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合集下载

课文《乡愁》分析

课文《乡愁》分析

课文《乡愁》分析课文《乡愁》分析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下面是课文《乡愁》分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

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

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

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

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

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乡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乡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
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 学生学习能
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 力分析
即“诵读——品读——美读——解读”。通过听说读品
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
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
教师小结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构 思、意境、语言等方面来鉴赏。
(五)解读 诗歌是跳动音符,欣赏诗歌就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 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本诗的意境很美,每一节诗歌 都是一幅凄美的画面,那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发 挥你的想象力,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诗,走进诗人的内 心,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六)情感体验 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 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 西,
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本诗和席慕容的《乡愁》。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 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 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 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 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 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 课例研究综 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 述 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 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空间的转移,诗人将乡愁诠
释为亲情、爱情、思乡之情,大家喜欢这首诗吗? (四)美读 1、请部分学生饱含感情的背诵这首诗,其他同学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2.合作交流策略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4.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1、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乡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乡愁》,作者余光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七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第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乡愁》的地位和作用《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鲜明的地域和时代感,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二、说课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乡镇中学学生自身的素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说教法设计理由: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为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九年级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上册《乡愁》(第1课时)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九年级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上册《乡愁》(第1课时)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乡愁》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对于诗歌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讲授的“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小组内检查;2.每日“风火轮”基础知识检测(字词拼音、成语掌握、古诗默写)【评价反馈】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到达扩大检测面,切实检查的知识点的效果;2.每日坚持基础知识夯实,可以帮助学生落实某些易错的生词或不扎实的基础常识。

【主要内容】1. 多次朗读诗歌,多种情势朗诵诗歌,以“读”带“品”;2.课堂初练笔——在品读基础之上,进行创写片段或整首诗歌的练习。

【评价反馈】1.朗读的情势多样,可以在课堂中继续呈现阶梯式递增的朗读效果;2.由于预留的练笔时间较充裕,创写前的情境设置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很快被学【主要内容】1.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化知识的一部分;2.读诗,学诗,也写诗——通过课堂对诗歌“音韵美”“情感美”的领会,在熟悉的情景设置中,寻找内心的情感方位,写下属于自己独有的诗歌。

【评价反馈】1.通过日常的训练,学生对于课堂小结与反思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了;2.诗歌创作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稍微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平时接触实在太少,但是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体现真挚情感的好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故事导入,情境创设】1.重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配乐用讲述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情绪。

3.在情境铺设后,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设计意图】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在情境再现中,把握诗歌的基调;2.运用想象和联想,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更有利于了解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答疑解惑】对课文提示语中的概念“回环往复”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1.既然课本上有展示,有提示,就应该好好利用;2.同时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帮助他们扫清算解障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情势。

【自由读,初品乡愁】1.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问题: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情感?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得出本组内答案。

《乡愁》教学设计及点评

《乡愁》教学设计及点评

《乡愁》教学设计及点评《乡愁》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此情可待是“乡愁”——以三堂《乡愁》课管窥诗歌教学的艺术

此情可待是“乡愁”——以三堂《乡愁》课管窥诗歌教学的艺术

492017.11•初中此情可待是“乡愁”——以三堂《乡愁》课管窥诗歌教学的艺术◎张 婷(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龙泉校区,四川 成都 610100)◆教法例谈摘要: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朗读意识,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自主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练习将之巩固,更要充分了解学情,把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充分建立起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未知的诗歌鉴赏,真正有所收获。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学艺术 朗读意识 《乡愁》诗歌篇幅短小,需要靠朗读来体会情感。

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机械阅读的尴尬境地,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

那么,诗歌教学到底应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以《乡愁》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研讨一下诗歌教学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带动情感的对比教学有些诗歌具有相同的题目或者情感,借助学生熟知的文本进行导入,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乡愁》时的教学设计:(屏显。

生齐读。

)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

乡愁诗: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怀念的古今诗歌。

师:请注意,乡愁不是愁,是忧伤的思绪。

乡愁啊,就是怀念家乡的思绪。

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思就是乡愁。

什么是乡愁诗呢?远离故乡,久离故乡,于是思念故乡,用诗歌来表达这种眷恋,这种诗就是乡愁诗。

下面,我们先一起读几首诗。

(1)屏显席慕蓉的《乡愁》,师生齐读。

(2)屏显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师深情朗诵。

(3)屏显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师生齐读。

(4)屏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生齐读。

(5)屏显余光中简介,生读。

师:人们常称余光中为“乡愁诗人”,他的确写过大量怀念故土、怀念家乡、怀念大陆的诗歌。

其中,《乡愁》是最著名、最脍炙人口的流传最为广远的一首。

这首诗我们这样来学习——美读美析,就是“美美地朗读,美美地欣赏”。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政大、 台大及 香港 中文 大学 教授 。 ” 然后 引 导
乌 申斯 基 说 : “ 比较 是 一 切 理 解 或 思 维 的基 础, 我们 正 是 通 过 比较 来 了 解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 比较更 是细 读 文本 、 品味语 言 的一条 简 捷的通 道 。一般来说 , 比较 可 以细分为 “ 同类
意想不 到的“ 诗 味” 。叶老师利 用地理 知识 客
观还原 了海峡 的情况 , 并引导 学生探 究 : 难道
是诗人不 知道海 峡 的深 浅? 叶老 师指 出 , 其 实, 这是诗人 故意而为之 , 作 者 自然知 道海峡 并不浅 , 那他为 什 么却偏 偏 用 “ 浅浅” 呢?实
际上是想表达那种近在咫 尺却天各一 方 的无 奈与惆怅之情 的。
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 较为确 凿 。要不 然 , 很 容易近乎说梦的 。 ” 这就 是说 , 品评一首 诗歌 ,
事: 她 曾经当着 诗人余 光 中的面执 教《 乡愁 》 ,
并 与后 者有一 番 对话 , 了解 到 诗人 在 写完 此
诗后 , 竟然情不 能 自已, 以致 无法完 整地读完
比如 , 叶老师先用 P P T展示如下文字 :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事实进行 了还 原。她抛 出J , ” 、 “ 窄窄” 、 “ 矮矮 ” 等词都 是恰 当地修饰 了“ 邮票” 、 “ 船票” 、 “ 坟墓” 的话 , 那 “ 浅浅” 修饰“ 海峡” 是恰 当的吗?并用 P P T展
同样 的《 乡愁》 , 别样 的呈现
— —
细 品 叶 映峰 老 师 的 示 范课 《 乡愁 》
宋 凯
( 江 苏省 连 云港 市新 海 实验 中学 , 2 2 2 0 0 4 )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14课《乡愁》课件,教案乡愁ppt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14课《乡愁》课件,教案乡愁ppt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14课《乡愁》课件,教案|乡愁ppt课件》摘要:另类课堂别样收获《乡愁》教学案例引言忽如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江南北,学生生活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宝贵财富,(她选配乐居然是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选得真)又学生踊跃上台(盛莲花了6分钟)另类课堂别样收获《乡愁》教学案例引言忽如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江南北这次课程改革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变教材编写更重发挥学生主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全面展开而助、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更是课改核心是各种形式学生动、助、合作、探究语课堂上涌现语教学呈现片欣欣向荣局面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程发掘背景我所执教学校是所偏僻农村学要这种学校实现学习方式变革谈何容易我执教两教学班每班都是八十多人他们挤五十多平方米教室里身说话都很困难坐里面学生进教室坐外面学生必须起让才行学生要起身周围片学生都要起挪动桌椅给他腾地方这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开展?教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顾及这样庞学生群体体差异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课堂参与识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老套教学方式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分组讨论、改作但都因人数太多课堂秩序太乱而收效甚微怎么办?有天我正教室评讲试卷学校突然通知开会我只临叫了学生代我继续讲等我开完会回教室外边却发现教室里气氛相当热烈了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教室虽吵却并不乱讲台上学生挺有指挥能力看到这里我灵机动何不让学生上课呢?学生生活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宝贵财富课堂上有识地常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己掌握知识学生就会有种得感豪感我执教初三(四)班共86人班上有部分聪慧勤奋、乐观向上、基础扎实学生平课堂上他们常就会有己独到见我定用这批较优秀学生上课让他们带动全班让语课更精彩从而贯彻实施课改核心主合作探究但如就让名学生讲这跟我亲上课也没什么区别还是满堂灌只不换了张面孔而已学生新鲜劲还是会乏味究竟怎样实施这学生上课新招呢?准备我把这想法跟学们说反应异常热烈望着红红跃跃欲试脸我想这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这堂上课也成功半了通和讨论我把全班86人按坐次分成四组让每组先、准备教案推选名学生上台主讲当然这四组要展开比赛考虑到堂课只有5分钟又通商定选了余光《乡愁》这首诗并初步约定每组主讲人讲课不得超5分钟教学程教师学们我知道这节课是期盼以久我也满怀期待现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组主讲人陈浩学上场学们热烈掌声陈浩这帅帅伙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定还咳嗽声扫视全班学(还真有老师架势可我发现他居然是空着手上讲台看准备得不错挺信)陈浩学们有谁会唱《我国心》吗?(组马上有人举手看他们这组还准备了配合呢)陈浩请夏明学给我们唱这首歌(夏明可是音乐委员呢有副淳厚男音)淳厚男音教室回荡陈浩身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国心九陈浩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首抒情歌曲请问曲抒是什么情?学们几乎是异口声地回答国心、爱国情陈浩(他表情变得严肃)是是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香港已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台湾还没有回归(几乎又是齐声回答看学生情绪调动得不错)陈浩是啊台湾和陆仅水相隔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会(又是声回答)陈浩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乡愁》证请翻到我们起声朗遍课边边体会诗感情(哗哗翻声响起了整齐、响亮、极富感染力朗陈浩也看他是早就能背诵了)陈浩完了知道这首诗感情基调是什么吗?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学得不错)陈浩很你们真聪明我现再给朗诵首诗请仔细听感受它里面感情当我死余光当我死葬我长江与黄河枕我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国美母亲国我便坦然睡睡整张陆听两侧安魂曲起长江黄河两管永生音乐、滔滔、朝东这是纵容宽阔床让颗心满足地睡满足地想从前国青年曾冰冻密西根向西了想望透黑夜看国黎明用十七年餍国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重庆代替回乡朗诵完毕学们沉浸深深爱国情结陈浩我可上到这里我有问题有谁知道我教学目是什么吗?(他这才道出教学目而且用提问方式引出太妙了)二组女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爱国情掌声陈浩下了(他花了3分钟)二组主讲人黄礼健上台了他也没带(看这次他们准备都相当充分)黄礼健学们这首《乡愁》诗蕴涵是思乡情、爱国情、归国梦刚才陈浩都已讲了我就不重复了现我们朗比赛不?男女学各组吗?(男学不愿这样分组通商议以讲台正界全班分成了两组因是比赛都得相当认真教改提倡课堂朗看学生们对这也认识到了)完了比赛完了黄礼健笑嘻嘻地说都都实分不出优劣也都笑了课堂欢声片(融洽课堂气氛)黄礼健学们接下我们起回忆写乡愁古诗看看谁积累多面广(他们都是调动情绪高手这不学生情绪又被调动起了)阵踊跃举手发言黄礼健黑板上写下回忆十八句古诗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乡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抵万金写完黄礼健有引了遍这些诗句然说谢谢我教学目就是引导积累思乡诗词说完又阵掌声他下了(他用了分钟)三组上台是女学盛莲她是静雅女孩有口流利普通话她上台提了台录音机美真是可以令人沉静她把录音机放讲台上双美丽眼全教室望教室马上鸦雀无声她这才说我主持场配乐诗朗诵比赛参与者就是我们你们有兴趣吗?有(配乐诗朗诵新鲜)盛莲我先朗诵遍然请都谁得我拜他师下边学生听乐了那定要拜哦(学生兴趣下又被调动起了)音乐响起(她选配乐居然是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选得真)又学生踊跃上台(盛莲花了6分钟)组上场是周海浪学周海浪学们请问愁是什么?有谁能描述?组胡胜回答说愁是种情绪没法描述是人失种感觉周海浪非常但是请仔细看课台湾诗人余光是怎样描述这愁?学们可以就近讨论(很快学们到了四象)接着周海浪把这四象写了黑板上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母亲新娘母亲陆周海浪从亲情爱情爱国情谈到诗人爱国心又讲到诗人诗采用了比喻把无法描述感觉写得如生动形象他还要以己作采用这种写法(他花了分钟)结几位学精彩课让我觉得这结有画蛇添足所以我干脆只布置作业评价四位学课写数不限作选出你心优胜者等作业交上我是喜望这算是从教以完成得次作业很多学都有精彩见反思卢梭《爱弥尔》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东西教师应不失机地学生兴趣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要我学热情主动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效而这堂课正是实施了原则学生这次不是我要学而是我要教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他们课前投入到了细致准备、提建议、群策群力充分动起另外因是他们己学讲台上所以课堂气氛格外融洽每人都积极地表现己三因要上台讲课课前须花量准备所以这种方式改以往学生课外都花数理化上局面语也抢了把不是他们愿主动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没讲到怎么办?其实学生要掌握东西太多做教师何必面面俱到呢桶水与瓢水理论都明白无须赘述唯不足是农村学教学太少学生知识面较窄己能到太少这影响了他们课堂上表现当然作教师也不可能全让学生己上课只是从次尝试我更加明白了课改必须我们再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封要知道我们学生可是呀我们岂能误人子弟。

打开《乡愁》的三种方式(附余光中和肖培东点评)

打开《乡愁》的三种方式(附余光中和肖培东点评)

打开《乡愁》的三种方式(附余光中和肖培东点评)引自语文学习《乡愁》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也选入了这篇课文。

悠然的诗句经年历月光芒依旧,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这首经典诗歌呢?下面介绍三个教学镜头,后面还有余光中先生和肖培东老师的精彩点评,看看能不能激发新的教学灵感。

读出“乡愁”真境界江苏苏州市立达中学蒋祖霞教学《乡愁》这样的经典,我以为,重要的还是一个“读”字。

“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乡愁》,相信经过一番朗读,这首诗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感受。

谁先来起个头?”一男生自告奋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然后学生点评,觉得读得太过响亮,与全诗低沉哀婉的情感不协调。

于是我适时插入《乡愁》的简单背景,然后请刚才那位男生再来一遍。

之后小结:“很不错,朗读不在声高,在乎一‘情’字,有‘情’就有一切。

当然情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看这首诗,诗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也要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才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下面再请一女生给大家读读。

”一女生很有感情地读。

学生点评:“我觉得读得很好,特别是‘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一节,她用颤音处理,我们似乎能听到诗人撕裂心肺的声音。

”“读得好,点评得更好。

好的诗歌都是长在心灵的伤口上的,《乡愁》无疑就是这样的好作品,所以,好的朗读可以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同样也可以把作品的疼痛感体现出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变成了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感谢你们带来的精彩朗读和点评。

”教室里一片掌声,然后是我的朗读。

学生曹翊点评:“可能因为年龄和时代的原因,我们读《乡愁》就显得不够成熟,不够火候,读不出《乡愁》特有的那种沧桑和期盼,虽然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读起来很有韵味。

对诗人乡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老师处理得贴切而完美,一句‘母亲呐’,我们似乎能听到游子的呼唤。

‘而现在’的两次反复,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疼痛,有‘载不动许多愁’的感觉。

乡愁评课稿

乡愁评课稿

乡愁评课稿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喜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篇乡愁评课稿,是以授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为动身点和归宿,并分析了老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起来看一下。

乡愁评课稿由我整理,仅供参考: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

执教中能结合同学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同学的生活经受阅历,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

充分激发同学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育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育同学倾听、思索和表达的力量。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意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力量的同学要求。

详细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3.分析、归纳内容。

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

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

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同学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竞赛朗读,男生共性化朗读,,女生共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老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第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老师满堂灌,同学被悦耳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老师有效组织的、同学乐观参加的、宁静而活跃的课堂。

多数同学能乐观表现自己。

例如,同学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乐观回答问题。

这些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自觉自主地参加学习活动的精彩表现。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同学是比较喜爱这种新式的课堂的。

每个同学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同组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谈和搞小动作。

【评课】《乡愁》点评

【评课】《乡愁》点评

《乡愁》点评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时,执教者按照“感诗情-----读诗韵----品诗意-----延诗境”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诗歌是最有感情的,执教者把握诗歌的特点,从诗歌的节奏、重音、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读、范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等。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再现作者的情感。

《乡愁》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弥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

但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生活阅历太浅,用45分钟读懂,谈何容易。

执教者课前播放歌曲《乡愁》,课中展示作者重大的人生经历等教学环节,不断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

执教者适时创造情境,让学生及时产生情感共鸣。

赏析现代诗歌的要旨,就是把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作为解读诗歌的主要切入口。

执教者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独特”的词语,如意象、叠词、时间词,数量词等,去朗读,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这堂课,执教者教法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课堂气氛活跃,切合学情、教学
实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5篇)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故事发生在一个别样的课堂里,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一个宽阔的草地上进行课堂教学。

这个课堂是为了教授《乡愁》这首诗歌而设立的。

老师开始了她的授课,她拿出一块土地的图纸,将图纸展示给学生们。

图纸上有着大大小小的乡村,有些村庄宛如画中的仙境,而有些则充满着繁忙的农忙。

老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些乡村,感受其中蕴含的乡愁。

接着,老师放了一首悠扬动听的乡村音乐。

音乐中有着琴声和笛声,仿佛带着学生们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学生们闭上眼睛,倾听着音乐,内心感受着乡愁的情感。

当音乐停止时,老师打开一瓶清新的花香。

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学生们立刻品味到了乡村的芬芳。

一种别样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

紧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观赏一些与乡村生活相关的画作。

画中有着农民耕地的身影、村庄的烟火气息,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乡愁的描绘。

他们看到画中人们平凡却幸福的笑容,感受到了乡愁中的温暖。

随后,老师让学生们使用画笔和颜料,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绘制课堂所教授的乡愁。

学生们投入地画着,他们的心灵逐渐凝聚在画布上,描绘出了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

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农民耕地的场景,有的学生则画了一幅被时光深埋的小村落。

最后,老师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有机会将自己画的画以及对于乡愁的理解用诗歌表达出来。

学生们用自己的声音朗诵着诗歌,将他们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乡愁与大家分享,也让大家共同感受到了乡愁的美好。

这节别样的课堂结束了,但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收获良多。

他们不仅学会了欣赏乡村的美丽,也感受到了乡愁所带来的情感。

他们用自己的画和诗歌表达出对乡愁的理解,也为这个课堂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节别样的课堂,教给我们了乡愁的独特之处。

乡愁既让人心生思恋,又让人感到无限的温暖。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体验了乡愁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

他们将这些收获带回了生活中,成为了他们思考和感悟的源泉。

乡愁这篇课文评课 [乡愁评课稿]

乡愁这篇课文评课 [乡愁评课稿]

《乡愁这篇课文评课 [乡愁评课稿]》摘要:课《乡愁》余光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思想感情,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要,教学程上以教师组织、引导、提问、拨、释疑穿插学生主合作学习主要活动课《乡愁》余光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思想感情这乡愁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出发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突破了难抓住了关键起看下乡愁评课稿由语编整理仅供参考听了王峰老师公开课我认王锋老师执教《乡愁》有许多值得借鉴地方、教材上比较熟悉教材主要容和重难执教能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特和学生生活历验充分挖掘教材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二、设计理念上以学生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主教师适当地加以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识、集体荣誉识有助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能力三、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要具体学习目标板黑板左边分别了相关作者、作品背景;朗、感悟课容;3分析、归纳容用课基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放和3学习目标重视朗形式多样化例如学生人朗全人分段朗组比赛朗男生性化朗女生性化朗听录音跟教师等丰富多样朗形式四、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安静而活跃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己例如学生主动起有感情地朗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觉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出色表现学生以组单位围坐每六人组这种组合作学习模式我校只有王老师人敢胆地尝试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课堂每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己角色和责任组成员相合作、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动作课前学生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绝部分学生都上或者笔记上做了较详尽笔记五、教学程上以教师组织、引导、提问、拨、释疑穿插学生主合作学习主要活动教师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体现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胆地、积极地、地表现己才艺六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录音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印象以上六是我认王老师教授《乡愁》诗优至教学方面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些疑惑、学生说出答案几乎与参考上模样这是学生真正理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答案?、教学怎样与考考紧密系起呢?3、教师对学生答案不完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由少数学生积极表现、活跃课堂学习活动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学习表现吗?5、教学重难是否要教师反复强调呢?6、学生说出答案几乎与参考上模样这是学生真正理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答案?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己教学不足希望今能多开展这样教学交流课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程项常开展活动今天编推荐这乡愁评课稿希望对教学有所助也欢迎补充和建议。

让诗歌教学“活”起来——以《乡愁》的教学为例

让诗歌教学“活”起来——以《乡愁》的教学为例

让诗歌教学“活”起来——以《乡愁》的教学为例
叶映峰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留有的空白远多于其他文体,这种体裁特征决定了诗歌的学习对于学生参与度的要求较其他文体更高.诗歌教学应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教学“活”起来,最根本的做法是尊重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具体路径有: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链接生活,让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开掘诗意,尊重学生的阅读参与.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叶映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21404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幼儿诗歌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以大班诗歌教学活动《风在哪儿》为例
2.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以《乡愁》为例
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三事:读、品、写——以《乡愁》教学为例
4.指向深度学习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以《乡愁》教学为例5.指向深度学习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以《乡愁》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第一篇: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宋凯(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4)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草率肤浅、华而不实的问题,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浅尝辄止,缺少应有的深度。

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叶映峰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范例。

在这节课上,叶老师运用知人论世、比较意象、还原矛盾、抓住意脉等方法深入研读文本,将同样的《乡愁》,教出了别样的精彩。

一、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情感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这就是说,品评一首诗歌,应该从整体着眼,应该联系作家的整个思想和创作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说的知人论世。

课始,叶老师首先运用PPT展示了诗人余光中的个人经历:“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赴台,1958年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分别进行了探究。

比如,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婚后不久,从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与爱人分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分开了;再后来,一弯“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大陆隔开。

在探究过程中,叶老师指出,每一个意象都并非诗人凭空臆造,而是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叶老师还讲述了一段往事:她曾经当着诗人余光中的面执教《乡愁》,并与后者有一番对话,了解到诗人在写完此诗后,竟然情不能自已,以致无法完整地读完自己创作的诗,可见诗人用情之深。

这样的知人论世,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冲击,有助于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比较意向,体会情感变化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自然的展现。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

一般来说,比较可以细分为“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风格比较”等等。

《乡愁》总共分为四节,每节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诗人选择的意象上。

叶老师在教学时,重点设置了“比较意象、感受情感”的教学环节,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仔细的比较。

比如,叶老师先用PPT展示如下文字:邮票写信母亲看信船票坐船见到新娘坟墓死别…… 海峡……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的不同。

学生领略到,同为传达乡愁,这四种意象蕴含的感情显然各有不同——“邮票”表达的是少年求学,是一种未成年人对母亲的依赖;“船票”是诗人成年后,在大洋彼岸对新婚妻子的浓浓思念;“坟墓”则给人以无尽的悲伤之感,是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寄托的是对故去的母亲无尽的忧伤;“海峡”连接着台湾和大陆,明明能够隔海两两相望,却无法互通,这样的痛楚才是真正的痛苦。

通过这样的意象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如此细小的区别,从而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还原矛盾,感受“无理”之妙“还原”是哲学中的一个名词,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孙绍振先生指出,文本细读中的还原就是“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并不是为了去蔽,而是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

叶老师就紧紧抓住诗中唯一的矛盾之处,将事实进行了还原。

她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诗中“小小”、“窄窄”、“矮矮”等词都是恰当地修饰了“邮票”、“船票”、“坟墓”的话,那“浅浅”修饰“海峡”是恰当的吗?并用PPT展示如下文字: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为80米,最深水域为1400米,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大型船舶,许多国家的船只长期航行在这条航道上。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此处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而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味”。

叶老师利用地理知识客观还原了海峡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探究:难道是诗人不知道海峡的深浅?叶老师指出,其实,这是诗人故意而为之,作者自然知道海峡并不浅,那他为什么却偏偏用“浅浅”呢?实际上是想表达那种近在咫尺却天各一方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的。

四、抓住“意脉”,走进文本深处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文本》一书的序中指出,文本的结构不是单层次的,起码有三个层次:一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二是隐性的,在显性的感知过程背后的,是作者潜在“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三是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开放性和文体的流派、风格。

在《乡愁》这首诗中,从对母亲的依恋到对妻子的思念,再到对母亲离世的伤感与怀念,最后上升到对故乡的眷念是整首诗的“意脉”。

四节诗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化,特别是到第四小节,由小家到国家的转折,乡愁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引起更多人的精神共鸣。

叶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首诗歌的“意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洞察诗人的乡愁之旅,完成同诗人的精神对话与交流。

当然,这堂课如果能解读到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受余光中的诗的流派和风格的话,则会更加完美。

因为余光中的诗是极为重视音乐性的。

他的乡愁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歌谣体,一类是半自由体。

《乡愁》作为一首典型的新歌谣体,每节句数相同,音节也相似,给人以整体、匀称之感;每节后两句用字皆相同,都是使用“头”。

这种写法造就了回环往复的声韵美,融古典与民歌的韵律美于一体,读起来舒缓柔美,令人印象深刻。

诚然,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是无法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

有人说,对于同样的乡愁,余光中没有选择“柳树”、“大雁”等传统意象进行表达,而是通过“邮票”、“船票”等新意象,做了更具时代感的诠释。

笔者认为,对于同样的《乡愁》,叶老师没有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通过精彩、深入的解读,将其进行了别样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素养和风采。

附:《乡愁》课堂实录(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营造情境。

)师有没有留意一下刚才的歌曲是谁唱的?(大多数学生摇头,小声说“不知道”。

)师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

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生余光中。

师好!能记住文化名人,你读的书肯定不少。

这位诗人,南京的同学一定要了解的。

(PPT展示余光中与教师、学生互动场景的图片。

)师图片上我旁边的这位长者就是余光中先生,这是一次我上他的《乡愁》时,余先生和同学们互动的情景。

我刚才为什么说南京的同学要了解这位诗人呢,我说这话是有来由的。

(PPT展示余光中资料: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

)师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与你们是正宗的老乡,不仅如此,在南京城有余光中先生的三所母校:现在的南京秣陵路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还有南京大学,都是余光中先生的母校,我们应该为南京人而感到骄傲!(PPT展示余光中资料: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赴台,1958年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师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简历,注意一下,这几个时间点对于诗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1949年到台湾,他现在就定居在台湾,在他一生中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赴美进修。

我们社会上对他是怎样的评价呢?(PPT展示余光中的众多“头衔”: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编辑家。

学生齐读。

)师有这么多称谓,但我们大陆读者还是愿意很亲切地称余光中先生为——生“乡愁诗人”。

师知道为什么吗?生他写了一首乡愁诗。

生他写了一组乡愁诗。

师的确如此。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我现在发材料,我相信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与诗人对上话。

(教师分发材料)拿到材料的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你愿意的方式读一遍,读完一遍就停下来。

好,现在开始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

教师等学生自然停止后,让全班齐读。

)师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后来呵”中的“呵”读“yā”(“呵”、“啊”跟在韵母“i”的后面,读为“yā”)。

跟读一遍,“后来yā”。

(学生跟读。

)师我请同学评价大家刚才的朗读。

生我觉得刚才的朗读比较有感情,读出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师你觉得还是比较有感情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我们读的速度有点太快了,没有把作者的愁给读出来。

师现在要你打个分,满分是100分,90分以上是优秀,80分以上是良好,70分以上是马马虎虎,你觉得你们的朗读大约是哪个分数档?生80左右吧。

(一生要发言,教师示意他回答。

)师你同意她的观点吗?生非常同意,我觉得就是读得快了,诗人的乡愁,对故乡怀念的感情没有表达出来。

师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把这首诗读好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们有哪些朗读方面的经验或者技巧,给大家提个醒。

生读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其次是把握读书的速度,就是语速,该快的时候快,该放缓的时候要放缓。

师你讲到了两个方面:感情要理解,技巧方面要注意速度。

从情感和技巧方面你都谈到了,谈得很好,非常睿智。

还有谁要说吗?生就是有些很长的句子在断句上要停顿,就是像文言文断句一样,比如说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断句。

师其实就是停顿的问题,有节奏、有停顿,还有注意情感。

都是好主意,都有价值。

我想的也和同学们差不多,我想如果进入诗人所展现的境界,那就理解诗情了,理解了诗情就肯定能读好。

现在关键是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呢?我这里有一个方法供大家借鉴: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意象”,同学们懂不懂?(学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背两首诗,你们就懂了。

(师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师诗中的“明月光”就是意象,它不同于自然界中的“明月光”,李白把他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明月光”上,可见意象是凝聚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

古诗中有意象,新诗中也有意象,我们来看一下。

(PPT展示:“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找到意象了吗?生我觉得“海”就是那个意象。

师对,还有吗?生“山”。

师对了,你看多聪明!这里的“山”和“海”,就不是自然界中普通的“山”和“海”,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过这首诗了,“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成功或者理想的境界。

你看,诗人把他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这个事物就叫“意象”。

诗人既然把情感寄托在意象之中,我们如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应该能够进入诗歌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