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近来有年轻化趋势,说明: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以上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脏腑(1)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中风病临床路径与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一、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 编码为: I69.301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火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气虚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 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 I69.301 )。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5/ 1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超等。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意义
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差错,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和病床周转率
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调动 患者康复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患配合默契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减轻 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路径展望
临床路径模块化, 在研究、制定单个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基础上,根据患 者病情有机组合单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
持续改进: 挖掘中医文献精髓 汇集名老中医经验 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最 新进展 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补充和完善
谢 谢!
LOGO
/
标准住院表单
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 病情变异记录
临床路径概要
诊疗方案
诊断
治疗方案
康复方法:康复训练、 针灸、推拿、理疗 内治法:中药汤剂、中 成药、静滴中药注射液 外治法:中药熏洗疗法
疗效评价
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疾病诊断
疾病分期 证侯诊断
言语功能恢复评价 吞咽功能恢复评价 认知功能恢复评价 肩痛恢复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偏瘫、言语、吞咽、肩痛、认知 主要症状改善
治愈
好转
无效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量表评估
1 Brunnstrom分期 Fugl-Meyer
2 4 洼田饮水试验 MMSE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 失语量表评分
6 改良Barthel指数
P值<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其它指标评估
病情复杂 合并症 并发症多
功能障碍多
病程长
临床路径形成-——原有临床诊治模式
医 师 甲
医疗思维差异
医 师 乙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 I63 。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没心识阻挡者。
(2)中脏腑:中风病存心识阻挡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有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定符合中风病( 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 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1)血老例 +血型、尿老例、便老例 +潜血。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得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与脑梗死(ICD-10 编码:I63)得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得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为脑出血的患者。
(ICD-10:I61)(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在起病10-30分钟为进行性加重。
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1)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MRI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3.证候诊断:(1)急性期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
②肺热腑实,瘀阻清窍辩证要点:半身不遂,神昏目赤,项强身热,便秘溲赤,舌红绛,苔焦黄,脉洪滑数。
③痰浊内盛,蒙蔽清窍辩证要点:神疲肢冷,气短懒言,或神昏肢瘫,喉中痰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④元气不固,神明散乱辩证要点:头痛呕吐,四肢瘫痪,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自遗,舌痿苔枯,舌黯脉微。
⑤痰瘀阻络,自溢脉外辩证要点:肢瘫语謇,肢体麻木,头胀刺痛有定处,或猝然倒地,神昏烦躁,舌黯且散在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2)慢性期①阳气虚衰,瘀血内阻辩证要点:面黄肢软,气短懒言,口舌歪斜,语言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涩。
②肝肾两亏,筋脉失养辩证要点:眩晕耳鸣,语声低微或不语,神疲心烦,肢软无力,舌红苔少脉细。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脑梗死(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风火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 X线片(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或CTA等)、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聚体、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脑梗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中风病(TCD 编码为:BNG080;ICD10 编码为 I61、I63:);2、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脑梗死(ICD10 编码为)。
(二)诊疗依照。
中医诊疗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相关诊疗依照制定(见附件)。
西医诊疗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阻挡、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深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吵嘴倾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协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 )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照。
治疗方案依照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连续高升,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倾斜,语言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 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 15 克,黄芩、栀子、川芎各 10 克,生甘草 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语言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倾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圆滑,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 15g、胆星 12g、天竺黄 10g、半夏 10g、橙皮 15g、地龙 6g、僵蚕 6g、全蝎 6g、远志 10g、石菖蒲 10g、桑枝 10g、鸡血藤 10g、丹参 10g、红花 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直,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编码为:I69.301)。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管病学组急性缺⾎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6个⽉。
(3)后遗症期:发病6个⽉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1995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虚⾎瘀(三)治疗⽅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案(试⾏)》。
1、诊断明确,第⼀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为≤15天。
(五)进⼊路径标准。
1、第⼀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 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I69.301)。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本路径:(1)有明确⼿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脏病、⾼⾎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肤破损、溃烂或⽪肤病患者;有出⾎倾向的⾎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院检查项⽬1、必须的检查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2、病期属于急性期;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流变、电解质、甲功五项、血沉、C 反应蛋白、抗“O”、类风湿因子;3C肽、胰岛素抗体空腹、餐后2小时注:糖尿病病人必查;4心肌坏死标志物、乙肝五项;5凝血四项及D-2聚体;6心电图;7胸部X 线片;8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9血管功能评价颈部血管彩超;10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肿瘤标志物全套、头颅MRA、CTA、同型半胱氨酸、心脏彩超、24 小时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监测、脑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中风病的治疗需根据神志状态辨中经络、中脏腑、以确定疾病之轻重及预后;中脏腑根据病人症状特点,辨闭证、脱证;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①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2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等;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2风痰阻络证治法:息风化痰通络;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①星萎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萎等;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9g、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注:中风、闭证、脱证、病情危重变化较快,预后不良;应根据CT辨别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一般出血性占多数;有小便失禁者应配以留置导尿,头枕冰袋或戴冰帽,定期翻身拍背,定时吸痰、积极降低颅内压,管理血压;下胃管以保证饮食和服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预防和治疗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心电监护掌握心肾功能生命指征;脑出血患者若出血量大于30ml者可入脑外手术或碎吸治疗;2、辨证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粉针、灯盏花粉针、丹参酮ⅡA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3、针灸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尽早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4、耳针:利用耳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以脑干、枕、额、皮质下、心、肝为主穴醒脑开窍、宁心安神;5、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 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入相关穴位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改善脑部供血;6、穴位贴敷:把红花、当归等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黄酒调成糊状,放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通过刺激穴位,从而激发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以行气血、营阴阳;7、中药灌肠:采用中药灌肠增加肠的蠕动,防止肠道内毒素吸收,活血清利、泄浊排毒,尤其适用于中风昏迷、危重症病人;8、中药雾化吸入:采用中药制剂,以雾化设备将药物雾化后直接吸入呼吸道,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从而达到宣肺化痰之效;9、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10、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1、治疗设备及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拔罐疗法、低中频脉冲治疗、TDP照射、高压氧治疗等;12、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3、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14、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2、病程进入恢复期;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风火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流变、C 反应蛋白、电解质;3乙肝五项;4凝血四项及D-2聚体;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8血管功能评价颈部血管彩超;9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肿瘤标志物全套、头颅MRA、CTA、同型半胱氨酸、心脏彩超、24 小时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监测、脑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等;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2痰瘀阻络证治法:息风化痰通络;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①星萎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萎等;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9g、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2、针灸治疗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粉针、灯盏花粉针、丹参酮ⅡA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4、耳针:利用耳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以脑干、枕、额、皮质下、心、肝为主穴醒脑开窍、宁心安神;5、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 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入相关穴位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改善脑部供血;6、穴位贴敷:把红花、当归等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黄酒调成糊状,放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通过刺激穴位,从而激发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以行气血、营阴阳;7、中药灌肠:采用中药灌肠增加肠的蠕动,防止肠道内毒素吸收,活血清利、泄浊排毒,尤其适用于中风昏迷、危重症病人;8、中药雾化吸入:采用中药制剂,以雾化设备将药物雾化后直接吸入呼吸道,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从而达到宣肺化痰之效;9、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10、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1、治疗设备及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拔罐疗法、低中频脉冲治疗、TDP照射、高压氧治疗等;12、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13、康复训练: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14、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