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综述类)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
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
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紫 杉 醇 ( a l a e,a o ) 是 红 豆 杉 属 植 物 中 的 一 种 四环 p ci x ltx 1 , t
径 在 5  ̄ 40“ 有 利 于 药 物 释 放 和 P GA 体 内降 解 。体 外 0 0 m, L 肿 瘤 细胞 增殖 抑 制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植 入 剂 表 现 出 良好 的肿 该 瘤细胞增殖抑 制能力 , 同时 能 够 诱 导 细胞 凋 亡 , 不 会 出 现 肿 且 瘤 组 织 边 际 细 胞 复 苏 的 现 象 。植 入 实 验 动 物 体 内 2 3和 4周 , 后 , 药 物 释 放 率 分 别 为 5 ~ 9 ,0 ~ 1 和 2 , 其 1 5 O 呈零 级 递 增 。植 入 4 后 , 内药 物 浓 度 达 到 平 衡 稳 定 , 维 持 1 周 颅 可 个 月 。经 L MS 检 测 , 内组 织 中无 游 离 态 紫 杉 醇 , 示 紫 C M 颅 提 杉 醇 与 组 织 结 合 后 , 到 了 一 定 的 缓 释 作 用 。在 实 验 期 间 , 起 实 验动物无体质量减少 、 生毒性反应等 。 发
a ppr ac o a c r c m o he ap So i s a ki e y o ii lnia pp ia i s g or s o ntc nc r o h f r c n e he t r y. ti nd ofv r pr m sng c i c la lc ton ofdo a e f m fa ia e . K e r s: cia e ;a g t d deie y; n ia c r d u y wo d pa lt x l t r e e lv r a tc n e r g
d me t n b o d wa u o s i a d a r a s s mma ie e e ty a s a d t e me h d o r p r to p ro ma c , fe t e f n t n e c we e i — c rz d i r c n e r 。 n h t o fp e a a i n, e f r n e e f c i u c i t . n v o r n to u e . i a l f r g o n n t e r s a c n p c i x lt r e e ei e y wa n ia e . s ls Ta g t g a e t o n y i rd ed Fnl y,o e r u d i h e e r h i a l a e a g t d d l r s id c t d Re u t r e i g n s n t o l m— t v n p o e t es l b l y o a l a e ,b ta s e u e ist x c sd fe t . n l so e p c i x l a g t d d l e y s p l d a n w r v h o u i t f p c i x l u lo r d c o i ie e f c s Co cu in Th a l a e r ee ei r u p i e i t t t t v e
美沙拉嗪结肠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Pr o g r e s s o f c o l o n t a r g e t e d me s a l a mi ne f o r m ul a t i o n s
ZHAO Ya . h u i ' ,ZHANG He 。 r a n ,W ANG Ya n. z h u ,S ONG Li . ui r n g ,W ANG Xi ng . 1 i n ,TI AN Pe i ,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I o f Ne w D r u g s 2 01 5, 2 4( 1 2 )
l l I l I I : 2 l l l I I l I I I l I l l l I I l I l I l I I I I I l I I l I I l I I I I I l ! I I l I I l l ! I l l l ! l I l l ! I l l l l l l l l l l l i l l l l 《 l l l i l i i i i i i ;
收经 肝脏 代谢 , 易产 生腹 痛 、 腹泻、 肾毒 性等不 良反 应 , 仅 少 量 到达 结 肠 , 已上市 结肠 靶 向美 沙 拉 嗪则 极 易在
小肠 过 早释 药 , 结 肠定 位效 果 较差 , 因此新型 精确 美沙 拉 嗪结肠 靶 向制剂 的研 究 至关重 要。本 文 主要 综述 了 近年 来 美 沙拉嗪 结肠 靶 向制剂 的研 究进 展 , 以期 为无毒 、 生物相 容 、 生物 可 降解 、 精 准结 肠靶 向的高剂量 美 沙
拉 嗪制 剂 的开发 提供 参考依 据 。
[ 关键 词 ] 美沙 拉 嗪 ; 溃疡 性 结肠 炎 ; 结 肠靶 向; 生物相 容 ; 生物 降解 [ 中图分 类号 ] R 9 7 5 [ 文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3~ 3 7 3 4 ( 2 0 1 5 ) 1 2—1 3 8 7— 0 6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靶向制剂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靶向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靶向递送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1.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主要依靠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靶向。
目前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囊、纳米粒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型囊泡,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近年来,脂质体在抗癌、抗病毒、抗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微囊:微囊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囊泡中,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微囊在药物递送、缓释、靶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粒: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纳米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主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目前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有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药物、肽类药物等。
(1)抗体偶联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将抗体与药物结合,通过抗体识别靶点,将药物递送到靶区。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具有靶向性、高效、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肽类药物: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生物活性、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

送到结肠释药, 并对共聚物 *+ 敏感性与酸值的关系进行 [/] 了研究 。为 *+ 敏感聚合物包衣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 指导。
0# L M+& ; + M+& M+! 0! L M+& , 0& L KMNN+
、 小肠液 ( *+" . ( - /) 、 结肠 ( *+/ - %) 。结肠 *+ 相对较高, &) 这是结肠靶向给药 *+ 依赖释药系统的生理基础。目前, *+ 依赖型释药系统主要通过用 *+ 敏感材料进行包衣的方 法来实现。作为理想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必须具备二个 条件: !能耐受酸性胃液而不溶解; "在回肠末端中性或弱 碱性条件下溶解或蚀解。 肠溶型聚丙烯酸酯是良好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如德 国 0123 公 司 产 品 456789:; < 和 456789:; =。其 结 构 如 图 [#] , 它 的 水 溶 性 取 决 于 羧 酸 基 团 与 酯 化 基 团 的 比 例, # 在 *+ ? " 的溶液中溶解, 可用于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制备肠溶型制剂; 在 *+ ? / 的溶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 液中溶解, 可用于制备结肠靶向制剂。 @AB 等 以硫酸钡 为模型药物, 证明了通过 456789:; = 包衣把药物输送到人体 [&] 结肠 的 可 行 性。 C28D 等 把 一 定 比 例 的 456789:; = 和 通过一定厚度衣膜的控 456789:; < 共聚物作为包衣材料, 制, 达到了 结 肠 靶 向 的 目 的。国 外 有 一 种 产 品 (商 品 名 , 它是 ( ) 氨基水杨酸 (( ) E=E) 用 456789:; = 进行包 EF8G1H) 衣制备的 *+ 依赖型结肠靶向释药系统。 衣膜厚 *+ 依赖型释药系统结肠靶向性受材料溶解度、 度及制剂在胃肠各段停留时间的影响。材料在不同 *+ 中 的溶解特性对制剂的靶向性有较大的影响。 IAA;A7F 等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71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07-18〔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2012SK313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0024);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0]244号,编号173)。
〔作者简介〕马 佺(1989-),男,湖南邵阳人,2008级在读中药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颜 红,女,副教授,Email :YH8632@ 。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马 ҈,颜 红*,彭买姣,唐 欣,伍微微,范鹏程(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口服结肠靶向系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7.071.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argeting drug system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 Hong,PENG Mai-jiao,TANG Xin,WU Wei-wei,MA Quan,FAN Peng-cheng (School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Liposomes;microspheres;Nanoparti cles;emulsions;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发生了病理变化,而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药物,如抗癌药物等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及其应用进展

51 脂质体的临床应用
世界上上市的第一个静脉用脂 质体是 19 年上市 , 90 由维斯 塔公司开 发的两性 B脂质体 A b o e 应症是 m im, s 适 化疗 由爱滋病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而 引起 的散播性霉菌感染 。脂质体作 为新型药物载体 , 当药物被 包封后 , 降 可 低药物毒性 , 减少药物用量 , 进行靶 向给药 , 提高药物疗效 。脂质体在临床上主要有 如下用途 。
型多 , 它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多 。 1 T S按载体分类 DD 1 被动 T D : , 1 D S 乳剂 、 质体 、 脂 微球 、 纳米粒
1 主动 T D : , 2 D S
1 , 修饰的药物载体 : 饰性脂 质体( 环脂质体 、 .1 2 修 长循 免疫脂质体 、 糖基修饰 的脂质体)修饰 的纳 米乳 、 饰 的 、 修
高引起 的并发症 和副作用。将脂质体作 为胰 岛素载体 , 以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病人 的顺应性 , 可抵抗胰 蛋白酶对 并 胰岛素的降解 。但 目前仍存在包封率低 和药 物在 胃肠道失活问题 。
513 抗 寄生虫药的载体 ..
和什曼原虫和疟原虫进入人体后是寄生 于网状内皮系统 。 用脂质体包裹 五价锑 , 治疗实验性利什曼原虫安全而 有效 , 治疗 剂量 大大减少 。D s 其 a 利用 巨噬 细胞表 面存在 的岩藻糖——果糖受体 的特 点 , 合成了含岩 藻糖 的脂质 体 并包裹锑的化合 物, 治疗感染 了 3 d利什曼原虫的仓鼠 ; 0 结果表明脂质体包裹 的药物作用得到了加强( 率 5 %) 抑制 5 ,
与眼用给药系统等 。 4 DD T S的作用特点 T D 最显著 的特点是能使 药物具有药理活性 的专一性 , D S 并增 加药物对靶组织 的指 向性 和滞 留性 , 减低药物对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近100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 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2.5~10 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7 μ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除粒径外,微粒药物制成复乳后,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目的,而且在体内具有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可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肺、肾、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较丰富的器官中。
乳腺癌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乳腺癌靶向给药研究进展作者:刘宣辰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4期1 前言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球每年有100 多万女性患乳腺癌,30 多万因此而死。
预防乳腺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固然重要,但是,乳腺癌治疗方法亦刻不容缓。
近些年来,关于靶向制剂的研究逐渐增多。
靶向制剂,别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system,TDDS),他是指抗癌药物通过载体运载,给药后经过血液循环,选择性富集在靶组织、靶器官或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TDDS 的特点为:(1)在固定位置富集;(2)控制释药速度;(3)没有毒性;(4)可生物降解。
TDDS 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等。
TDDS 实现方法有载体受体介导、化学传递系等。
以下将针对近些年TDDS 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preparation)利用了载体的一些特性,通过毛细管截留、病变区域血管通透性高、组织细胞的内吞作用等途径定向传递给靶组织的制剂,也叫自然靶向制剂。
它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微球(MS)、微乳(ME)等。
2.1 脂质体LS 是指将抗癌药物包裹于类似脂质双分子层薄膜之间制作的球状药物载体颗粒。
由于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类似于生物膜结构,不管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药物都可以包裹。
其优点有很多,比如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药物对机体伤害,减缓药物释放等。
LS 因为其诸多优点而受到学者广泛关注。
LS 制备方法很复杂,主要包括反向蒸发法、复乳法、薄膜法、溶剂注入法、硫酸铵梯度法等。
“力扑素”是思科药业公司生产的一种紫杉醇LS,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紫杉醇脂质体。
这种全新的制剂可以避免机体产生超敏反应,明显降低了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表现出了良好的被动靶向作用,因此,力朴素成为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
核苷类抗病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 动 靶 向制 剂 脂 质 体 纳 米 粒 被
中 图分 类 号 :9 8 7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6 2 7 82 0 )4 2 1 3 R 7. A 17 —7 3 (0 8 0 —0 3 —0
De eo v l pm e fnu lo i e a u lo i e a l g e o ntv r lt r e i g p e a a i n nto ce sd nd n c e td na o u s f ra i ia a g tn r p r to
靶 向制 剂 是 以药 物 能 在 靶 区浓 集 为 主要 特 点 的 一 大 类
括 可 保 护 药 物 免 受 降 解 、 到靶 向部 位 和 减 少 毒 副作 用 。 达
E g l n 1 用 反 相 蒸 发 的方 法 制 备 更 昔 洛 韦 单 室 ne ma n[ 等 3 脂 质 体 , 更 昔 洛 韦 比 较 , 脉 注 射 更 昔 洛 韦 单 室 脂 质 体 与 静 ( P u —GC 有 更 高 的 肝 药 浓 度 。 分 别 用 生 理 盐 水 , 昔 洛 V) 更 韦 和 更 昔 洛 韦 单 室 脂 质 体 ( I GC 治 疗 同 系 基 因 组 L P— V) HS V一 1 肝 转 移 , 果 显 示 , 理 盐 水 组 有 9 的 活 性 TK 结 生 5 瘤存 在 , 昔 洛 韦 组 有 5 存 在 , 昔 洛 韦 单 室脂 质体 ( I 更 O 更 LP
d vlp n eti e ral ee me tsrsr tdget o i c y
KEY ORDS: s ie t r e i r p r to lpo o e; a m e e pl; ir s er p r a os m e W Pa sv a g tng p e a a in;i s m n no t r il m c o ph e; ha m c o
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肝脾 , 较大微 粒 ( 3 m) 7— 0 可靶 向肺 部 。被 动靶 向 制 剂 是研究 得最 多也 是最重 要 的一类靶 向制 剂 。
1 1 脂质 体 ( S 脂 质 体 是 一 种 良好 的 药 物 载 . L) 体, 可解 决药 物 的许 多 问题 , 如稳定 性差 、 溶解 度 差 、 有 刺激性 、 体 内快 速 降解 等 。L 在 S结 构 与 细胞 膜 相
司 的商 品名 为新 山地 明( admu e r ) Sn i nN oa 的环 孢 素 1
口服 微乳 已上 市 ; 内抗 癌 药 博 来 霉 素 的 O W 或 国 / W/ O乳 剂 腹 腔 注射 后 , 部 淋 巴 内的 蓄积 量 很 高 , 胸
在 癌症 组织 中的浓度 也显 著高 于给予 其水溶 液后 药 物 在癌 症组织 中 的浓 度 。其 中 , 乳 还 能增 加 难 溶 复
西 太原 00 0 ) 30 1
摘要 目的 : 绍抗肿 瘤 药物靶 向制 剂研 究进展 。方 法 : 介 通过 大量 文献 , 靶 向制 剂的分 类 、 癌靶 向药物载 从 抗 体及 影响 药物靶 向性 的 因素等 方 面进 行探 讨 。针对 目前 国 内外在研 究并取得 了一定进展 的抗癌靶 向药物制 剂 . 行全 面客观 的 综述 。结果 : 进 阐明 了不 同抗 肿瘤 药物靶 向制剂 的特 点 , 存在 的 问题 。结论 : 目前靶 向制剂
1 被 动靶 向制剂
12 乳 剂 .
乳 剂在组 织分 布上 与脂质 体相 似 , 选 可
择 在肿 瘤炎 症部 位 蓄 积 , 剂在 病 变 处 的药 物 浓 度 乳
可 达 到普通 制剂 的 1 2 0~ 0倍 , 尤其 复乳 中的小油 滴
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摘要:癌症的现代治疗手段之一是靶向药物治疗。
与传统的化学治疗相比,分子靶向治疗精准度更高,毒副作用小,减少病人的痛苦,得到广泛的应用。
靶向治疗作用的位点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基因、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酶,有赖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不同的靶标及相应靶向抗肿瘤药物及其最新情况进行综述,介关键字: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索拉非尼、吉非替尼等随着科技迅迅速发展,人们对癌细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多的致癌机理得到解释,同时相应的药物制剂也在迅速发展。
新型抗癌药物的剂型更加多样化,靶向治疗作用的位点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基因、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酶,有赖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药物针对不同的靶点发挥作用,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
目前抗癌靶向药物的研发明显增加。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按照分子靶向药物的性质主要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 另一类是单靶点或多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等。
一、单克隆抗体1.1 西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是以EGFR 为靶点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目前已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和头颈癌患者。
西妥昔单抗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 阻碍EGFR 的配体与其结合; 抑制细胞周期; 间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凋亡。
另外,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ADCC) 以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 CDC) ,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邓克红等【3】西妥昔单抗联合奈达铂对宫颈癌Hela 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联合奈达铂用药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对应的西妥昔单抗或单药奈达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9.507,P <0.001) 。
西妥昔单抗可增强Hela 细胞对奈达铂化疗的敏感性。
1.2 帕尼单抗帕尼单抗是第一个高亲和力的全人IgG2 单克隆抗体,它同西妥昔单抗一样,都可以特异性地与正常或肿瘤细胞的EGFR 胞外域结合,阻断细胞内支配凋亡、增殖、分化的主要下游信号途径。
靶向制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全)

靶向制剂的应用于研究进展(全)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是指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酒、炙、条、膏、丹、丸、散剂。
随着临床用药的需要,给药途径的扩大和工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产生了以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和气雾剂等为主的第二代剂型。
以后又发展到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第三代缓控释剂型,它们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第四代剂型是以将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器为目的的靶向给药系统。
显然,这种剂型提高了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减少在非病灶部位的分布,所以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并降低毒副作用。
对于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 常规制剂, 以工艺学为主, 生产以手工为主, 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 第二, 缓释长效制剂, 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 生产以机械化为主, 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 第三代, 控释制剂, 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 第四代, 靶向制剂, 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 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 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缓释制剂(SRP):是指通过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药速率,降低药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速率,从而起到更加的治疗效果的制剂,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受到外界环境如PH 等因素影响。
《中国药典》规定,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与其他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控释制剂(CRP):是通过控释衣膜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剂型,使血药浓度恒定,无“峰谷”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
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孔晓龙

收稿日期:2015-03-23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孔晓龙 郭梅红 范 颖 黄 燕(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南宁 530021)关键词 纳米靶向制剂;药物递送系统;给药方式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0X(2015)04-0682-03 纳米靶向制剂亦称纳米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运用特殊的药物载体或者给药技术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的给药系统。
通常药物制成靶向制剂后,具有缓释性、靶向性、保护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
早在1906年,Ehr-lich P就提出了靶向制剂的概念,至今已有超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制剂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释制剂,即靶向制剂。
其研究内容包括靶向制剂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评定及药效与毒理。
1993年Florence创办的“Journal ofDrug Targeting”,专门刊登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医药界对于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着生物药剂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物与新型药物载体材料不断涌现出来。
微粒(球)、纳米粒和脂质体等己成为医药研发领域重要的新型给药系统技术。
采用特定技术制备的药物纳米粒制剂具有良好的缓、控释给药特性,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和特点1.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给药途径的不同,纳米靶向制剂可分为静脉给药、肌肉和皮下注射、口服给药、鼻腔给药、经皮给药及眼部给药等;按作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心肌靶向制剂等;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纳米囊和纳米球、乳剂、微粒(球)等。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标签:肝靶向;受体介导;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导向肝脏是人体参与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基于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致病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
临床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由于在肝脏分布少、对其他脏器毒副作用大或在体内不稳定等,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疗效,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组织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用量,使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关于HTDDS用于肝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肝靶向药物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为肝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临床尝试,本文就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近5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肝的主动靶向给药肝脏的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中浓集而发挥药效,其主要是利用受体-配体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前体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1]。
1.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细胞上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寡糖或寡糖蛋白,并与之相结合,所形成的配基-受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然后内陷,复合物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负载药物。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1]。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
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
由于癌症为世界上较为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而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细胞损伤太大,毒副作用强。
所以目前,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1.概述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2]。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3]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1.1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度、高效、低毒、控制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高。
靶向制剂通过作用机制上分类,可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②主动靶向制剂,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或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是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温度、pH或磁场等外力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
靶向制剂目前常用的药物载体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磁性导向微粒,也有利用生物技术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为载体与药物结合,或将药物与能够识别受体的配体分子相连接等。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是目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在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肝脏药物代谢与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对于许多药物而言,经过肝脏的代谢后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针对肝脏的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纳米技术、靶向制剂和药物载体等手段,实现了对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
1. 纳米技术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表面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等参数,可以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的定向输送。
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纳米颗粒可通过大小筛选效应和磁靶向等机制,将药物准确送达肝脏,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
2. 靶向制剂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靶向制剂是指通过与肝脏特异性结构或分子相互作用,实现药物在肝脏中的定向输送。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肝脏中存在与药物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或分子,通过将药物与这些受体或分子结合的配体进行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肝脏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药物的安全有效治疗。
3. 药物载体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药物载体是指通过合适的载体介质,将药物包封或包裹起来,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研究者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药物载体,通过调节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
这种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肝脏局部浓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副作用和毒性。
二、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为了实现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输送,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包括合理选择药物载体、优化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提高药物的穿透性等。
兽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靶 向制 剂亦 称靶 向给药 系统 (agt gd gd — t ei r e r n u l e yt T D ) 是指 将 药 物 通 过 局部 或 全 身 i r ss m, D S , vy e
体 被生 理 过 程 自然 吞 噬 而 实 现 靶 向。 被 动靶 向 微 粒 进入 血液 循环 后 , 在体 内的分 布 取决 于 微 粒 的粒 径 大小 和 表面性 质 两方 面 。通 常大 于 7 I 的被 肺 m x
Pr g e so t y o t rna y Ta g tng D r g Deie y S se o r s fS ud n Ve e i r r ei u lv r y t m
K N i jn , E G Z e l g , U S i i U N i A G J — u Z N h n— i X h —x ,H A G X a n n n—h i, A e l g , I a u W N R n— i N E Y n n
( . ol eo e r ayMein , o t C iaA r utrlU i rt, u nzo 6 2; 1 C lg Vt i r dc e S uh hn gi l a nv sy G aghu50 4 e f en i c u ei 1 2 C iaIstt o e r ayDrgC nrl B ln 00 1 hn ) . hn ntu Vt i r u ot , e g 10 8 ;C ia i ef en o i t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王芳 09级药检 10910710143摘要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有关靶向制剂研究论文与专著,叙述了靶向制剂的分类、作用特点及靶向机制,介绍了评价靶向性的三个参数及几种典型的靶向制剂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展望靶向制剂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毫微粒进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在1906年提出的, 至今已近100年了。
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 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 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夭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 即靶向制剂, 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1. 1 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s,TDS),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传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已经不能明晰的分别这些药物制剂的种类,现将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简述如下(表1)。
表1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分类方式实例载体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粒、纳米囊、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给药途径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等靶向部位肝靶向给药系统、肺靶向给药系统、骨髓、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等靶向动力被动靶向给药系统、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前体靶向给药系统等靶向性机制生物物理靶向给药系统、生物化学靶向给药系统、生物免疫靶向给药系统、多重靶向给药系统1. 2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1.2.1 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Suzuki 等[8]应用抗转铁蛋白受体(TER)单抗与脂质体偶联制备成能靶向富含TER 细胞的免疫脂质体,利用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观察它对人白血病(K562)及其耐DOX亚株(K562/ADM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脂质体包裹DOX能促进DOX 进入K562/ADM细胞内,从而大大提高DOX对K562/ADM的细胞毒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展望 目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主要是药复方研究较少,且现 在大多数研究只是实验室结果,并没有用于临床。中药所 含成分多,中药复方更加复杂,中药成分在体内的研究手 段缺乏,这都给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带来困难。中药作用 也是多靶点的,对此,有人提出应该根据各种确定的有效 成分或有效部位在体内的作用部位制成各成分相应的靶 粒子,然后把这些粒子按一定比例制成混合靶向制剂,并 阐明药物的各靶点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制剂的靶向 性应和中药的归经理论及药物在体内的部位相结合,使之
●综述●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郑永飞,王翠霞 (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10—709一03
中药靶向制剂(Targeted—Oriented
ditional chinese
Preparations
of Tm—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10月
第25卷10期(总第201期)
2鲤竺Y堕:2量垒垃:!Q
[2]钟友呜,黄树林,代大轩.浅析心理疗法中的作用[J]. 陕西中医,2003,24(9):861—862.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9—235.
[4]王若义.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病 [J].中华实用医学,2003,(5):5—7. [5]张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护理[J].中国矫形外 科杂志,1999,6(6):474—475.
116.
[J].医药导报,2008,27(1):85—87. [14]赵永星,华海婴,梁文权.冬凌草甲素纳米粒制备及其 体外抗肿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回顾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常规制剂,以工艺学为主,生产以手工为主,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第二代,缓释长效制剂,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生产以机械化为主,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第三代,控释制剂,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第四代,靶向制剂(或定位制剂),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第二、三代制剂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缓释制剂(SRP):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CRP):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一、靶向制剂概述现在癌症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发表的《2010年癌症报告》警告说, 今后20年世界癌症患者人数将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靶向制剂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1 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中药靶向制剂(target-oriented prepa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OPTCM)指借助载体、配体、抗体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通过全身血液循环给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靶向制剂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二十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是DDS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
DDS: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
其设计理念是:把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位置,以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因此DDS作为创新制剂,需要满足三方面要求:(1)时间的控制,即控制药物释放速度;(2)量的控制,即改善药物的吸收量;(3)空间的控制,即靶向给药技术。
主要包括口服缓控释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
2.靶向制剂的发展上世纪末(1906年),Poul Ehrlich(保罗埃里希克)首次提出了“魔弹”的想法:“如果要使合成药物发挥疗效,首先必须找到对某一器官有亲和性的载体,才能将活性基团载到特定的器官去”。
这个想法代表了人类一个美好的梦想,距今已近100年。
但在二十世纪初期,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机制,以及缺少材料和制备方法,导致靶向制剂的研究长期未得到重视。
TODD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早期TODDS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TODDS的研究。
在脂质体的制备、稳定性、药效等方面有深入研究,而且在世界上首创了中草药脂质体并投产上市。
1993年,Florence A T创办了“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专门刊载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医药界对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21世纪初,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药剂学项目中,靶向制剂占25项,占总数48.1%。
今天,可从多种途径来实现Ehrlich的梦想,这就是靶向制剂给药。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新,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及特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发展,靶向制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3.靶向制剂的特点大多数药物以常规的剂型给药后,通常被细胞、组织或器官摄取,广泛分布于体内,而不是定向分布于其药理学的受体。
这主要是由于体内对药物还存在巨大屏障,如通过注射途径的非靶向药物可无特异性地分布在全身循环中,在到达靶部位之前,要经过同蛋白结合、排泄、代谢、分解等步骤。
通常,只有少量药物才能达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
要提高靶区的药物浓度,就必须提高全身循环系统的药物浓度,势必会增加给药剂量,从而也增大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抗癌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灭大量正常细胞,因此,有必要将药物制成能到达靶区、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中药靶向制剂(TOPTCM)(敌我不分)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药物集中于靶区; 减少用药剂量; 提高疗效; 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靶向制剂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大多数迅速到达靶区,在到达靶区前尽可能少的释放药物,到达靶区后迅速释放药物,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同时,其释放药物尽可能平衡而持久。
特点:1.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2.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药物集中于靶区)3.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4.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5.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特点原因分析:将药物制成TODDS,即:能特异性的到达靶区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其次,由于药物的正常组织分布量较传统制剂减少,所以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会明显减轻,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
★TODDS多为微粒物。
由于人体内物理和生理作用能将这些微粒分散体系有选择地聚集于肝、脾、淋巴等部位,因此微粒载体不仅能保护药物免遭破坏,而且能将所载药品集中传送到这些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
中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 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它正常组织从而提供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特点: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品、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积于肝、脾、淋巴等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靶向制剂的释放特点:靶向制剂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大多数迅速到达靶区,早到达靶区前尽可能少的释放药物,到达靶区后迅速释放药物,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同时,其释放药物尽可能平衡而持久。
靶向制剂的靶向机理靶向制剂在体内的器官或组织的分布受到其粒子体积的制约,在体内微粒会由于机体内部的物理和生理的作用而选择性地聚集于肺、肝和淋巴等组织器官中,其中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最为关键.肝能迅速清除集中于肝中的200 ~400 nm 的纳米囊与纳米球; 淋巴能够将小于50 nm 的微粒通过或者透过肝脏内皮细胞传递到脾和骨髓中; 50 ~100 μm的微粒系统可以进入肝实质细胞中.但是具有相同粒径的不同微粒可能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器官,这是因为巨噬细胞上的有关受体能够结合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的微粒,即微粒吸附调理素后并粘附于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吞、融合等生化作用进行摄取.所以,根据病变器官或组织来设计和选取具有靶向性的微粒,其粒径大小及其表面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4.靶向制剂的分类:1)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可分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特定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而不是正常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例如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三级靶标在细胞分子水平发挥作用,可选择性的针对异常细胞,而对正常的组织细胞生长无影响,是研制靶向抗癌药物的重要依据。
2)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等;3)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4)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
5)按作用方式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被动、主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种。
(1)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geting preparation)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而产生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
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和乳剂被动靶向主要依赖于体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后利用肿瘤与正常组织间血管密度与渗透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体内分布特征,或者被巨噬细胞作为异物而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靶向性。
被动靶向制剂是依据机体不同生理学特性的器官(组织、细胞)对不同特性的微粒不同的阻留性,采用各种载体材料制成的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微粒制剂。
(乳剂、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粒)被动靶向制剂在体内的分布特征:被动靶向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粒径。
通常粒径小于10 nm 的纳米囊或纳米球可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部的最小毛细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而更小的粒子(小于7 μm)一般被肝脏、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其次,微粒的表面性质对被动靶向制剂分布也起重要作用。
如表面具有疏水性质的微粒,无论粒径大小,都会被肝脏摄取而不会到达骨髓.通常粒径在2.5-10μm时,大部分积集在巨噬细胞;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微粒的电荷性影响:表面带负电荷的微粒已被肝脏摄取;表面带正电荷的微粒已被肺摄取。
(2)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体或前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