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43e9e5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b.png)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e986a02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c.png)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应道,舍易,反求诸己”的修身智慧,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更多的是指一种中等偏向于平衡的道德行为准则,它即不像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那样“自强不息”与否,也不仅仅是永远活在传统中,中庸之道给人的感觉主要是一种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严格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性的实用的理念,以此来调节行为,使得行为能够适应社会的潮流,从而达到自身及社会之利益的最佳平衡,这就是孔子所谈到中庸之道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所在。
孔子认为,任何行为均要在中庸之道中得以实现。
他认为,人们在做出任何决定时,必须根据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来做出判断,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公正是根植于主观立场中的。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时代背景下的客观眼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各方势力的均衡及其关系的协调,从而确定行为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孔子所着重的公平理念,也是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所在。
同时,孔子也认为,每一种行为都有其责任范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它付诸行动,以达到所预期的结果,这就要求行动者有足够的自律,而不是以个人幻想来去实现。
另外,孔子也指出,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进行太多行动,而应当将它们分解,迈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小步子,以达到最优状态。
总之,孔子中庸之道是一种建立在“以自己的内心主观为基础,并结合外部环境及客观情况,以及社会关系和立场的平衡”的理念之上,在取舍平衡、谋求中道和排除异常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道德行为守则的普遍主义。
中庸之道也强调谦逊的态度,这便是一种理性的实用主义,它让人们在实现自身价值和合乎社会规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0bccd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8.png)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中庸之道”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儒家的解释: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它主张人们在言行上要保持适度,不过分也不过分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儒家认为,“中庸”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2. 道家的解释:在道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3. 佛家的解释:在佛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境界。
佛家强调“中道”,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5f2f16b7360b4c2e3f64b1.png)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ab22d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f.png)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61ad52c915f804d2b16c1d8.png)
孔子的中庸之道柯原(荐稿)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最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在《论语·先进》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子张处理事显得过了一些,子夏处理事又显得不足”,子贡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回答:过和不及的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取中间状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如果用数学方式来表示的话,中庸之道就是0.5或黄金分割位0.618,实际上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定量的值,它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
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取其中间状态,它如同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是呈S形的,是一条变化的曲线,随着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使阴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是变化之道,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变化,所以也是自然之道,是顺其自然之道。
比如,我们处理事物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斗争还是团结?如果取中间状态,就是不坚持也不妥协,不斗争也不团结。
不用说,这种中间状态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即使可以做到也不符合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正确做法是:该坚持时就坚持,该妥协时就妥协,该斗争时就斗争,该团结时就团结。
比如,治理一个国家应该是宽好,还是严好?如果凡事采取中间状态,应该是不宽不严。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e488074b35eefdc8d33352.png)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https://img.taocdn.com/s3/m/c68d92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b.png)
浅谈孔⼦的中庸之道与⼤学⽣⼈格养成孔⼦的中庸之道对⼤学⽣⼈格养成的影响孔⼦追求中庸的理想⼈格。
中庸⼈格具有执两⽤中、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我们⼤学⽣正处于个⼈世界观、⼈⽣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学⽣的⼈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的阐述下有特殊的⽤意,对我们有重要启⽰。
什么是孔⼦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
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平正⽆偏⽆易。
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
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定的量和度。
所以“和”与“中”是⼀回事,可⽤“中”的标准去把握“和”,⽤“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
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思想⽅法扩展到个⼈的⼈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孔⼦是⼀个处世⼤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
孔⼦在教导他⼈“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的⾔⾏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物的中庸;“乐⽽不淫,哀⽽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神⽽远之” ,是他对待⿁神的中庸;“周⽽不⽐” 、“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孔⼦避免了弟⼦们的短处,⼜以⾃⼰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之所以胜于他⼈,就在于他善于利⽤“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种积极⽽不激进、执着⽽不偏执的思维⽅式,是⼀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论在⼈类社会还是⾃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谈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谈谈孔子的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749eecbfad6195f302ba692.png)
谈谈孔子的中庸思想摘要:中庸之道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孔子处理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中庸思想在探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连接方面,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
关键词:中庸思想、适度、时中、对立统一、长期以来,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少论者几乎把它看成折中主义和无原则调和的代名词。
这当然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一种误解。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说,而且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是孔子处理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中庸思想在探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连接方面,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99 条)。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弄清中庸的含义。
“中,正也” (《说文》),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偏向任何一端,而要执“中” ; “庸,用也” (同上),即用中之意。
一般说来,“庸”有以下两个含义:第一,“用”。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郑玄注《礼记》中《中庸》篇解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由此看来,中庸就是用“中” 。
这是中庸要点之一。
第二,“常”。
郑玄注《礼记》于“君子中庸章”说:“庸, 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
”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
由此看来,“中庸” 就是“用中” 依正道而行,不偏不倚。
先秦时期的“中”即有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的含义。
我国古今常把办事合于公理、讲话切合人情或实际叫做“中肯” 如古语有“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今语有“中”、“中用”都表示“是” 、“可行”、“妥当”或“正确” 。
弄清了中庸的含义,再看中庸的内容。
在《论语》中提到中庸的只是一处,但体现其中庸思想的原则则到处可见。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59ca57825c52cc58bd6bef7.png)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134034483姓名:董思禹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
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依据。
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一、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2b90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a.png)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c6a2c7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b.png)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中庸”这个词汇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庸之道,斯人不倦。
”孔子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实际性,通过这种道路引导人们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与真实。
中庸思想在《论语》中形成,是孔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以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和真实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达成。
所谓“中庸”,就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行为中应该保持和谐、稳定和温和的状态,而不是走向极端。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坚持中庸的均衡、平稳的态度,这种态度代表着最符合真理和正义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对人生中极端、偏执和偏见的反对。
他主张在完美的中间地带保持均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极端。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某一方面,就可能会导致我们走向极端,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明智、实际、自信的方式,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希望人们不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所控制,而是走向均衡、和谐和平稳。
中庸思想与个人品德中庸思想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涉及到个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完美的个人性格,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行为和思考中的正义、公正和谷德。
所以,如果我们坚持中庸之道,就能在生活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孔子强调人的正义和善良是由心情直觉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和之道,就能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品德精华,是人格的体现,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发扬。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中庸之道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人品质的显现。
“中庸”与国家治理中庸思想不仅带给了个人生活和品德的提高,还涉及到国家治理。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https://img.taocdn.com/s3/m/1c110bcccaaedd3382c4d343.png)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其实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至少在孔子眼中,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孔子曾多次直呼:中庸之道,要么众人很难做到,要么做到了也很难坚持。
首先我们说一说这么难以做到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何意思?基本来说,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凡事执两用中,是为中庸。
也就是说,不要走极端,学会用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
第二,中庸代表着一种原则性,中不偏,庸不易,面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如一去坚守去践行,当然包括中庸之道本身,也应该去践行。
第三,中庸者,中用也,指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价值,处在某一个位置,都要做好这一个位置的事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误会成这样一种状态:凡事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甚至稀里糊涂怎么都行。
这是一种误读,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
中庸的概念,和老子的无为的概念,这两个词汇,都是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肤浅片面的理解和误读,一定要多加注意。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他把中庸拿来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条件,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反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子懂得适可而止,小人却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庸之道,代表着一种自我约束力,代表着一种原则性。
孔子又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人们很少能做到且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孔子也曾分析人们做不到中庸之道的原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蠢的人又做得太少太不够。
你看看,这不是刚好刚中庸之道的要义反着来吗?要么过头,要么不及,完全就是背道而驰。
但是毕竟还是有人实施了中庸之道,但是却未能使其彰显发扬光大,“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一句跟上一句十分相似,区别在于这是在讲中庸之道即便实施,也未能彰显的原因。
其意思是说,就算实施了,好像大家并没有得其精髓,“鲜能知味也”。
这是在强调,中庸之道要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才能得其要旨。
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谈孔子的“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57e50059eef8c75fbfb354.png)
。
,
。
庸者
,
原则或方法论
,
中庸之道 在中国延续 了好几千 年 给 中华民族
。 ,
,
,
程颐也说过
,
不偏之谓 中 不易之谓庸
。” ,
中者 天下之
,
的性格和文化 留下 了深深的烙印 在 一 定意义上 可以认 为 中
国封建社会的缓慢脚步 同中庸的消极 作用 颇有不解之缘
, , , , , 。
正 道 ; 庸者 天 下之定理
”
(《 4 7 页 )仔细研 究一 下 毛 泽东书信选 集》 第 1
, ,
可 以发现 孔子首倡 的中庸之道 不 仅是 儒家学 派的伦理 学 说
,
二
平常也
。 ”
“
中庸 , ’ J 考
”
、
而且是他们对待整个世 界 的一 种看 法 是他们处理 事物的 基本
。
何谓 中庸
“
?
朱熹有 日
:
“
:
“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孔子的中庸思想 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孔子处 在一 个大变革
。
丽 耀 文 辉 孙 口 \
的历史时代 面对 现实 他不能 不承 认社会上 的某些 变 化; 但 他
又 想在变冲求不 变 在 日益 变化的社会中 仍企图 求 得 旧 质的稳
, ,
,
,
定性 借以 维护西 周奴隶主统治 思想上 的反映
, 。
,
。
“
中庸之道 正是 这种矛盾在他
“ ” , “ ”
”
这就是孔子的 中庸
,
“
”
。
和不 同的倾向 在各种不 同的人之 间进行调和 折中 他说 和而 不同 小人同而 不和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6d01ba765ce0508763213bc.png)
才 掌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郑宛淇 华南 师 范 大 学
摘 要 :在 孔子看 来 ,中庸是道 德 的至高表 现和 状态 ,也是其 礼乐 中和 思想和美 学思 想 的基 本原 则 ,本 文主要 通过 对 《 论语》 的分 析 ,探 索 中庸 思想 在礼 乐 中和 思想和 美学 思想 中的影 响 ,使孔 子在 美学 思想上 强调仁 和善 ,强调 人格精 神和 理想 ,讲求 中庸 理念 。 它们奠 定 了中国古典美 学精神 的基础 ,对 后世美 学思想 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 关键 词 :中庸 ;论 语 ;孔 子 ;美 学
例 :他对 待仆 人 ,对 待 自己的儿 女 ,以及对待 我 的祖 父都是 同样 的吝啬 而疏远 ,甚至 于无情 。
张译 :He w o u l d t r e a t h i s s e r v a n t s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a n d
刘译 :T o h i s s r e v nt a s , h i s c h i l d r e n a n d e v e n h i s o w n f a h t e r , h e w a s j u s t sm a i s rl e y a n d i n d i f r e e n t , o r h e a r t l e s s f o r t h a t ma t t r e . 此 句 中 争 议 点在 对 “ 我 的祖 父 ”的 翻译 上 。前 者 译 为第一人 称 “ my ra g n d p a ” ,但 与 前 面 的 第 三 人 称 表 达 “ h i s s e va r nt s ”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不 一致 。后 者 译为 “ h i s o w n f a t h e r ” 既 与 前 面 的第 三 人 称 相 对 应 , 又 加 了 一个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8cf9ae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4.png)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套道德理论,它提倡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即“不偏不倚,刚健有力”。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坚持正义正直,促进福祉和公正的道德原则。
在孔子认为,要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人们的和谐相处,因此,他在“中庸”
里提出“刚柔相济”来作为道德行为的尺度,意思是刚强需要勇敢,而柔顺则必须有耐心。
这种“刚柔相济”的道德思想,代表了孔子对人伦理的普遍观点,即立足于社会,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把人的道德和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此外,孔子还提到“仁义礼智”,为人处世的完美结合。
即“仁”是以道德感
觉和善行衡量人格的标准;“义”是行为道义,把自利自尊忘掉,让比自己有苦谁执义;“礼”是“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的交往中展示;“智”是经济技巧,有助于妥善处理困难形势和处理拙计。
只有把“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完整的道德意识,这是孔子忠实社会的原则。
总结而言,孔子的“中庸之道”具有一种开放性,而重点则是提倡“刚柔相济”、“仁义礼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维护社会正确道德秩序。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1e3246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c.png)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日: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用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欲望。
墨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子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力(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力)。
人皆有无七情六欲,人若无欲,便是行尸走肉,你更是器物。
孔子日: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孔子既不灭欲,又不纵欲。
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子女。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人有性生格:既不使本性。
又有品格。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生命。
在面对大义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高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而是中等的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e51521ee87101f69e31952b.png)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作者:李文文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7期【摘要】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掌握过犹不及的道理,坚持适度的原则,中庸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非折中主义。
【关键词】中庸 ; ;适度 ; ;过犹不及 ; ;折中主义 ; ; 孔子古语中,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
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
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者,用也。
”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
”“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里所讲的“不易”,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
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
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
“时中”也就是“适度”,即事物的均衡性或者说是行为的适度性。
《论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
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
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
据考证,“中”和“庸”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二是说中庸的起源很早,中断已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我还未能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将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何谓中庸?
古语中,所谓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
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
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者,用也。
”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程集·遗书》卷第七)这里所讲的“不易”,明显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
到了南宋,朱熹更提出“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只是到了晚年,他的看法又有所改变,认为中庸体用自足,中和已包括在中庸之中。
总之,“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解读》)
二、中庸之道之“时中”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
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时中章》)也就是说,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
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
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
在此,可以把“时中”理解成“适度”,也就是事物的均衡性或者说是行为的适度性。
在《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
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
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就是说,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
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 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的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度”,做到“时中”呢?《中庸·大知章》中,有一段孔子对中庸的经典解释。
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中国古代的那些圣君明主,他们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他把中庸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把它当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要想避免两端,首先就应该把握两端,亦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就是过犹不及。
把握两端之后,经过度量便可以找到不宽不严、不重不轻、不隆不简的中点,这个中点就是“适度”。
在儒家看来,合于“度”的要求,才恰到好处,历代圣君明主和有德之人,都具备这种合于“度”的中庸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践履。
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言论可以体现,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反对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两个极端,而要把握事物之度。
三、中庸之道之“和”
《中庸》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子路论“强”的记载:“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极无道。
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南方人以“宽”或“柔”为强,北方人以果敢或“强”为强,都是有偏颇的。
如果能处于二者之间,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来体现强,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才是君子之强。
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原则或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这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有所不同,中庸之道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制约,而非两者的转化。
它包含着一种思想,即任何事物或行为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只有当这两个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时,事物或行为才属于一种最合理、最完整的境界。
这种制约平衡原则在孔子“仁”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