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在各型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相当多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根型。

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压,并且受到颈交感神经的影响,发生痉挛,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而椎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有除额顶二叶以外的整个大脑,以及小脑、间脑、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又供给内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能一概而论,它所需要鉴别的病症也很多。

本节所述只是一些简单的病症。

(1)内耳疾患:可以是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而不减。

也可为美尼尔综合征,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率减慢、血压下降。

鉴别点:常与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而非由颈的活动所诱发。

(2)眼源性眩晕: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

鉴别点:闭目时眩晕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阳性等。

(3)动脉硬化症:鉴别点:①高血压病史。

②椎动脉造影。

(4)胸骨后甲状腺肿:压迫椎动脉第一段。

鉴别点:椎动脉造影。

(5)其他:如贫血或长期卧床后引起的眩晕及神经官能症等。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更侧重于椎动脉机械压迫所致椎动脉血运障碍而产生的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侧重于交感神经兴奋或激惹而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所致的供血不足。

此外,后者除椎间盘退变外,非退变因素如外伤、炎症(咽炎等)、肌张力失衡等,也是其常见诱因。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而且还有其它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如头疼、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等,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有近1/3的患者没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

脑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是最易发生硬化的三大部位之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可合并有脑动脉硬化(尤多见于椎-基底动脉硬化)、二者均可出现头晕、上肢麻木及病理反射等,故甚易误诊。

但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依据,并可与推动脉型颈椎病相鉴别:◆ 40岁以上,逐步出现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的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一、概述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

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等等。

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等。

张仲景《伤寒论》说:“项背强几几。

桂枝葛根汤主之”。

清.张璐《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

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

等等。

二、经典分类法1、颈型颈椎病:较为常见,可为其他颈椎病的前驱表现。

2、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占颈椎病的60%,其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20%(10-20%)左右,本型颈椎病的症状复杂,变化多端,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在椎动脉造影之前难以确诊。

该病的发病年龄较其他型颈椎病高,多在45岁以上,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有平行上升的趋势,症状亦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加重。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主观症状,诊断上缺乏特异的客观指标。

占10%左右。

5、脊髓型颈椎病:10%左右,多为中老年人,男多于女。

本病症状较重,致残率较高。

该型发病较为隐匿,故易于延误治疗时机。

(一般需要做MRI检查才能确诊,经济原因也是一方面)6、混合型颈椎病:约占20%。

7、其他类型颈椎病:如食管压迫型等。

三、病因病理(一)西医学病理病机1、颈椎的退行性变2、颈部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但暴力所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的损害则不属于颈椎病的范畴。

3、椎动脉本身因素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最大分支,在解剖结构上其走行分为四段:第一段: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第二段:行走在C6-C2横突孔之中(老年人增生退变失稳因素);第三段:是从C2横突孔出来到进入椎管前(环枕后膜等软组织病变);第四段:是穿环枕后膜和硬脊膜进入椎管内,此段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在桥脑下端左右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该动脉占大脑供血的2/5,主要供应大脑枕叶视觉皮质,故常常会影响到视力。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1 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 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 肝肾不足: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 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1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定义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岀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般原则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1、颈型:(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 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岀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05a26、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颈动脉I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它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颈椎病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断标准Mypil对颈椎病定义为颈椎椎间关节(椎间盘、钩突关节、关节突关节)退变累及升级(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血管(脊前动脉、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

一、颈椎病的诊断条件在确立颈椎病的诊断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这是诊断的基础。

2、影像学检查证实确实有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并有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象征。

3、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应,即影像学检查所发现的退变性改变及神经受累与临床表现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临床工作中常见年轻的一过性颈肩部疼痛的患者就诊咨询自己是否患颈椎病,行颈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或呈微曲度异常,这样的患者不能诊断颈椎病。

但如果他们不主要劲爆的保护,调整不良姿势和习惯,将来很可能发展为颈椎病。

另外,老年人通常都有或轻或重的颈椎退变,有相关症状时要注意退变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些人群都是适宜Mypil使用者。

二、颈椎病诊断的原则确立颈椎病诊断的一般原则。

1、临床表现与X线片均符合颈椎病者,适宜使用。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尚未出现异常者,应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3、对临床上无主诉及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可对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加以描述。

三、各型颈椎病的诊断除以上原则外,各型诊断如下。

1、颈型颈椎病(1)注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

(3)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行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适宜者(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 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

(3)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4)痛点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椎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

椎 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

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

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

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

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因此,有时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

椎动脉-简介椎动脉(英文名vertebral artery )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 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a1 artery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pontine arteries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labyrinthine artery 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概述—定义
1956年Clarke和Robinson: The term "Cervical Spondylosis" refers to chronic degenerative changes due primarily to intervertibral disc decay, which are probably universally present in elderly persons. In many this process is sympotomless but occasionally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root or cord compressionresult.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牵系学说
牵系学说 Ebraheim: 钩突、横突以及上下关节突的关节囊、骨膜相互延续 形成薄层的“纤维筋膜鞘样结构”,将椎动脉、静脉、 脊神经包裹在内; 在钩突与横突之间,存在一纤维组织连接,称“钩 突—VA—脊神经复合体”。 纵向横突间也存在“纤维束带组织”。 这些结构及横突间肌等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椎动脉粥样硬化学说
椎动脉粥样硬化学说
椎动脉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可直接造成管 腔的局限性狭窄,进而又可引起管壁僵硬、弹性 降低。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体液因子学说
体液因子学说
冯世庆:发现VACS患者血中血浆内皮素(ET) 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3倍。术后ET明显下降。 ET是一种血管活性肽,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口径减小。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主导意见。 认为:颈椎节段不稳定(instabilization of cervical spine)或骨赘在活动过程中刺激了椎 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扭曲痉挛, 是VACS发病的关键。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D S A) 有助 于明确诊断 。其 中椎动脉影像学特点是诊断标准 中的核心 , 随着 C T血管造 影术 ( C T A) 及 MR A技术 飞速发展
平关 系很 大 ,且不能提供直观的图像 ,不能 了解与椎骨 的关
系。
很有可能取代有创 D S A f 3 "  ̄ 。故诊断上往往不能从 一方 面下结
C S A患者 3 6 例, 与对 照组 比较显示 C S A组椎一 基底动脉流速
Hale Waihona Puke 明显低于对照组 , T C D异常率为 8 0 . 6 %,治疗后椎一 基底动脉
系统流速明显 改善 。 但T C D检查检出结果 与操作者 的技术水
供血不足 ;⑧ 手术前需行 MR A或椎动脉数 字减 影血管造影
m m ,
的髓核直接压 迫 , 或通过 椎动脉周 围交感神经 引起椎 动脉 的 狭窄痉挛 。③ 血管性因素 , 椎 动脉管径发育较 窄或继发动脉
硬化等I ” 。
C S A诊 断 标 准 在 近几 年 颈 椎 病 会 议 中 反 复 提 出 ,争 议 较
椎体角度移位> 1 1 。 ) , 可作为 C S A临床的重要诊 断依 据。
了丰富的经验 。C S A患者发作期收缩期 峰值 流速 、 平均流速
和 舒 张末 期 流 速 显 著 减 慢 。 张 建 宏 等 … 按 临 床 诊 断 标 准 收 集
显示 第二 段椎动 脉( v~Ⅱ) 有 局 限性 狭窄 或扭 曲征 ; ⑦ 除外
椎 动脉 I 段( 进入 颈 6横 突孔 以前 的椎动 脉段 ) 和椎 动脉 Ⅲ 段( 出颈椎进 入颅 内以前 的椎动脉段 ) 受压所引起 的基底动脉
性 眩晕 ; ⑥磁共振血管成像 ( MR A) 或椎动脉彩 色多普勒超声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内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内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内治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动脉特殊的解剖结构而致病原因异常复杂,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特色。

“同病异治”在该病中有充分体现,其中尤以用调补肝肾,活血化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收到较好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

主要症状为眩晕,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后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

常伴有耳鸣、耳聋、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或复视、发音障碍等。

在临床上可观察到CSA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发病年龄逐渐下降。

CSA越来越引起医家的重视,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治疗颈椎病。

如推拿、针灸、颈椎牵引、练功、西药、中药等。

其中,许多医家中药治疗CSA常取得较好疗效,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2.椎动脉解剖及发病学意义①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分出来后为第一阶段,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少数变异无第六颈椎横突孔,直接进入第五颈椎横突孔,向上经各颈椎横突孔,穿出第一颈椎横突孔,此为第二段1出孔后为第三段,向后绕过侧块,自第一颈椎后弓上方外侧椎动脉切迹进入枕骨大孔,左右联合成基底动脉,再分左右供应大脑半球1第二段在椎旁行走,受横突孔限制,钩锥关节在椎间盘侧方,可以阻拦椎间向侧方压迫椎动脉,当椎间盘退变狭窄时,此钩椎关节也受挤压而向外增生,而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痉挛或扭曲引起脑缺血产生症状。

②刘巍、成红兵对14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28侧椎动脉进行第二段解剖发现:其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所围成的管道中。

C2~3、C3~4椎动脉后壁与神经紧贴,C4~5,C5~6间椎动脉后壁除与神经紧贴外,其中15个间隙因神经向外下倾斜度大,颈脊神经沟较深,椎动脉壁与上关节突相贴,颈椎上关节突前缘至横突孔后缘之间的距离为(1.62±0.52) mm,部分可超过横突孔后缘。

并认为上关节突增生压迫椎动脉是CSA一个重要因素。

③张清,孙树椿等对经福尔马林固定的12具成年尸体进行解剖,发现采自星状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分布于椎动脉的表面及其外上方的前斜角肌,发自颈中节成节间支的交感神经,他们的节间支中79%行于C4~5横突间隙,21%行于C5~6横突间隙平面穿入颈长肌或前斜角肌,达椎动脉前内侧。

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

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

4.椎动脉型:以椎动脉受压、供血不足为特点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肌力减 弱、视物不清等症状。当头转动、颈部后伸 或侧弯到一定位置时,头晕突然加重,甚至 摔倒。
➢体查可见旋颈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符合颈椎或(和)椎间盘有退变
➢除外眼源性、脑源性、耳源性及心源性眩晕。
5.交感神经型:常与椎动脉型并见,两者较 难明显区分 ➢多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耳鸣、心慌、
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 厚,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受压,而产 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二、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1.颈型: ➢主诉有头、颈、肩部疼痛等异常感觉,并
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X线片上颈椎显示退行性改变。 ➢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
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 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传统医学:适度颈椎推拿,但注意旋转手法有损伤 脊髓风险,应用时宜谨慎。
胸闷、眼痛、吞咽困难、视物不清、面部 感觉异常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影像学可见节段性不稳及颈椎间盘退变。 ➢须与心血管、消化系等系统疾病相鉴别。 6.混合型:具有2种以上颈椎病症状同时出现。
三、颈椎病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应为除脊髓型颈椎病外的其他 型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
2.合乎生理要求的生活和工作体位是防止颈 椎病的基本前提。
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五华明鑫医院 曾学文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导致 上下椎体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 脊髓、颈交感神经或影响椎动脉 供血,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的病症。
弄清楚几个问题
• 颈椎间盘退化? • 颈椎骨质增生就是颈椎病? • 颈椎生理解剖 •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由于颈椎长期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近年来在颈椎病的研究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缺乏一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合理的分类标准。

因此,在诊断、疗法选择和预后判定等方面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由于每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特点不同,其症状与体征当然差异较大。

反之,取两份颈椎退变及骨刺生长相似的X线片,再去追查患者的临床特点,亦可发现其临床表现相距甚大。

由此看来,要想全面地、正确地判定患者的病情,必须对其分类与分型加以研讨。

在临床上,对颈椎病分型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现就临床常用而容易掌握的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或症候群特点来确定的一种分型法。

首先归纳患者的症状特点,看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邻近何种组织受累,再将此受累组织冠以“型”即谓之。

按上述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各种类型:I颈型——以颈部症状为主。

Ⅱ神经根型——主要累及颈脊神经根而出现上肢症状。

Ⅲ脊髓型——因脊髓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IV椎动脉型——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全及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

V食道压迫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

VI混合型具有前者两组以上症状者。

现将以上各型分述于下。

一、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在颈椎退变开始,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

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之椎节相一致。

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并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消失。

因此,大多数病例多可自愈,或仅需采取一般性治疗措施即可。

2.临床特点①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后首次发病,后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书写

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书写

颈椎病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书写参考一.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颈肩部及上背部酸痛、发僵,活动不灵便或活动时颈部有疼痛,或有头痛、后枕部疼痛。

2.颈部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或有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

3.颈部触诊检查患节棘突间及两例可有压痛,但多较轻,多无放射痛。

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四肢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4.X 线检查正位片可见相邻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椎体边缘增生和项韧带钙化等表现,或仅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二)鉴别诊断1.颈部扭伤2.肩关节周围炎3.颈肩肌筋膜炎1.颈部扭伤:系颈部肌肉扭伤所致,多是由于睡眠时颈部体位不良以致局部肌肉被扭伤之故,不同于因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颈型颈椎病,颈部扭伤者颈肩部可触及伴有明显压痛的条索状肌束,压痛点则见于肌肉损伤局部以颈2,3 关节突关节和两侧肩胛内上方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常无法忍受,局部封闭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缓解。

2.肩关节周围炎:因其多在50 岁前后发病故又称之为“五十肩”主要症状是肩痛,夜间疼痛明显,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放射到上臂,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部分病人因畏痛而不敢活动,久则肩部肌肉发生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上举、背伸时明显,甚者肩关节失去活动能力。

3.颈肩肌筋膜炎:系肌纤维组织炎,为一种慢性疾患,多与风寒、潮湿等有关,颈肩部和腰骶部多见。

颈肩肌纤维组织炎患者的局部症状多以酸痛感为主,呈弥漫性边界不清的疼痛,范围较广,局限性软组织有压痛点,在肩胛冈软组织常触及结节或条索感,椎旁无明显压痛及根性放射痛,压迫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的(一)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1.年龄23-65 岁;2.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3.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4.颈椎旁压痛;5.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6.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7.影像学检查异常(二)鉴别诊断1.胸廓出口狭窄症2.肺尖肿瘤综合征3.颈椎椎管肿瘤4.臂丛神经炎5.颈椎结核1.胸廓出口狭窄第7 颈椎横突过长或有劲肋,锁骨畸形,或前斜角肌、胸小肌异常致使胸廓出口狭窄,使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手臂内侧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发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或突出压迫椎动脉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头晕、头痛、晕厥等。

为了准确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颈部疼痛、头晕、头痛、晕厥等症状,且相关症状与颈椎活动有关。

2.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CT或MRI检查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突出或钙化,并明确椎动脉的受压部位及程度。

3. 血流动力学检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异常现象。

4. 治疗反应:采用颈椎牵引、理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后,患者症状不明显缓解或者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以上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诊断标准。

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和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