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鱼类中温度与性别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合集下载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性别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而对于鱼类来说,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物学问题。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鱼类性别决定的各种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意义进行分析。

1. 遗传性别决定在大部分鱼类中,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种遗传性别决定主要通过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来实现。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和雌性鱼类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如在某些鱼类中,X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而X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

这类似于人类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鱼类中,XY的个体变成雌性,而XX的个体变成雄性。

除了性染色体外,有些鱼类的性别决定也与其他染色体或基因相关。

例如,一些物种中,存在着多种染色体型,不同染色体型之间的个体性别表现出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物种中,个体的性别决定与其基因型有关。

这种情况下,同一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2. 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鱼类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可以受到温度、光照周期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热带鱼类中,温度对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高温会导致个体发展为雌性,而低温则会促使个体发展为雄性。

类似地,光照周期也可以影响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

这些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激素水平和发育过程来实现性别决定。

在一些鱼类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

例如,在七星刀鱼中,雌性个体在高温下产卵,而低温则会促使雄性个体发育。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的存在使得鱼类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 性别决定的生殖生物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对于其繁殖和适应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不同性别的鱼类在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生殖行为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鱼类中的雄性个体会进行颜色变化或其他形式的繁殖行为来吸引雌性个体。

此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性别的变态现象,即个体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男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具有女性特征。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水产动物遗传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与遗传变异的科学,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

在水产动物中,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了解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机制对于进行性别控制和性别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X/XY,即雌性为XX,雄性为XY。

在罗非鱼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别控制模式:传统绝对性别控制和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传统绝对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环境无关。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一个性别决定基因SDY是罗非鱼性别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编码了一种性别决定蛋白,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决定鱼的性别。

这种基于基因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稳定性高、遗传性强的特点,使得养殖者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和基因转导等手段,进行性别选择和性别控制,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SDY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分化。

高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降低,导致雌性分化;低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增加,导致雄性分化。

因此,通过调节养殖水体温度,可以实现对罗非鱼性别的控制。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具有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利用基因筛选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加快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

通过筛选和配对,可以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适应广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代的遗传水平。

其次,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实现罗非鱼性别控制。

通过将性别决定基因SDY导入罗非鱼胚胎,可以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这种基因转导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种质改良和繁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再次,利用温度调控技术,实现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通过调节水体温度,可以控制罗非鱼雌性和雄性的比例,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生物,其性别决定及分化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在很多鱼类中,温度是决定性别的重要因素。

对于很多爬行动物和鱼类来说,低温可能导致雄性发育,高温则可能导致雌性发育,这一现象被称为“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

实验证明,在一些鱼类,如斑马鱼和丽鲷等,温度可以直接影响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性别决定。

2. 水质水质也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质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可以影响雌雄性腺的发育和性别决定。

研究发现,水体中的受体激素类物质,如雌激素和雄激素等,对鱼类性别决定产生影响,导致雌雄比例失衡。

3. 光照光照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光照不良或过强,会导致鱼类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影响性别分化。

而适宜的光照条件则对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除了影响鱼类性别决定外,环境因子还能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过程。

目前,关于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分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

1. 温度温度对鱼类性别分化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斑马鱼和牛头鱼等鱼类中,温度对于性腺的发育和性别分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性腺的正常发育和性别分化,而极端的温度条件则可能导致性别分化的异常和失衡。

2. pH值水体的酸碱度对鱼类性别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酸性水体对鲢鱼的性别分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过酸或过碱的水体条件可能引起鱼类性别分化的异常。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其中温度、水质、光照和pH值等环境因子都可能对鱼类的性别分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在其生命早期就需要决定其性别。

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一、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鱼类的性别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直到1972年,日本科学家Yasuo Nagahama和他的团队才首次发现了鲤鱼的性别决定基因。

这个基因被命名为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是一个决定雄性性别的关键基因。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中探索其性别决定机制。

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人们发现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形式多样,包括性染色体、单倍体基因、多倍体基因等。

二、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形式1. 性染色体性别决定许多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类似,是由XY或ZW性染色体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X或Z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基因,从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例如,牛鱼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的性别决定非常类似,都是由XY性染色体控制。

雌鱼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鱼则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

2. 单倍体基因性别决定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基因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类基因被称为性候选基因。

据统计,大多数这种鱼类的性别决定都与单倍体基因有关。

例如,日本鳞甲鲤就是一种由单倍体基因决定性别的鱼类。

日本鳞甲鲤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命名为dmrt1,它能够控制个体的性别,并且还能控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多倍体性别决定在鲈鱼等一些鱼类中,其性别决定机制被认为与多倍体基因有关。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在鱼类中比较罕见,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够解释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

例如,鲈鱼的性别决定是由多倍体基因 cyp19a1b 控制的。

“cyp19a1b”基因编码酵素 aromatase,能够将雄性鱼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等,这些因子可能通过影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染色体的表达方式,从而决定鱼类的
性别。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已被广泛研究。

有些鱼类,如鳟鱼和鳕鱼,性别决定受
温度的影响。

在高温下,雄性为主导,而低温下则更多为雌性。

研究发现,温度可以影响
性染色体的激活方式,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

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节性染
色体上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方式,或调节性腺发育的方式来实现的。

光照也被发现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

一些鱼类,如虹鳟鱼和北红鰕虎鱼,性别决定受
光照周期的影响。

在光照周期改变的情况下,这些鱼类的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光照可
以影响胚胎中甲状腺素的合成,进而影响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合成,从而影响性别的分化。

营养状况是另一个可能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环境因子。

研究表明,饮食中激素水平的
变化可以改变鱼类的性别比例。

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性腺发育或性染色体的表达
方式来实现。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不同种类的鱼类可能对环境
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了解鱼类
性别发生的机制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渔业的管理和养殖提供参考。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摘要:鱼类的性别决定及性别分化一直以来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的决定及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化学物质等因素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机制。

本文也介绍了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因子,鱼类,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引言1.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许多鱼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比例。

一些鲢鱼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雄性,而在低温条件下容易产生雌性。

这表明温度对于鱼类性别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光照3. 化学物质除了温度和光照外,一些化学物质也对鱼类性别决定产生影响。

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等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来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过程。

一些农药和工业污染物也可能对鱼类的性别决定产生影响。

二、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光照周期不仅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也对性别分化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光照周期条件下,鱼类性腺的发育过程会受到调控。

这表明光照对于鱼类性别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进展目前,有关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温度对于鱼类性别决定的调控机制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调节基因,如dmrt1和cyp19a1等。

这些基因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表达变化,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在化学物质对于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研究中,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如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通过干扰性激素水平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过程。

四、未来展望尽管环境因子对于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对于温度、光照和化学物质对于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如何利用环境因子调控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因素_田佳

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因素_田佳

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因素_田佳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因为它们的性别决定的方式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其他动物完全不同。

在鱼类中,性别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基因、温度等。

这篇文章将讨论鱼类性别决定的几个因素。

1. 环境鱼类在早期阶段的性别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

许多鱼类会以卵巢为起点,经历一个未被定义的阶段直到成熟阶段,然后它们的性别才会确定下来。

这个过程取决于环境,包括温度、水质、养分等。

在一些鱼类中,如果卵巢没有被受精,那么它们就会发育成雄性器官;反之,如果卵巢被受精,那么它们就会发育成雌性器官。

2. 基因在一些鱼类中,性别是通过基因决定的,比如鲈鱼和鲱鱼。

这些鱼类有两种性染色体,雌性鱼类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性鱼类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

这种性染色体的存在决定了鱼类的性别。

由于雄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它们有可能在遗传信息中携带一些潜在的疾病,如血友病。

另一方面,如果母鱼携带着性逆转的基因,那么这些基因可能会抑制卵巢的发育,导致母鱼变成雄性鱼类。

3. 温度有些鱼类的性别决定与温度有关。

在一些鱼类中,低温条件下容易出现雌性鱼,而高温条件下则更容易出现雄性鱼。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度诱导性别决定。

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是被一个基因控制的,这个基因会受到体内温度的影响而表达不同的基因型。

在黑鲈鱼中,低温下的雌性鱼的基因型是ZZ,而高温下的雄性鱼则是ZW型。

总结来说,鱼类的性别决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基因、温度等。

在鱼类养殖中,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为生产提供参考。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于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生物,在性别决定及分化方面也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本文将对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高温对雄性鱼的产生有促进作用,而低温则有利于雌性鱼的产生。

研究发现,在一些鱼类中,鱼卵在高温下孵化后产生的是雄性鱼,而在低温下孵化后产生的是雌性鱼。

这表明温度对于鱼类性别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质水质也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水中的氧气含量、水质污染程度等因素都可能会对鱼类性别的决定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水质污染可能会导致鱼类性别比例的失衡,甚至导致雌雄比例的倒转。

保持水质的良好对于鱼类的性别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3. 光照光照对于鱼类的性别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的鱼类雄性激素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性别的发育。

保持适当的光照条件对于鱼类性别的决定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除了影响鱼类性别决定外,环境因子也会影响鱼类性别的分化过程。

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环境因子可以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等途径,对鱼类性别的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2. 营养环境因子对于鱼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对性别分化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

良好的饲料营养条件有利于鱼类性别的正常发育。

三、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关于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的影响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在性别决定方面,一些研究发现特定的环境因子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鱼类性别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可逆的。

这为我们深入理解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_尚晓莉

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_尚晓莉

尚晓莉,曲宪成.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0(4):245-248,330.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尚晓莉,曲宪成(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是有性生殖生物雌雄性别分化的2个阶段。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很复杂,一般归结于2种模式:遗传决定模式(G S D )和环境决定模式(E S D )。

环境决定模式有2种主要类型:温度性别决定(T S D )和行为性别决定(B S D )。

本文对G S D 、E S D 、T S D 和B S D 决定模式进行了综述。

同时,本研究对鱼类的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和近几年来被研究过的与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如性别连锁基因、S r y 、S o x 、D M Y 、D M R T 1、F O X L 2、A M H 和P 450c 17等基因做了综述,也对温度与行为影响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性别分化;遗传决定模式(G S D );环境决定模式(E S D ) 中图分类号:S 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04-0245-04收稿日期:2009-11-26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 30701)。

作者简介:尚晓莉(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

E-m a i l :x l s h a n g @126.c o m 。

通信作者:曲宪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生理方面的研究。

T e l :(021)61900418;E-m a i l :x c q u @s h o u .e d u .c n 。

全世界现存鱼类有24000多种,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承前启后,进化历史长久,演化分枝繁多。

有性生殖生物雌雄性别的分化包括2个阶段———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 的研究还是一个有 待深人研究和揭示 的重大课题!!!
性别的最终决定是 遗传基因和 环境等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鱼类性别决定的假说与推论
目前看来,只有在具有初步异型染色体分化,并且 已经鉴定或定位出性别决定后选基因的少数鱼类(如 青鳉和鲑鳟鱼类等)中,可以认为性别是由性别决定 基因所控制的。对绝大部分鱼类来说,性别决定基 因还有待寻找与证实,性别决定还只能从“遗传” 而不是基因的角度解释。 一般来说,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可以帮助在“遗传” 上确定一种鱼类的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若雌核发 育全部为雌性个体,至少可以推断雌性为同配的, 而雌核发育后代中大约一半为雌性,一半为雄性, 则可以推论雌性可能是异配的(即ZW/ZZ型)。雄核 发育的情况应该正好相反。
FOXL2 AMH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tlllerian hormone) P450c17 芳香化酶基因 (P450arom) 性逆转 H—Y抗原
ESD
TSD
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
BSD
Behavior Sex Determination
TSD
高温 低温 生殖腺形成前!!!! 生殖腺形成后????
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是有性生殖 生物雌雄性别分化的2个阶段
GSD
(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ESD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GSD
目前认为鱼类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类型主 要有5类: (1)XX/XY型 (2)ZW/ZZ型 (3)ZO/ZZ与XX/XO型 (4)XX/XY或WZ/ZZ 型(复性染色体型) (5)常染色体型
鱼类的性别决定 和性别分化

动物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动物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动物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滑留帅;茹文秀;白献晓;龚世平【摘要】性别决定是生物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中动物的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生物学现象.激素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动物TSD中的调控作用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激素水平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如何响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仍不明确.最近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改变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动物TSD的重要调控方式.例如,芳香化酶是合成雌激素的限速酶,而温度诱导的芳香化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黑鲷鱼和红耳龟等TSD动物性别决定的关键;除甲基化修饰外,ncRNAs和组蛋白修饰均被证明参与了GSD动物的性别决定过程,但是对于TSD动物来讲,环境温度如何影响机体的ncRNAs和组蛋白修饰水平仍缺乏足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TSD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对于理解动物的性别决定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ncRNAs;组蛋白修饰【作者】滑留帅;茹文秀;白献晓;龚世平【作者单位】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6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6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农业科学综合版2016年(第37卷)第9期摘要:性别决定是生物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中动物的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生物学现象。

激素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动物 TSD 中的调控作用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激素水平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如何响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仍不明确。

最近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改变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动物 TSD 的重要调控方式。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鱼类的性别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机制,包括性别决定基因、性别逆转、雌雄激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分子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掌控着鱼类性别的发育和分化。

1. 性别决定基因性别决定基因是指在不同的物种中,控制性别发育的基因。

在哺乳动物中,这个基因是SRY基因,而在鱼类中,则不止一个性别决定基因。

例如,虹鳟鱼和斑马鱼中的性别决定基因是dmrt1和gdf6,而草鱼和鲫鱼中则是amh和CYP19a1a。

这些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是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控制性别分化。

在虹鳟鱼和斑马鱼中,dmrt1和gdf6基因分别调节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而在草鱼和鲫鱼中,amh和CYP19a1a基因则分别调节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

2. 性别逆转性别逆转是指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个本来应该是雌性的个体变为雄性或一个本来应该是雄性的个体变为雌性的现象。

在鱼类中,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例如泥鳅、鲤鱼和草鱼等品种都会出现性别逆转的情况。

性别逆转的原因是因为鱼类的性别分化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水温、光照、水质和饲料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到鱼类的性腺发育和激素水平,从而导致性别逆转。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性别逆转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调节鱼类的性别发育过程,从而影响到性别逆转的发生。

3.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是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两种重要因素。

在鱼类中,雄性激素主要包括睾酮和11-酮雄酮,而雌性激素则主要包括雌二醇和17-酮雌酮。

这些激素可以通过直接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到鱼类的性别分化,从而控制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例如,在梭子蟹鱼和东方草鱼中,睾酮和11-酮雄酮可以抑制卵巢的发育,从而促进雄性的发育。

而在鲤鱼中,雌激素则可以促进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从而使得鱼体变成雌性。

总之,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研究概况_童金苟

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研究概况_童金苟

文章编号:1000-0615(2003)02-0169-08·综 述·收稿日期:2002-11-0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1011),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香港中文大学卓越研究项目(AOE )作者简介:童金苟(1961-),男,湖北武汉人,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分子遗传和遗传育种研究。

E -m ail :jgtong @ihb .ac .cn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研究概况童金苟1, 朱嘉濠2, 关海山2(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2;2.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中国香港)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性染色体;遗传基础中图分类号:S 917;Q 344+.2 文献标识码:AA mini -review of studies on genetic basis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fishTONG Jin -gou 1,CHU Ka -hou 2,K WA N Hoi Shan 2(1.Institu te of H ydrob iol ogy ,Chines e A 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China ;2.Department of Biolo gy ,The Chines e Univer sity of Hong Kong ,Ho ng Ko ng ,China )A bstract :As lower vertebrates ,fishes have complex modes of sex determination .From the cytogenetic perspective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fish species have heteromorphic sex chromosomes .At the present stage sex determination can only be explained via “genetic s ”rather than “genes ”in most species .Nevertheless ,genes a ssociated with sex determination and male development w ere identified in a model fish medaka ,Oryzias latipes .Sequences or genetic markers specific to certain sex chromosomes w ere reported in some fishes .These findings lay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sex genes aiming at elucid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ex determination ,and provide potential tool for sexing fish .In this mini -review ,progres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both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 r genetic studies on sex determination of fish were summarized .Prospects ,significance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studies on fish sex determin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fish ;sex determination ;sex chromosomes ;genetic basis动物从受精卵发育到具有不同性别特征的个体是一个奇妙而又严谨的过程,是人类长期以来试图揭示的自然现象。

鱼类性别决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鱼类性别决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 100025471 (2000) 0320296209
鱼类性别决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德寿 , 吴天利 , 张耀光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重庆 , 400715)
摘要 : 在脊椎动物中 , 鱼类是性别决定方式最为多样的一个类群. 与高等脊椎动物一样 , 鱼类性别决定的基础 仍然是遗传基因 , 但不同的是在许多鱼类 , 决定性别的基因并不明显地集中于性染色体上 , 常染色体上的基 因更多地参与到性别决定中. 另外 , 在发育早期 , 鱼类的性别更明显地表现为双向潜力 : 某些外部环境因素能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 , 从而使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益显复杂.
有关常染色体基因作用的证据包括 : 1) 不同的雌性 (雄性) 与同一雄性 (雌性) 交配 , 得到不 同性比的后裔[1] ; 2) 种间杂交得到不同的性比[20] ; 3)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比有影响 (见后) ; 4) 分子 生物学证据[21] .
在鱼类性别决定的分子遗传学方面 , 国内外进行了一些研究[6 , 21 , 25 - 33] , 但内容大都集中于 SRYΠSry 同源基因 (SOX 基因) 上 ( 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在人类记为 SRY , 而在小鼠则记为 Sry) . 迄今 , 最终引 导鱼类性腺分化的具体基因尚未鉴定出来[34] . Okubo 等首先用一种性别特异性探针 (BkmDNA) 来鉴 别性转变鱼的雌雄性差异. 用该探针与雌性长鳍花鱼旨 ( Anthias squamipinnis) DNA 和由雌性性转变成雄 性的 DNA 进行分子杂交 , 只有雄性 DNA 才含有 Bkm 片段 , 因而 BkmDNA 与该鱼的性转变和性别决定 必然有密切关系[35] . 但在非性转变鱼 , Bkm 分析却不易操作[36] . Tiersch 等人证实在斑点叉尾鱼回 ( Icta2 lurus punctacus) , Bkm 与性别决定没有关系[32] . Nanda 等人提出 , 可能是另外的简单重复序列参与到性 染色体的形成和性别决定中[21] . 113 性别决定模型

鱼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研究

鱼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研究

鱼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生命中的各种奥秘,我们也能够逐渐学到更多的知识。

其中,关于生殖细胞发育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界的热门话题。

而表观遗传调节则被视为影响生殖细胞发育的关键机制之一。

本文将对鱼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一、表观遗传调节的基本概念表观遗传调节是指在基因组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改变染色体D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这些化学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表观遗传调节能够影响基因表达的特异性和时空性,从而决定个体发育和细胞命运的去留。

二、鱼类生殖细胞的发育鱼类的生殖细胞发育经历了卵原细胞增殖期、减数分裂期和卵细胞成熟期等多个阶段。

卵原细胞增殖期是生殖细胞从配子母细胞到卵原细胞的过程,通常由干细胞分裂而来。

在减数分裂期,生殖细胞依次发生两次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

在卵细胞成熟期,卵原细胞发生卵母质发育,成熟为卵母细胞。

三、表观遗传调节在鱼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作用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节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卵原细胞增殖期,卵原细胞会大量产生5-甲基胞嘧啶,即靶向DNA的主要甲基化形式。

当卵原细胞转化为卵母细胞时,大部分5-甲基胞嘧啶被去甲基化,从而降低了DNA甲基化水平。

这种去甲基化作用能够促进基因在减数分裂和成熟期间的表达。

2.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通过改变组蛋白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结构。

鱼类卵子中的组蛋白修饰在减数分裂期和成熟期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在这些阶段表达的基因,组蛋白修饰能够调节它们的表达程度和时间。

3. 非编码RNA非编码RNA是一种新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它们能够通过对DNA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研究表明,大部分非编码RNA表达谱和基因表达谱有重叠之处,它们参与了调节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多个关键过程。

四、结语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调节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温度与性别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温度与性别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温度与性别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130是性别决定机制的多样性,甚至在同一个属的不同种都存在不同的性别决定类型,可以为研究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及进化规律提供丰富的素材。

因此,关于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资料表明,在雌雄异体鱼类中,性别决定通常情况下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但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因素诸如温度和外源性激素的影响而改变性腺发育的方向。

鱼类中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模型与爬行类中相似,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

第1种类型是高温下生成较多的雄性;低温则生成较多的雌性。

大多数鱼类均属于此种类型。

第2种类型则正好相反,如扁头等较少的物种。

第3种类型在高低温均诱导出单性雄性种群,中间温度生成性比为1:1种群,仅发现于日本牙鲆[1]关键词:鱼类温度性别控制温度与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意义水产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对水产养殖来说,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因为许多水产养殖的对象,其生物学或经济性状诸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和个体大小等雌雄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对虾、青蟹、鲤、草鱼和河鳗等雌性比雄性生长快,而青虾、罗氏沼虾、罗非鱼和牛蛙等都是雄性比雌性生长快。

另外,雌性中华绒螯蟹肉质好,售价高;雌性中国林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俗称“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和滋补价值。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专门生产全雌或全雄苗种进行单性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水产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对阐明水产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机制等理论问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温度对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近况鱼类性别由基因型决定,但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水质、个体密度、社会因素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鱼类的性别,其中研究较多且普遍认同的是温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鱼类被证明其性别决定受温度和基因双重调节。

在一些极端温度下,温度能凌驾于基因型上导致性别转变。

鱼类性别由基因型决定,但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水质、个体密度、社会因素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鱼类的性别,其中研究较多且普遍认同的是温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鱼类被证明其性别决定受温度和基因双重调节。

鱼类遗传学问题解题方法归纳

鱼类遗传学问题解题方法归纳

鱼类遗传学问题解题方法归纳引言鱼类遗传学是研究鱼类遗传变异和遗传机制的学科。

在解决鱼类遗传学问题时,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非常关键。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用的鱼类遗传学问题解题方法,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研究个体间遗传关系、遗传连锁以及基因频率变化的重要方法。

在鱼类遗传学中,常用的遗传分析方法包括:- 基因型分析: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型,揭示遗传变异和基因频率的情况。

- 遗传连锁分析:利用遗传连锁关系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相对顺序。

- 基因频率变化分析:研究基因频率在不同群体间或不同世代间的变化趋势。

2.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鱼类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可用于分析个体间的遗传差异。

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 DNA标记:通过分析DNA序列的变异来研究鱼类基因型和遗传关系。

- SNP标记:通过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来揭示遗传变异和基因频率的情况。

- RFLP标记: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揭示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情况。

3. 基因组学分析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分析在鱼类遗传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包括:- 基因组测序:通过对鱼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基因组结构和演化关系。

- 转录组学分析:研究鱼类转录组的变化,揭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表观遗传学研究:研究鱼类表观遗传变异,揭示与环境适应和遗传表达的关系。

4. 进化遗传学研究进化遗传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遗传变异的起源和演化机制。

常用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方法包括:- 比较基因组学:通过比较不同鱼类基因组的差异,揭示进化的路径和机制。

- 系统发育分析:利用系统发育树状图,研究鱼类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 突变积累研究:研究基因突变的积累情况,揭示鱼类群体的变异和进化过程。

结论本文介绍了鱼类遗传学问题解题的常用方法,包括遗传分析、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组学分析和进化遗传学研究。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将有助于解决鱼类遗传学问题,并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

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

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题目: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捕捞压力和养殖压力都在不断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为解决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主要手段。

其中,控制鱼类性别比例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鱼类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影响其种群复原能力。

鲫鱼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自然资源已逐渐减少,而高效地育种技术是实现鲫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温度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已经成为许多鱼类人工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鲫鱼是温度敏感型鱼类,其性别比例的调控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研究鲫鱼性别决定机制的同时,也可以探讨其他温度敏感型鱼类的性别决定,为人类解决渔业资源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1. 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研究,观察不同温度下鲫鱼性别比例的变化。

2. 探讨鲫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分析不同温度下鲫鱼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

3.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一步探讨鲫鱼性别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繁殖鲫鱼:使用人工控制的方法进行鲫鱼单独繁殖,观察不同温度下鲫鱼性别比例的变化。

2. RNA测序:在RNA水平对不同温度下的鲫鱼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

3.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分析鲫鱼性别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探讨鲫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

四、预期结果在不同温度下,通过观察鲫鱼性别比例的变化,探讨鲫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预计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 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存在一定规律性。

2. 鲫鱼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受温度的影响,基因表达谱变化使得性别决定的过程发生变化。

3. 确定了鲫鱼性别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为解析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讨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相应的分子机制,为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遗传和温度因素对鱼类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及性别比例的影响

遗传和温度因素对鱼类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及性别比例的影响

遗传和温度因素对鱼类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及性别比例的影

闫浩;梁利群;常玉梅;孙博;苏宝锋
【期刊名称】《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2)001
【摘要】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较为复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相关基因的鉴定和
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p H、低氧、水压等均能影响大多数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

本研究中,阐述了鱼类遗传型性别决定(GSD)和温度
依赖型性别决定(TSD)方式,并对TSD与遗传型性别加温度影响(GSD+TE)性别决定机制下,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雌雄异型中的表达及结合温度诱导性逆转进行
概述,分析了温度对鱼类性别比例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应加强对性别决定基因的鉴定、解析和基因功能研究,为科学制定鱼类繁殖计划提供指导。

【总页数】8页(P111-118)
【作者】闫浩;梁利群;常玉梅;孙博;苏宝锋
【作者单位】[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4
【相关文献】
1.遗传和温度因素对鱼类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及性别比例的影响
2.人结肠癌细胞系中癌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表型遗传修饰的影响
3.温度对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影响
4.甲壳动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决定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5.乙烯利与硫代硫酸银对中国南瓜花性别分化和乙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oS Genet.:揭示鱼类中温度与性别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作者:mumu来源:生物谷2011-12-31 0:12:51
12月29日,据《每日科学》报道,一项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海洋科学研究所领导、基因组调控中心(CRG)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的研究,发现了鱼类中温度和性腺性别之间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在雌鱼中,高温会增加性腺芳香酶启动子的DNA甲基化。

环境温度对性别决定有影响。

有些物种,如大西洋银边鱼,其性别决定主要取决于温度。

而另外一些物种,其性别决定已写在其DNA内,但温度仍然能够颠覆这种遗传"指令"。

之前有关欧洲鲈鱼(一种鱼,其性别决定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研究表明,从一个正常性别比例的群体开始--即等比例的雄性和磁性个体,只需要在早期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通过增加水温,即可得到一个全是雄性个体的群体。

最有趣的现象是,温度在性腺未分化的某个时刻影响最大,而不是性腺开始形成。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是什么使温度能颠覆遗传因素,至今,都是个由来已久的难题。

现在,一项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领导的研究解开了谜底。

由巴塞罗那CSIC海洋科学研究所Francesc Piferrer教授领导的团队,描述了由温度升高诱导触发芳香化酶基因沉默的机制。

芳香化酶是一种能将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的酶,它在所有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卵巢发育中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芳香化酶,就不会有雌激素;没有雌激素,卵巢就不可能发育。

这项研究,将发表于本期PLoS遗传学期刊上。

早期效应
在实验中,科学家将2组欧洲鲈鱼幼鱼在它们生命的第一周培养在不同的温度(常温和高温)中。

结果表明,高温增加了芳香化酶启动子(cyp19a)的DNA甲基化,这反过来又驱动了它的沉默,因为其转录活性被抑制了。

暴露于高温的这组,那些基因上是雌性只部分的受了影响的雌鱼,最终仍发育为雌性。

然而,还有其他一些基因上是雌性但含有高水平的DNA甲基化的雌鱼,最终发育成了雄性,因为它们的芳香化酶被抑制了。

这是第一次,表观遗传学机制将环境因素与性别决定的细胞内机制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已在任何动物中被描述过。

在此之前,只有一个类似的机制在一些植物中被描述过。

如研究员Francesc Piferrer指出,动物受影响非常快,远在组织学样本中出现可见性的雌雄差异(这发生在生命的第150天)之前,甚至远在性腺开始形成(这发生在生命的第35天)之前。

这项工作解释了,为什么水温仅升高几度就能将这些动物男性化,
它同样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在农场养殖的鱼是雄性,因为农民在幼鱼期升高了水温以加速它们的成长。

Piferrer补充道,温度控制性别决定在爬行动物中非常常见。

如果在这类脊椎动物中也存在一个类似的机制,那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生物谷)
/biology/genetics/514936.s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