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龙山县第一小学课题组
主持人:彭道双
研究人员:杨玲彭博殷仙桃宿云
阳东升李明张玉君廖琼
黄大荣储昌国田月英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大部分家长有过于溺爱孩子的倾向,已习惯了在孩子身上“只管付出,不图回报与感恩”。二是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011年4月我们对五年级家长进行了一次“接送放学家长礼貌用语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经常会对长辈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4.02%,有时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1.17%,偶尔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9.88%,从来都不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4.92%。从这个小小的调查中发现,我们的队员认为长辈送他们来学校接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说“谢谢”“再见”之类的话。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近4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也存在着冷漠、厌学、贪玩、网迷、早恋、对抗父母师长、盲目攀比、暴力倾向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的学业,家庭的生活,学校的工作,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困扰!现代社会呼唤感恩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我们选定了符合现代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感恩教育。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确定了《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小学生各种各类各级活动中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社会、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和家长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明白感恩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2.通过活动,让学生拥一颗感恩的心,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的关爱。
3.使更多家庭学会感恩,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并将感恩之心回报于社会祖国。
四、课题实施方法、步骤:
(一)实施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感恩奉献等行为,统计具有良好修养的家长比例,为课题实验提供依据。
2.座谈法: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支持并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3.活动实践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1)收集有关资料,为课题做准备。
(2)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时间。
(3)确定实施实验年级(五年级共3个班)。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3年5月)
(1)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2)举办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态度。
(3)开展系列感恩主题系列班队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开展“走进家庭,学会感恩”活动。
(5)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具体措施与过程: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徐德顺校长任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负责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李连凤主任任组长,课题的主持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吸纳了45名领导和教师任课题组研究人员;划拨了专用金费,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保障和支持。
(一)培训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提升认识和理论水平
2011年4、5月,课题主持人组织15名研究人员上网搜寻和查阅相关理论书籍,学习“感恩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写下不少于三千字的学习心得,要求每位研究成员最少能做一个相关的理论讲座。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精细化管理,走“大德育”之路,“感恩教育实践”正好顺应了“大德育”的主旨。所以全校61个班级都成了我们的实验班,全校老师都是课题的实验教师。2011年6月开始,由课题组的5位成员老师先后对学校61位班主任和全校教师进行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感恩教育弱化的危害》、《感恩教育离不开你我他》、《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有哪些途径》、《实施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文化》等理论知识讲座,使他们对感恩教育的意义、方法等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挖
掘常规工作中和学科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和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感恩教育。
(二)家校社无缝对接,清扫教育盲区
记得一次三八妇女节,班主任老师给一年级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给妈妈或者奶奶端洗脚水。有男生的爷爷说:“你们老师怎么布置这么搞笑的作业?你别端了,写字去吧。”这件小事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的认识水平对教育是多么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加少不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我校很早就成立了家长学校,一直以来都在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家校课题开展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到位:我们给所有的学生家长发放了《家长教育读本》和《科学教子艺术》,推荐他们订阅《家教》杂志,并倡导他们认真阅读、学习,定期举办“家教心得征文比赛”和“优秀家长经验交流讲座”;除了家长会以外,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校联动周”活动,邀请家长代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老师、走近孩子,在共同学习和游戏中、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就“感恩教育”,我们向家长发放了“感恩教育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平时的“知恩、感恩”状况;进行了《溺爱——爱的误区》、《感恩教育,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感恩教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等专题讲座。
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派出所实行“警校文明共建”,与乡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教扶贫”,在街道社区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在郊区农村成立劳动实践基地等等,使学校、家庭、社会无缝对接,不留教育盲区,组建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形成最佳的结构系统,以便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此外,我们还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1.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的感恩奉献等行为,为课题实验提供依据。
2.举办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课题研究的态度,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
3.营造“感恩”氛围。
充分利用班级晨会班会、板报画廊、班级小报及班级文化布置等传媒,开展感恩主题的班队会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