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可西里》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纪实性拍摄手法在近几年的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种技巧不仅能够突出新时期下电影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情节进行还原。
下面就来结合影片《可可西里》的拍摄手法进行研究,对纪实性手段在整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标签:《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可西里》能够在诸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亮点便在于其纪实性手法的应用上面。
通常而言,纪实性影片必须要有十分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应当在进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纪录片的“即兴特点”引入长镜头和旁观视角等多种方式,在突出残酷现实的同时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
一、通过纪实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评论来看,《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其整个情节的真实感,可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会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涟漪,而在如今这个商业片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真实感则成为了观众翘首已久却可望不可得的“远方”,如果说一些欧美大片能够帮助观众通过3d眼镜、5d 影院来体验身临其境的美妙,那么《可可西里》则是通过各种镜头的转换和拍摄手法的应用,拨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真实与感动。
特别是大量的纪实手法应用下,各种长镜头、固定镜头进行转化,在直线型叙事手段的导入过程中更是将生物链的残酷与真实进行展示,引人深思。
二、纪实性下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能够将一种接近于残酷的真实通过纪实手段进行表达,首先,巡山队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可可西里》放映以前很多国内、国外的大型媒体都曾以“野牦牛反盗猎队”为主线进行报道,1997年至今国际针对藏羚羊羊绒的交易更是出具了各种法律约束,中国也将可可西里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举措的保护下可可西里的动物数量、藏羚羊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国人却无法真正的将“野牦牛队”的故事全部遗忘。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1.叙事手法:全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手法,客观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发生在可可西里一群维护藏羚羊的人们与猎杀者之间的追捕,以及人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之间的抗争。
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并且更具真实感,更加具有吸引力。
2.拍摄手法:①影片主要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大部分场面辽阔苍茫,将整个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下的人,动物,雪山,黄沙,河流放在一幅画面里,给人很大气宏伟的视觉感受。
②还有很多跟拍的镜头,记忆深刻的是他们一群人追赶偷猎者的场景,镜头随人的奔跑而奔跑,不断穿越不同的景物,由沙地上的奔跑到穿过河流,再一路尾随,直到定格在两个人的身上,追赶结束,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
③另外也有少数的近景拍摄,将镜头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物的身上。
如影片一开始对队长的近距离拍摄,将他的面部表情很好的传达出来,面色铀黄,头发凌乱,但眼神却锐利光亮,有着草原人的粗犷。
3.音乐、语言:①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很多藏文音乐以及经文,很符合可可西里当地的人文特点,给人一种神秘感。
同时将音乐配合在那些场景中,给人很震撼的效果。
其中有一场景:一群藏民围绕死者边走边念经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使影片更具人文气息和深刻内涵。
②影片的人物语言采用当地方言,有时朴实生动,有时幽默滑稽,有时粗放豪迈,将人物特征充分显示,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4.人物:①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过程,记者随那些守护藏羚羊的人们一起追捕偷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以及人与人的搏斗中相继死去,记者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到在可可西里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他原本的那套价值观是行不通的。
从记者的变化中我们也能认识的现实的残酷,单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是完全无法改变的。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而有血有肉,像队长和他们一群人自愿组成的小队伍,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
但他们又具有又具有共同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是他们凑到一起。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可可西里》是一部自然纪录片,该片以拍摄者在可可西里草原的实地拍摄为基础,记录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的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和行为。
该片自然纪录片风格强烈,没有涉及任何虚构或文学元素,完全以实景来呈现自然的真实状态。
以下是对该片的纪实性分析。
首先,该片的拍摄器材和场景布置都偏向自然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器材使用非常实用的长焦(超长焦)相机,以台车等支架进行固定,非常适合拍摄荒野中的动物,同时,拍摄器材也非常适合捕捉远距离的动物和景象,使得该片可以非常深入地呈现整个可可西里草原的美丽景象。
在场景设计上,拍摄团队大量运用航拍技术,用于展示广袤的草原和高山景观。
其次,本片的拍摄手法具有很高的纪实性。
影片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态和行为,让观众看到了自然的真实情景。
拍摄组选择跟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包括藏羚羊、草原狼、藏鸡和石鸡等,同时拍摄一些罕见的非洲野马,难得以多角度拍摄到它们的极为难得的迁徙。
拍摄者偏向于旁观记录,没有过多干预动物的生活,完全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影片中的音效也非常纪实,拍摄组采用专业的麦克风技术采集到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风声、鸟鸣、动物呼吸声等,这些声音非常生动,在观众看电影时增强了他们对自然景象的感知和体验。
总之,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非常强,完美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动植物生态系统的演变。
它提供给观众一些独特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到美丽自然的魅力,正如影片结尾明显传递的信息: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可可西里电影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电影影评范文《可可西里》电影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影片,该片于2004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关于藏区牧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之间的故事。
影片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电影以可可西里无人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牧民和一支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生活和工作的故事。
影片中,牧民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放牧,保护区工作人员则在这片区域内执行保护工作。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互相帮助的情感。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情感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牧民阿德勒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多布杰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矛盾成为了影片的核心。
阿德勒是一个坚毅的藏族牧民,他在无人区放牧,生活艰苦但坚韧不拔。
多布杰是一个保护区工作人员,他忠于自己的职责,但也深爱着这片土地。
两人在影片中的相遇和相处,让观众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友情和理解,也让人感受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珍惜。
影片的拍摄取景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导演陈凯歌选择了真实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作为拍摄地点,这让影片的场景更加真实和震撼。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牧民们的生活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被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让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辽阔和神秘。
影片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影片中的音乐既有藏族的民族音乐,也有现代的音乐元素,这让影片的氛围更加丰富和动人。
在影片中,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内心的震撼。
总的来说,《可可西里》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内涵的电影。
影片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情感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同时,影片的拍摄取景和音乐也为其成功增添了不少分数。
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电影,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片土地的美丽和珍贵,也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陆川导演《可可西里》影片分析
信仰的力量与生命的价值——影片《可可西里》人物分析影片《可可西里》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在都市题材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电影显得孤独、冷清,它打破了商业电影的虚幻缥缈,让最原始、最野性的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如电影中天葬的宗教仪式那样神圣,导演陆川让观众感受到了静默之中生与死的价值与信仰的崇高力量!这是一部关于殉道者赴死的影片,而死亡来的都是那么的悄无声息。
影片一开始队员强巴就牺牲了,而强巴的死是突然性的,因为盗猎分子的口气是那么的普通、寻常,原有的对于电影中坏人形象的印象,那种凶狠狡诈,集万恶于一身的罪恶形象一瞬间被动摇了,影片平静的记录着发生的事情。
对于死亡,影片并没有重彩浓妆的描绘,发生的如此突然,哀悼仪式也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因为这一切与可可西里那恶劣的环境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部片子打破了人的幻想,由于它太接近于真实,所以才显得那么残酷。
片中几乎没有给出观众任何对于道德衡量的尺度,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除此之外,就是信仰。
《可可西里》中的英雄不再是理想中的侠之大者,替天行道,惩恶扬善,而变成了荒诞的现实境遇中的放逐者。
日泰,还有那些巡山队员,他们用生命和激情在呵护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但同时他们又在靠卖皮子、开罚单维持着生存,理想主义的英雄形象在法律和道德的交错中日趋模糊。
日泰是整个片子的灵魂人物,而他也基本上是一个反常规的英雄,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塑造上是丰满的,可是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悲剧。
值得回味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尾,没有激烈的枪战,一共只开了3枪,而且第一枪是那么的突然,突然到观众连开枪人的脸都没有看见。
这个本片的高潮点也是用冷处理的方式完成的:日泰倒在地上,全景风沙大作,特写日泰的脸,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内部除了风沙掠过没有任何变化,听不到呼喊和哭泣,只有悲壮和冰冷。
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在理想主义与严峻现实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挣扎,这种结尾短而有力,回味无穷。
相比较于日泰而言,刘栋更使观众感到一点生机。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中国西藏地区可可西里高原保护工作的纪录片。
该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政府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非法盗猎者对这片宝贵土地的破坏。
这部纪录片的纪实性表现在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
片中展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美丽景色和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观众可以看到片中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对高原地区进行巡逻,抓捕非法盗猎者和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情景。
片中还展示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包括追捕非法盗猎者的行动、高原动植物的珍稀形象等。
这些都体现了纪实片的基本特征,使观众能够真实地了解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影片的纪实性还表现在对问题的客观描述和呈现。
片中并没有简单地把高原保护工作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而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揭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可可西里面临的严峻形势。
片中生动地展示了盗猎者如何使用高科技武器进行猎杀,如何非法贩卖珍稀物种。
这不仅凸显了盗猎行为的危害性,还揭示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片中还展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勇敢和辛苦,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良好互动。
这些客观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可可西里保护工作所蕴含的希望和困难。
影片还以纪实的手法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可可西里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高原风光、珍稀动物的震撼形象,以及面积广阔的高原草原。
这些真实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独特魅力,并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在于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客观描述和呈现问题,以及让观众亲身感受可可西里高原的魅力。
通过这种纪实的方式,这部影片成功地让观众了解到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
该片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了在西藏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片不仅在影视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引起了观众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本片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上。
影片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雪山、湖泊、草地等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宁静。
同时,影片中的摄影技术也非常出色,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展现了导演对于影像语言的深刻理解。
这些都使得影片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本片在影片内涵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上。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斗争的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片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使得影片在社会意义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本片在影片表演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出色的演员表演上。
影片中的主演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演技,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角色栩栩如生,更让观众对影片的情节产生了共鸣。
特别是在一些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演员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将影片的氛围和紧张感推向了高潮,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是一部在影视艺术、影片内涵和影片表演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影。
影片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更在于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强的影片,通过对藏羚羊的保护、藏民的生活和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的展示,呈现出了高原上的生存现状。
影片通过真实的纪录方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性评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递出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主题。
影片通过纪实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为观众提供了启示和思考,展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纪实性的描绘和深入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展示了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影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背景介绍、拍摄手法、真实性评价、主题、纪实性表达、意义、价值、启发、艺术成就。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影片的纪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片原始自然环境的壮美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唤起了观众对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在纪实性的表达中,影片还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命的可贵和珍稀动物的保护等。
这些主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形象语言得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影片也通过真实记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强烈的纪实性表达,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和艺术成就。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会受到其启发,激发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情感和行动,实现了影片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看过一遍,就不忍心再看一次的电影。
它实在是令人心酸,又令人感动。
它是表达对生命和信仰的礼赞的一部优秀影片。
影片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种原生态的味道。
几个主要演员如刀削斧砍般纵横沟壑的脸,一如可可西里那无边的荒漠映衬巍峨耸立的雪山,两种强烈的线条感混搭在一起,直入人心。
在电影线性的叙事结构中,离散地穿插着巡山队员们的各种悲惨遭遇,一场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破坏者之间的相互抗争的真实故事,简单、苍凉、血腥、甚至有些绝望与残暴,但真实直接,不必修饰,只是固执的存在。
可可西里,有着美丽而庄穆的雪峰,飘渺而迷人的云雾,可而珍贵的藏羚羊,本来是美丽的自然天堂。
然而,当偷猎者的魔爪悄然深入,罪恶的枪口指向一只只无辜的藏羚羊时,这些生长并热爱这片土地的藏民们愤怒了,他们无法坐视不顾。
于是,这群活在苍凉现实中不肯低头的汉子,凭着内心坚硬又难以摧毁的信念,用生命捍卫藏土的纯洁美丽。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是:可可西里的真实是什么?一副副横陈于雪山高原的藏羚羊骨架?如柳絮般轻柔飘飞的藏羚羊绒?是“泯灭人性”的盗猎者迈向极地的无奈?还是巡山队员捐躯广域天际的高洁?到底是什么?。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电影,在电影中展现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牧民的生活方式。
该电影由刘啸风执导,于2016年上映,其主要叙事手法是通过镜头来呈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生动地刻画了可可西里这个独特而又神秘的地方。
影片主要以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为背景,让观众深入了解这片大草原的独特之处。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超过5000米,是全球最大的高海拔自然保护区之一。
影片中镜头切换迅速,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的壮美景色,如雪山、草原、湖泊、河流等。
同时,该片也介绍了许多稀有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这些生动画面充分展示了可可西里的野性和原始。
这些画面充满生气,观众仿佛与野生动物们就在眼前。
另一方面,可可西里还是少数民族藏族的家园。
该片展现了当地牧民的生活方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文化人群。
在可可西里上放牧的牛羊伸展出他们的长长的羊毛和牛角,在绿色的草地上慢慢地遨游。
镜头的切换过程中,展现了一些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如蒸饼、烤羊肉、布达拉宫等,让人感受到当地的风景和文化气息。
影片除了展现可可西里的美丽,还着重探讨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非法狩猎和捕杀野生动物现象日益严重。
影片中展现了警察部门为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付出的努力,如抓获了获了大批非法捕猎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来控制非法捕猎等。
这种情况是所有野生动物保护区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影片行文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并参与到自然保护中的决策和行动中。
本片还着重阐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片中展现了一些当地牧民因缺少饮用水而离乡背井、因山顶上的防火巡逻任务而快充电的尴尬情境,凸显了高海拔地区基础设施的薄弱性。
通过可可西里这样的地方,表明了发展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可可西里电影观看感悟
可可西里电影观看感悟《可可西里》是一部讲述青藏高原保护问题的纪录片,由刘连昆执导,瑞士导演兼制片人弗朗索瓦·保罗担任制片人。
影片记录了在青藏高原上,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动植物物种都濒临绝种的悲惨现实。
影片自2004年上映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也成为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感悟。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青藏高原上许多动物的生活状况,比如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等等。
这些动物们在高原上以奇特的姿态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一起生活着。
然而,由于人类的种种开发和建设行为,他们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得恶劣,生存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藏羚羊最受伤害,其种群规模今天已经不足1978年的十分之一。
一些物种甚至受到了威胁,濒临灭绝的边缘。
电影最后以一幕可爱的小野牦牛对着镜头的方式结束,但是该片中反映的情况却是令人担忧的。
它提醒我们要意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受到人类破坏难以挽救。
我们需要制定更好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和这些因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生物。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电影中,人类和动物有很多交集。
人类在青藏高原和动物们共同生活,人类的活动对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管是铺设公路,还是建设大坝等靠近生态敏感区,这些行为都在给高原上的动植物造成压力,并可能导致它们终结的命运。
人类需要深入思考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认识到与自然世界紧密相连,我们只有在自然界中找到我们的一切附属物,包括我们自己。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电影中反映了高原上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发展模式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需要认识到:当环境严峻的时候,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如果不能发展并且不将这种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那么良好民生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就永远无法实现。
因此,人们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采取更好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好的方式与自然环境相沟通,以平衡的方式发展,以保护我们所生存的土地和动物为目标。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该影片围绕着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展开,深入记录了这片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影片以其真实的纪实性和震撼人心的场景,深刻地展现了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成为观众们心中不可忘怀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纪实性体现在其真实的拍摄场景和内容上。
影片的制作组深入青藏高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拍摄,记录了大熊猫、藏羚羊、藏野驴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任何剧情编排或演员表演,这使得影片具有非常高的纪实性。
观众通过影片可以感受到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动物生存状态,这是纪实性电影的核心所在。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视角,将青藏高原上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宏大的青藏高原,磅礴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动物群落,这些画面犹如一幅幅美丽的油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影片也展现了野生动物们生存的艰难和挣扎,观众可以看到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较量,让人深刻理解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使得影片在纪实性上更加突出。
影片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其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真实记录上。
影片展现了一些生态保护工作者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不懈的努力,他们在高原上进行科学研究、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影片通过真实记录这些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程度。
这种真实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影片的纪实性,也让观众产生了对这些工作者的敬佩和支持。
影片在纪实性上的突出还体现在其对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深刻剖析上。
影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和深入的调查,展现了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让观众看到了它们生存的困境和面临的威胁。
影片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分析,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濒危动物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
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
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
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
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
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可可西里影评(精选5篇)
《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一):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向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回到后发现状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持续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向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杯具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就应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职责。
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可可西里影评(1)
可可西里影评简介《可可西里》是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陈思诚编剧,饰演一部描写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的电影。
该电影于2004年上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
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详细的影评。
剧情梗概《可可西里》的故事发生在西藏高原的一个叫做可可西里的地区。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支保护区巡逻队展开,他们的任务是保护这片高原上的珍稀野生动物以及维护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
然而,这项任务并不轻松,他们需要与偷猎者作斗争,不同环境中的艰辛以及极度恶劣的天气条件。
他们坚守岗位,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上的生物而不懈努力。
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保护区巡逻队员们的日常工作,还展现了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亲情之间的牵绊。
他们需要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与家人保持联系并承受离别之痛。
整个电影情节引人入胜,生动地展现了保护区巡逻队员们的艰辛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主题与意义电影《可可西里》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赏。
其主要探讨了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者的责任和勇气。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巡逻队员们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影片还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保护区巡逻队员们不仅要保护野生动物,还要面对极端的天气和艰难的工作条件。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使得观众们对自然界的伟大和美妙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描绘保护区巡逻队员的工作时,影片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保护区的前线,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而奋斗。
这样的精神给予观众们以启示和激励,激发了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的意识。
观影感受《可可西里》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壮美和神秘,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宝贵以及人类应该对自然负有的保护义务。
电影的画面非常精美,捕捉到了西藏高原的壮丽景色以及动人的自然风光。
同时,影片的剧情也非常引人入胜,充满了紧张、惊险、感人的情节,让观众不禁为主人公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动容。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娄烨执导,陈凯歌监制的纪录片,该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青藏高原上一支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公益组织的工作,展现了保护者们的艰辛努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镜头,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壮阔美丽的荒凉草原画卷,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现了纪实性的魅力。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呈现了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可逾越的自然保护区。
影片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镜头和镜头外的声音,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荒凉。
观众可以看到辽阔的高山草地、清澈的湖泊和蓝天白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影片也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例如冰雪覆盖的峭壁、冰川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这一切都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无法想象的自然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和美丽。
影片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藏羚羊的生存状态和保护者的努力。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故乡,这个物种在这片荒凉之地生存着。
由于狩猎和盗猎,藏羚羊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而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将看到保护者们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巡逻、守护和拍摄,保护藏羚羊免受猎杀和非法贸易的侵害。
观众可以看到这些保护者的艰苦劳动、坚毅的意志和对自然生态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以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影片展现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高山草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只野生动物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观众可以看到,当地的牧民、保护者和科研人员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和珍惜。
这些都让人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镜头分析:环境造型与全景张力一、主角可可西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可可西里》的镜头语言是冷酷,内容也是。
营造好电影的空间,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其有整体感的空问构架。
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奇观,它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可西甲》独具韵味的环境造型选择计刊可西里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青藏线上那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星罗棋布、明镜般的湖泊和冰河,连绵起伏、雄奇秀美的巍峨雪山,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等自然风光一气呵成。
这些景致非常美,却非常危险。
在影片呈现可可可西里生存的残酷之前,有一个段落先铺陈了它的绝美:低沉好听的歌声借流水、白云这些环境造型景物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似流水似流水,阿妈不管我走到大涯海角,我都会回来,亮晶品的白云捎去一封信思念您……”然后是那个星空,那个美得不像人间的夜空,因高原缺氧而睡不着的男人们正讨论着,“可可西里在藏语里就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夜色里,四个面容模糊的男人提到可可西里,话语自豪而温柔,就像谈起自己的恋人或者母亲。
空间环境与此时人物的心境、情绪那么吻合,巡山队员身上的单纯、质朴、勇敢、执著自然延伸开来,得到外化和强化,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给电影也给壮士们营造了一个短暂的抒情段落。
“后来这个地质学家〔在布格达峰)失踪了,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这里到处是吃人的流沙。
”对话之后,依然是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只是,我们看到了它神秘、绝情的另一面。
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独特的可可西里,始终在低调地旁观它见证幸福与温柔,也见证死亡。
大全景一全景。
如画的戈壁,远处,一辆吉普车开近。
车停,发动机的轰呜声。
特写。
轮子急速转动却不能前进,蓝烟、激起无数流沙。
全景。
汽车在戈壁滩上挣扎中景。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简介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展现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壮观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可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楼”,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吸引着无数科考队和摄影师前来探访和记录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和脆弱,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纪实性的体现影片《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背景选定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也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个偏远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影片还还原了真实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真人真事的还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成功,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2.2 真实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其真实的背景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影片通过真实的背景展示了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土地,以及其中生活的动植物。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高海拔、恶劣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有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雪域高原的壮歌——评《可可西里》的艺术表现《可可西里》以巡山队的经历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技巧将巡山队员们英勇伟大的形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出高原环境下人的渺小。
本片用了纪实主手法表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形象的阳刚、悲壮的美。
色调基本上是冷色调,色彩大部分也只是黑白色,高原上的流沙和大雪是单调的颜色,更加真实地再现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巡山队员的伟大与坚强,而间断的音乐则是富有民族气息和宗教色彩的高歌。
戏中大量的脚步声则是画外音造成类似同期声的效果,造成激烈紧张的客观音响,展现出当时环境的悲与人们的坚强的一面。
本片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也惟妙惟肖。
本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寻山队成员与偷猎人相冲突的一面,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队员们竟省下一个馒头的一半给偷猎人吃,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他们也齐心协力的与其作战。
他们一起推陷入冰泥中的车,救人,也刻画出马占山等人矛盾的一面,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而犯法捕获羚羊,但也有其善良的一面。
如马占山静静地看着死去的日泰,他心里复杂又无奈,然后又给记者指路,让他走出大山。
再现出环境的残酷,社会、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的一面。
而长镜头运用方面也真实的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一切故事:在演绎刘栋时增添了他的几处文笔,表现了他的爱情生活,也叙写了他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东西。
特别是当他陷进流沙时坚强的挣扎带给人一种很悲哀的感受,就像心被扎痛一样,慢慢的,他被埋没了。
留下的惟有晃动的细沙,但让观众无法容忍:就这样在这个世上消逝了吗?不,他的精神永远活着。
本片还通过叫板式蒙太奇运用对话方式展现了故事情节,如记者与日泰对话,当记者向日泰询问马占山等人,刘栋、洛桑他们各怎样了时,影片立即出现他们所处的境况,具有条理性,很自然的演绎,更展现出他们坚强、勇敢的一面。
就在日泰等人追赶那些小羊贩子的戏时用了跟移镜头、随后切镜头、中景、远景搭配,脚步声不停,使节奏加快、气氛更加紧张,让人在可怜那些农民的同时更被队员的精神所感动:大雪天脱掉裤子到河那边追羊贩子。
在细节处理方面也把情节渲染的更加完美。
当日泰和队友们一起去看洛桑时,他告诉洛桑强巴死了,洛桑刹那间怔住了。
镜头中出现了他的背景,随后是他的脸部特写,形象刻画出他当时的复杂心情,当队友闷离别时反复出现他们拥抱的镜头形象地表现出人生的反复无常,也许转眼间便消失。
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锋陷阵。
还有,当记者问日泰他们能不能走出去时,日泰反复说着“但愿不要下雪,不要下雪”。
一次比一次揪心、震撼。
另外,当他们谈起彼此来之前的职业时,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坦然,甚至有时说话时他们的口音都不一样,惟有青海师范毕业的那个队员可用正宗的普通话和记者交谈。
他们是由不同身份的、不同语种的人结合起来的寻山队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人一觉醒来,镜头一摇便出现了远景,摆在人面前的是数不清的羚羊骨,他们默不做声的站在那里,可是人们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疼痛,残忍的一切带给人的是死亡的气息,带给人的是愤怒和忧伤。
最后,影片结束前的场景日泰被打死前面对着很多的偷猎手,他毫不畏惧,坚定的对李老板说:“你打了我的羊子。
”直到他被人打死,静静的,就这样死去,虽然没有色彩和音乐的渲染烘托但很真实的带给人们一种很悲壮的感觉:他竟然这样死去了高原上布满了他们的踪迹,他们身上闪耀着光辉的花环,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影片的确带给了人们心灵的震撼,不失为一部好影片。
生命谱写的绝唱——评《可可西里》的声音风格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声音风格。
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
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
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
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
”“你应该去做个老师。
”“干这个有意思。
”……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
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
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
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
影片结尾马占林为求尕玉说的话,让我们也感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背景音响的运用,强化了《可可西里》的真实感,渲染了画面气氛。
同时,配合影像画面,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
日泰等人去巡山之前,刘栋所在的歌厅里所发出的划拳声、倒酒声、震耳的音乐声,还有刘栋的抽泣声,这一系列音响的运用,暗示了巡山队员将要前往地带的荒凉、荒芜和寂寥。
巡山队员火葬400多只羊骨头时,天上传来秃鹫的悲凉叫声,以及羊骨头燃烧发生的“哧哧”声,还有呼啸的风声都渲染了生灵遭受涂炭的凄凉,还有巡山队员沉重的心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尕玉在卡车上问马占林关于扒羊皮的事情的这一场景中,咳嗽声、递烟声、挂在车顶的油灯在摇晃的“吱吱”声,渲染了一个噪杂的氛围,扩展了镜头的空间、增加了银幕的信息量。
音乐烘托出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衬托出片中人物悲壮、感伤的心境。
影片开篇的声音强调写实风格,没有任何配乐,强巴被盗猎分子杀死后,低沉、悲凄的音乐响起,抒发了创作者压抑的心情。
这时影片切换镜头,响起了苍辽、沉稳的藏族乐声,随着尕玉访问的旁白,影片开始展示青海特区的风土人情。
巡山队员弹尽粮绝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唱起了《似流水》,喝水的缸子从一个队员手中传到另一个队员手中,黝黑的面庞、爽朗的歌声,表现了巡山队员坦然面对困境的乐观无畏精神。
巡山队员在呼啸的风雪中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以信仰来捍卫美丽的青山、可爱的家园、圣洁的土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人间绝唱。
拨动心弦的壮歌——评电影《可可西里》著名影星巩俐在柏林电影艺术节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曾说:“我一直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正是基于这一点,《可可西里》算作一部不错的电影。
它以写实的手法,在看似平淡拙朴的故事演绎中,却猛烈拨动观众的心弦,使观众经历了心灵的颤栗和感情的倾泻,从而感受到人生的某种意义。
电影《可可西里》把一切粉饰的东西都抛掉,还原生活的本真,正是这生活的原生态将观众震憾。
如片头那场戏:近景中的强巴正在熟睡,导演惟恐惊醒似的缓慢推进,又暗示着危险在一步步逼近,镜头猛地一“切”便是强巴跪在地上的近景,只见盗猎者脸上的鲜血,强巴便死掉了,平淡却又真实,突然却不夸张。
毫无戏剧性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死亡,导演更是用静场表现死亡的真实,正是这种平静触动了观众对生活本真的心灵感动,启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运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也是打动人心的一个方面。
无论是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还是“无人区”的吃人流沙,都再现了巡察队员生存环境的残酷。
就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康巴汉子刘栋短暂凄美的一生被导演用几个经典镜头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卖皮子后用钱砸头的细节展现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流沙中悄然无声地死去使刘栋一个普通巡察员以无私奉献的形象矗然而立。
正因为此,观众的心弦被拨动才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除了影片的真实风格,对巡察队精神的歌颂也成为观众心灵震憾的原因。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随着主观镜头的不断拉动,巡察队员变得越来越小,仿佛被周围的雪山吞没。
全景、远景更表现了巍峨雪山中人物的渺小、孤独和寂寞。
没有编制,没有工资的巡察队员忍受三年寂寞,还要时刻面对危险的临近,正是一种纯朴信念和对可可西里的信仰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进,这无疑令现代社会的观众在浮躁的社会里找到心灵的慰藉。
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曾说:“电影应使导演与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彼此寻找心灵震憾的结晶体,正源于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的有机统一。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蒙太奇段落:前景中日泰告诉巡察队员强巴走了,导演没有正面拍摄听者的表面,而是通过切菜声的嘎然而止,使观众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平静与震惊,冷色调为主色调的影片,此时巡察队员的红衣局部色像更暗示给观众剧中人物的心绪强烈。
高速镜头中巡察队员为自己而歌,笨拙的舞蹈演绎出他们内心的悲愤,对比蒙太奇的运用中声色的完美统一,使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都得到强烈的震憾,悲壮的撞击。
影片最后日泰被杀的那场戏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
全景孤独无助的日泰与盗猎分子众多形成鲜明对比,力量悬殊显而易见。
日泰坦然面对,孤身前往,刚打盗猎头子一拳,便突然倒地下抽动死亡。
写实的技法使简约的画面更准确、丰富、细致入微和有力量。
导演一反常规英雄人物拍摄方法,没有用高速镜头和复现蒙太奇表现英雄人物倒地时的高大,而用静场的处理,造成观众内心的震憾,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氛围,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单用突然增大的风雪声达到主观效果,撞击着人的心灵,如寓言一般诠释着人类生命的本质,人类命运的本质。
别林斯基曾说,电影的艺术就在于以浮雕般形象、色彩等电影元素沟通导演与观众的心灵,达到彼此的和谐、静默。
正因如此,电影《可可西里》成为陆川导演打动人心的又一力作。
真实之美——评电影《可可西里》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无疑是一部令人尊敬的影片,它以比较真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可可西里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导演无论在镜头的组接、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节的描述还是音响的处理等方面,都将这种真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镜头的组接给人以真实感。
如在片头强巴被杀害的那场戏中,一开始导演将镜头慢慢推向巡逻劳累而熟睡的强巴,此时画面上没有任何的声响;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强巴被叫醒,周围是持枪的盗猎者;再下一个镜头强巴被盗猎者绑住了手脚;最后一个镜头强巴被盗猎者开枪打死——没有任何的音响效果,没有高速镜头,甚至连哼声都没有,有的只是如狗般的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