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商业模式100个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商业模式100个案例

一、轻资产运营

【案例八十一】铜锣湾超限站

【差不多概况】

截至2005年,国内各地上马的MALL多达百余家,但运营商们往往都局限于一隅。被手头的几个项目"深度套牢"。而唯有铜锣湾"快马轻刀",在以旋风般的速度进行着全国性布局。铜锣湾的隐秘在于它专门的商业模式选择。

MALL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系统。除了房产开发,还涉及到定位、招商、功能区规划、系统治理、业主品位选择等各方面的整体融合,跨足36个行业,其运营比单纯的物业或纯粹的百货商店要复杂得多。国外运营商运作MALL,总是一板一眼,先从买地开始,设计、规划、施工、招商,一个项目少说也要5年。最近几年. 随着商业地产概念的炙手可热,国内许多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涉足MALL ,差不多上确实是照搬了国外的模式。

这种标准模式看起来理所因此。但弱点是致命的:一是投资太大,一个MALL动辄投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二是周期太长,实现盈亏平稳至少要5年,要收回全部投资就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要让MALL在全国连锁,没有比尔,盖茨的钱袋和愚公移山的耐心,谁都投不起,谁也等不及。"所有的开发都要我做,做一个就头破血流了,我这一辈子能做成三个就不错了。"铜锣湾总裁陈智决定给那个行业换种"玩法"----每个都市都不缺在建和建好的商业地产。而合理规划、快速招商,最终为MALL带来人气和客流的专业能力才最稀缺。

专门快开发商们发觉,坐在谈判桌对面的陈智尽管资本实力不如自己,却比自己还"牛"。"商业地产要求独立一栋或度身定做。首层必须高过5. 8米,给人以通透感;层高不要超过3层,逛起来方便;而且要有足够共享空间、景点……否则免谈合作"。

同时,他们也发觉陈智是如此不可拒绝---把MALL交给铜锣湾规划和招商,5个月就能够搞定,而自己做却要足足2年,光是时刻成本就价值几个亿,还不要说铜锣湾带来的人气效应对房价地价的提升。因此对陈智提出的在强弱电设备、装修、品牌推广和租金方面给予优待和支持的要求,开发商往往把算盘简单一拨便爽快承诺下来。

就如此,陈智找到了一种轻资产经营、低成本扩张的模式,这也几乎是MALL在中国实现快速扩张唯独可行的路径。

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额大大降低,同行运作一个MALL的资金,陈智运作5个都不止,原本需要10多年的投资回收期现在被缩短到了平均18个月,而铜锣湾在华侨城和广东阳江的投资,更是不足一年就全部收回。

找准了方向,铜锣湾越走越快,越走越顺,公司对MALL的规划、设计、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供应商资源越来越丰富,遍布全国各地;依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货品种类所需要的时刻越来越短,信息化软件进行着精准的商业数据采集,决策信息越来越丰富、可靠……

(屈腾龙、雷辉:《铜锣湾超限战》,《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5年第5期)

【模式解析】

企业名称铜锣湾集团

主营业务Shopping Mall运作

价值主张轻资产经营、低成本扩张。

模式核心 1. 把MALL的开发交给商业地产商,铜锣湾只负责规划和招商。

2. 轻资产经营使得投资额大大降低,同行运作1个MALL的资金,铜锣湾运作5个

都不止,原本需要10多年的投资回收期现在被縮短到了平均18个月。

3. 每个都市都不缺在建和建好的商业地产,而合理规划、快速招商,最终为MALL

带来人气和客流的专业能力才最稀缺。

赢利点销售收入,商铺租金,商业地产运作收入等。

【点评精要】

国外运营商运作MALL,先从买地开始,然后设计、规划、施工、招商。而铜锣湾却轻资产经营,通过科学配置各种资源,盘活资本,以最少的资本实现了企业快速扩张。铜锣湾在属于资本密集型的MALL中独辟蹊径,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以招商为MALL的突破口,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联合政府、房地产商、供应商,共同打造MALL,并以招商为核心能力,凭借铜锣湾的品牌阻碍力,快速复制铜锣湾模式,向全国扩张。

轻资产是知识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体会、规范的流程治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轻资产的核心是知识治理,是对智力资本的良好治理。要求把有效率的知识型职员组合成高绩效的工作小组,整合客户与供应商等企业资源,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提供有价值的生产和服务。

【案例八十二】中国动向:"拿来"的品碑

【差不多概况】

2001年,李宁公司进入战略调整时期,成立子公司北京动向,打算引入国际运动品牌,与当时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分庭抗礼。

2002年初,北京动向与意大利上市公司BasicNet集团签订协议,在中国内地和澳门独家代理Kappa品牌。2005年,李宁公司再次调整方向,集中拓展自有品牌业务,决定舍弃Kappa的代理权。时任总经理的陈义红则选择自己接手。他通过自己控股的上海泰坦公司以861. 4万元收购了北京动向80%股权(附带Kappa品牌独家代理权),并正式从李宁公司董事会辞职。

中国动向之于Kappa品牌并不是简单的销售公司,而是品牌治理模式下的经营性公司。但关于为期5年的品牌代理协议,陈义红和意大利公司都打着各自的算盘。一方面,代理方为了促进销售通常需要在研发、渠道、市场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但短期协议又让他不情愿做长线规划。另一方面,授权方往往担忧合作伙伴进行掠夺性开发,破坏品牌已有形象。这种不信任让双方不停地在查找合作的平稳点。陈义红期望长期拥有品牌价值,而现在那个机会终于让他等来了。

2005年底,BasicNet集团现金流状况不佳。刚买下北京动向不久的陈义红带着总经理秦大中飞往意大利商讨Kappa品牌的收购事宜。尽管当时Kappa在中国的全年营业额只有1. 3亿元,但陈义红却专门坚决。最终,他们以3 5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了 Kappa在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的品牌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摩根斯坦利作为战略投资者提供了 3 800万美元,并获得北京动向20%的股权。

为此,陈义红与摩根斯坦利签订了协议。假如中国动向在接下来一年中没有达到双方约定的盈利增长,中国动向的要紧股东,也确实是以陈义红为主的公司治理层,要向摩根斯坦利转让部分操纵权。陈义红靠着对行业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双方约定的财务指标,赢得了这场赌局。2007年10月10曰,中国动向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98. 7亿港元的市值超过了李宁和安踏等大陆体育用品公司。在《福布斯》"2007中国富豪榜"上,他和家人的个人财宝为97. 5亿元,超过了前任老总李宁。

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动向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前进姿势,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加权平均增长率都超过300%。秦大中认为,高获利能力第一得益于Kappa品牌的国际血统和差异化定位。"体育加时尚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但也相伴着市场风险。"他说。因为体育用品的设计侧重于技术层面,相对稳固。而时尚是快速变化的,假如方向判定错了,可能某一款、某一个系列,甚至一个季度的产品都卖不出去。

因此,中国动向鼓舞经销商保守地下订单,以幸免时尚潮流捕捉失误等因素选成的缺失。他们认真测算过每个经销商的订货能力,包括能开多少店、每个店的销售能力。假如经销商的订单量太大、超出系统规定的上限,将无法提交订单。但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因此都期望销量越多越好,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