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7087ee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e.png)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王献之与郗超2.王献之与谢安4.王献之与桃叶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王献之”。
王献之擅长行书、草书,其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书法,王献之还热衷于诗词创作,为当时的文坛所推崇。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因其书法和才情而备受赞誉。
关于他的逸事很多,这些逸事反映了王献之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本篇将介绍王献之与郗超、谢安、桃叶的三则逸事。
【王献之与郗超】郗超是东晋名士郗鉴的儿子,郗超和王献之是好朋友。
据《世说新语》记载,郗超曾对王献之说:“子敬,你为何不拜我为师,学习书法?”王献之回答:“我是想从你那里学到书法,但不是为了成为你的弟子。
”郗超听后,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自信和独立精神。
【王献之与谢安】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丞相。
王献之与谢安交好,两人常一起饮酒谈天。
一次,王献之和谢安在谢安家饮酒,王献之喝得兴起,竟然脱去鞋子,盘腿坐在床上。
谢安笑着说:“子敬,你这样是不是有点失态了?”王献之回答:“这有什么失态的,我们两个在这里畅谈风月,岂不快哉!”这反映了王献之不拘小节的个性。
【王献之与桃叶】桃叶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歌女,王献之非常喜欢桃叶的歌声。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献之曾在船上为桃叶弹琴伴奏,两人共同演绎了一首动人的乐曲。
这则逸事表现了王献之在音乐方面的才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浪漫情怀。
综上所述,王献之是东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逸事展示了他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王献之的人物生平
![王献之的人物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56dca0c6650e52ea54189871.png)
王献之的人物生平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太元十一年386年,因长期服散致疾,又曾灸足避娶公主而落下后遗症,时年仅四十三岁的王献之病逝。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e82f24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2.png)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书法家王献之简介(小学作业、课件)
![书法家王献之简介(小学作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65582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d.png)
王献之幼年随其父王羲之学习书法,后又学习张芝(东汉 著名书法家),他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不拘六 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 ,书法风格 自成一家,给人以轻松快意、妩媚秀丽之感。
由晋末至梁代的150年间,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唐代,唐太宗褒扬 王羲之,贬低王献之,人们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王羲之。宋代,书法家 米芾主要向他学习,王献之又重新被重视。一些现代书法家更认为张旭的“狂草”, 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1982年出版的连环画《王羲之和王献之》,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启示二:传承
王献之的书法、绘画、诗文水平极高,但是传承下来的作品却很少,这是一大遗憾。我们中 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但是其中也遗失了很多文化瑰宝,现在我们要积极学习书法和 其他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继续传承、发展。
谢谢观看
王献之简介
书法家介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琅玡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 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 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谥号 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 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 “书中四贤”。
因唐太宗的贬低、历史久远等原因,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欣赏
中秋帖
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释义:中秋过后,亲人还不能回家团圆, 此时要去探望亲人又怎么样?这样打了一场胜 仗(如果失去亲人)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等待军队 (亲人)归来再说。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b91961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8.png)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王献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那么王献之被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
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
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
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
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
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
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
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
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
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
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
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
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献之于公元386年逝世,享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的妻子或许听到王献之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会是一代书法大家的那个王献之,会记得关于他的很多轶事典故。
还会想起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圣”之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虽然这确实是王献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但是关于他的家庭,人们可能所知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王献之一生之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f95a93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1.png)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1.王献之简介2.王献之与书法3.王献之逸事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正文:【1.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自幼聪颖过人,秉承家学,书法造诣极高,尤擅行书。
与其父王羲之一同被誉为“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王献之与书法】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密切相关。
其父王羲之乃书法大家,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秉承家学,苦练技艺,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其作品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对后世影响深远。
【3.王献之逸事】关于王献之的逸事,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献之投笔”的故事。
相传,王献之曾在家中墙壁上练习书法,苦练多年,终于有所成就。
一日,王献之在墙上写字,忽然听到家中传来喜讯,得知自己科举中举。
王献之欣喜若狂,将毛笔抛向空中,毛笔落地后,墙壁上的字迹竟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从此,“献之投笔”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
【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文言文注音对于传承古代文化、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音,现代人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化。
同时,注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古文的效率,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在众多关于王献之逸事的文言文版本中,清朝学者钱大昕所著《十驾斋养新录》中的版本尤为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王献之投笔的故事,还对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进行了详细注音,使得现代人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古文。
通过以上对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还能够感受到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9c04c6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6.png)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2.献之墨池3.献之题扇四、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王献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在书法史上,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地位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身为东晋书法大家,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逸事。
这些逸事不仅表现出王献之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王献之少年时,曾随父亲王羲之参加宴会。
席间有一道菜是鹅肉,王献之未曾吃过,觉得非常美味。
他问父亲这是什么肉,王羲之告诉他这是鹅肉。
献之听后,立刻表示要为羲之食鹅。
众人皆笑,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之语。
然而,王献之却真的开始学习吃鹅肉,以表示对父亲的敬爱。
2.【献之墨池】王献之练字时,喜欢用一种黑色的墨。
他用的墨多了,竟然将身边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
世人称之为“献之墨池”。
3.【献之题扇】王献之曾在一把扇子上题字。
当他题完字,将扇子递给旁边的人时,那人惊叹不已,连声称赞。
王献之听后,又拿起扇子,在原来的字上又加了几笔,使扇子上的字更加完美。
这把扇子后来成为传世珍品,被称为“献之题扇”。
【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王献之的逸事不仅表现出他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https://img.taocdn.com/s3/m/e7e540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2.png)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df0aa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7.png)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2.王献之智永
![2.王献之智永](https://img.taocdn.com/s3/m/440fc5027cd184254b353521.png)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入神品者,官奴 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 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 也。”他的《中秋帖》行草, 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 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 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 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 一笔连贯数 字,由于其书法豪迈 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 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宋齐之间书学 地位最高者曾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 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 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 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 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 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 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 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 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 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 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 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 “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 的。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 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 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 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 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 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 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 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 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 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 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 智”。他的用笔,从“内拓” 转为“外拓”。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becef34168884868662d646.png)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王献之集》
![《王献之集》](https://img.taocdn.com/s3/m/e8bdebc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2.png)
《王献之集》《王献之集》王献之王献之(344年-386年),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曾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祖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者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着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
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青梅竹马,到婚嫁年龄,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献之向郗家提亲。
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
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
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离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
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
王献之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
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
离婚后郗道茂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据《晋书》记载,离婚后王献之曾写信与郗道茂:“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
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后来做了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桃叶为妾,未生养。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https://img.taocdn.com/s3/m/723357883b3567ec112d8a4b.png)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奶名官奴。
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在王羲之今后又发明了一种更
妍媚流便的书体。
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
时习字,父亲潜于背面,猛抽他的笔,居然
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望。
”
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
的`楷书。
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
《玉版十三行》是王
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
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回视有致,盛
名千年不衰。
《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
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稠浊,
格外谐调,有寄情笔墨,自在抒怀之风气。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
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痛快淋漓的笔法拍案叫绝。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dfe46f2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1.png)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实用版)目录1.王献之的生平简介2.王献之与书法艺术的不解之缘3.王献之的逸事典故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介绍正文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他自幼秉承家学,书艺精湛,尤擅行书,与父亲王羲之一起被誉为“二王”。
他的书法作品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为后人所敬仰。
王献之与书法艺术的不解之缘源于家学传承。
其父王羲之乃书法大家,对王献之的影响颇深。
王献之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习书,勤奋刻苦,书法技艺日益精进。
后来,王献之的书法成就逐渐超越了父亲,被誉为“书圣之子”。
在王献之的逸事典故中,有一则关于他与文言文注音的故事。
相传,王献之曾在一寺庙墙壁上题字,其书法神韵非凡,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然而,由于当时文言文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很多人难以理解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当时的文人学者便开始为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注音,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人研究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便利。
通过注音,人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王献之的书法特点,更好地领略其书法神韵。
同时,注音也有助于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王献之书法注音》、《王献之行书注音》等。
这些注音版本为后人研究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王献之书法的魅力。
总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e37150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于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
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一天,王献之问母亲:“我只用三年就能赶上父亲。
”母亲摇了摇头。
“五年?”妈妈仍然摇头。
他的母亲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院子里的18罐水,你就可以像你父亲一样练你的话。
”虽然王献之并不满意,但他认真练习了几年。
几年后,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展示了一堆文字,希望父亲表扬他。
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王羲之翻过一张纸时,他在一个“大”字前露出满意的微笑,并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
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
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先志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做臭椿的游戏。
虽然他也知道如何玩这个游戏,但他并不精通。
过了一会儿,他告诉其中一个人他要输了。
结果,这名男子听后非常生气。
王献之看了一眼说:“这孩子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子一样,他只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点,却以为他看到了整只猎豹。
”王献之听后非常气愤地说:“远者为荀凤谦感到羞耻,近者为刘振昌感到羞耻。
”然后他离开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只为荀凤谦和刘振昌感到羞耻,而不为其他人感到羞耻。
这反映了王献之对不接触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遗憾。
王献之自小年聪明好学,显示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出众的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指导,书法上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ff23f3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2.png)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
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
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习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
”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的楷书。
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平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
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
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关于王献之的介绍
![关于王献之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d2e7d6401f69e314332943a.png)
关于王献之的介绍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中文名:王献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绍兴)出生日期: 344逝世日期: 386职业:书法家代表作品:《淳化阁帖》安葬地:会稽(今浙江绍兴)政治生涯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
他自已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艺术的发展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王献之《鸭头丸》帖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他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经典法帖欣赏
![他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经典法帖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d74b43e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a.png)
他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经典法帖欣赏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忽动帖》王献之《授衣帖》释文:獻之死罪。
授衣諸感悲情,伏惟哀慕兼慟,痛毒難居。
見徐并使君書,承比極勝,但承此凶問,當復大頓耳。
比日憂馳,無復意,不審尊體云何?腳及(可)〔耳〕痛氣,得此哀號,何如?先大惡時灸創,特不堪此,不乃為患,眠食幾許,使君今地,實難為識. 然所以為識,政在此耳。
當今可復使不萬全,不願其以多筭難易得之,便自可令不為因絫耳。
比者忉怛,當不可言,當不可言。
獻之死罪。
王献之《疾不退帖》王献之《思恋帖》释文:獻之白:思戀轉不可言,瞻近而未得奉見,但有歎息,遲諸信還具動靜。
獻之白。
王献之《天宝帖》释文:……白:东告,具天宝疾患问,何其仓卒! 乏子孙,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
岂谓奄失此女,愍惜深至,恻切心怀!嫂哀念当可为心!情愿不可保,使人惋惋悲! 政当随事豁之耳。
嫂先积弊,复有此痛心,不审不乃恶不?甚以忧驰。
眠食复多少?愿遣无益,尽消息理。
王献之《卫军帖》释文:衛軍猶未平和,而哀勞殊未得盡消息理,常以不寧。
僕射得散力,甚慰。
表解臺職不?知得恕不?復冠軍告,懸企。
王献之《夏节帖》王献之《先夜帖》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王献之《委屈帖》王献之《承冠军帖》释文:承冠军故尔,不觉转胜。
灸无所觉,忧驰深,汝燋悚可言!王献之《外甥帖》。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https://img.taocdn.com/s3/m/9d7d231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3.png)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并有“小圣”之称。
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1]。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2]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14]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9167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7.png)
王献之书法王献之(344年-386年),字仲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
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子,被誉为“二王”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献之书法独具特色,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遒劲豪放,又增加了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雄鹰展翅,磅礴而有力,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笔画勾勒准确,构图舒展自然。
他擅长运用急、顿、疾等技法,使得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有流畅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书为主,他将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发扬光大。
行书是一种书写迅速,筆劃簡略,结构简单的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
王献之以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为基础,将行书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他的行书草势苍劲有力,字体瘦长挺拔,力度均匀一致,给人以凌厉的感觉。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最为著名。
《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在家族聚会时所写,讲述了他和一群文人雅士从宴会到游览兰亭时的一系列琴酒诗书琴棋书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他对文艺的热爱和才情的卓越。
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成,字迹疏朗清晰,气韵高逸,犹如云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除了《兰亭序》,王献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东坡维才图》、《麦秀山戏鹿图》等等。
这些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技艺而著称。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影响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界,也对后来的宋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笔墨的驾驭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总结。
他提出了自己关于书法的观点和见解,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观人者未必敢论其有无是非之状,然应视其自有缘故,以守分认量”,强调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创新。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技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简介
篇一:关于王献之的介绍
关于王献之的介绍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中文名: 王献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会稽(绍兴)
出生日期: 344
逝世日期: 386
职业: 书法家
代表作品: >
安葬地: 会稽(今浙江绍兴)
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已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艺术的发展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
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又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王献之>帖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等,皆为唐摹本,他的>,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
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作品流传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楷书的影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后人学行草鞋楷无不以二王为榜样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篇二: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380年(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时年四十三岁[9] .
397年(隆安元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篇三: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中书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 ,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 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等,皆为唐摹本,他的>,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 (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视为国宝 .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 ,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
〝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 ,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