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以班主任为主角,全体师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在我校真正开展起来。
现在,实验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工作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根据我校的校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一、引言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们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和情感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实践活动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
二、实践活动的背景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竞争意识泛滥,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引导的对象。
因此,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1.目标设定设定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表达方式的培养和感恩行动的促进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活动内容(1)宣传教育在学校内外张贴感恩教育相关的海报,举办感恩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亲子活动开展感恩日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们感恩的习惯。
(3)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如清扫卫生、帮助老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4)班级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感恩班会,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班级互动,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感激之情。
3.活动评估与总结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改进,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
四、实践活动的效果及分析经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和他人的付出,培养了一种感恩之心。
2.学生的感恩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参与感恩班会和亲子活动,在表达感恩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志愿者活动和班级活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实践活动的启示与展望1.教师的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活动需要由教师担任引导者,教师是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养成的榜样,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人的帮助和付出。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选题(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人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日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2016年开始,国家虽然放开了生育二胎,但是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已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班级,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
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在班级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素质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
这种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的不良倾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危险的。
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一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
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悲剧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班级必须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学⽣感恩教育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选题(⼀)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个古⽼的民族,也是⼀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常说的“受⼈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学阶段是⼈⽣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些⾏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的⼀⽣。
当前在我们的⼩学⽣⾝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痛⼼和警醒:据调查孩⼦们⼼中所崇拜的对象⼤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的⽗母。
“可怜天下⽗母⼼”,⽗母在孩⼦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母的孩⼦却是少之可怜。
孩⼦尚且对⽗母不怀感恩之⼼,更何况对同学、对⽼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私,原因是多⽅⾯的:现状之⼀: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种⽂明,感恩是⼀种品德。
⼈有了感恩之⼼,⼈与⼈、⼈与⾃然、⼈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感恩⼼理的存在⽽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中播种⾼尚的道德的种⼦,引导他们学会做⼈,学会做事,以平和之⼼、感恩之⼼来对待学习,对待⽣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节⽇进⾏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进⾏感恩教育,每年11⽉的最后⼀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
这⼀天⼈们欢聚⼀堂,进⾏⼀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年⾥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向爷爷奶奶⾏叩拜⼤礼,“感谢⽗母给了我们⽣命,感谢⽗母的养育之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2016年开始,国家虽然放开了生育二胎,但是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已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班级,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
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在班级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素质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
这种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的不良倾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危险的。
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一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
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悲剧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班级必须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最新《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
现把在我班实施“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成果汇报如下: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将近30名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女生居多)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报告gzzongjie/gzbg/gzb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2、逆反与任*、依赖*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能力,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
(男生居多)3、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
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
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 作者:
———————————————————————————————— 日期: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总结“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精选文库孝敬父母的道德品;感激老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的良好品;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中互相帮助,于助人;感激自然的予之恩,使“ 境,保自然”成学生的自行。
家校互动感恩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家校互动感恩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2024互动感恩教育活动总结报告
2024年,江苏中学继续开展以互动感恩教育活动为主体的校本教育
活动,得到了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
的效果。
一、开展背景
社会发展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孩子们的心灵文化
更加重要,其中思想品德和健康素质更是影响孩子今后生活、家庭及社会
的重要因素。
在孩子们受到外界影响的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第一环境,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安全、健康、美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庭养育的过
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终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为了更好
地认识孩子们,培养他们社会公德、道德观念,我校继续开展家长、学生
互动感恩活动,旨在提升孩子们的感恩意识以及学习和活动能力。
二、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庭活动。
家长参与:家长可以参加学校安排的学习会议,共同学习相关讲座和
文章,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感恩意识及对感恩的理解,探讨如何更好地引
导孩子学习,学校活动: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分组讨论,探讨感恩的普遍性,了解感恩的重要性,激发自身的感恩心,分享如何如何学习感恩。
家校协同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实践与研究
家校协同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实践与研究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家校协同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冷水江中心学校课题组[摘要]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从分析感恩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入手,针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薄弱环节,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对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
并形成家校统一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理念;借助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体验感恩情怀;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实施感恩行动;最终使学生的感恩水准得到提升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学校、家校协同、小学生、学会感恩、实践研究前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新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孩子充分了解、感受和体会家庭的亲情、社会的温情,在广大孩子中树立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家乡、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我们选定了符合现代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感恩教育。
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确定了“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和依据(一)理论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们进行家校课题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点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这就说明学生要心有他人,对别人心存感激,为他人着想,感念恩情,这就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很好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龙山县第一小学课题组主持人:彭道双研究人员:杨玲彭博殷仙桃宿云阳东升李明张玉君廖琼黄大荣储昌国田月英一、问题的提出: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大部分家长有过于溺爱孩子的倾向,已习惯了在孩子身上“只管付出,不图回报与感恩”。
二是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011年4月我们对五年级家长进行了一次“接送放学家长礼貌用语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经常会对长辈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4.02%,有时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1.17%,偶尔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9.88%,从来都不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4.92%。
从这个小小的调查中发现,我们的队员认为长辈送他们来学校接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说“谢谢”“再见”之类的话。
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近4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也存在着冷漠、厌学、贪玩、网迷、早恋、对抗父母师长、盲目攀比、暴力倾向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孩子的学业,家庭的生活,学校的工作,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困扰!现代社会呼唤感恩教育!基于以上思考,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我们选定了符合现代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感恩教育。
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确定了《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小学生各种各类各级活动中开展的感恩教育。
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社会、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三、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和家长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明白感恩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2.通过活动,让学生拥一颗感恩的心,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的关爱。
3.使更多家庭学会感恩,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并将感恩之心回报于社会祖国。
四、课题实施方法、步骤:(一)实施方法:1.问卷调查法:调查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感恩奉献等行为,统计具有良好修养的家长比例,为课题实验提供依据。
2.座谈法: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支持并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3.活动实践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二)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1)收集有关资料,为课题做准备。
(2)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时间。
(3)确定实施实验年级(五年级共3个班)。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3年5月)(1)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2)举办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态度。
(3)开展系列感恩主题系列班队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开展“走进家庭,学会感恩”活动。
(5)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具体措施与过程: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徐德顺校长任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负责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李连凤主任任组长,课题的主持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吸纳了45名领导和教师任课题组研究人员;划拨了专用金费,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保障和支持。
(一)培训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提升认识和理论水平2011年4、5月,课题主持人组织15名研究人员上网搜寻和查阅相关理论书籍,学习“感恩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写下不少于三千字的学习心得,要求每位研究成员最少能做一个相关的理论讲座。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精细化管理,走“大德育”之路,“感恩教育实践”正好顺应了“大德育”的主旨。
所以全校61个班级都成了我们的实验班,全校老师都是课题的实验教师。
2011年6月开始,由课题组的5位成员老师先后对学校61位班主任和全校教师进行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感恩教育弱化的危害》、《感恩教育离不开你我他》、《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有哪些途径》、《实施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文化》等理论知识讲座,使他们对感恩教育的意义、方法等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挖掘常规工作中和学科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和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感恩教育。
(二)家校社无缝对接,清扫教育盲区记得一次三八妇女节,班主任老师给一年级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给妈妈或者奶奶端洗脚水。
有男生的爷爷说:“你们老师怎么布置这么搞笑的作业?你别端了,写字去吧。
”这件小事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的认识水平对教育是多么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加少不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我校很早就成立了家长学校,一直以来都在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
家校课题开展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到位:我们给所有的学生家长发放了《家长教育读本》和《科学教子艺术》,推荐他们订阅《家教》杂志,并倡导他们认真阅读、学习,定期举办“家教心得征文比赛”和“优秀家长经验交流讲座”;除了家长会以外,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校联动周”活动,邀请家长代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老师、走近孩子,在共同学习和游戏中、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就“感恩教育”,我们向家长发放了“感恩教育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平时的“知恩、感恩”状况;进行了《溺爱——爱的误区》、《感恩教育,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感恩教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等专题讲座。
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派出所实行“警校文明共建”,与乡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教扶贫”,在街道社区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在郊区农村成立劳动实践基地等等,使学校、家庭、社会无缝对接,不留教育盲区,组建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形成最佳的结构系统,以便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
此外,我们还作了以下准备工作:1.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感恩奉献等行为,为课题实验提供依据。
2.举办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态度,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
3.营造“感恩”氛围。
充分利用班级晨会班会、板报画廊、班级小报及班级文化布置等传媒,开展感恩主题的班队会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
(三)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在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重在活动。
三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学校网站和校报等,宣传学校开展活动情况,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按照计划每月都有感恩主题,每日都有感恩行为,通过小品、亲子共读、唱感恩歌曲、班队会等形式形成积极向上的感恩文化氛围。
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关爱,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1.“感恩”主题班队会、故事会。
学校要求各班每月举行一次“感恩”主题班队会、故事会,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激养育自己的人,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师,感激一切给予自己点点滴滴关心和帮助的人。
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底发出感慨,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的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感恩”主题班队会、故事会,给了学生一个倾述爱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2.“感恩”作业。
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次“感恩”作业,可以帮父母做家务: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按按肩膀、洗洗脚;经常问候长辈,让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便能从自己孩子口中,听到最舒心的话语,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忘却一天的疲劳和烦恼。
也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还可以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每做过一件“感恩”的事,就在爱心记录卡上记录好,每月评比一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颁发“爱心”小勋章。
3.利用特殊时间开展特色“感恩”活动。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每周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国庆节组织“唱红歌经典诵读”比赛,元旦节举办“感恩的心”文艺晚会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树立爱国意识。
不但引导了正确的思想,还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
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这些特殊的日子,老师都会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感恩”。
除了这些常规、定期的“感恩教育活动”外,我们还组织了以下活动:11年5月,为支教对象——洗车小学捐款捐物,全校师生积极“献爱心送温暖”;6月,“孝父母、敬老师、爱学校”讲故事、演讲比赛,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关爱,真挚地抒发内心深深的谢意;12年3月,“洁净龙山城”活动,让街道亮丽清新;5月,太平村“农家一日行”,文学社成员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珍贵;13年3月,“留住雷锋”主题班会评比,学生们感受到了雷锋的伟大,感恩的意义所在;4月,“万人亲子野炊(野餐)”,学生、家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亲情的甜蜜……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对事间万物,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一)通过开展长达一年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