子:(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板书)四、内容与特点(1)内容: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下表: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2)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高中历史9-2 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9-2 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1f9e9dd910ef12d2af9e79a.png)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总之,维新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4)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具体见教材第123-124页)
探究活动1: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②内容: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③结果:最终引起光绪帝重视。
(2)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原因:光绪帝诏令康有为拟出变法的具体办法。
②意义:它是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的具体变法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
2、百日维新;
(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进步: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
绿营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改用西法训练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fd779d6137ee06eef91848.png)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维新派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早期改良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减少变法阻力,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的主张: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的主张: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1.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 报纸、学会、学堂的兴办: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组织了保国会等组织,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进步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没有提出“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主张,维新派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四.百日维新的失败1.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高中历史 第9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2节 百日维新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9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2节 百日维新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ff592fd15abe23492f4d73.png)
【第二节百日维新】之小船创作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2.表现(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
(2)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五位大臣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并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
(4)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为光绪帝提供实施“变政”的样板。
(5)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①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
②开放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③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
④整顿和澄清吏治。
(2)经济方面①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
②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等。
(3)军事方面①用新法精练陆军。
②添置兵舰,扩建海军。
③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方面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②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
③设立译书局,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创新性著述。
3.评价(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2)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
(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督导下,有些新政得以实行。
(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提炼胡绳的观点,即“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不符合历史事实”。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cc7efd7aef8941ea76e05ea.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含解析)选修1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含解析)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353e0d2da38376baf1fae54.png)
二 百日维新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4.(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提示】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提示】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
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
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1.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高二历史教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教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8ca2129b89680202d8250e.png)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双基梳理】●戊戌变法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1)积极: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0cde34852d380eb63946d07.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2.探究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理解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一、早期改良思潮背景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危机加深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意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特别提醒]如何认识早期改良思潮(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2018_2019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62e20fad5bbfd0a78567327.png)
第3课百日维新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北京。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1)政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教: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军事: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f90ab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b.png)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X的原因。
(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某某。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某某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某某、某某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X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高中历史 9.3《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9.3《百日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f0a8b1510661ed9ad51f34d.png)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方法点拨1.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法令,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2.在“百日维新”的过程中,变法法令的内容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这充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⑪德国强占①。
⑫俄国强占②和③。
⑬法国强租④。
⑭英国租借“⑤”和“⑥”。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阶段。
⑪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⑫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进行全面改革。
⑬康有为进呈《⑨》和《⑩》等书籍。
⑭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⑪,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⑮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拓展点拨】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自我校对】①胶州湾;②旅顺;③大连;④广州湾;⑤新界;⑥威海卫;⑦政治实践;⑧日本明治维新;⑨日本变政考;⑩俄彼得变政记;⑪保国会;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宣布变法。
2.内容⑪政治方面A.力行新政。
B.鼓励②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D.④,裁减冗员等。
⑫经济方面A.设立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⑧,裁撤驿站。
⑬文化教育方面A.改革⑨,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⑪。
D.准许民间创办⑫、学会。
E.设立⑬,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⑭军事方面A.建立⑭,装备新式武器。
B.按⑮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⑯实力。
3.局限:未实行“⑰、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配套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2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
![【配套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2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5653b535acfa1c7aa00cc5d.png)
第2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 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 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概况(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此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思维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二、戊戌政变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归纳比较]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定。
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
三、戊戌余音1.变法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二 百日维新课前预习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二 百日维新课前预习学案 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97e0924783e0912a2162a92.png)
二百日维新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驻扎在胶州湾的德国军队
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的建议,颁布《定国是诏》,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
“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背景:民族危机严重。
内容:有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四个方面。
影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
知识预览
一、答案:施政纲领定国是诏上书言事投资设厂铁路绿营废八股新式学校
二、答案:顽固派1898
三、答案:维新思想觉醒民族意识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百日维新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新政内容4.猛进政策(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知识点二戊戌政变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 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知识点三戊戌余音1.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2.积极影响(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思维导图] 百日维新主题一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探究】史料一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
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史料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
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思考(1)依据史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2)根据史料二,概括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及其弊端,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所积极作用?答案(1)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等。
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
【史论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主题二戊戌变法的结果及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一改革之初,康有为等进步人士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思考(1)史料一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史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对改革缺乏周全的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
(2)近(现)代化史观。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2.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改革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利。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①维新派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军队支持,导致自己在顽固势力反攻的情况下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领导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3.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1.在维新变法的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答案 B解析题干提供的相关材料表明该人物的倾向性,光绪帝是大清的皇帝,其目的是为了掌权和富国强兵,用西学器物来为大清所用是其本意。
2.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③享有特权的旗人④谙习八股的文人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戊戌变法中的利益受损者,故都可能是反对派。
3.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 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涵义。
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
“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
5.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主要反映了(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答案 A解析百日维新,短短103天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中所述的“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6.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第(2)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基础巩固1.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答案 C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