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
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
“犯罪与刑罚”教案
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
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
三、【教学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上课后由歌曲导入: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我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犯罪、没有邪恶,到处充满欢笑和友爱的世界里。然而,在现实社会里,邪恶与犯罪还依然存在,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犯罪与刑罚。
(二)、【讲授新课】:
二、犯罪与刑罚(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自读提示”,阅读教材P97-101页。
自读提示:
1、基本概念:
刑法犯罪刑罚
2、我国刑法的任务。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及特点
提问:1、什么是刑法?
1、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1)定义:
(2)任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课件):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概括起来就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去区分一般违法和犯罪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课件)
过渡:那么,什么是犯罪呢?
(课件):
某高中生白某乘车不买票,乘务员检查时,他气势汹汹地大叫:“老子今天没有钱!”下车时,乘务员拦住他,他伸手揍了乘务员两拳,乘务员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当地派出所拘留了白某。
事后,白某不但不改正,还怀恨在心。一天,白某又纠集了几个社会闲杂人员,携带凶器上了那天乘坐的车辆寻衅闹事,将乘务员打成重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白某有期徒刑7年。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一、白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二、犯罪行为有什么基本特征?
三、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A、犯罪的第一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一层涵义)——犯罪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及不道德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区别它们的关键就在于危害程度。所以,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和基础。
B、犯罪的第二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二层涵义)——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是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尺度,它也是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法律依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违反刑法的前提;违反刑法又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C、犯罪的第三个特征(即犯罪概念的第三层涵义)——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刑罚当罚性。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种评价,在某种情况下,刑罚重的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大,刑罚轻的说明社会危害性也相对要小一些。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触犯了刑法,就应当用刑罚予以及时制裁,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
教师补充并进行技巧指导:
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思想犯罪”。
识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时,可简化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板书:2、什么是犯罪?
(1)涵义:
(2)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师小结: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