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秦 代 疆 域 图
二、发展:隋唐至元时期的中国疆域
经历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割据与争雄,历史进入 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割据时期。 1.三国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 三国除了彼此间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边疆地区投入 相当力量。
2.两晋
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 朝(420—589),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由鲜卑拓跋 部建立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 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 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 进一步至淮南,形成与南朝 (宋、齐、梁、陈)对峙的 局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二千多年来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发展道路十分 漫长、曲折,从秦代至清代,可以分作形成、发展、 奠定三个阶段。
一、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疆域
1.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公元前206年,秦在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 的共同打击下灭亡。
汉朝政治制度承袭秦朝,但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制度 有所变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同时期郡国数 量、范围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 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州。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二 、 州 郡 县 三 级 制
三国时期,曹魏占据黄河流域,臵有司隶、豫、 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 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领郡101、县731。 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臵有荆、扬、 交、广4州,领郡44、县337;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 西汉中盆地,仅臵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因 此,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 167,县1206。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几千年的时间。
这一过程由多个因素和事件所影响,其中既包括战争、外族入侵、外交手段,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和原因,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这一现象。
正文内容:一、战争与征服1. 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争夺霸权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征战,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秦国的统一战争将中国东南沿海的各国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2. 董卓之乱与三国时期: 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各方势力之间的战争导致疆域的再次变化和调整。
3. 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的北方民族多次入侵中国,如匈奴、鲜卑和党项等。
这些入侵对中国的疆域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边疆就是在与这些民族的战争中逐渐形成的。
4. 元朝的建立与辽金铁云之战: 蒙古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另一重要因素。
元朝在征服南宋后进一步扩张其疆域,而与辽金铁云之战则是元朝征服北方的重要一役。
5. 明代的疆域扩张与海外探险: 在明朝时期,中国开始海外探险,并建立了许多海外殖民地,如台湾、菲律宾和马六甲等。
这些海外领土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影响力。
二、外交手段与条约1. 中央平云之战与巴黎条约: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外交手段调整疆界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中央平云之战和签署的巴黎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些条约,中国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祖国统一与和平演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并最终与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签署条约,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
3. 欧亚大陆贸易的军事及外交角力与《瑷珲条约》: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贸易走廊和关键交通要道经常成为不同国家争夺的焦点,比如《瑷珲条约》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为争夺疆域而签署的条约。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跃入现在的我国实际边界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疆域曾有着多次变迁,这种演变既有周朝一统天下、金朝兴起疆域扩展到青渤两江以及满国各个方向时期,也有明代满清两代的重大分裂,疆域几乎缩小到原本的一半。
古代疆域的变迁更多的受到政治、经济及军事的不断变动所影响,一方面,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经济发展及军事拓展是影响疆域扩大的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战争失败、全国政治动荡、事多不稳正是进行疆域缩小的主要原因。
从政治上讲,古代中国政权中断断续续,更多的时候是少数朝代控制着中原地区,从夏朝在今天福建起家,到周朝一统汉地,如果有良好的政治心态或者强权政治,其边界地位也深刻影响着现在大小江山的定义,如果有复兴的将军,就有边疆的扩充,如天下大同的伟大梦想,就有满渤两江一统天下的轰轰烈烈礼赞;后来又经历金元政权的大分裂,明和清两次内乱,疆域也就随之缩小。
从经济上讲,因朝代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经济能力,古代中国最强大的经济力量不是在中原地区,而是在偏远的边疆,而边疆的经济实力又是主要的依靠力量,随着经济地位的变迁,就有了疆域的变化,历史上周边朝代的联盟为搞大同,而经济寡少限制的汉朝,随着汉朝的经济升级,也缩小了他的疆域定位。
从军事上讲,古代政权的争夺,也往往源于军事实力,以周天下为例,暴力霸主并肩作战,共同笃定大周,明清之前,我国古代朝代边疆地区三足鼎立,军事联盟繁多,军队以外的贿赂亦是影响疆域定位的重要因素,另外内部阻挠,各地宗族及少数族拥护力量复杂,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古代疆域的变迁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更多的取决于政绩情态的变乱,政治权力的变迁,以及汉朝经济的发展多靠军事拓展,对疆域影响共同推进了当时疆域的变迁。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地理环境和地名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演变1. 古代中国的疆域分布古代中国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
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区,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南地区多山地,水网密布,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流。
西北地区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既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东北地区地处辽河流域,与满洲文化渊源深厚。
2. 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同时,这些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黄河的泛滥给华夏先民带来了灾难,也催生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长江流域的湿润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高山和河流交错的西南地区则培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态系统。
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的地名演变1. 重要城市的地名演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城市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名演变过程。
以首都北京为例,它的古名为蓟、蓟州,在元代更名为大都,明朝改为北京。
这个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统治者更迭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
类似的演变还可以看到在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的地名变化中。
2. 地名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地名同时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大部分地名都与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民间传说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泰山、黄山等山名都与中国古代的崇拜山水的文化传统相关。
而一些古村落如凤凰古城、周庄等的地名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通过研究中国的地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历史地理的保护中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历史地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中国疆域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历经数千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扩张和收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以下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历史与原因。
地理因素: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的国家,其地理因素在疆域变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于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古代时期,北方广袤的草原以及西部辽阔的沙漠地带对于中国的统治者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也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采取了分封制度,通过在草原地带设立诸侯国来维持对这一区域的统治;而汉武帝时期则采取了边塞守卫和筑城防御的方式,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变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战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疆域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历史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利用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例如,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有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利用了大规模的战争来统一中国,并逐渐将中国的疆域推到了极限。
而唐朝则通过游牧民族联盟的形式,将疆域扩展到了西域地区,使唐代成为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之一。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中国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对于疆域变迁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不断的战争,导致了国家的经济状况长期低迷。
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的疆域无法扩张。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疆域也得以不断向外扩张。
唐代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唐朝得以将版图扩展到海外。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扩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中国的疆域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例如,汉朝时期,中国推行“中国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使得中国的统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将疆域扩展到包括今天的西藏和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
中国历代政权疆域的演变
中国历代政权疆域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代。
中国早期文明的开端表现为分散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三个以地域划分的部落联盟。
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还有一个是流动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夏朝,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
以后,夏的势力向***扩展,融合了***方的夷人。
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
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商朝的都城曾多次迁徙,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
《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
以后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
只有当君主对所辖疆域内进行直接的统治,才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
西周,公元前11--8世纪建立西周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西周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封功臣谋士。
第二次是周公***征胜利后,重新分封。
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后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早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见证中国的疆域范围及其变迁的过程,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地理状况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夏、商、西周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朝代。
据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首都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统治地位,但首都则转移至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
西周时期,首都再度南迁至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土面积较小,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土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丛起。
在这一时期,国土的变迁非常频繁。
诸侯争霸、战争与征服都导致了国土的变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大国家的诞生与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开始向北方、东南方和西方不断拓展。
三、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六国。
秦朝开展了非常大规模的征伐和战争,此时,中国国土的版图完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轮廓。
随即汉朝的建立,中国的国土版图继续得到发展和失去。
汉朝进一步南拓,天山和黑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四、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治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南方及江淮流域地区被刘宋、南齐、梁朝等南方朝代控制,北方则由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方朝代统治。
这一时期的国土变迁不大,但南北分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疆土稳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版图最为庞大的时期之一。
隋朝统一国家后,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唐朝时期,国土扩大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地区,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国土整治宋、元、明以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晚期的朝代,尽管国土边界相对稳定,但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领土调整。
中国古代的疆域变迁
中国古代的疆域变迁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是一个漫长而波澜壮阔的过程。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的版图就在不断地扩展、收缩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土的范围扩大、却也曾遭受外族侵略、分裂和割据。
然而,总体上,中国的领土地图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千秋万代的中华大地。
夜郎、南蛮地区从早期历史角度看,夜郎、南蛮等地区算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前瞻者”。
夜郎位于今天的西南地区的川滇地区,而南蛮则在现今的南部地区。
由于一些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限制,后代们对这些地区的了解相对有限。
在一些先秦史籍中,可以看到夜郎、南蛮等地区与中国之间多有交流、贸易、还有军事冲突,但并没有融入到中国本土领土内。
然而,为了开拓西南边陲的疆土,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两次出征夜郎,一度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秦朝的统一与对外扩张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对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秦统一六国后,对外扩张之势更为猛烈。
秦始皇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对扶南、夷狄的征服,并修建了大量长城来保卫北方边疆。
特别是在南方,秦朝几乎统一了大江南北,将黔、滇、桂等地区纳为中国本土省份。
汉朝的领土太庞大?随着秦末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汉朝的建立,不但继承了秦统一六国的基业,还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扩张。
汉武帝时期,对南方的侵略更是连续不断,中国版图延伸到南海一带,而在北方,汉朝也成功地阻止了匈奴的倾国之势,将北方疆域再次划定明确的“边界”。
然而,汉朝也因领土过于庞大而面临很大的治理压力和财政困境。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益州,面积之大,足以设置十个郡。
这样一来,汉朝官员难以掌握这样庞大的领土,而且对被统治者的治理也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从而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唐朝的版图辐射中亚隋唐时期,中国的中亚疆域也逐渐显现出来。
隋炀帝时期,中国的边疆版图又扩大了一些,曾将高昌沙州、西域都把控在东汉建立的西域都把控之下。
唐太宗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更使得唐朝产生了特别庞大的版图。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注①摘要:疆域变迁指的是土地大小多寡的变化,而土地,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切财富、智慧以及人民幸福的创造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所以,领土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财产,是绝不可抛弃转让的;因此,我们不放弃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坚持祖国领土的完整。
而了解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对我们维护祖国的领土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我们的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
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下游相继出现了以黄帝、尧、舜、禹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20世纪,禹的儿子启废禅让,建夏朝。
夏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注②,夏王统治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及邻省部分地区。
商代夏,将山东、河北归于中央统治之下。
商初定都河南商丘,后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乃止,商君武丁南征北战,势力到达长江流域,其疆域北起河北,南至湖北,东起大海,西至青海地区。
西周代商后,西北尽为周地,武王大封诸侯,让他们在边疆开发拓展;周公东征,降伏淮夷(今江苏、安徽一带),后经多王征伐,其疆域东北到黑龙江地区,东滨海,东南至今江苏地区,南到今安徽地区,西至今甘肃东部,北占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中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各国都颇有开拓精神,逐灭周边戎翟等非华夏民族,较大诸侯国疆域一般都不断扩大,但由于征战不休,疆域一般都不稳定。
秦灭六国,尽收其地,始皇奋余威,驱关西数十万勇士逐匈奴、收河套、降南越、修长城、固疆土,至其崩,秦已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有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地区,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
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今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汉代秦,至武帝即位,国力鼎盛,内部分裂基本消除,恢复了秦时疆域,开始向外扩张。
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建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的数十个国家,西域开始由中央政府管西汉时期全图理,福建、云南、贵州也处于中央有效管理之下,越南北部、朝鲜半岛北部、海南岛也归入了西汉版图。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的故事。
从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到统一的秦朝,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时期、隋唐王朝与宋辽金元时期,中国的国土经历了不断扩张与收缩的过程。
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土变迁古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夏代时期,中国的国土范围较小,仅限于黄河流域一带。
商代时期,中国的国土开始扩张,商王朝通过联姻、贸易等手段使领土逐渐扩展到中原地区。
周代是中国古代国土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在建立之初,国土范围也仅限于黄河流域,但后来经过周武王与周文王的持续努力,通过武力与外交手段,成功征服了许多周边的部落与国家,逐渐扩大了领土。
周王朝的国土从北方一直扩展到南方,形成了中原的统一。
二、秦朝的统一与国土变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国土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秦朝通过修筑万里长城加强北方边防,使得中国的北方边疆明显向北推进。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使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也纳入了统一的国土之中。
三、南北朝时期的国土分裂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国土变迁的一个割裂阶段。
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方的中国分成了梁、陈、南齐等多个南朝国家,北方则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等多个北朝国家。
双方国土的边界进行了频繁的转移与争夺,国土变迁不断。
四、隋唐王朝与国土的统一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实现国土统一的王朝之一,隋炀帝统一南北后,国土范围大大扩展,使中国的国土恢复了统一状态。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统一了北方的吐蕃、契丹等民族,使中国的国土再度扩张。
五、宋辽金元时期与国土边界的变迁宋辽金元时期,中国的国土边界发生了多次变迁。
北方的辽朝、金朝相继兴起,使中国的国土再度分裂。
南方的宋朝与南宋朝廷通过抵抗与外交手段,成功保住了中原地区,但国土的北方和东北地区相继失去。
元朝建立后,国土重新统一,但蒙古帝国辖区的西部边疆不断变动,国土再度收缩。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地理环境对于国土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土的变迁经历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本文将从物理地理环境、政治因素和战争征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之间的关系。
一、物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本身就为国土变迁提供了契机。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域辽阔,包括高山、河流、湖泊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对于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国土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多山的地形为国土变迁提供了自然屏障。
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被大巴山、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形所包围,形成了自然边界。
这使得西南地区相对独立于中原地区,对于政治中心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中国广袤的平原地区成为政治中心的重要依托。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平原地区聚集着大量人口和资源,因此成为了政治中心的争夺之地。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经常发生变迁,而这种变迁往往伴随着国土的扩张或收缩。
二、政治因素的推动中国古代国土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中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的更迭常常伴随着国土的扩张或缩小。
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的变迁导致了中国不同区域的国土变化。
首先,中央集权时期往往伴随着国土的扩张。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积极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并修筑长城,巩固了中国的统一。
这种中央集权的扩张实现了国土的统一,使得中国的国土面积得到进一步拓展。
然而,政治中心的迁移也可能导致国土的缩小。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经历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南方政权的产生使得中国的国土被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
这种政治中心的迁移不仅导致了国土的分裂,还给中国的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战争征服与国土变迁战争征服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之间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战争、征服和扩张是国土变迁的重要原动力。
举例来说,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不断发动战争征服其他国家,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国土。
从中原一隅到四海来朝,中国历代疆域的扩展和轮廓的定型
从中原一隅到四海来朝,中国历代疆域的扩展和轮廓的定型古代的中国一词,与中原一词相近,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从最早的中原一隅,发展到中国如今的疆域规模,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疆域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
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
二、夏商周三代疆域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三、秦汉时期的疆域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与边疆开发
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与边疆开发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历经多个朝代与王朝的更迭,疆域范围也随之变迁。
从古至今,中国疆域的变迁一直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件,探讨古代中国疆域变迁与边疆开发的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疆域的变迁悠久的中国历史,其疆域变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疆域的逐步扩张,另一个是内部的重新纳入。
在古代中国的疆域扩张过程中,最早的是在商夏时期。
当时,商纣王侵略周朝,周武王发动了一场革命,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疆域范围开始向西扩张。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看到的是百家争鸣,秦国崛起后完成六国并吞,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更加扩大。
在隋唐时期,唐朝的疆域更是达到了历史最大的辉煌。
而在内部,汉武帝时期恢复了五铢钱法,重新统一货币制度,结束了这种短暂的混乱时期,同时完成了西北各晋朝分裂后的重新纳入。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较小的朝代与民族混战,最终都被汉族所吸纳。
例如,西汉初期,南方的百越和北方的匈奴都曾发动叛乱,但最终都被汉朝中央政府所消灭。
二、古代中国边疆的开发在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过程中,边疆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国历史上没有少数民族与外族的侵犯,所以必须将边疆统治得更加稳固,讲究固若金汤之势。
这其中就有市场化畜牧与版图扩张两种开发手段。
市场化畜牧是指在边疆地区设计畜牧,收取定期的税赋与运输费用。
这些税赋包括了动物皮毛、牛羊肉与乳制品等。
这种开发方式一般适用于绿洲沙漠等地方。
很多边疆地区都是荒芜不毛的地方,只能经营这种特殊性的畜牧业。
版图扩张是指国家在边疆地区的土地上建立地头建制,组织开发。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平原与山地等地方。
维持版图扩张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法律,而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开发则着重于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级关系,省、府、州、县等级也依次划分。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与边疆开发之间密不可分,通过坚定的中央政府领导和对边疆地区的注意力,中国共同成长为世界上人口占比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历史领土的形成与演变分析
中国历史领土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广阔的领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领土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的领土形成与演变,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历史领土的形成与演变,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
一、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领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中国领土形成与演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北与俄罗斯接壤,东部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南部与东南亚相连,西部接近中亚高原,北部与蒙古、朝鲜接壤。
其地形地貌形态多样,河流众多,气候差异明显,环境复杂多变。
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中国历史领土形成与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和气候。
中国的萌芽初期,约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类开始逐渐驯化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了一系列的定居点和聚落。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东部地区逐渐成为农业文明的中心。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形成繁荣的农业经济带,为中国的领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中国各地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迁徙,也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中国历史领土的演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例如,中国南方是一个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区,有着繁茂的亚热带森林和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而北方则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区域,以沙漠和草原为主。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催生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和文化传承。
在古代,中国北方多为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
而南方则多为耕读民族,如楚、齐、吴、越等。
不同的民族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迁徙,也对中国历史领土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争与政治因素对中国领土的演变除了自然环境,战争和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国历史领土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割地,中国的领土形成和疆界划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领土变迁
民族融合:不同民 族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促进了领土的 扩张和变迁
民族冲突:民族之 间的冲突和战争, 导致了领土的割据 和分裂
民族迁徙:民族迁 徙导致了领土的变 迁和重新划分
民族政策:不同朝 代的民族政策,对 领土的变迁产生了 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秦朝:实行郡县制,设立边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北疆地区的管理 宋朝:设立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清朝:设立理藩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立新疆、西藏等地方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唐朝:实行道 州县三级制, 全国分为10
道
宋朝:实行路 州县三级制, 全国分为15
路
元朝:实行行 省制,全国分
为11行省
明朝:实行布 政使司府州县 四级制,全国 分为15布政
使司
政治因素:王朝更迭、战争、外交 等
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自 然条件的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因素:资源开发、贸易、人口 迁移等
明朝:设立三司,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管理
清朝:设立理藩院,加强对 边疆地区的管理
领土扩张: 民族融合,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收缩: 民族分离,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变迁: 民族迁徙,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变迁: 民族冲突,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变迁: 民族融合,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变迁: 民族分离, 形成新的 民族
领土扩张: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领土变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 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前言: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给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并解析其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影响。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此时的地理国土并不具备明确的划界和统一的政权。
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人们过着游牧或农耕的生活。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交通不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简单,地理国土的概念也相对模糊。
二、封建社会时期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变迁的重要阶段。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地理国土的初步统一和分封制度的建立。
商朝在中原地区逐渐崛起,并成为周朝的前身。
周朝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地理国土,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世袭封建王朝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国的地理国土逐渐扩展,形成了多个世袭封建王朝,如秦、汉、隋、唐等。
这些王朝通过战争、征服和外交手段,不断扩大和巩固其统治的地理边界。
特别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达到了较大的范围,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之一。
三、中央集权统治时期1.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地理国土变迁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理国土逐渐固定下来,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2.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地理国土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朝在其统治时期积极进行疆域的开拓和整治,保持了中国地理国土的基本完整。
同时,清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与农垦活动,使得中国的边疆地区得以开发与发展。
结语: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和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中央集权统治时期,中国的地理国土经历了较大的变迁与发展,这种变迁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地理形态,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简史:少数民族为中国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简史:少数民族为中国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华夏文明的扩展中华文明,最早被称为华夏文明。
在先秦时代,夏文化成为历代各国所共认得文化主体。
夏文明来源于夏朝的建立。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夏后氏的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早期文明时代。
夏朝建立后,和周边的“万邦”形成了初步的封建体系,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开始出现。
不过夏朝的活动范围还十分狭小,主要位于洛阳附近的黄河两岸。
夏朝活动范围商朝是东夷人建立的王朝,和夏朝和后来的周朝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夏文化。
商朝的控制地区比夏朝有所扩大,包含现在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北部,但是总体上还是局限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地下文物证明存在的王朝,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的代表。
商朝形势图周朝原本是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自称和夏朝有渊源关系。
周朝灭商朝后,为了控制新征服的商朝旧土,大规模实施分封,这些分封国成为深入蛮夷地区的华夏军事据点。
当时人们把华夏文化发源的关中、山西南部、河南等地叫做中原、中国,华夏,而四周的落后民族分别被叫做“东夷”“南蛮”“北狄”“西戎”。
西周分封简图在西周历史上,在武王灭商后,有三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张,第一次是周公东征,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将周朝控制范围推广到了整个山东半岛和淮河以北。
周公东征后,九夷和徐国等强大的东夷族被迫南迁淮河一线。
第二次是昭穆时期,在东南方向,周朝多次和东南地区的徐国交战,领土扩张到今天的苏州一带,在分封了宜侯(吴国),有出土的宜侯夨簋可视为证据;在南方,成功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在汉江流域北部分布了“汉阳诸姬”。
而在西北方向,有穆王西征的事迹,西北势力范围能够到达甘青一带。
第三次是周宣王时代,通过南征北战,周宣王不仅恢复了周穆王时代的版图,还有所扩大。
总的来说,周朝的最大版图,西到陇西一带,北到燕山,东到大海,南到汉江,东南到了长江以南。
古代中 国的疆域是如何逐渐扩大的
古代中国的疆域是如何逐渐扩大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疆域的扩大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它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古代中国疆域的扩大首先离不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因素。
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兼并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例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其疆域范围较之前的诸侯国大幅增加。
汉朝时期,汉武帝多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不仅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还将汉朝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了西域地区。
唐朝时期,唐太宗、高宗等皇帝多次对外征战,征服了东突厥、西突厥等周边政权,使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
经济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疆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渐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国家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比如,在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有了充足的财力和人力去开拓边疆。
同时,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大。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为了保障贸易路线的安全,国家往往会将疆域向外延伸。
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对于疆域的扩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中,逐渐接受了儒家文化,从而加强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辽朝和金朝在统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古代中国疆域的扩大提供了便利。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流。
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交通的便利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边远地区,也便于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为疆域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民族融合也是古代中国疆域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第一个阶段: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疆域的概念。
夏商周时期,中国大地上“万邦林立”,存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
每个氏族部落的发展程度都不同,有的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城邦国家阶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渔猎的,有的是农耕的,而且还会不断转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核心处于洛阳一带,这里被称为“中国”,夏朝定都于此。
西周时期,完善了分封制,于是逐渐形成一个以宗周为核心的“华夏”“诸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国”“中原”。
西周分封的意义在于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族,让南北各大民族集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为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
春秋战国,周王朝崩溃了,但是多个华夏国家崛起了。
这些国家向“四夷”扩张,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础。
该时期主要的扩张方向为:秦国统一西戎和巴蜀;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齐国统一东夷地区;燕国向辽东扩张;赵国向河套扩张。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华夏和东夷、西戎、吴越、北狄、巴蜀、南蛮等融为一体,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时期
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华夏文明区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秦朝统一后又收复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的广阔疆域。
这个疆域范围就是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我们称为“汉地”或者“内地”。
汉朝版图:黄色部分就是汉地
从秦朝到清朝,“内地”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云贵、河西走廊等地。
长期以来,汉地的中央王朝自称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
在汉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
从此,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民族的斗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脉络之一。
当汉家王朝强盛时,就会出兵大漠,扩张版图,使其臣服。
当游牧帝国崛起时,就会秣兵历马而南下,席卷中原,甚至建立王朝。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占据中原,就会自称为“中国”。
例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称呼自己是“中国”,蔑称南朝为“岛夷”;而南朝蔑称北朝为“索虏”,针锋相对。
这个矛盾直到隋朝统一后,将南北朝并列为正统,修《南史》《北史》才算解决。
宋辽金对峙时,三国都自称是“中国”,蔑称别国是“蛮夷”,直到元朝建立后,承认三朝都是正统,修《宋史》《辽史》《金史》,才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的核心都是中原,都想成为中国的主宰。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两大民族是有一定的向心力的。
这里的游牧民族最初主要是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民族,后来也包括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民族。
到宋辽金对峙期间,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汉族占据内地、女真族占据东北、蒙古族占据大漠、吐蕃(藏族)占据青
藏、西迁的定居西域并逐渐接受伊斯兰教。
第三个阶段:中国疆域的正式形成时期
元明清直到新中国建立,就是中国疆域的形成时期。
以上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
到了元朝时期,灭金国、西夏、吐蕃、西辽、大理、南宋,首次统一了东亚大陆,这是“大中国”疆域的首次统一,也是东亚的农耕和游牧民族首次统一。
元朝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在外交上都自称为“中国”(并未自称蒙古),如元朝宗庙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对日本的国书中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
不过明朝时期出现了一次“倒退”。
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认为只有汉族才能是中国的主人。
但是朱元璋又不得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以继承元朝的遗产,于是乎下令修《元史》。
不过终明朝一带,也未能继承元朝的版图,只是继承了元朝的“汉地”版图。
于是乎,过去1000多年游牧民族和农耕帝国的对抗又重新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清朝崛起后,又再一次统一了东亚大陆。
清朝同样自称是中国。
1644年,迁都北京,让顺治重新登基,并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顺治对琉球的国书中写道“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
康熙时期,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首次将“中国”一词运用在国际法中。
雍正时期,重新对“中国”的概念做了全面的解释:“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华夏和蛮夷都是自称和蔑称,实际上都应该属于中国。
清朝为中国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疆域不断损失,但是到了清末依然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
清朝和各国签订的条约,也让中国对五族之地具有法理权。
1912年,清帝退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写到“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使得后来的中华民国能够在风雨飘摇之中继承五族之地的法理权。
但是可惜的是蒙古依然被俄国抢走。
于是就剩下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实现了对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控制,做到了法理上和实际上的统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疆域。
在这里,我们必须感谢清朝,如果没有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统一了东亚地区,那么近代中国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就很难说的清,可能只有长城之内的400万平方公里,也可能像阿拉伯国家一样零碎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