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预防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模拟法: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预防犯罪》教案及相关资料2. 课件: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4. 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的道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典型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兴趣。
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犯罪的原因与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严重影响。
4. 教授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5.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汲取教训。
6. 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犯罪。
7. 总结本次课程,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预防犯罪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2.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针对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常见犯罪类型及其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5.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预防犯罪的话题讨论,提高防范意识。
3.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犯罪场景,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经验。
4.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犯罪场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不良诱惑现象,提出应对策略。
3. 家庭作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做法,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预防犯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他们对预防犯罪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评估他们在遵纪守法和抵制不良诱惑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犯罪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犯罪预防视频,用于课堂演示。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调查问卷:设计问卷,用于学生调查身边的不良诱惑现象。
八、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预防犯罪教育的效果。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明确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特点2.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3.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自我保护策略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危害性,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防范意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课堂讲授:讲解犯罪预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课堂讲授: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防范意识。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收尾并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犯罪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2.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犯罪定义、特点及危害性的理解。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观察其对预防犯罪方法的掌握。
c.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应对能力,评估其自我保护意识。
d.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各类犯罪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犯罪预防视频,用于情景模拟和课堂讲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预防犯罪教案引言概述: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预防犯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预防犯罪的教案,旨在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犯罪。
一、认识犯罪的原因和类型1.1 犯罪的原因:详细介绍犯罪行为的成因,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根源。
1.2 犯罪的类型:列举常见的犯罪类型,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详细介绍每种类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辨识潜在的危险。
1.3 犯罪数据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犯罪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揭示犯罪的趋势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警觉性。
二、提高自身安全意识2.1 家庭安全:介绍家庭安全的重要性,包括保护个人财产、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防盗门、安装防盗设备等。
2.2 街头安全:教育学生如何提高街头安全意识,包括避免孤身外出、注意个人隐私、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等,引导学生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
2.3 网络安全:介绍网络犯罪的风险和常见手段,教育学生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上当受骗等,提醒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要谨慎。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3.1 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公德,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3.2 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教育他们遵守法律,知晓违法行为的后果,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3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建立安全的社区环境4.1 加强社区安全意识:组织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对犯罪的认知和警惕,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
4.2 安全设施建设:引导社区居民了解安全设施的重要性,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小区门禁管理等,提高社区的安全防范能力。
4.3 社区警务合作:加强社区与警方的合作,组织警示教育活动,提供犯罪预防知识,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犯罪学教案(2024)
心理战术的运用
在审讯过程中,审讯人员可以运用一些心理战术,如沉默 、质问、观察等,来观察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应, 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15
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
犯罪学教案
2024/1/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8
• 犯罪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各类犯罪行为剖析 • 犯罪心理学在案件侦破中应用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预防策略 • 国际合作打击跨国性犯罪活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
01 犯罪学基本概念 与理论
2024/1/28
3
犯罪定义及分类
2024/1/28
犯罪预防策略
介绍了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的预 防策略,包括社会预防、情境预防、 个体预防等多个层面。
犯罪学研究方法
讲解了犯罪学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 、分析等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在犯罪 学领域的重要性。
29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2024/1/28
知识体系构建
通过本次课程,我对犯罪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有了更 清晰的认识,能够初步构建起自己的犯罪学知识体系。
2024/1/28
5
犯罪原因与动机分析
犯罪原因
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等。
犯罪动机
贪欲、报复、寻求刺激等。
2024/1/28
6
现代社会中犯罪现象特点
01
02
03
04
犯罪率上升
随着社会发展,犯罪率呈上升 趋势。
犯罪手段多样化
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诱惑,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4.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5. 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危害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诱惑,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b. 教师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 讲解犯罪的特点与危害a. 教师详细讲解犯罪的特点,如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等。
b. 分析犯罪行为的危害,如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
3. 强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a. 介绍法律法规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等。
b. 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4. 教授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a. 分析不良行为的诱因,如好奇心、盲目跟从等。
b. 引导学生学会抵制不良行为,如提高自我控制力、寻求帮助等。
5.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a. 教授自我防范的方法,如警惕身边潜在危险、学会自我保护等。
b.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演练,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
7. 课后作业b. 家长签署意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和特征2.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定义和特征,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定义、特征和危害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犯罪行为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特征:详细讲解犯罪的定义、特征和危害性。
3. 分析典型案例: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
4. 讨论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小组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犯罪定义、特征和危害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表现。
3. 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和实际操作。
七、教学资源:1. 犯罪案例资料。
2. 法律法规文本。
3. 预防犯罪宣传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犯罪定义、特征和危害性。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案例,讨论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第三课时: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引入相关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十、教学延伸与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 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犯罪的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1. 犯罪构成要件的掌握。
2. 犯罪法律后果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 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适用从轻原则。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简答题:简述犯罪构成要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刑罚的适用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犯罪的自我保护- 学法、守法、用法。
- 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法律后果?()2. 案例分析:小明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标题:预防犯罪教案引言概述: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而预防犯罪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犯罪的教案,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认识犯罪的危害1.1 犯罪对个人的危害:犯罪行为会给个人的生活、财产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1.2 犯罪对家庭的危害:犯罪不仅会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会破坏家庭和谐,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1.3 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犯罪行为的存在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和恐惧。
二、提高法律意识2.1 学习法律知识:学生应该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规定,知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2.2 遵守法律法规:学生要养成守法的好习惯,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做一个合格的法律公民。
2.3 学习法律权益: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求助。
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1 学习安全知识:学生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3.2 提高警惕性:学生要提高警惕,警惕身边的陌生人和可疑行为,及时报警求助。
3.3 学会自我保护技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技巧,如何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1 尊重他人: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4.2 善良助人:学生要培养善良的品质,乐于助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犯罪的发生。
4.3 珍惜生活:学生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不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五、营造和谐社会环境5.1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5.2 关注社会问题:学生要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状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社会安宁。
5.3 倡导文明礼仪:学生要倡导文明礼仪,尊重社会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共同建设文明社会。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积极参与预防犯罪工作。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4.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5. 个人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与义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危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防范犯罪的意识。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模拟预防犯罪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犯罪现象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犯罪行为的特征,探讨犯罪产生的原因。
3. 分析犯罪危害:通过案例,展示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4. 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介绍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和方法。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犯罪。
附:教学评价1. 学生对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及其自觉遵守的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的表现。
5.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犯罪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犯罪案例视频:播放一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2. 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3. 分享感受:请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4. 讲解法律法规:介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
《犯罪预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犯罪预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犯罪预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目标通过本次班会教育,使学生了解犯罪预防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过程1. 引入:向学生介绍犯罪预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发他们对该话题的关注。
2. 信息传递:向学生讲解一些常见的犯罪事件和个人安全事故,并分析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
3. 自我保护知识介绍:向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如遇到陌生人时的应对策略、潜在危险的警觉性和求助方法等。
4. 讨论和分享:与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并进一步加深对犯罪预防安全的理解。
5. 情景模拟:组织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自我保护技巧。
6. 总结:总结本次班会教育的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觉,遵守自我保护原则。
教学方法1. 演讲教学法:通过演讲介绍犯罪预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案例。
2. 讨论交流法:通过主题讨论和分享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
3. 实践探究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掌握自我保护技巧。
教育效果评价1. 基于知识的评价:通过问答、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犯罪预防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基于技能的评价: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我保护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反馈的评价:收集学生关于本次班会教育的反馈意见,了解教育效果和改进建议。
注意事项1.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感情和隐私,避免伤害或暴露他们。
2. 教育内容应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法律术语或案例。
3.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和表达方式,以保证教育效果。
4. 教师在班会教育中要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参与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情绪变化。
参考资料1. 《预防青少年犯罪指南》2. 《青少年防范犯罪手册》3. 《自我保护手册》4. 《犯罪预防安全教育教学指导》。
《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预防犯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认识犯罪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
3.学会预防犯罪,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2.难点:如何增强防范意识,预防犯罪。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犯罪案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危害。
2.提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犯罪吗?犯罪会带来什么后果?”
2.新课讲授
1.了解罪与罚:介绍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如严重社会危害性、刑
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分析犯罪的危害,如对个人、家庭和
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2.加强自我防范: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包括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
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等。
3.小组讨论
1.讨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措施。
2.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增强防范意识,避免犯罪。
4.课堂总结
1.总结犯罪的基本特征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强调要增强防范意识,远
离犯罪。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预防犯罪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以及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要求:1.树立防范意识和平安意识,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平安、健康地生长。
2.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平安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平安生活行为习惯。
3.学习日常生活中平安使用电、火、煤气等常识。
活动准备:同学准备:课前搜集防触电、防火、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等平安小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电话机、若干段电线、毛巾、卡纸等活动过程:一、录像导入,引入话题1.同学们,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看完录像,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谈感想。
3、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掌握防护危险的知识。
二、同学自由组合,学习防护知识1.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平安隐患还真不少,有火、电、气方面的、有食品、交通方面的,还有学校生活方面的。
由于有的同学的平安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贪玩、逞强开玩笑等等原因,这些隐患酿成了许多悲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的未成年人在意外伤害中丧身,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珍贵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平安意识,增强防护能力,使自身健康、平安地生长。
所以掌握一些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这样的防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用手中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吧。
我们分为五个大组,第一组是防火、第二组是防触电、第三组是防煤气泄漏、第四组是防学校伤害、第五组是防其他……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自由组合,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文明花上,在全班同学中交流。
让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最好、讨论最快、发言最精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防护知识三、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发言开展a、b、c、d、e 的活动)a. 防火1.同学介绍防止火灾常识。
①不玩打火机、火柴。
②家里的汽油、煤油、酒、衣服等易燃可燃物品要远离火源。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分析犯罪的原因,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 提高学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和避免潜在的犯罪风险。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法律法规及其意义4.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学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使学员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 小组讨论: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犯罪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3. 角色扮演:设置模拟情景,让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犯罪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纪录片或教育视频,帮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犯罪现象。
5. 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与方法。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员反馈: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第三课时:法律法规及其意义4. 第四课时: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第五课时:学员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六、教学内容:1. 犯罪心理分析: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环境预防: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机会来预防犯罪。
3. 自我防范:教育学员如何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避免成为犯罪的目标。
4. 网络安全与防范:针对现代社会网络犯罪的特点,教授网络安全知识,提高防范网络犯罪的能力。
5. 特殊类型犯罪:分析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特殊类型犯罪的特点和预防策略。
1. 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工具,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预防潜在犯罪行为。
2.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环境,让学员参与模拟犯罪场景,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大学生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2.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大学生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犯罪的能力。
4. 培养大学生关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识。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案例分析材料4.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
2. 提问:同学们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二、讲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等。
2. 学校因素:教育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等。
3. 社会因素:不良信息传播、社会风气等。
4. 自身因素: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1. 家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3. 社会: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提高社会风气。
4. 个人: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第二课时一、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预防青少年犯罪?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程序,增强法律意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场景。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是否提高。
2. 学生是否掌握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3.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文章。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1. 犯罪的概念和特点2.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难点:1.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犯罪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和方法。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对犯罪行为。
一、犯罪的概念与特点1. 犯罪的概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 犯罪的特点:(1)违反法律法规: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2)主观故意:犯罪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性,即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3)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4)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国家刑罚的处罚。
二、犯罪的原因与危害1. 犯罪的原因:(1)主观原因:个体素质、心理因素、道德观念等。
(2)客观原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
2. 犯罪的危害:(1)对社会的影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2)对家庭的影响: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
(3)对个人的影响:损害个人声誉,影响个人发展。
三、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1. 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
3.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5. 及时报警求助:遇到犯罪行为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预防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不良行为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重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2. 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3. 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的危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抵制不良行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犯罪案例,引起学生对预防犯罪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3. 分析犯罪的原因与危害:探讨犯罪背后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4. 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
5. 传授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教授学生如何预防犯罪,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6. 讨论不良行为的识别与抵制: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的危害。
8.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9.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抵制不良行为。
10.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提出自己的建议。
预防犯罪安全教育课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
2.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预防犯罪的能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平安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 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
2.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如何提高学生预防犯罪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PPT、案例等。
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关于预防犯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和危害。
2. 提问:同学们认为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二、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1. 教师讲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如: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介绍常见犯罪类型,如: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害等。
3.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具体表现。
三、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1. 树立法治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防范不法侵害。
a. 注意个人隐私保护,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b. 不与陌生人搭讪,避免上当受骗。
c. 遇到危险时,及时报警求助。
3. 提高自我防范能力:a. 学会识别犯罪分子,提高警惕。
b. 学会应对犯罪分子,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c.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预防犯罪,保护自己和他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收集关于预防犯罪的资料,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 与家人、朋友分享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了犯罪的危害,提高了预防犯罪的意识。
2.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高中生预防犯罪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会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1. 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3. 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2. 如何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的关注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类型?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基本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犯罪的类型: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破坏社会秩序犯罪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犯罪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犯罪?四、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预防犯罪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类型?2. 提问:如何预防和应对犯罪?二、新课讲授1. 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介绍我国的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
2. 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学会识别危险、避免危险、应对危险。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犯罪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四、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预防犯罪的方法。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学校园犯罪预防教育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校园犯罪的特点和类型,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共建和谐校园。
教学重点:1. 大学校园犯罪的特点和类型2.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大学校园安全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大学校园犯罪问题。
二、讲授新课1. 大学校园犯罪的特点和类型- 特点:隐蔽性、突发性、复杂多样- 类型:盗窃、诈骗、打架斗殴、性侵、毒品等2.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应对突发事件- 关注他人,关爱校园安全- 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举报违法犯罪行为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意识。
四、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校园安全提出建议和措施。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知识普及- 法律对校园犯罪的规定和处罚- 学生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调整心态,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 - 学会沟通,化解矛盾,预防犯罪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意识。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校园犯罪的预防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大学校园犯罪的特点和类型,提高防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
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
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犯罪与刑罚”教案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三、【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上课后由歌曲导入: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我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犯罪、没有邪恶,到处充满欢笑和友爱的世界里。
然而,在现实社会里,邪恶与犯罪还依然存在,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犯罪与刑罚。
(二)、【讲授新课】:二、犯罪与刑罚(板书)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自读提示”,阅读教材P97-101页。
自读提示:1、基本概念:刑法犯罪刑罚2、我国刑法的任务。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及特点提问:1、什么是刑法?1、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1)定义:(2)任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课件):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概括起来就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去区分一般违法和犯罪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个案例:(课件)过渡:那么,什么是犯罪呢?(课件):某高中生白某乘车不买票,乘务员检查时,他气势汹汹地大叫:“老子今天没有钱!”下车时,乘务员拦住他,他伸手揍了乘务员两拳,乘务员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
当地派出所拘留了白某。
事后,白某不但不改正,还怀恨在心。
一天,白某又纠集了几个社会闲杂人员,携带凶器上了那天乘坐的车辆寻衅闹事,将乘务员打成重伤。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白某有期徒刑7年。
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分组讨论:一、白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二、犯罪行为有什么基本特征?三、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A、犯罪的第一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一层涵义)——犯罪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这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最本质特征。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如果没有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犯罪与一般违法及不道德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区别它们的关键就在于危害程度。
所以,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和基础。
B、犯罪的第二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二层涵义)——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刑事违法性。
触犯刑法是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尺度,它也是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法律依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违反刑法的前提;违反刑法又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
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C、犯罪的第三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三层涵义)——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刑罚当罚性。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种评价,在某种情况下,刑罚重的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大,刑罚轻的说明社会危害性也相对要小一些。
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触犯了刑法,就应当用刑罚予以及时制裁,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
教师补充并进行技巧指导: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
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
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思想犯罪”。
识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时,可简化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板书:2、什么是犯罪?(1)涵义:(2)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师小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标准在于这人的行为必须同时具有以上这三个特征。
过渡: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刑罚处罚。
那么,犯罪分子应受怎样的刑罚处罚呢?板书设计:3、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犯罪的三个特征,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了解刑法、犯罪及应受到怎样的惩罚。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主刑和附加刑,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七课的教学重点,因为第七课主要通过讲述违法、犯罪及其制裁,对学生进行刑法教育。
主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教材表述了刑法的概念,刑法的任务,刑法的作用。
二是犯罪,犯罪概念有三层涵义,分别揭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讲犯罪的概念,必须结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掌握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对犯罪的概念也就掌握和理解了。
三是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讲刑罚的概念,主要弄清刑罚与其他制裁措施相比较而具有的特征;讲刑罚的种类,弄清主刑和附加刑的特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附加刑可以随主刑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教法建议1.利用教材或学生们在网络、影视等途径收集到的案例展示于课堂,使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如:怎样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犯罪分子为什么必须实行刑罚?…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收集身边的案例,设计研究专题。
然后以文字、照片、图片、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也可用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进行探讨。
如:关于主刑和附加刑的量刑问题。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犯罪的三个特征,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了解刑法、犯罪及应受到怎样的惩罚。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主刑和附加刑,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整堂课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从实例中让学生了解犯罪及其处罚。
第一步:复习旧课,适时引入新课。
1、复习旧课,填写下列表格:2、阅读投影一中的案例:初中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经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得人民币几千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提问:孙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为什么?人民法院判处孙某有期徒刑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
)孙某的行为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
因为,它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并受到了刑罚处罚。
人民法院判处孙某有期徒刑的依据是刑法。
教师从这里适时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犯罪,刑法、刑罚的关系。
第二步,介绍我国刑法及其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并填写下表:教师检查学生填表情况,并进行总结:刑法是一国家名义规定什么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概括起来就是惩治犯罪、保卫人民。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第三步,明确犯罪及其特征。
1、什么是犯罪?请同学判断: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并适时引出犯罪的概念。
违法行为是指一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犯罪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所以,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投影二: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