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二)

合集下载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名医论方——祛湿剂

名医论方——祛湿剂

一、化湿和胃【平胃散方论】明·吴昆: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

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

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①之土。

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

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医方考》)明·张介宾: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胃强邪实者设。

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

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

(《景岳全书》)清·柯琴:《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②,其病留满痞塞。

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

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而使之温,非用温之谓。

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

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卑监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

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

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

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

厚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

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

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夫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厚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

昧者以术为补,为当久服,不思枳实为峻而不宜多,特未之思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苍术辛烈燥湿而强脾,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

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

(《医方集解》)清·费伯雄: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

方剂学 祛湿剂

方剂学 祛湿剂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下一题
15. 八正散中栀子的作用是 :
A.清热泻火 B.泻火除烦 C.清利湿热 D.清热凉血 E. 清热解毒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你真棒!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16. 八正散组成中包含下列哪首方剂 :
A.导赤散
B.小蓟饮子 C.六一散 D.二妙散
A.润燥滋阴 B.补血止血
C.补血调经 D.滋阴利水
E. 润燥活血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42. 猪苓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A.痰热互结,内阻中脘 B.表邪未解,内传膀胱
C.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D.脾虚湿盛,水溢肌肤
E. 气化失常,经腑同病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2. 平胃散中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的药物是 :
A.厚朴 B.苍术 C.陈皮 D. 茯苓 E.半夏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
上一题
下一题
3. 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是 :
A.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香砂六君子汤 D.厚朴温中汤 E. 三仁汤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B.清热利湿并重
C.清热之力大于利湿 D.利湿之中兼可解表
E. 清热之中又可攻下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29. 甘露消毒丹、八正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A.木通 B.薏苡仁 C.滑石 D.栀子 E. 车前子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下一题
30. 患者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首选 :

方剂学之祛湿剂

方剂学之祛湿剂

方剂学之祛湿剂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化浊1、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6g)白芷(6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白术(6g)陈皮(6g)厚朴(6g)苦桔梗(6g)藿香(9g)甘草(6g)【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利水渗湿2、五苓散【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

②水湿内停证。

③痰饮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 利便解表烦渴清。

3、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炒白术(9g)【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之风或风湿证。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4、茵陈蒿汤【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第四节温化水湿5、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内停。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6、真武汤【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什么法A.消法√B.下法C.汗法D.清法因为祛湿剂是指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2.下列哪项是平胃散的组成A.苍术厚朴陈皮生甘草B.苍术陈皮枳实生甘草C.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D.苍术半夏陈皮炙甘草在平胃散中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3.平胃散主治什么证A.湿热蕴脾证B.脾胃气虚证C.湿滞脾胃证√D.食积证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4.以下哪个选项同时都是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A.茯苓白芍B.白芷白术√C.紫苏桂枝D.厚朴枳实藿香正气散的组成是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

5.以下哪个方剂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A.藿香正气散√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保和丸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

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6.藿香正气散中用以行气化湿的药物是A.陈皮厚朴B.白芷陈皮C.陈皮桔梗D.大腹皮厚朴√由于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藿香正气散中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精)方剂学—祛湿剂

(精)方剂学—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三术皮厚。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霍(元甲)半叶三梗芷苓陈(真)朴大腹术。

【鉴别】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一、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各10克)。

二、用法上剉,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入食盐少许)。

三、歌括1.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2.程氏萆薢分清饮程氏萆薢分清饮,黄柏茯苓术菖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四、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五、主治下焦虚寒。

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白浊,是由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所致。

肾受寒邪,封藏失职,故小便频数;肾阳不足,失于气化,清浊不分,故小便混浊,甚则凝如膏糊。

治宜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中川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之主药。

益智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

乌药温肾寒,暖膀胱,治小便频数。

石菖蒲化浊除湿,去膀胱虚寒,《名医别录》谓“温肠胃,止小便利”,黄宫绣言“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盖菖蒲得萆薢,庶可除湿而分清化浊;与益智、乌药配伍则能温里止小便频数。

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其利湿化浊之力更佳。

以食盐为使,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诸药合用,共奏温暖下元,分清化浊之效。

七、附方及方论.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川.萆薢二钱(10克)、黄柏炒褐色、石菖蒲各五分(各3克)、茯苓、白术各一钱(各5克)、莲子心七分(4克)、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各7克)、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渗入膀胱。

白浊,膏淋,尿有余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以上二方均用萆薢、菖蒲,取其利湿化浊。

前者配入乌药、益智,则药性偏温,而有温暖下元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下焦虚寒之证;后者配以黄柏、车前子等,则药性偏凉,而有清热泻火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于下焦湿热之证。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萆薢能泄阳明阴湿热,去浊而分清。

乌药能疏邪逆诸气逐寒而温肾。

益智脾药,兼入心肾,固肾气而散结。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祛湿剂(2分)概述燥湿和胃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脱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方中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求本,为君药。

气能化以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湿得气而化,以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共为臣药。

生姜醒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

大枣、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蕾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蕾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白芷、紫苏既助蕾香解表散寒,又助蕾香芳香化湿。

【全方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加减变化】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箫以助解表;兼气滞脱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药物】茵陈蒿桅子大黄【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大黄通畅腑气,分利二便而泄瘀热。

本方适宜于热重于湿之证。

【全方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加减变化】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惹皆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一、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克)。

二、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二物皆有雄状之气(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二妙散(附三妙丸)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2.四妙丸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四、功用清热燥湿。

五、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为湿热下注所致。

湿热注于筋骨,则筋骨疼痛,着于下肢,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病痿证;若下注带脉、前阴,则带下浑浊味臭,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

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入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祛湿除,诸症自愈。

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常根据病证的变化,适当加味用之,如治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五加、皮鹿衔草等,以祛风湿强筋骨;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降浊;若湿热带下,色黄粘稠,可酌加芡实、樗根白皮、赤茯苓,以加强健脾渗湿止带之力;下部湿疮,可加龙胆草、薏苡仁、赤小豆以清湿热,解疮毒七、附方及方论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四两(120)、苍术米水浸,焙干,六两(180克)、川牛膝去芦,二两(60克)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八两(各200克)、苍术、怀牛膝各四两(各120克),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足麻痿肿痛等症。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

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故三妙丸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麻痛、痿软无力。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

三、主治:湿热淋证。 热淋(膀胱炎、尿路炎、肾盂肾炎、急性前
列腺炎)
石淋(泌尿系结石)
血淋(结石伤血络) 症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
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湿热蕴积下焦
四、作用特点:利尿通淋,力强效速,且降火泻热。
萹蓄.瞿麦 木通.车前 滑石.栀子
清利湿热,利水通淋相须 为用,力强效速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方解:
❖ 1、立法原则—清利湿热 《金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 黄家,但利其小便。”
❖ 2、配伍:
君—茵陈、苦寒:清利湿热退黄 使湿热从
臣—栀子、苦寒:清肝胆利三焦 小便而解 佐—大黄、苦寒:通便降泄瘀热——使湿热从大便而解
3、现代药理—利胆:恢复肝功能,降低 SGPT和黄疸指数。
四、临床应用:
❖ 1、原则:湿热黄疸第一方:热重于湿 或湿热俱盛。
❖ 2、现代:急传黄肝之基础方。 ❖ 3、使用注意。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一、组方:
❖ 1、三仁为君,故名。 ❖ 2、杏、苡、夏、滑量偏重。 ❖ 3、组成归纳。
二、甘澜水。 三、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 1、病机—湿热郁遏,瀰漫三焦。
} 大黄
合(栀子)泄热降火,导热下行。
灯芯草
甘草——调和(防苦寒伤胃)
五、应用:
1、本方为治热淋的代表方,以小便淋漓不畅,尿 频涩痛,甚至癃闭不通为辨证要点。
2、加减:血淋加小蓟、白茅根;石淋加金钱草、 海金沙;小腹急胀疼痛加芍药、甘草。
3、注意:气、阴两虚,劳淋不可使用;不宜久 服,后期当配养阴之品。
半夏 厚朴 辛苦温、燥湿理气以助畅中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 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 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方解 独活(君)——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防风、秦艽、细辛——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人参、茯苓——补气健脾,以生化气血 当归、川芎、生地、芍药——养血活血 桂心——温通血脉 甘草——和中调药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证治要点: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利水渗湿· 五苓散
方解 泽泻(君) 猪苓、茯苓(臣)——利水渗湿 白术(佐)——健脾燥湿 桂枝(佐)——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利水渗湿· 五苓散
证治要点: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证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使用注意:
o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o温热者不宜用 o本方不宜长服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方剂背诵——化湿剂(二)

方剂背诵——化湿剂(二)

方剂背诵——化湿剂(二)
清热祛湿剂
拓睿
二妙散
【组成】黄柏、苍术
【方歌】
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连朴饮
【组成】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方歌】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或霍乱吐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甘露消毒丹
【组成】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方歌】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祛湿剂(二)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八正散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

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

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

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

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

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D对),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

清胆利湿,化痰和胃,是蒿芩清胆汤的功用(A错)。

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是茵陈蒿汤的功用(B错)。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的功用(E 错)。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连朴饮中芦根、栀子,清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助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

诸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B对)。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藿香正气散的功用(A错)。

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是三仁汤的功用(C错)。

行气降浊,宣化寒湿,是鸡鸣散的功用(D错)。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是厚朴温中汤的功用(E错)。

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五苓散方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原方还要求“多饮暖水”,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B对)。

生脉散原方特别要求“长流水煎,不拘时服”(A错)。

玉屏风散原方要求“上叹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C错)。

桑螵蛸散原方特别要求“生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D错)。

天台乌药散原方特别要求“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E错)。

祛湿剂细目四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3.水湿内停证。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达下焦,利水渗湿。

臣以淡渗之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与君药相须为用。

脾能化湿,以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用为佐药。

阳能化水,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病兼表证则解表散邪。

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之效。

猪苓汤《伤寒论》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主治:1.水热互结伤阴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2.热淋血淋。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所致。

治宜利水清热养阴。

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

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增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

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

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

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之风水或风湿证。

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

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

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

佐入姜、枣调和营卫。

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诸药相伍,祛风除湿与益气固表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细目五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意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则利”之说。

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真武汤《伤寒论》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功用:温阳利水主治:1.阳虚水泛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脾肾阳气虚弱,水气泛溢所致。

治当温阳利水。

方中附子温壮肾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为君药。

脾主制水,以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并助白术健脾,共为臣药。

水溢肌肤,故佐以生姜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诸药配伍,以奏温阳利水之效。

配伍特点: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若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可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若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或再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3)使用注意凡肝肾阴虚、肺胃阴虛、心阴虚等阴虛津液亏损证者,虽小便不利、心悸头眩,亦应忌用本方。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各一两、炙甘草半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水肿,亦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中附子、干姜为君,温肾暖脾,扶阳抑阴。

茯苓、白术为臣,渗湿健脾,使水湿从小便去。

木瓜除湿醒脾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草果行气导滞,使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草果、厚朴兼可燥湿;槟榔兼能利水,共为佐药。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

诸药相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辛热与淡渗合法,纳行气于温利之中,脾胃兼顾,主以实脾。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通利二便。

细目六祛湿化浊完带汤《傅青主女科》组成:白术一两、苍术二钱、山药一两、人参二钱、白芍五钱、车前子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荆芥五分、柴胡六分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因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

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

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兼能固肾止带。

人参补中益气,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肝木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渗利水湿,使湿浊从小便分利,共为臣药。

陈皮理气燥湿;柴胡、黑荆芥,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共为佐药。

甘草调药和中,用为使药。

诸药相配,共奏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功效。

全方配伍特点: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