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英语
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翻译之难,难在须求真,又须易懂,而且还要符合两种不同文化间的风俗习惯。文化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更需要译者对彼此文化融会贯通,能再现文化的特征,再现文化的意象,否则,会造成读者的误解。而诗歌中存在着众多意象。本文首先介绍意象概念及其在《诗经》中的体现,然后比较同一意象在杨宪益版本与James Legge的版本中的不同翻译,并观察这些意象在哪个版本中翻译的更恰当。
什么叫意象。我们知道,意象语言是文学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能增强文学感染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感。尤其在诗歌当中,意象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了意象,文学也许就会黯然失色。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
本文最只要介绍的是同一植物意象的英译怎样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译者是通过何种翻译方法来翻译的,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也在快速进步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更进了一步。翻译,作为各国之间的桥梁,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其中,文化翻译更加速着各国之间相互的文化了解与发展。但是文化翻译是翻译这门学问中比较难的以一个分支。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更好的了解文化翻译,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其中的精髓——意象翻译。
意象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初的《周易·系辞》里讲:“圣人立象以尽意”。象,是能够唤起具体形象的语言。意,是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要用有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后来南北朝的刘勰又提出了作为美学概念的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到了唐朝,刘禹锡又把意象概念推进了一步,成为意境:“境生于象
外”。意境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中能唤起具体可感形象的表意之象,而且包括意象周围的虚空:意象为实,虚空为虚,虚实合一,而成意境。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上文提到的“霜前”、“月下”、“槛外”、“篱边”、想象中的访菊人以及周围的空间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意境。
西方美学中没有意境这个概念,而意象这一明确概念是托·厄·休姆首先提出来的。二十世纪初,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坛。庞德通过阅读欧内斯特·芬诺洛萨(Ernest Fenollosa)的文字认识到了意象的重要性。而赵毅衡认为,“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日本诗歌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西方意象的概念是与中国的意象概念息息相关的。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瞬息间呈现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意象所表现的是思想和感情,强调这是一瞬间的复合体。但这个定义忽视了解释意象的具体形象性,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中指出了这一点。其实庞德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强烈的感情会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图式,这“图式”就是形象。不仅包括视觉形象,还有音色图式等其他感觉形象。
在西方,明确的意象概念提出的较晚,但是这并不等于二十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没有意象语言的存在。随手翻开莎士比亚的作品,意象比比皆是,请看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例子:summer(夏日)、rough winds(狂风)、buds(花蕾)、the eye of heaven(赤日)、gold complexion(金容)等。再看华兹华斯的《水仙花》,其中意象语言同样俯拾皆是:cloud(白云)、vales(山谷)、hills(小山)、golden daffodils(黄水仙)、lake(湖)、trees(树)、fluttering(颤动)、dancing(跳动)、breeze(微风)等。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意象也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荇菜”、“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综上所述,意象语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是诗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诗经》中蕴涵着巨大的翻译研究价值。近年来,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西方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还相差甚远。尤其是其中的意象翻译,更需要我们多去研究,因为诗经中的意象众多,并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介绍意象概念及其在《诗经》中的体现,然后比较同一意象在杨宪益版本与James Legge的版本中的不同翻译,并观察这些意象在哪个版本中翻译的更恰当。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
出预测)
通过比较同一意象在杨宪益版本与James Legge的版本中的不同翻译,并观察这些意象在哪个版本中翻译的更恰当,以此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诗经》中的意象及其翻译方法。并且更进一步了解同种意象在中西文化中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来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Gentd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Roudedge,
1993.
[2] Eliot, TS.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M ]. London: Farber and Farber, 1954.
[3]金景芳.周易系辞传[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4]张梦井.比较翻译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集团,2007.
[5]李湘.诗经名物意象探析[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89.
[6]许渊冲.诗经[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
[7]汪榕培.漫谈《诗经》的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5):10-15.
[8]习华林.意象在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1(3):12-17.
[9]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0]孙大雨.古诗文荚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2]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3]杨宪益.戴乃迭. 诗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4]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